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安地列斯帝國(Са́нкт-Антильские империя)潘緹那語:Szent Antillák Birodalom
祖卡夏語:Andreas Dola
漢密斯—梅斯特語:Reich St. Antillen
南梅茵蘭語、梭貝赫語:St. Antilles Empire
國花:麝香百合
國歌:南十字星冠冕
首都:安地列斯格勒
國家格言: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古語:Unus pro omnibus, omnes pro uno.)
國家代表色:靛藍色
人口:約八千萬人
面積:8,371,395 km^2
國際地位:獨立國家,區域強權
【領土範圍】

【簡史】
(因應最新設定全面翻修中)【國體政治】
君主專制,但分為三個政治主體:安地列斯與特蘭斯巴爾直轄地、祖卡夏王國與愛爾梅納斯王國。後兩者在聖帝和杜瑪的認可下,被賦予一定的自治權。中央政府行政機構首長由聖帝指定,經立法機構形式上認可。
立法機構為兩院制,分別稱為皇家杜瑪與帝國杜瑪,前者為上議院,全國24邦各選出兩名代表,加上教會代表和貴族代表各十二名,共72名,為聖帝施政時最重要的諮詢者;帝國杜瑪為下議院,各邦依人口比例選出代表參與,被賦予監督行政和訂立法條的權力;但憲法明定聖帝無須向議會負起行政責任,也擁有隨心所欲解散議會的權力—儘管謝爾蓋大帝和亞絲塔緹女帝從未解散過帝國杜瑪,但聖安地列斯杜瑪仍普遍被認為是君主專權下的「開明專制」象徵。
元首:
聖安地列斯帝國皇帝,通稱聖帝。現任聖帝為開國君王謝爾蓋大帝與皇后莉莉安娜˙瑟利亞之女:亞絲塔緹˙謝爾蓋耶芙娜˙杜斯妥也夫斯基。
政府領袖:
為聖安地列斯帝國紅衣樞機,俗稱帝國宰相。現任紅衣樞機為拉薩爾˙羅波西耶維奇˙托爾斯泰。由謝爾蓋大帝在955年去世前所任命。
【民族】
(待補)
【貨幣】
(因應最新設定全面翻修中)【語言】
官方語言為特瓦語、潘緹那語與字母化的祖卡夏語,官方文書為三者並行。但在某些以梭貝赫(索別瑞爾)人、希菲爾人、漢密斯人為主的郡分或省分,也都會特意將文書轉譯成當地社群所使用的語言。這些社群使用並傳承其母語及文化的權利在前愛爾梅納斯自治領時期即立法保障,也為聖安地列斯帝國繼承並施行。
【宗教】
以梅茵蘭聖公教和雙十字正教等外來信仰為主。安地列斯本部的王聯裔國民多信奉雙十字正教,但祖卡夏、愛爾梅納斯和特蘭斯巴爾地區的居民卻普遍信奉梅茵蘭聖公教,這使得聖安地列斯帝國意外的成為為聖公教會在南半球的最大教區。
不過即使外來十字教系信仰強力的入主此地,斯蘭人所信奉的「斯蘭神教」與祖卡夏人傳統的多神系信仰卻從未斷絕,這些宗教和相關儀式仍在以黑種人為主的鄉間地區廣為信奉並傳承著。
【進出口】
進口:
出口:
(待補)
【外交】
聖安地列斯帝國因為自特瑞希與瓦爾特王國聯合獨立出來的國家,因此和前宗主國仍保有相當深厚的外交關係,在各方面的合作也相當深厚;當然,這使得聖安地列斯帝國和梅菲斯特帝國,以及沙諾和聯邦的關係及相對冷淡。值得一提的是,因現任聖帝血統有著潘緹那王家的血脈,且帝國內有著大量的潘裔居民,因此使得聖安地列斯對潘緹那王國抱有特殊的情感,雙方在文化和國民的交流上也相當密切。
