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密斯王國人口:1.8億
國體:王制憲政,兩院制國會
貨幣:1帝納(Dinar) = 100便士(Pence)
語言:漢密斯語
地理位置
國力評比工業技術 ★★★☆☆
雖然擁有集中作業的工廠,但實際上是以改進型的手工業拼裝方式在進行勞動生產;與梅茵蘭東部諸國、希菲爾大陸諸國相較之下較缺乏效率。有學者認為,這是王國政府害怕採取生產線制度,將造成大量勞動者失業的消極政策。
以熟練的技工為主體的生產制度,使得產品的品質得以確保,但是總生產力的低下卻是王國政府一直苦於解決的工業障礙。
冶金 ★★★★★
王國的工業產品會受到肯定,有相當的部份要歸功於其先進的冶金技術。由於本土北部的礦山出產含硫量極低、純度極高的鐵礦;王國所煉造的鋼鐵強度比其他國家要佔了先天性的優勢。
除此之外,先進的科學知識,也使得王國在合金鑄造這方面擁有領先地位。
化學 ★★★★☆
因為缺乏天然資源,王國從很久以前就有不少煉金術士受僱於貴族,致力在提升農產量和土壤沃度的工作上。因為早期化學肥料的研究,使得王國在化學方面有比較強烈的發展動機,近千年以來也累積了驚人的成果。
為了克服缺乏物資的窘態,王國的化學技術多次被應用來解決軍事、工業、民生等各個層面的問題。例如以氨基酸和蛋白質合成人造肉,以大豆合成人造奶油之類匪夷所思的發明之外,也被應用在提升引擎的功率、強化裝甲的強度等方面。
物理 ★★★☆☆
王國對於物理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電磁學、流體力學、量子力學等三方面。除了量子力學因為缺乏新學說而陷入停滯不前的狀況外,電磁學的發達使得王國很早就將無線電小型化並加以量產,而且也使得雷達裝置實用化。
航空 ★★★★★
雖然曾經擁有過飛行船的輝煌歷史,但在飛行船退居第二線的近代,只有從聯邦引進航空工業的基礎再繼續發展下去。
雖然起步比聯邦短,而且引擎的出力水準普遍不如聯邦;但由於高度精密的工業體制,使得製造小而大出力比的液冷引擎成為王國航空業的強項,此外也擅長於設計富有藝術性的高效率氣動外形。在大戰爆發之前仍持續地向聯邦引進技術,但在開戰之後就停止了這種科技上的交流。
於大戰期間透過梅菲斯特與洛法爾萊等國的技術導入,刺激了火箭推進與噴射推進這兩種新技術的成熟與應用。
造船 ★★★☆☆
王國在近代航海史上曾經佔有過重要的一席之地,但是後來隨著大陸革命戰爭與聯邦掘起,這個地位就被聯邦取代了。因為冶金技術精良,王國製的船舶不僅船體結構上比較堅固,在需要極高強度的鍋爐與主機部件等也都頗受肯定,因此可以承受更高的壓力和更大的主機軸轉速。
國際上對於王國船隻的普遍批評是呆重過大,設計保守而了無新意。除此之外王國造船的花費成本、生產時間亦遠高於其他先進國,因此在民用船舶市場上缺乏競爭力。
車輛 ★★★☆☆->★★★★☆
因為優良的冶金技術與引擎製造的工藝,王國製的車輛普遍擁有更高的速度和馬力比。可是成本過高和缺乏生產性等問題始終困擾著王國境內的廠商,而且王國國內對於汽車的需求量和購買力都遠不如聯邦,所以其廠商設計製造的車輛載具,經常被使用者批評為「缺乏實用性」。
因為缺乏技術的緣故,一般來說王國廠商慣於以焊接法製造車體,而非聯邦所慣用的一體成形式鑄造法。
軍火 ★★★★☆
受益於先進的冶金技術,王國製的槍砲擁有很高的精度和耐久壽命,因此可以承受極高初速與極高射速的磨耗。但是受限於生產技術的低下,始終無法克服半自動步槍的量產問題;至今仍只能大量生產全金屬模造壓製型的槍械。
民生 ★★☆☆☆
雖然有冷凍技術,卻很少為民間所應用。大部份的國民都穿著裁縫師手工製的衣服,成衣工廠並不常見。汽車普及率低於5%,國民也無購車的能力或意願;大多時候以大眾運輸系統來進行移動。民間航空不發達,礙於經濟上的理由,並無出國旅遊或是假期旅行的風氣。
除了大都市的居民以外,絕大部份的居民都仍過著沒有自來水或電力管線的生活,但是能夠用來聽收音機的電池頗為暢銷。
有先進的農業技術加持,但整體來說糧食自給率仍然不滿六成。
歷史蠻族時代目前漢密斯王國現有的王室與貴族,一般的通說是古漢密斯蠻族(Barbarian)之直系的後裔,再加上臣服或歸順其統治的原住民所結合而成。那麼,王國究竟是如何形成這套複雜又亂中有序的統治體系呢?
