
曦帝国
國 花:牡丹
國 歌:神聖的帝國
首 都:下庠城(行政首都)、上庠城(旧都)
國家格言:無
國家代表色:金色
國際地位:獨立國家、強
【領土範圍】
967年曦帝國的管轄領土(綠色區塊,包含租界、列強託管諸島),曦蒼國境爭議範圍(黃色區塊,包含蒼蘭自918年後實際管轄,但曦國新朝不予承認的西部行省全境)。

【簡史】
曦國古代史:
與神州本土歷個朝代一樣,地處山南的曦國也自古流傳著從西洋大央國渡來的傳說,以及學者攜來的書物記載,於是有著共通的「央史」與「新央史」做為正統國史。但是與神州版本不同之處在於,曦人認為自己才是正統與正義的一方。相較於陶史記載「太祖舉兵伐虐、天下共應,迎之入京」的說法,曦國這邊記載的內容則是「東夷有亂,君親東征,陳逆可乘,遂起而反」,內容清楚地指控是陶太祖陳完趁虛背刺了新央國君。
然而不論大義名份究竟獎落誰家,這場內戰中新央君的軍隊顯然處於劣勢,不但失去了中原的根據地,背後還有東夷、南蠻等部族虎視眈眈,於是遭到陶朝太祖陳完的痛擊,於金江之戰中慘遭大敗,不得不渡河退往東南方流亡。此一偏安南方,就是一千五百年的漫長歲月,因此近代史學亦稱之為「神州南朝」。
紀元前386年,新央國的權臣白牙昌(山南奚人)罷輟末帝,並取太陽東升日出之地義,自立國號為「曦」,是為曦國始皇帝。
曦建國後攻打周邊蠻夷,與鐸、舍、蒼等諸部族大戰,朝東南開闢疆界,迫其長老首領來朝,並置封吏平邊教化,試圖守住新拓展的疆域,穩住陣腳安定人心。曦的開邊戰略迅速地擴大了其文化與政治的影響範圍,當神州陳朝還在致力撲滅國內反動勢力、頒行封建穩固局勢時,曦卻已經迅速地從一偏安政權恢復到有相當實力的強國。
始皇帝之後經歷六世皇帝二百年治理,號稱「七賢帝盛世」,傳承正常政治清明,一時倒也頗有朝氣欣欣向榮。前179年,由於陳朝陶國的功臣遭受削藩不滿,掀起了異姓諸王群起反亂的「十二國之亂」,七世皇帝白琢墉認為當是一舉克復神州中興祖業的契機,於是傾全國之力,發四十萬大軍渡過金江北伐中原。
原本曦的北伐軍挾破竹之勢攻至陳朝國都的陶城,卻因北海青國的藩王李定引入了關外的遊牧民族領袖車里哥汗的部隊支援,而大破曦軍於陶城之下,曦軍幾乎是被殺的一路逃回金江以南才停下,整個北伐戰事徹底失敗告終。
紀元前158,繼北伐失敗憂憤而死的七世皇帝白琢墉,年僅十歲的長子白衜植被推上皇位,成為八世皇帝,從此開始曦國進入了一個令人絕望的黑暗時代。
幼帝即位、外戚跋扈、宦官得寵、皇帝夭折、諸王相殘;如此反覆上演的同樣拍子持續了一百多年。在這一百年間,曦國換了二十三世皇帝,山南全土遍地烽煙,民不聊生死若螻蟻,枝葉散開天下的皇族也幾乎被殺盡。最後曦國鎮守邊塞的鎮北將軍安珇壽自帶兵馬入關,於紀元前31年進京,殺絕宮中宦官與閹黨,以暴力暫時終結了曦宮亂象。
此時的曦國三十一世皇帝年僅九歲,全國上下也都不對這個小皇帝抱持多大希望,於是軍中部將遂對安珇壽勸告,望他能取而代之,皇袍加身。安珇壽起先故作矯情的怒叱如此建議的最初幾個部下,為平天下人言,安珇壽先強娶了的皇室公主,他就成了名正言順的皇族,除實力之外也更添上了名份,可以依外戚的模式介入政治後再緩步稱帝。紀元前21年安珇壽終於接受幼帝「傳位」,成為曦國三十二世皇帝。
曦國政局自此有了外戚權臣奪權的先例,但在接下來存續綿延的九百年間,曦國異姓帝室來來去去,但代表正統的國號「曦」一直沒被更動過,直到近代。