聖安地列斯與南方大陸其他特瓦裔國家的國交也相當良好,但對阿穆德娜和亞斯蘭多這兩個共和體制的國家及相對較差。對於胡伯圖共和國這個以特瓦後裔為主但國體卻改制共和的國家,聖安地列斯帝國雖仍然與之交好,但在關係上便不如和戈蘭柯、拉斯洛茵等國一樣親密。對於卡美哈群島國,聖安地列斯對該國將自身視為假想敵的態度不甚理解,也嘗試著在數次外交場合中申明善意,但截至目前為止成效依然不彰。
最後則是與亞斯蘭多的態度:原本在三邦尚未合一的時代,這片土地上的人對亞斯蘭多都沒有特別的敵意—對他們來說,亞斯蘭多人和他們一樣,也是被迫在新土地上獨自前進的化外棄民;再加上亞斯蘭多並不積極於輸出革命等政治活動,也因此河對岸的那一群人雖仍以王政馬首是瞻,但卻沒有相互敵視的理由。一直到聖安地列斯帝國建立後,一個龐大的統一國家矗立在亞斯蘭多眼前時,亞斯蘭多人方才開始懼怕這樣一個在意識形態上與其截然不同的大國,並擔憂該國可能造成的威脅;同時聖安地列斯這方也為了維持國內凝聚力,必須塑造一個外敵,因此下南方大陸兩大國的關係,就在種種陰錯陽差的誤解和人工操作下,漸漸的無可挽回,最終走上戰爭之路。
【國力評比】
以下評價為安地列斯、愛爾梅納斯及祖卡夏三地總合平均之結果。
工業
★★☆☆☆
冶金
★★☆☆☆
化學
★★☆☆☆
物理
★★☆☆☆
航空
★★☆☆☆
造船
★☆☆☆☆
車輛
★☆☆☆☆
軍火
★★☆☆☆
民生
★☆☆☆☆
(待補)
【貴族】
聖安地列斯帝國的貴族等秩和特瑞希與瓦爾特王國聯合大體相同。帝國內的特瓦裔居民對前宗主國萬王王室的封賞和授勳抱有特殊的感情和認同,也樂於接受;但聖安地列斯帝國內的其他族裔居民,大多只願接受本地杜斯妥也夫斯基帝室的冊封和勳章。
聖安地列斯皇室多半只冊封及身貴族,和授予國民榮譽勳章,世襲貴族在本地非常的稀少,多半是在殖民時代即定居在此地的特瓦裔貴族,但這些貴族在聖安地列斯帝國的政壇上擁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節慶假日】
(待補)
【人文與地理環境】
聖安地列斯帝國的精華區分別散布在國土的四個角落上;這與該國境內的地理環境有絕大的關係,將地圖攤開的話,可發現一巨大的十字架型山脈橫躺在國土中央;南北縱貫的安地列斯山相當靠近國土的西側海岸線,而與安地列斯山脈連結的橫貫山脈則將東部國土切成南北不平均的兩半。這四個被山脈隔開來的部分分別被稱作:西北方的安地列斯、東北方的祖卡夏、西南方的特蘭斯巴爾、以及東南方的愛爾梅納斯。
安地列斯地區以山區平原和河谷為主,雖海岸地區雖有平原,但也不怎麼廣闊;這些地區就是古代斯蘭文明,也是現代安地列斯的人口聚集地。帝都安地列斯格勒就位於本地最大河川米諾因河下游的沖積三角洲旁,佔地廣袤。安地列斯地區擁有相當豐富的金屬礦產。
特蘭斯巴爾地區擁有相對安地列斯地區較大的平原地帶,但這些地方不是為森林所覆蓋,就是磐石巨岩生根矗立之所,能耕種的土地較少;幸而本地產有鑽石和些許黃金,多少能彌補本地土地貧瘠的缺憾。
祖卡夏地區的地勢則由東方的高地順降至西側的大河沖積平原上。大河所帶來的肥沃泥土讓這片大地得以養活眾多的人口,也是祖卡夏文明得以安身立命的根基。大河入海的地理優勢讓他們方便和尼基半島及阿穆德娜地區的居民進行貿易,其城邦也多立基於大河河岸之上。
愛爾梅納斯的地理情勢乍看之下與祖卡夏相當相似,但其規模更大的多—為數眾多的河流構成的水系,將大草原切割成一塊塊不同的單位。愛爾梅納斯的土地亦相當肥沃,草場也相當充足,足夠大規模畜牧業所需;廣袤的森林和藏身其中的野生動物也是本地豐富的自然資源之一;另,因本地緯度已相當的高,因此野生動物的毛皮也相當的厚實,這項資源直到近代工業化以前,都是本地居民最重要的收入來源。