人類史學界認為,漢密斯人的階級社會自古以來就有脈絡可循。在尚未開化的蠻荒時代,半遊牧的漢密斯人經常得靠劫掠其他部族維生並擴大勢力,在這時候特別有武勇或是能夠與神明溝通占卜的人,如戰士和女巫等,便受到大家的尊重,並形成了被稱為「頭人」(Kopfmann)的特殊階級。特別的是漢密斯部族並沒有獨 大的村長或長老這種觀念,而是由同屬這個階級的頭人協商議事,從這點看來可說是最原始的共和制度雛形,而與央國.奚國早期的國人政治有所不同。
漢密斯蠻族長年以來,對於南方的梅茵蘭帝國所領有的富庶地域覬覦已久,但是在帝國訓練有速的軍團防衛下屢次遭受痛擊而退兵。在紀元460年前後,更格尼爾族最有力的一位頭人卡爾,提出了模仿帝國編制成軍團的構想,並且受到了其餘頭人的贊成。在卡爾的強大個人魅力下,數個週邊部族也都加入了其軍隊,但也因為凱恩模仿帝國制軍團(Legion)的緣故,其他部落的人們便稱呼他為「蘭吉亞」。
王國的誕生在獲得了夏特蘭的哈尼爾與來自北方部族的奧維索森一派支援後,蠻族軍的後勤能量與騎兵戰力也得到了補強,於465年在更格尼爾的蘭吉亞(卡爾)率領下的漢密斯諸部族聯合軍閃電般的攻破了帝國的邊防,並且深入了西梅茵蘭帝國的核心部。
最後一根壓垮西帝國的稻草,是蘭法茲行省的威伯斯總督決定交出皇帝並無血開城,他的態度也得到了蘭吉亞的接納,保留其地位並接這塊土地作為威伯斯一族的封地───這也是最初分封制度的濫觴之始。
因為接觸了梅茵蘭帝國的高度文明,使得漢密斯人的英雄蘭吉亞開始認真思考,是否有無可能建立起讓他的後代子孫能夠永世統治的王政體制。在帝國時代同時擁有大 司教和總督地位的威伯斯,便向蘭吉亞提議可以讓漢密斯人改信十字教,但保留傳統土著信仰中的女神崇拜,改以聖女為正宗,並以政教結合的方式,賞賜給功臣土地和人民,來治理廣大的國家。
覺得這個提議十分誘人的蘭吉亞,於是召集部下諸將和降服的前梅茵蘭帝國官員與法界學者,共同商議訂定這套日後將被繼承下去使用數百年的重要決定───那就是王國封建法的誕生。471年,這部決定日後半個世界命運的重要法典編纂完成,漢密斯王國誕生了。透過十字教的引進,與傳統多神信仰並存的頭人政治基礎也將蕩然無存,有利於國王獨大的政治局面;而傳統的頭人就被納入了封建體系內,成為了在國王之下的貴族臣子。考慮到為了保持爵位的神聖性,並且避免土地過度因為分家而破碎化並導致繼承上的紊亂,從當初就決定採行獨特的嫡長單傳繼承制。
漢密斯和平此後,在富有野心的國王和充滿活力的後繼者們率領下,漢密斯王國對外發動了一連串的擴張戰爭。先是480年的第一次西征,擊敗了西北方的威斯特;又在495與502年的遠征中征服了強悍的遊牧民族克薩爾。
很快的,快速擴大的新興勢力漢密斯王國,與巨大的南方帝國法蘭妮為了海權而爆發衝突。法蘭妮的奴隸軍團雖然數量龐大,仍舊不敵漢密斯訓練有素的軍隊。經過四十年的戰爭,王國於572年消滅了法蘭妮帝國,並且分封當地的投降王族為大公爵以攏絡人心,將此地立為直屬王國旗下的公國領。然而漢密斯人向神州的擴張遭到了央國的痛擊,在今洛法爾萊~波恩一帶停止了推進,漢密斯國王諾伊曼三世與央國議和,在中設立界碑,約定互不侵犯。自此之後,漢密斯王國將擴張的方向改為往東前進。