曦国近代史
因為宗室與異姓帝室彼此間的爭奪、動亂與鎖國,曦國的國力也逐漸衰弱。到了近代,曦國面臨新興北朝(朱國與後來的玄國)與蒼蘭的挑戰,南方沿岸的寰海地區也遭受到海盜的侵襲,曦國史上所稱的「北夷西蠻東南寇」的時代就此展開。
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曦國已無雄厚的實力與將才加以對抗,尤其在介入神州三十年內戰中不但甚麼好處都沒撈著反而還削弱了國力,導致曦國在神州的勢力大幅衰退,因戰事而受到波及影響的人民也發起數次反叛,曦國已是千疮百孔
而當時神州正逢詩篇主義(帝國主義)擴張的時代,衰弱的曦國自然遭受到了西洋文化跟現代化的衝擊。然而腐敗的皇室卻希望利用外洋的勢力來解決海盜與國內不斷爆發的叛亂,這樣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結果卻是加深了列強對曦國的侵蝕與殖民。為了鞏固自身的統治權,重心身在北方的曦國皇室犧牲了南方地區人民的權益,同四大列強簽訂了極為不利的「四國條約」。根據條約,漢密斯王國、特瑞希與瓦爾特王國聯合、梅菲斯特帝國與沙諾和聯邦獲得了最惠國待遇、開放南部六個通商港口、租界、領事裁判權與關稅共同合議的權力。
四國條約簽訂後,受到洋人壓迫的南方人對皇室徹底喪失了信心,開始醞釀起改革、開化與激進的倒皇運動,諷刺的是,受洋人迫害最深的曦國南方卻也是洋化最深的地區,南方培育出大量的洋學人才,無論是學者、思想家、作家、詩人、軍人還是商人都是出身的曦國南方,隨著洋學的傳入,曦國逐漸出現提倡改革的聲音。然而,北方皇室非但不支持改革,反而還壓制改革,深怕改革會動搖統治權的北方皇室只希望在西洋列強的剝削下維持著風雨飄搖的統治權,結果這只加速造成了朝廷內改革派與保守派的紛爭,也加深了南北雙方的對立。而身為次強的薩爾潘提那聯合王國在於曦國進行政治經濟往來的過程中,刻意扶持南方系勢力,通過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各個重要領域展開交流並提供援助以曦國南方出身的士人、商人、學者。同時拒絕行使列強特權,並幫助進入開化期的曦國進行修約外交。因此在曦國國內大受好評,被認為是文明的使者。
另一方面,在『神州三十年內戰』和南北離心的影響下,曦國朝廷的統治力大幅減弱,加上開國造成的經濟衝擊,導致大量農民和手工業者破產。社會治安惡化,搶米、強盜殺人、村落被襲擊等事件不斷發生,各地叛亂、暴動、騷亂不斷。
造成這種糜爛局面的原因之一,是軍隊的腐敗。當時曦國的兵制為郡國兵制,所謂郡國兵是指從軍戶中徵召的士兵,這種徵召兵制度已經在曦國持續了數百年。它以軍戶一戶為基礎單位,按照世襲武職等級授田。曾有『平時為農,戰時為兵。朝發羽檄三枚,夕可得雄兵百萬』之說。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大量軍戶的土地被世襲武官兼併,從而淪為世襲武官的佃戶,而這些世襲武官也通過把握軍戶成為軍閥。而郡國兵也變成“調不動、裁不掉、打不得”的『三不軍隊』。這樣的『三不軍隊』在面對各地的叛亂時,其表現比『神州三十年內戰』時更加糟糕。長期被軍主欺凌的軍戶們常常臨陣倒戈或潰逃,只有在保衛自己故鄉時才能表現出些許戰鬥力。