重要都市(因應最新設定重新翻修中)【人物】
謝爾蓋˙米哈伊洛維奇˙杜斯妥也夫斯基(898~955,得年58歲,男性)莉莉安娜˙席夢芙˙瑟利亞˙亞爾˙梅達利恩(924.12.23,43歲,女性)亞絲塔緹˙謝爾蓋耶芙娜˙杜斯妥也夫斯基(940.?.?.,27歲,女性)(人物依最新設定重新翻修中)【現況】
有一拙劣的政治笑話稱聖安地列斯帝國是台沒有剎車的神州三輪車瑕疵品,一旦開始駕駛它,就無法停止,直到它的左輪、右輪和前輪一個接一個地脫落,最終變成一堆廢鐵,並將它的駕駛者也拋出去摔死。姑且不論這笑話的洗鍊程度為何,這些揶揄之詞倒是很精確地指出聖安地列斯帝國的先天不良,現在的困境和未來可能的結局,而這也是現任聖帝亞絲塔緹和圍繞在她身邊的官僚們想極力避免的事情。
最初,聖安地列斯帝國的成立即是建立在偶然之上,對祖卡夏和愛爾梅納斯的人民來說,他們拋棄了將他們陷入無盡戰火中的暴君,及以民主和自由做擋箭牌的腦殘政客,換取謝爾蓋大帝不怎麼仁慈但卻公正的統治,對安地列斯的特瓦後裔來說,謝爾蓋是將他們從特瓦王聯對他們突然撒手不管的痛苦中拯救出來的領袖,挾帶著軍功和政治眼光的獨裁君主甚至更進而被奉為神君,這使得謝爾蓋在其生前,能倚其個人威望,有力的統治整個帝國。
但除了謝爾蓋和他一手建立的皇室之外,帝國卻再也沒有任何一項可以將版圖上四個角落的精華區—如果將直屬地特蘭斯巴爾也視作一個獨立的區塊的話—連結在一起的紐帶;這個擁有五個官方語言、四種宗教、三個政治實體和兩種貨幣的帝國,亦缺乏可以將其統領的廣大土地充分連結起來的通訊和交通設施,縱使帝國中央希望能夠在此投入更多資金,卻也因其後發國式的經濟體系,使得這一切的努力在廣袤的國土面前有如杯水車薪。
亞絲塔緹女帝一手推行的貨幣改革政策,即代表聖安地列斯帝國試圖補救現狀的努力,如果成功的話,不只國內的經濟將不再輕易受外國所宰制,一國境內統一貨幣的自由流通勢必也將提升中央的威望,並強化國內的投資者信心,對國內貿易勢必有其正面發展,無奈事不如人意,聖安地列斯帝國在統一貨幣「盧布」發行的兩年後宣告放棄,回歸雙貨幣制,但幣制改革對國內經濟和民生的衝擊已無可挽回,帝國因此面臨崩解的危險;因此中央政府只剩下最後一個選項,即是重新喚起人民對王政制與共和制的古老聖戰記憶,驅使人民將槍口一致對外,對向南方的假想敵—亞斯蘭多。
縱使聖安地列斯堪稱外強中乾,但物理上的絕對優勢和國土的縱深仍使得聖安地列斯在面對亞斯蘭多時,仍能享有壓倒性的軍事優勢;畢竟假使亞斯蘭多先行對聖安地列斯發動侵略,他們必須將大軍調到基建缺乏的西側,還需翻過重重山嶺和荒野才能抵達帝國的首都;但聖安地列斯只要能夠越過東方的維亞納河,便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壓制亞斯蘭多包含首都在內的精華區。這使得聖安地列斯帝國有恃無恐,得以拉高分貝,高調宣揚對亞斯蘭多的國仇家恨,並盡可能醜化其對手,煽動國民的仇外情緒。帝國中央的仇外宣傳也逐漸產生功效,部份人民甚至開始相信自身的生活困難和國家的經濟困境,皆源自於共和主義者的陰謀,對亞斯蘭多開戰的輿論也逐漸上揚。
亞絲塔緹女帝對仇視亞斯蘭多的外交手段總是不以為然,但她雖明知這是飲鴆止渴,卻也無力扭轉,只能隨波逐流;她也唯有在內心深處向上神與天使祈禱,希望上天能對她們試圖挽救帝國的骯髒手段睜隻眼閉隻眼,等到這段危機過去之後,再找尋贖罪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