588年,古斯塔夫大帝即位。而他,也就是把未來的東梅茵蘭諸國的命運,和漢密斯王國給連在了一起的主要推手。古斯塔夫大帝積極地建立一支強大的王國軍,在他精湛的手腕之下,當時舉世無雙的王國大軍在三次東征裡擊潰了歷史悠久的威西尼亞王國,佔領了索貝瑞爾,在諾威奇亞、阿卡加、胡林克等地升起了王室的紋章旗。
613年,積極向外開疆闢土的王國海軍佔領了雷貝馮,王國的版圖擴張到全梅茵蘭,成為當時世上最大的統一國家,並且創造了被史學家稱作「漢密斯和平」的兩百年盛世。620年,古斯塔夫駕崩之後,諾伊曼四世以雷貝馮為基地積極推動對外航海殖民的政策,並使得漢密斯王國的勢力進入南方大陸。
希爾戰役透過先進的航海學,漢密斯人在南方大陸、遠南方大陸各地都建立了殖民地,並且打敗了古朽的央國與奚國等國家,透過不平等條約取得了許多租界和海外據點,國力達到前所未有的鼎盛。
漢密斯王國在長期對外遠征殖民的過程中,在南方大陸與後至的特瑞希瓦爾特新王國競爭者,進行著至為激烈的角逐。伴隨著殖民地紛爭與小規模衝突的越演越烈,漢密斯人對於這個世界另一端的鄰居敵意也就越來越深。
直到798年,年輕的國王格里芬一世即位為止,他繼承了古斯塔夫大帝的步騎砲三兵制度,並且加以演進成更具組織性的師團編制與參謀本部體系,並且透過數次對西部國家的用兵和克薩爾平亂,驗證了這套軍事指揮制度的優越性。
在那之後,格里芬一世將目光轉向了希菲爾大陸,計畫征服特瑞希瓦爾特新王國,將漢密斯的領土向另一個大陸擴張───這同時也是解決南方殖民地紛爭問題的一勞永逸解決方案。為了這個即使以現代的眼光看來都是不可想像的宏大作戰計畫,漢密斯人對希菲爾大陸展開了詳盡的情報搜集,從而得知了梅斯特王國與特瑞希瓦爾特新王國間微妙的對立關係。
雖然拉攏梅斯特的計畫遭到官方的斷然拒絕而失敗了,但是事前的情報搜集卻並非沒有作用。綜合了許多資料顯示,希菲爾大陸北方的希爾港,是漢密斯王國登陸後最適當的船團下錨點與補給基地。於是漢密斯王國於812年的春季正式登陸希爾,展開了為期約一年半的希爾戰役之序幕。
從梅茵蘭各地甚至是南方大陸動員而來,前後總計超過十四萬人的大軍,渡過北極海前往。雖然王國在開戰初期挾其龐大的軍力和精良戰術取得優勢,但接下來卻因為梅斯特的頑強抵抗與希菲爾側聯合軍的齊心協力,終於在813年入冬前擊潰了漢密斯王國的遠征軍,而野心雄雄的格里芬一世也因負傷感染,壯志未酬便死於回國的船上。
這場被後世從開始和結束的地點稱為希爾戰役的為時約一年半戰鬥,對世界歷史造成了不可磨滅的影響,尤其是對梅茵蘭大陸而言,更是起到了翻天覆地的激烈變化。
革命的狂潮由於遠征的失敗,不僅折損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時也使得王國的財政陷入了赤字的沉重壓力。更糟的是,接下來有長達數年的時間,因為罕見的冷冬而使得王國本土陷入欠收的狀況,新任國王為弗烈德裡希三世於是決定加重對各殖民地的稅收,特別是梅茵蘭大陸的東部領地與克薩爾地區。