面對這一情況,朝廷只能將希望完全寄託在『神州三十年內戰』中由軍將自行募集的各路義勇軍身上。這些義勇軍不同於來自於軍戶的郡國兵,他們完全由軍將自行募集、自行訓練、自行維持。同袍之間往往是親族、鄉黨、友人。將領多是文人出身,作風樸素,注重平等,往往能與士兵同吃住,共患難。因此隊內能保持高昂的士氣和勇猛的作風,這與郡國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由於擔心在平叛後被就地解散,在靖國義勇軍統領蕭知秋的串聯下,義勇軍系將領以統一指揮為由,請求朝廷准許義勇軍改組為新設陸軍,習潘國操典,用潘國軍械。朝廷批准後,絕大部分義勇軍都被整編為新設陸軍,由原義勇軍統領蕭知秋任陸軍元帥加以統轄。眼見各地叛亂趨於平息,又擔心新軍實力做大,郡國兵系統武官紛紛以義勇軍非經制軍(正規軍)為由,要求廢除新設陸軍,或將新設陸軍轉為郡國兵。這一請求直接引發義勇軍派的猛烈還擊。
蕭知秋針鋒相對地提出了以廢除軍戶軍田為代表的一系列革新主張。導致兩系勢力同水火。直接導致蕭知秋在丹鳳門外元宵節燈會觀禮時遭到暗藏與燈籠中的炸彈襲擊,彈片導致蕭知秋左眼被摘除、雙腿殘疾。隨後,蕭知秋以健康為由請辭陸軍元帥一職,曦帝將其轉授為右相閒置。在閒置期間,蕭知秋頻頻與在京部將和潘國公使及駐節武官接觸,終在916年二月二十六日發動『救國兵諫』。
參加兵諫的新設陸軍在攻破由郡國兵把守的大內之後,將蕭知秋手書的『痛陳救國討奸札子』交到曦憨帝的手裡。宣布『討奸之役』開始
二十九日,憨帝頒布討奸詔,將矛頭直指郡國兵系大佬。
三月十日,郡國兵系軍閥聯名通電勤王。雖然新設陸軍兵精炮利,士氣高昂。但郡國兵人多勢眾,且涉及切身利益,各級武官拼力死戰,各地戰況激烈。
五月七日,新設陸軍守衛的陪都淪陷,陪都皇宮前殿明光殿燒失。
六月三日,潘國宣布支持新軍,並提供大量武器和軍事顧問團,令新軍系實力大增,雙方戰線出現僵持,而新軍利用潘國提供有利條件,在相持時期補充了大量的兵員和武器彈藥,積蓄反攻力量。而郡國兵一側也通過除外國勢力購買武器。但由於面臨農忙時節,兵力補充進展極為緩慢,已經服役的農民也因當年夏季多雨的情況,而變得士氣低落。雙方都停止了大規模軍事行動,內戰陷入相持階段。直至除夕,新軍發動除夕攻勢。
除夕夜,帝新聯軍自五馬河南岸、靜海兩處發動突擊。新軍在帝國軍的指導下,首次實現火砲的集中使用戰法。在五馬河南岸近七公里長的防線正面集中了400門火砲,進行了長時間的火力準備,隨後經過半年多休養訓練的新軍主力強渡五馬河,攻陷郡國兵陣地,同時靜海一線的新軍也用同樣的方法擊破郡國兵的靜海大營。兩隻突擊部隊迅速後插,對處於在象山郡城附近的郡國兵重兵集團形成鉗形攻勢,並最終將郡國兵十二萬餘人圍殲。一舉扭轉了戰局。
917年正月十九,乘勝追擊的新軍光復陪都,擊潰白敦軍主力。
五月六日,郡國兵最後的軍隊據守於六面城,期待中的外國調停遙遙無期。因失去大部分兵力而飽受排擠的靜塞、白敦、廣信三軍主見大勢已去,遂在六面城內發動起義,與新軍、帝國軍理應外和攻破六面城。其他十位軍主在六面城承恩門樓上的指揮所內服毒自盡。『討奸之役』結束。
