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松尼亚王国(Королевство Эрсония/Regnum Ersonia/Königreich Alsonnia)

国花:绿萼白梅(Prunus mume Sieb.)
首都:圣列杜尔卡格勒(S. Ryadorkagrad, С. Рядоркаград)
国家格言:众志成城
国家代表色:辣椒红
国际地位:特瑞希瓦尔特王立联合的附庸国
人 口:960万(960年)
【简史】
1、古代史
爱尔松尼亚人是特瑞希瓦尔特人的兄弟民族之一,他们在4世纪前后南下到今日的爱尔松尼亚地区并放弃游牧转而定居下来,融合了留在当地的萨瓦希姆人部落后,受到逐步建立起一些封建公国,其中最强大的乃是艾尔希公国(Ersy)。该民族也因此而得名。
王联成立后,爱尔松尼亚首当其冲。496年,艾尔希公雅罗斯拉夫五世率三万余众在斯坦米尔河(Stanmir)与王联大军展开激战。结果包括数位公王在内的爱尔松尼亚诸侯军全军覆灭,但王联军也损失惨重。此后王联方面与以艾尔希为首的诸侯讲和,以爱尔松尼亚诸侯纳贡称臣为条件允许他们保持了事实上的独立。498年,艾尔希新公维亚切斯拉夫二世受封为爱尔松尼亚国王,爱尔松尼亚就此加入了王联。
2、议会王国
加入王联阵营后爱尔松尼亚获得了长达数十年的和平,并凭借其五路通衢的地位而迅速致富。这个时期爱尔松尼亚的农奴制开始解体,豪农阶层崛起并获得了士族的地位。然而好景不长,富庶小康的生活引来了札兰人的窥伺。525年,札兰军入侵了爱尔松尼亚平原,并在532年洗劫了艾尔希城。虽然凭借宗主国王联的援军打败了札兰人,但这次“大洪水”本身对爱尔松尼亚却产生了长远的影响——由于艾尔希被摧毁,加上国王阵亡,爱尔松尼亚诸侯迅速开始为争夺王位而爆发内斗。在战争中,士族的地位受到了巩固,而王权却从此一蹶不振了。
随着法蕾时代的到来,爱尔松尼亚的内战终于告一段落。贵族们受到西方大国的影响,在599年根据斯维蒙王室出身的新王“圣人”列杜尔卡颁布的《爱尔松尼亚万世根本法》建立了议会共和制王国,杜马(Dyma,爱尔松尼亚的议会)掌握了国家大权——诸侯、教士(占总人口的5%)和士族们(占总人口的20%)一人一票,选举国王、大元帅(=宰相)、盖特曼等国家重要领导职务。
这一时期爱尔松尼亚的经济政治文化都日趋发达,由“圣王”列杜尔卡规划的新都城圣列杜尔卡格勒在621年完工,诸如本国乃至整个中希菲尔第一所大学——佩里佑夫学院(академия Перёв,始建于623年)之类的高级学术机构也开始出现。凭借圣列杜尔卡格勒东方乌耶尔山脉中的斯缅亚谢(Zmeyasheey,蛇頸)隘口,爱尔松尼亚与以央国为首的东方诸国建立了贸易往来,积累起了庞大的财富——然而这些财富大部分都被在垄断了主要贸易路线、坐地起价的大土豪(Magnate)控制在了手中,这些人的地位随之日益上升。
7—8世纪间,爱尔松尼亚也参加了大南方战争和斯维蒙王位继承战,但并没有从中获取太大的好处。
3、青年党VS土豪
转眼时光飞逝,世界因工业革命而日新月异,爱尔松尼亚却在此大潮中逐渐落伍。随着海运的崛起,爱尔松尼亚的陆路贸易日益颓废。另一方面由于粮价的上升,大土豪们却开始大肆圈地、占矿搞起了再农奴化。在这一过程中,土豪与士族、市民(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
希尔战争爆发后,爱尔松尼亚也出兵参战。接触到外界先进思想的一部分士族军官在回乡后也决心推动改革,这部分“青年爱尔松尼亚党人”遂在840年的杜马上跟土豪们摊牌,要求废除《万世根本法》并制定新的宪法。新宪法被土豪否决后,青年党人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发动新军和市民包围会场,杀死若干大土豪并宣布通过《840年宪法》。