815年開始,王國政府陸續頒布數條新的徵稅法令,但是因為新稅制內容太過苛刻,引發各地貴族領主和國民的強烈反彈;然而,新稅制仍然正式上路了,其結果是造成了王國諸殖民地和貴族領百姓的怨聲載道。而最初動亂的導火線,是發源於東梅茵蘭的胡林克半島。
新的稅制在翌年便在胡林克地方引爆了大規模的暴動。胡林克居民衝入總督府,將官員擲出窗外,並且佔據總督府。暴亂很快就遭到王國派遣的新任總督埃斯帕達侯爵率領之增援兵力平定,但是火種已經灑下,於兩年後的818年春,厄錫安的山地居民趕走了稅吏,並且擊退了當地的駐留兵。
受到厄錫安人勝利的鼓舞,胡林克人也再度開始了武裝分離運動,面對總督府要求諾威齊亞與索別瑞爾等鄰近地區支援派兵的指令,這些殖民州都陸續宣怖了維持中立的觀望態度。隨著819年列貝爾港的起義後,失去補給基地的王國駐軍,在漢達爾附近被殖民地民兵擊潰,總督埃斯帕達侯爵戰死。在此一決定性的結果出現後,雷貝馮總督亦即刻宣怖獨立並撕毀賦稅法,阿卡加、索別瑞爾、威西尼亞等地也都陸續發動革命並宣怖獨立。
不僅是在東方,連王國西方的克薩爾諸省也發生了反抗王國統治的起義行動,被稱為「大陸革命戰爭」的激烈戰鬥於是開始了。漢密斯先將矛頭對準門前的克薩爾與西南諸國,待穩固住情勢後,才在820年將討伐軍主力移往東部,正式發動對諸革命軍勢力的侵攻。在這段時間內,梅茵蘭大陸上的各股革命勢力聯合起來,共同組織成了身為聯邦前身的「共和同盟」,約定一齊對抗王國軍。
欠缺組織與經驗的革命軍遭到壓倒性軍勢的王國陸軍屠殺和追擊,僅僅成立不到一年的威西尼亞共和國遭到鐵騎碾碎,最後革命軍在退無可退的惡劣戰況下退入了南威西尼亞的茵格平原,被王國騎兵追上並展開決戰,卻在混亂中取得了奇蹟般的勝利。
此戰過後漢密斯王國實際上已經失去了收回東部殖民地的戰力,等於是默認了東部諸國的獨立,在那之後隨著沙諾和聯邦憲章與六國同盟的確立,梅茵蘭大陸被一分為二,正式揭開了此後長達一百年時間的「冷戰」契機。
冷戰、破冰與黃金二十年由於大陸革命戰爭的緣故,梅茵蘭大陸有一半以上陷入戰火,王國海軍喪失了大量艦艇與海軍基地,連帶影響到了王國在海外的殖民地發展,而在茵格會戰中損失的精銳騎兵更是短期內無法補充回來的。對聯邦而言,若是獨立一國對抗王國幾乎毫無勝算可言,為此六國必須攜手共鬥,才能與漢密斯王國站在同等的地位上對戰。
在革命戰爭中受到莫大創傷的王國與聯邦,經過十數年的休養生息後,在索別瑞爾的國境上,不約而同的興建起了綿長的要塞線,並且彼此互相監視,深怕對方先採取主動的攻勢。
自800年代中葉起,由於工業革命和機械化的迅速發展,使得軍事科技也急速的成長,兩國都競相開發並投入新兵器的結果,是讓雙方都對彼此抱持著戒慎恐懼的提防心,認為自己準備的戰力還不夠,雖偶有邊境的小紛爭,但還未曾演變過真正的大戰過。
這樣微妙的對峙狀況持續到917年的冬季,卻因為偶發的意外而擦槍走火成前所未有的大危機。由於邊境上的開火誤擊事件,結果使得王國與聯邦的國境守備軍各自開火交戰,雙方在外交上又都不肯退讓一步,結果變成了各自開始動員增兵,大戰一觸即發的態勢。