原本就因南北對立、列強介入、北朝威脅、久經戰火而瀕臨崩潰的曦國,即將面臨一場無可避免的戰爭。在接受聯邦入股,成為聯邦扶植國的新興西朝蒼蘭帝國建立近代化國家,其擴張不可避免的與曦國造成摩擦,對曦國西部十六州早已垂涎許久的蒼蘭不斷向曦國挑釁,在918年蒼蘭終於找到藉口向曦國宣戰,蒼曦戰爭(曦國稱十六州之戰)爆發.此時的曦國可謂筋疲力盡,投降舊軍尚未開始整編,新軍在『討奸之役』中元氣大傷。原本指望潘國調停也因潘國顧及聯邦利益而作罷。雖經曦國軍民英勇抵抗,但戰爭仍以曦國慘敗並割讓西部十六州給蒼蘭為結束,是時正值919年初。被一個新興小國打敗的曦國,聲望一落千丈,藩屬國紛紛倒向蒼蘭或是更強盛的玄國,此時的曦國在神州毫無威望可言。
十六州之戰大敗的曦國舉國上下都陷入了革命與叛亂的氛圍,深感現任皇室迂腐無能的京城民眾和新軍兵將決定擁立右相蕭知秋為君。當時已是75歲高齡的蕭知秋拒絕了這一請求,但新軍少壯派軍官在獲得中產階級、低階貴族與軍隊的支持後,將搭火車前往天壇準備祭祀的憨帝以勒死在齋宮浴池之中,並在京內捕殺帝室。約有三千多名宗室成員被殺,最初處死的親王級宗室都是遵循古禮,用猩紅絨毯蓋頭,用金杖擊頭處死。但由於宗室數量過多,新政府擔心恐久拖有變,於是殘餘宗室帶到京城東南楓華園中,用機槍射殺在深坑中,隨後掩埋。
在解決了舊皇室並彈壓了豪族地主階層後,以蕭知秋為核心的新王朝決策層在步入安定發展期後,確定了以農業輔助工業,工業上以輕工業為主,兼顧重工業的國策,並根據這一國策開始制定五年計劃。曦國開始實行土地改革,通過重新丈量土地、統一田租稅率、發行新地券的手段,加強了對土地的控制和對農業的索取。並鼓勵豪族將土地抵押給國家以換取貸款從事工商業。在置產興業的浪潮下,類似仲景堂藥局、霓裳制衣、北國呢場、江南繅絲社等一系列官民合營或者官督商辦企業導入東洋先進技術,真正使曦國擁有了近代意義的工業並開始工業化進程。
921年,曦國中央銀行成立,並將原本劃歸各道的鑄幣券集中到中央銀行,並以中央銀行為班頭,開始資本主義化的金融改革。
在交通郵電方面,早在一五計劃擬定之前,曦國就制定了長期的交通郵電發展計劃。曦國一面通過向潘國借款或合資的形式積極投入交通郵電建設,一面努力吸納本國民間資本進入投資領域。使一大部分在土改中利益受損的豪族通過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實現盈利。在緩解國內壓力的同時促進了基礎設施建設及農業資本向工業轉移。
931年,十年來的地租的高稅率導致大量小農破產,農業人口開始向城市流動。而農村則出現了勞動力的減少、大量農民改種經濟作物的現象。此消彼長之下,食品價格日益高騰。部分工人、農民無力維持生計,遂走上街頭,向政府抗議,要求政府打開常平倉平抑糧食價格。該運動在931年夏蔓延至全國,並引發搶劫、騷亂、工人暴動等激烈對抗行為。在931秋九月,忍無可忍的朝廷命令各地軍警開始鎮壓,在兩個多月的鎮壓中,有數万民眾被處以羈押或杖刑,有563名示威者被斬首。同時皇帝降下敕令,命令各地設立最低工資保障制度,以確保工人能維持生計。各地的一揆在朝廷和皇帝剿撫並用的策略下逐漸平息。這種安定局面一直持續到現今。
【國旗】

紅色象徵萬民之赤誠、金色象徵太陽的神聖恩賜,意指曦國為神眷之國、口吐甘霖夔龍象徵慈悲的君主。
【曦國政體】
中央