但是青年党人并没有什么根基,他们的靠山斯维蒙也因为跟浦贝尔开战而无暇东顾。土豪们勾结王联势力反扑,很快镇压了这次革命。可是土豪们也因此引狼入室,招来了王联的干涉势力。此后王联的政治、经济、文化势力大规模侵入爱尔松尼亚,王联的御用商人也凭借驻留军的威势获取了各种特权,这些又引起了土豪们的不满。864年土豪们选举了一位帝国贵族,试图依靠梅菲斯特势力来驱逐王联的影响,结果在866年引来王联的入侵。由于帝国当时奉行“韬光养晦”的策略,不愿与王联发生正面冲突,结果土豪联军迅速被王联平定了。王联在迫使爱尔松尼亚割地赔款后,又在867年册封万王的御弟巴维尔大公为爱尔松尼亚国王,是为巴维尔一世。之后土豪们又发动了几次起义,但都迅速被志在通过爱尔松尼亚打开干涉南希菲尔大门的王联占领军平定。
4、王联的半殖民地
巴维尔一世上台后,面对着爱尔松尼亚民族主义势力的庞大压力,施展了软硬兼施的手段。他一方面剥夺参加起义的土豪与士族们的财产,将他们转封或出售给跟随自己南来的王联贵族、商人;一方面又在880年颁布《自由宪章》,以安抚城市市民,并采取措施实行有限的土地改革。在他于904年去世时,爱尔松尼亚的情势业已稳定了下来。
901年,王联修建了纵贯南希菲尔的大铁路,圣列杜尔卡格勒在20年内迅速成为希菲尔陆路交通枢纽之一,爱尔松尼亚的贸易中心地位很快得到了恢复甚至进一步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工业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以圣列杜尔卡格勒为中心,艾尔希的纺织业、乌耶尔的矿业以及教堂城的机械制造工业等均达到了一定的规模。至930年代工业产值达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15%左右。
然而,爱尔松尼亚的经济却完全控制在王联之手。除了主要产业为王联资本控制、产业链配套王联、战略物资依赖王联供应等寻常手段之外,王联还通过“易货记账贸易”来对爱尔松尼亚进行控制和盘剥。
所谓“易货记账贸易”,是王联对伞下附庸国的一种“特别优惠贸易措施”。也就是说,贸易双方签订长期易货合同,并在两国政府指定的银行开设账户,到期结算或结转入下期。这种贸易的好处是节约硬通货,但反过来也使王联诸附庸国更加缺乏与王联圈以外国家贸易时所必须的硬通货,从而陷入“不得不依照王联指定的价格与王联进行交易”的窘境。
虽然如此,比起在这种贸易中受到损失惨重的萨瓦希米亚,爱尔松尼亚总体上还是所得略大于所失。这主要是由于王联出于保证爱尔松尼亚这个重要交通枢纽政治稳定的考虑,廉价提供不少资源的缘故。在此基础上,爱尔松尼亚经济得到了发展。但这种发展本身也引起了其他问题,旧土豪层转身的民族资产阶级始终具有强烈民族主义情绪,对王联抱有激烈的对抗情绪。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士族在经济发展中沦落为无产者,也使爱尔松尼亚的无产阶级拥有了某种好斗、反权威的传统。不过,大部分市民和农民对王联比较亲近,抱有一定程度上的同胞意识。
5、现状
925年王联在双王战争失败后,爱尔松尼亚的社会矛盾也有所激化。925—926年出现了大规模的罢工,在民族主义情绪浓厚的艾尔希发生了五月暴动并建立了工人阶级控制的公社政权。不过,这个运动在928年《普选法》颁布后有所缓解。王国政府推动的农奴制改革虽然进展缓慢,但总算也是在缓慢推进中,到950年代爱尔松尼亚已算是整个王联圈中城市化率最高(约50%)、识字率最高(约90%)和最开放的国家。
934—940年邻国萨瓦希米亚发生动乱,大量难民涌入,给爱尔松尼亚社会带来不小冲击。特别是936年的“风月暴动”,当时有上百万的萨瓦希姆人越过边境涌入爱尔松尼亚,事后也有至少30万人长期留居。这些萨瓦希姆人未能向王联或斯维蒙移民那样融入爱尔松尼亚社会,反而却在爱尔松尼亚下层社会中长期抱团取暖。在某些体力劳动者岗位上,萨瓦希姆人挤掉了爱尔松尼亚人的饭碗;在黑社会方面,萨瓦希姆人的势力也急剧地扩张了。这样,在与王联人的民族矛盾之外,又出现了爱尔松尼亚人与萨瓦希姆人的民族矛盾。
爱尔松尼亚的社会主义者也因此发生了分裂,具有民族主义倾向的社会党(即“新党”)和坚持国际主义立场的爱尔松尼亚王国社会民主工党(即“老党”)在944年分裂。在萨瓦希姆人中间,无政府主义思想流行。尽管如此,由于爱尔松尼亚没有受到经济危机的太大冲击,整个社会还是保持比较稳定的状态,只是政府应对危机的政策使爱尔松尼亚更加依赖王联圈内部的经济循环。数据显示,与危机前相比,对王联圈国家的出口占比从70%上升到了90%,进口占比也从50%上升到了80%,至此爱尔松尼亚已很难被看成独立的经济体。