就在這時,王國皇后希榭爾乘飛行船閃電入境聯邦的胡林克,這場被後世稱為「驚奇四星期」的外交拜會於是拉開了序幕。受到此一毫無計畫與預警的行動打斷,全世界的焦點都從即將開打的戰爭轉移到了皇后殿下與聯邦各國高官的會面與談判上。她出乎意料的行動迫使聯邦與王國的軍人都自制地各自後退保持安全距離,並以出色的處事手段使緊張關係降溫,最後甚至在聯邦境內的平民間吹起了一股旋風,並帶著王國與聯邦將相互承認與互設大使館的承諾,返抵了漢密斯國門。
因為皇后大膽的行動,王制國家與共和國家間的心結得以暫時化解,東西兩大勢力從此之後開始熱絡的交流與合作。亞斯特洛國際公約的簽署,建立了雙方軍事的互信機制,而且限制了軍備的惡性競爭與發展。在十年的外交努力後,隨著930年聯邦與特瑞希瓦爾特新王國開戰,從930~950之間有長達二十年的時間,全世界的經濟狀況與民生水平都大幅度的增加,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
大蕭條然而過度的製造產量,在不知不覺中已經超過了市場的需求,這個問題要到950年代初頭才在各國陸續爆發,終於造成了產業界與經濟界的全面黑暗期。過度自由放任的聯邦自由主義經濟、同一時間因為王國憲政改革造成的整體社會階級與價值觀的劇烈變動,帶來了難以控制的後果。
950年代,不景氣的金融風暴開始襲擊梅茵蘭全土。除了股市崩盤,貨幣重貶,一度動搖國本的聯邦諸國以外,以緩慢笨重的國營企業為主要構成,同時在銀行與金融管控制度上有著致命缺失的漢密斯王國遭到了嚴重的打擊,過度累積在上流階級的財富無法正常流通,過剩資本也未做有效的規劃,最後大多集中投入本國股市與房地產,造成952年的經濟蕭條時的慘重損失,傳統製造業的衰落,大批失業者與多餘人口的出現,使得以王國做為宗主的西側諸國,開始認真的思考有關於加盟東側聯邦體系的可能性。
其中,態度最為明朗的威西尼亞(Wellsinia)對聯邦頻頻示好並且開出結盟條件,當時的王國內閣無法有效的加以制止這些種種的情況繼續惡化,使得國民大為失望。
監察制度設計不良,使得廣大的王國國土上不斷傳出官吏瀆職的新聞,民主跟自由似乎並不能來換成現金與麵包,至少在老百姓的眼中只看得到代議士與民選官員的腐敗無能,長期忍受漫長工時與低廉薪資的民工發出了不滿與怒吼,在外的聯邦諸國亦開始逐步加速進行經貿貨幣統合的要求,姿態也漸趨強硬。
老邁的國王與軟弱的內閣無力面對新的變局,終於導致了959年2月21舊曆新年前夜,不滿現狀的王國皇家中央陸軍官校的學生與陸軍中的青年將校為主力,在王立陸軍官校校長約根.法拉一級上將為首的號召下,掌握了民意的趨勢,發動舊曆新年政變,對政府展開了有計劃的鎮壓行動,軍方拘捕了內閣官員,解散下議院,並且宣佈成立軍人內閣政府,輔佐國王。史稱二二一事變。