在近代蕭氏曦國建立之後,在承襲原整體的基礎上,進行了重大改革並頒布『太初令』這一憲法性法令,史稱『太初革新』。『太初令』規定曦國政體為中央集權制政體,皇帝享有國內最高權力。在『太初令』的背景下。曦國大量任用功臣派和海歸南人,裁汰冗官冗員,廢除郡國兵權。雖然北人和部分地方豪強對此頗有怨言,但在強大的整編新軍支持下,革新正逐步深入。而實打實的革新政策也逐漸籠絡了中下層階級。
在皇帝下有三相,即:參議院使(左相)、政務院使(內相)、眾議院使(右相)。
參議院參議主要是開國功臣派代表,目前共有十三人。參議院是曦國大政的決策機構。
政務院下設有百官諸局,是曦國行政執行機構。院使由皇帝任命。
政務院系曦國政務執行機構,政務院長及兩員副使由皇帝任命。
眾議院系曦國立法機關,成員多來自地方實力派人物,如大地主、豪商、大學者。由於中央既定的豪族抑制政策,尚未令其行使全部職能,僅具議政功能。院使由議員推舉,由皇帝任命。
吏部:主管中央及地方官吏任用、考評、升遷、察舉。一直以來都是最強勢部。下設:考評局、檔案局、察舉考試局、俸祿厚生局、查訪糾察局。
戶部:主管全國財政,是強勢部門之一。下設帝國銀行、金融局、租稅局、海關局、國稅局、稽查局、國債局、審計局、度支局、出納局、統計局、造幣局。
工商部:『太初革新』給這個傳統的部門賦予了新的重要使命。改造後的工部下設勸業銀行、商務局、工業局、鐵道局、礦業局、電信局、海事局、建設局、書記局、會計局、設計局、倉所局。
刑部:統轄各級檢察院和裁判院。裁判方面採用三審制度。分別為縣裁判所、郡裁判局、國家裁判院。國裁院上有最高裁判院,負責司法解釋和憲法相關訴訟。最高裁判院使為終身制
禮部:主管教育、宗教事務。統轄全國學校、寺院、監管文物古蹟。下設學政局、宗教管理局、考試局、檔案局、留學管理局、翻譯局、專門教育局、文化財產局。學政系統分為鄉勸學、縣督學、郡學政、巡查學政、大學政。宗教系統分為鄉監事、縣監事、郡監事、巡查監事、宗教管理局長。
陸軍部:『太初令』新設部門,統轄全國陸軍。
海軍部:『太初令』新設部門,統轄全國海軍。
外交部:『太初令』新設強勢部門,下設東洋局、神州局、王聯局、南方局、使領局、條約法律局、禮賓局、翻譯局、檔案局。
內務部:『太初令』新設部門,強勢部門,下設勸農局、郵遞局、土木局、警察局、会計局、民政局、地方局、衛生局、地理局。

地方政治
曦國地方政治為郡縣制,地方統治結構為道、郡、縣、鄉、里五級。道长官为都督,郡長官為郡守,縣長官為縣令。『太初令』規定分封體系中,侯伯子男四等封邑多為小縣、鄉。王公封邑多為郡、縣。中央政府在封邑中設相,比照同等郡縣鄉進行管理。除地方稅作為俸祿外,其他稅收上繳中央。
【人口數量】
1.2億人口
【貨幣及語言】
貨幣:
硬幣之面額:壹文鋅錢、伍文鐵錢、十文鐵錢、五十文鐵錢、百文銅錢、五百文銅錢
紙幣之面額:一貫鈔、伍貫鈔、十貫鈔
語言:
官方語言是神州語,但是全國各地都有獨特腔調的方言。
【宗教】
允許宗教信仰自由,但本土的信仰多以天地信仰為主,崇尚陰陽學說、五行理論。相信人死為鬼,鬼死為人的兩世界論。因為列強梅菲斯特影響的關係,近年來帝國國教的信仰者也開始出現。
【進出口】
進口大宗:軍火、機器、零件、發電機等工業設備。
出口大宗:紡織品、染料、蔗糖、咖啡、可可、藥材及成藥、化學製劑、原物料(木材、礦物)。
【外交】
與列強的外交關係:
藉由梅菲斯特帝國的援助,在其幫助下陸續收回先前被帝國主義國家侵佔的租界與殖民港口,因此兩國關係融洽。受帝國與王國邦交變化的影響,與玄國在近代已展開破冰,雙方重新建立貿易與互設大使館,外交經貿活動頻繁。
與鄰國的外交關係:
與大蒼蘭軍事對峙中,但下庠城與沂蘭仍互有代表,不過因為外交層級較低,幾乎是處在隨時都可能召回代表斷交如履薄冰的脆弱和平。位在曦國東方的丹山民國儘管雙方國體不同(丹山為民主國家,曦國為帝政國家),但因為在過去曾經共同對抗北朝,因此至今兩國外交上仍保持著較佳的關係。
【國力評比】
工業
★★★☆☆重工業
冶金
★★★☆☆能自行煉鋼
化學
★★☆☆☆化肥
物理
★★☆☆☆現代力學
航空
★★★☆☆现代戰鬥機,轰炸机
造船
☆☆☆☆☆仅限民用船舶
車輛
★★☆☆☆能製造引擎、拼裝車輛、摩托車、家用車
軍火
★★★☆☆中小口徑火砲、重機關槍
民生
★★☆☆☆貧窮落後吃得飽、部份有國民教育﹝報紙﹞
【貴族及爵位】
曦國爵位等級共計20等(不算貴冑爵位),在新王朝建立後,原有的王侯不再分封食邑,僅享受國家俸祿
皇帝
曦國皇帝。
皇太子(皇太弟/皇太孫)
曦國皇太子(皇太弟/皇太孫)
王
皇族宗室親戚所領的頭銜,為虛銜,頭銜前加有地名。如滄海郡王。死後有諡號,如滄海果毅郡王。
【官爵】(括號內為參考值)
二十 彻侯(正一品,多用於元老致仕的加封或追贈)
十九 关内侯(正一品,多授予宰相帥臣)
十八 大庶长(從一品)
十七 驷车庶长(正二品)
十六 大上造(從二品)
十五 少上造(正三品上)
十四 右更(正三品下)
十三 中更(從三品上)
十二 左更(從三品下)
十一 右庶长(正四品上)
十 左庶长(正四品下,官廳長官、舍人級別)
九 五大夫(正六品,縣令級別)
【吏爵】
八 公乘(正七品)
七 公大夫(正八品)
六 官大夫(正九品)
五 大夫(流外官或從九品)
【民爵】
四 不更(鄉老多授此爵)
三 簪袅(村正多授此爵)
二 上造(里長多授此爵)
一 公士(成年男子爵位,授此爵者才有投票權、服役權)
【節慶假日】
曦國使用陽曆陰曆雙軌制度,日常生活比照陽曆,節日慶典祭祀比照陰曆。主要節日有:元旦、除夕、冬十五夜、端午節、鬼日、夏十五夜、重陽節(陰曆九月九日,建國紀念日)。
【曦國地理圖】
道路情況
曦國的鐵路在近代建立之前,只有下庠城到東部一條鐵路(後被稱作東鐵),在強勢的中央政府主政後,曦國鐵路才開始蓬勃發展起來,目前貫穿曦國東西的鐵道幹線是由曦國和潘國財團合資修建而成,名為山南鐵道,東起綿州,西至雄州。山南鐵路與其支線主要集中於曦國首都與南方諸城諸港,在967年的時間點上,曦國實際控制的八道治所及主要城市和港口均已修通鐵路。
著名城市:
下庠城
曦國首都。
上京上庠城
上京上庠城位於山南東道境內,是前553年新央南遷之初確定的御駐輦處。當年此處本是鄢邑鄉校所在。鄢邑雖然稱為邑,但封君與一般村正無二。由於封邑內人煙稀少,畜力極度匱乏,甚至連天城嶽群盜也不將鄢邑看作目標。這導致鄢邑在前533年都沒有實質性的城池存在,僅用羊馬牆將邑包裹起來,當時邑內最大的建築也就是位於邑北的上庠。因禍生肘腋,慌忙南逃的新央帝軍勢在翻過天城嶽,到達鄢邑後已無力南行。央帝及后妃只能在鄢邑的上庠內居住,鄢邑這一實質上的村子在一夜之間成了新央的新都,而上庠則成了新央史上最殘破的宮殿。