【国体政治】
国家领袖:国王巴维尔二世(967年驾崩)——女王叶卡捷琳娜(967年继位)
政府首脑:大臣会议主席
现任大臣会议主席(967年时点)——弗拉基米尔.安德列耶维奇.克列斯廷斯基公爵——国王的妹夫
政治体制:二元君主制
政府(大臣会议)成员由国王提名,议会(杜马)批准。
政府对国王负责,议会无法对政府提出不信任案但可以弹劾个别阁僚。
议会享有立法权,但法律必须得到国王批准才能生效(=国王可以否决议会的立法)。
国王是军队的最高统帅,战时是最高国防会议的主席。
【人口分布】
爱尔松尼亚人68%/斯维曼尼亚5%/莱霍斯奇人4%/札兰人7%/萨瓦希姆人7%/王联人5%/央人1%/其他3%
【宗教】
双十字正教
【货币】
1爱尔松尼亚斯托=100爱尔松尼亚布图
【进出口】
出口大宗:纺织品、金属(多为矿石)、煤炭、电力
进口大宗:工业机械、化肥、石油、军火(自王联),羊毛(自萨瓦希米亚和札兰),肉类、乳制品(自萨瓦希米亚)
【外交现状】
爱尔松尼亚基本上无所谓外交,因为它只是王联的应声虫。
与周边国家大多友好。
【国力评比】
工業★★☆☆☆
轻工业有一定基础,重工业方面比较落后。
冶金★☆☆☆☆
主要负责对王联提供粗加工的矿石。
化学☆☆☆☆☆
有一定规模的日用化学品工业(近期因环境保护受到一定限制),但无化肥工业。
物理★☆☆☆☆
佩里佑夫学院是王联圈物理研究的学术中心之一。
航空☆☆☆☆☆
爱尔松尼亚的飞机全部引进自王联。
造船★☆☆☆☆
爱尔松尼亚的造船工业主要以内河船舶为主,有一定实力。
车辆★★☆☆☆
爱尔松尼亚有几座汽车组装厂,但也仅限于此了。此外爱尔松尼亚还能生产拖拉机。
军火★★☆☆☆
爱尔松尼亚的重武器基本都是从王联乃至斯维蒙、萨瓦希米亚进口。
民生★★☆☆☆
940年代推行了四年制义务教育,国民生活水平在王联圈也算是比较好的。
【地理环境与行政区域】
爱尔松尼亚的中西部是斯坦米尔河(река Станмила)中下游平原,间有丘陵,农业发达。目前经营模式较为集约化,机械化水平较高,劳动生产率也比较好,目前粮食自给有余(不过这是建立在政府粮食补贴、王联廉价化肥和石油上的)。过去兴盛一时的牧业因无法与萨瓦希米亚等邻国竞争以及沼泽地被排干为耕地等因素,目前已经衰弱了。
以首都圣列杜尔卡格勒為核心,有一纵一横两条国际铁路干线以及复杂的离心+环线铁路网。圣列杜尔卡格勒亦是中希菲尔的一大交通枢纽。
行政区划方面,一级行政区划称省(Okrug),二级称县(Raion),其中一级政区有:
1.圣列杜尔卡格勒(都市省)
2.东部省—斯缅亚谢斯克Zmeyashesk
3.北部省—教堂城Tserkov
4.中央省—艾尔希Ersy
5.西部省—維利索科Veliksokol
6.南部省—卡彼察斯克Kapitsask
【人物】
七姊妹/七宗罪:
巴维尔二世的七位公主,她们分别是:奥尔加(939—)、玛丽娅(942—)、叶卡捷琳娜(944—)、塔季扬娜(944—)、安娜斯塔希娅(949—)、达莉娅(952—)和叶甫根尼娅(954—)。
从小生长在深宫的七位公主因巴维尔国王的宠爱而性格乖戾,在外界甚至被称为“七宗罪”,令人颇为怀疑她们是否能继承父亲的王位。
伊万.彼得洛维奇.帕拉霍维奇(919—):
巴维尔二世幼年的玩伴,伯爵、骑兵中将、王军参谋总长,克里斯廷斯基公爵的心腹,叶卡捷琳娜公主的后见人。
德米特利.提奥多罗维奇.罗欣(942—):
士族出身的王军步兵大尉,叶卡捷琳娜的裙下之臣。
约茜芙娜.卡特钦斯基(924—)和瓦莲金娜.彼得罗夫斯基(926—):
艾尔希士族女子高等学校的前后辈(分别毕业于940年和942年),“新党”和“老党”各自的领袖人物。
格里高利.格利波维奇.捷列金(944—):
工程师,因为在大学里参加了左翼知识分子的清谈俱乐部而被怀疑具有危险思想,征兵到了前线。
马格子.马三成(941—):
札兰裔,札兰铁路(斯维蒙—央国铁路)上的火车司机。
西蒙.聂斯脱利维奇.马特诺维利(936—):
马车夫的儿子,萨瓦希米亚无政府主义者领袖,“黑色大军”的首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