軍部統制下的鷹派政策當聯邦與央國方面開始採取通貨緊縮與實施赤字財政,試圖挽救濱臨毀滅的自由資本主義世界時,全世界都在注視著,王國內部不聲不響的寧靜巨變。出身平民階級的約根.法拉接受國王暨上議院的緊急任命,成為王國最高統帥,並且就任首相總理大臣。約根臨時政權在解決經濟困境問題的急迫性上是與聯邦不相上下的,但是他所採取的方針,卻不是搶救經濟體系,而是將它徹底摧毀,然後重新建構。
約根政權統治下的王國,開始實施高關稅與提高基本工資的本國保護政策,等於是變相的驅逐外資出境的作法,為了刺激國內有限且受到外來競爭壓迫的工業產能,進行五十年來史上罕見的大規模擴軍與軍備現代化,王國強行徵收了部份的大型財團成為國有企業,加強對於西部同盟各國的資源管制與經濟合作,開始在王國與聯邦之間架構出一道『無形的牆』。
在這段時間當中,由於實質上的需求與生產均被政府管制並且分配,經濟危機一時雖不得解決,但卻可以讓人民暫時脫離一無所有之苦,經過為期大約兩年左右的『軍票經濟』,王國的生產力終於恢復950年水平,因此讓約根政權獲得了廣大百姓的擁戴───這同時也是因為大量的自由派異議份子在兩年之間遭到了逮捕與殺害的緣故。但是在局勢穩定之後,為了安撫反對派的民心,約根政權在959年5月宣佈恢復下議院,並且進行議員的增補選。
而大部份大陸西部與王國同盟的諸國也跟隨著其宗主的腳步,切斷了與聯邦的經濟依存關係,重新投回漢密斯的懷抱,享受著較過去一面倒的入超貿易公平許多的以物料換取產品的合作模式。
西南戰爭從930年代以來,法蘭妮大公國企圖利用王國經濟成長衰微、克薩爾動亂越益劇烈時進行秘密的支援與干涉,希望藉此來削弱漢密斯王國的國勢,並且與王國之間扶立出一個名為「東克薩爾共和國」的緩衝帶。
然而法蘭妮公王對此作出的錯誤判斷,卻激怒了王國政府,不僅使得兩國勢力間發生決定性的惡化,也使得王國軍方放棄以綏撫工作平定克薩爾,而是採取強力的武裝平亂行動,徹底打碎了東克薩爾獨立份子的活動,並且在東克薩爾建立了軍事管制區,並將歐斯提亞等為了進軍而在克薩爾境內興建的城塞都市,也一併納入了王國 直轄領。
在此之後王國參謀本部的假想敵名單上便多出了一筆「法蘭妮」,在此之後王國軍方有十五年的時間都在策劃侵攻法蘭妮本土的各種實際手段和可能性。在約根執政之後,王國的軍政府為了收到殺雞儆猴之效而決定執行對法蘭妮實施局部的有限戰爭,強迫對方因政治性的理由而屈服。選定的作戰計畫是「北方案」,也就是以「掃蕩叛亂軍」為由侵攻法蘭妮北部的屬省,造成既定事實之後強迫公國承認,實質上以軍事基地的據點來控制掌握法蘭妮。這也就是日後所謂的「法蘭妮掃討戰」。
懲罰戰役於959年6月發動了革命使得王室流亡漢密斯之後,威西尼亞王國以民主共和國的身份重新建國,並且選出民選總統。原本就是王國陣營當中對於自由經濟適應狀況最佳的威西尼亞,過去除了仰賴漢密斯的工業製品與軍火援助之外,同時也迅速的吸收西側國家的技術資本,配合正確的國家政策方針,發展出一套有別於漢密斯的獨立工業體制,因此而得以擺脫過去的原料供應國身份,轉而以一獨立國家的身份和聯邦正式接觸,討論加盟成為第七個會員的可能性。