在943年夏,曦國禮部考古學家在上庠城西北角金堤城城內發掘出的一口枯井中發現了大量曦國新央時期簡牘。其中不乏當時帝后的起居錄。其中『建平三十二年(前534年)春三月乙卯條』記載:『帝避雨正廂,聞庠外泣怨怒喝之聲。乃遣中官問之,中官對曰時下穀一斛五十萬, 豆麥一斛二十萬,庠外人相食啖,白骨委積。帝使中官發太倉米粟作粥以糜眾人。中官僵立良久,乃曰,太倉僅餘赤豆六升,分不足以濟人,存不足以帝饗。帝令為粥,分諸眾人。』
隨著清水河原的開發,上京上庠城逐漸擺脫了初期窘迫的境地。建平帝命大臣褚行健籌劃『上庠城池』。隨著前530年第一次『城上庠』開始,上庠京這一城名正式出現在史料中。處於河原農田開發的需要,這次改擴建工事並未以上庠為中心向四面擴展,而是向東、向南擴建。上庠僅在此次工事中被築起高厚達三丈的城牆,形成宮城『金堤城』。並在金堤城東南面修築了作為都市中心的宮城(實則偏北)。由於夏季爆發了猛烈的瘟疫,導致部大量民夫死亡,即使在晚秋農閒時節發動上庠城所有居民及官兵搶修,宮城仍未完工。
前528年,經過兩年時間的恢復和山南平定作戰收官。曦國國力有了較大改善,於是開始上庠城第二次修築工事。在此次工事中,宮城得以完工並修築了環繞宮城的44個坊用來安置百官。『冬十月,帝后自金堤內移駕宮城太極殿並大赦天下。是日有青獅嘯於震丘,複有白象現與火南原,帝以為吉,遂命北闕為青獅門,南闕為白象門。』由於這個命名,北門大街被稱為青獅街,南門大街為白象街。上庠城中軸線由此確立。
前524年,第三次修造工事開始,此次修築一直持續到了前510年,期間修築了外郭城並規劃了360里坊,基本確定了上庠城的格局。
在修建工事完工後,上庠京呈正方形,外郭城周長約28公里,有14道城門,東面、南面都有4道城門,北面3道城門、西面3道城門。城內有24條主幹道呈經緯分佈,將360坊劃成一個個整齊的方格。除了360坊外,城內還有二宮、二園、一城。宮城即南宮,在南宮以北兩坊地處,有北宮。宮城東距一坊地,有瓊林園。上林苑在北宮西掖門外西側。金堤城又在上林苑西。二宮一城並稱三大內(南宮大內、北宮北內、金堤城西內)。
『三渠』
城內有三條大致呈東西向的水道分佈在京城的北中南地區。南部的通濟渠與南城牆相隔一坊地,與南護城河平行。位於城東的仁和、興教兩坊形成的胡市和位於城西的寧人、明教兩坊的南市就在通濟渠南,胡市是海外商品的集散地,也是異國勾欄瓦肆的所在。而南市則是京中販賣牲畜的市場。
自東部建業門留入的飛龍渠途徑東城的太倉、左藏庫、東市之後突然北上一分為三,南北兩支成為宮城的護城河,中間一支自宮城東面的雲龍門流入,經過太極宮西南的九龍池,自宮城西北的千秋門流出,途經金市、瑤光寺之南,自郭城西北的昌閭門流出。這是上庠城糧食等日常物質的主要輸送渠道。
自東北建章門流入的永寧渠甫一入城便流入神泉苑,自神泉苑流出後向西流入瓊林園的沉璧池,繼而北上,在光宅坊南又向西,經北宮南護城河流入上林園的星漢池。自上林苑西北出大夏門,流入外郭城北護城河。
曇寧
曦國南方島嶼——利州的主要都市和治所。
曦国饮食風物誌
山南见闻录