同年7月爆發的七月危機也確立了托蘭德共和國的實質獨立地位,由於此時威西尼亞加入聯邦幾成定局,而另外一個王國的附庸法蘭妮大公國也在動搖,約根.法拉立刻決定作出強勢的反應。962年4月初,王國陸軍開始在法蘭妮與威西尼亞的國境線上展開大規模演習。同時,960年適逢十年一度的亞斯特洛公約換約期,在這次的第三波裁軍和平協定中,最後雖然是王國方面讓步妥協,簽署修改版的聯邦案,但是激昂的民族主義憤怒情緒開始燃燒,不滿的漢密斯國民開始搗毀聯邦僑民的住宅與商店,並且高唱開戰的口號。
局勢迅速升溫,王國擺出了四十年來罕見的強硬姿態威嚇聯邦,但同時也展開了密集的外交接觸,此一舉動被外界與評論家視為王國官方一如往常,為了保住大國的尊嚴,又不得不找台階下而釋出的善意。
但是跌破眾人眼鏡的是,在國境線上駐紮的王國與威西尼亞部隊對壘僵持了八個月之後,到了962年12月31日,由王國空軍在隆冬暖陽下發動的空襲作為第一擊,挾壓倒性的兵力與鉗形攻勢的地理優勢,迅速進入威西尼亞。在兩星期的激戰,付出微薄的死傷後,無視於聯邦方面任何外交抗議的漢密斯王國於961年1月30日宣佈讓威西尼亞王室復闢,成立傀儡政權,其官方高層出走組成流亡政府。
王國官方稱為「懲罰戰役」的威西尼亞戰爭,其軍部實驗性的大量投入了機械化與戰車部隊,讓大陸諸國為之側目,聯邦內部也開始出現了成立全裝甲師的呼聲,不過仍無法成為軍學的主流。
作為報復與抗議,聯邦政府決定廢止對王國的貿易優惠與技術合作條約,並且凍結在聯邦的王國外資,驅逐大使館人員,以相當強硬的姿態展開了譴責。 聯邦會員國之一的索別瑞爾,其陸軍雖然有所準備,但在長期的警戒與虛驚之後早已鬆弛,動員仍趕不上戰鬥的結束,只得陳兵於國境上展示威嚇。威西尼亞的革命黨人發動幾次起事,即使有聯邦方面的秘密挹注,仍遭受到了徹底的鎮壓,幾乎完全無力化。
戰爭之路聯邦與王國之間保持著微妙的緊張關係,在這段期間,感受到深切危機感的索別瑞爾與阿卡加不約而同的開始沿國境修築巨大的要塞群,聯邦內部同時也在少數有識之士與青年將校的疾呼之下,開始加快軍備現代化的腳步,其中亦包括了幾款新型自製戰車的小量生產與試驗編裝。
但是,比起真正積極準備高強度戰爭衝突,而進行了徹底的國民動員的王國同盟而言,聯邦的準備依然不足以應付未來戰事的需求。
此時的王國,苦於兵源的不足。國內的志願兵已經達到了飽和,而強行徵召壯年男子又會招致民意的浮動,過度依賴附庸國的奴隸與外籍義勇部隊畢竟也不是辦法。於963年元月的國會議事期間,正式通過了名為「過剩人口徵兵法」的新兵役法草案。
簡單的說,若是以每個家庭需要一名長子繼承家業,再加上就讀大學的國家菁英份子以外,沒有或缺乏工作能力的女性,次子以下的諸子,都是屬於『可有可無』的存在,而擴大徵兵的對象也就是這群缺乏投票權與行為能力的弱勢者。
同時,由於時局形勢上對王國的傾斜,法蘭妮意圖與聯邦合併的計畫被及時阻止了。但是王國的參謀本部反過來利用此一機會,向聯邦諸國對話,降低緊張氣氛,求取和解,同時也是為了動員備戰作準備。
大戰爆發964年10月間,法蘭妮海軍與阿卡加海軍例行的友好觀艦式繼續舉行,王國宣佈將主力部隊開始逐步從威西尼亞撤出,交由聯邦軍的維和重建部隊接手,被視為態度軟化的關鍵。聯邦方面也釋出相應的善意,讚許總理大臣約根的明智選擇,以及尊重兩國間的友誼和威希尼亞百姓的意志。