天城山脉(假)位于曦国北部,横亘在玄曦之间。是曦国和玄国的天然分界线。因为高山的阻挡,来自海洋的季风在天城山南长期滞留,使得山南地区湿润多雨。孕育了面积广阔的高山草甸,在山南地区,年降水量约400~500毫米,冬季有冰雪覆盖。土壤主要为高山草甸土。生草过程发育强盛,形成致密紧实的草皮层,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壤呈微酸性至中性反应。部分土壤有永冻土层。
由于高山草甸草层低,草质良好,适于牛、羊等畜群放牧。在漫长的历史中,这些高山草甸一直都是曦国珍贵的牲畜产地,主要放牧牛、羊、马、猪等动物,其中以棘牛、踏火马、七香猪最为珍贵。
棘牛有巨角长毛,重逾二千斤,力大身坚。牛皮曾经是曦国制盾的军需品,而坚硬的牛骨则用来制作麻将或耐腐蚀的盐铲。棘牛可载人拉车,肉可食用,还可以提供乳制品。牛毛可做毡,极暖且柔,劲风亦不能透,自古就被山南人哪来帐蓬外墙和外套。与牛毛不同,棘牛绒具有轻柔细软的特点,用牛绒制成的衣物不仅轻薄而且保暖性能极佳,但由于牛绒产量较少,因此牛绒衫售价不菲。
踏火马是曦国自故地带到山南的特殊马种,其名称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说是踏火马在全力奔驰时,蹄铁能与驰道上的敷设的石板击出火星。一说则是踏火马在沙场上奔驰时扬起的尘埃恍如滚滚浓烟,战马好似踏火而来。故名为踏火马。
踏火马平均体高144~148厘米,体重400~450千克。它体格高大,结构匀称,头部小巧而伶俐,眼大眸明,头颈高昂,四肢强健。当它颈项高举时,有悍威,加之毛色光泽漂亮,外貌更为俊美秀丽。毛色以骝毛、粟毛及黑毛为主,青色和其他毛色少见。四肢和额部常有被称作“白章”的白色斑块。耆甲中等高长,发育丰满。背腰平直,腰稍长,尻宽长中等,稍斜。胸深,肋骨开张良好,胸廓发达,腹形正常。肩胛长斜,四肢干燥,筋腱明显,关节清晰,肢势端正。
七香猪是曦国特有的优良畜种。不同于一般猪身居牢笼,饱食终日只待一死的悲惨境遇,七香猪自生来就在无拘无束的半野地环境下长大,处于放养状态。主要吃松果、苜蓿、菌类、药草等山野长大,饮用的水也是山南地区常见的高山湖泊水或泉水,由于这些泉水水质较硬且富含矿物质。优良的生长环境使得七香猪的猪肉会呈现大理石花纹。脂肪颜色偏黄且没有肥腻感。肉质细腻,自带甘美之味并具有特殊芳香。最为特别的是,在制成腊肉和火腿并经过长时间发酵熟成后,其脂肪会变成半透明的金色蜜蜡状,肉质自然带有松针的芳香,随着小火慢燎,火腿肉会呈現出堅果、藥花等香味。是曦国饮食中的极品之一。
山南雲遊手札 节录

妇人晨起皆以棘牛酥油入沸茶,舂之百千回,始得油茶相溶,而后或加细盐,或加黄糖,以此为饮可避寒耐饥。谓之油茶也。

饮酥油茶时,常掺以青稞炒面,昔人皆以勺或指和匀,捏塑成型,谓之曰粑。紧曦人多用勺、箸和之。

又及杀牛,乃以盐、醋、茱萸、天椒等物,糅入牛肉,悬于火塘之上,以风吹烟熏使之干。经月余,乃取而以锤击之,去其水分,再悬十日,继而锤击,如是者九,乃成.如斯,则千斤之牛缩为数升,纵陈放十载亦不腐败。人谓之曰牛腊。食前以锤打散,以火燎香。虽天长日久,其香亦怡人,其味亦美。

比至林区,又有一物美甚。乃曰松茸,别名如意菇,生长红松之下,春夏可採。着热铁锅化酥油,片而煎之,异香满庭,动人心神。又可入汤,以黑松雉佐之。尝有食而不思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