但是就在觀艦式舉行的當天(10月30日),漢密斯與法蘭妮聯軍開始以出乎意料的方式與速度發動奇襲,運用魚雷艇,潛水艦與航空隊,將參與觀艦式的聯邦海軍艦隊重創,並且於11月2日在阿卡加境內的克萊特海岸發動戰略性的奇襲登陸,成功的開闢橋頭堡之後,開始分南北兩路揮軍進入威西尼亞與阿卡加境內。
於是,聯邦與王國之間的戰爭開始了---
政治王國的外交漢密斯王國與法蘭妮公國視西方各漢密斯文化圈內的小國為友邦,除此之外兩國因為政治意識形態的對抗,所以會彼此競逐這些小國的支持。但在法蘭妮被王國實質佔領之後,這種關係也就跟著消失了。
王 國基於「大陸東方王權國家捍衛者」自居的意識形態,為了不使聯邦(共和主義)的勢力滲入背後的西方諸國,因此以經濟、軍事、機具、科技等多方面的援助試圖 鞏固這些邦交國,並且提供了相當優渥甚至可說是一面倒的貿易優惠。根本不必要的手工藝品或是民族衣飾會以國家補助金大量買進、王國產量過剩的鐵礦也以便宜 的價格和西方國家交換王國所不足的糧食,類似的事情一再上演著。
但在大陸戰爭開打之後,王國陷入了名為持久戰的泥淖之中,經濟與物資生產上的壓力日益加重,這種擺闊的外交手法也就漸漸地無法再有餘力實施了。
貴族體系目前漢密斯王國現有的王室與貴族,一般的通說是古漢密斯蠻族(Barbarian)之直系的後裔,再加上臣服或歸順其統治的原住民所結合而成。那麼,王國究竟是如何形成這套複雜又亂中有序的統治體系呢?
人 類史學界認為,漢密斯人的階級社會自古以來就有脈絡可循。在尚未開化的蠻荒時代,半遊牧的漢密斯人經常得靠劫掠其他部族維生並擴大勢力,在這時候特別有武 勇或是能夠與神明溝通占卜的人,如戰士和女巫等,便受到大家的尊重,並形成了被稱為「頭人」(Kopfmann)的特殊階級。特別的是漢密斯部族並沒有獨 大的村長或長老這種觀念,而是由同屬這個階級的頭人協商議事,從這點看來可說是最原始的共和制度雛形,而與央國.奚國早期的國人政治有所不同。
漢 密斯蠻族長年以來,對於南方的梅茵蘭帝國所領有的富庶地域覬覦已久,但是在帝國訓練有速的軍團防衛下屢次遭受痛擊而退兵。在這時候,更格尼爾族最有力的一 位頭人卡爾,提出了模仿帝國編制成軍團的構想,並且受到了其餘頭人的贊成。在卡爾的強大個人魅力下,數個週邊部族也都加入了其軍隊,但也因為凱恩模仿帝國 制軍團(Legion)的緣故,其他部落的人們便稱呼他為「蘭吉亞」。
之後在獲得了夏特蘭的哈尼爾與來自北方部族的奧維索森一派支援後,蠻族軍的後勤能量與騎兵戰力也得到了補強,在更格尼爾的蘭吉亞(卡爾)率領下的漢密斯諸部族聯合軍閃電般的攻破了帝國的邊防,並且深入了西梅茵蘭帝國的核心部。
最後一根壓垮西帝國的稻草,是蘭法茲行省的威伯斯總督決定交出皇帝並無血開城,他的態度也得到了蘭吉亞的接納,保留其地位並接這塊土地作為威伯斯一族的封地───這也是最初分封制度的濫觴之始。
因 為接觸了梅茵蘭帝國的高度文明,使得漢密斯人的英雄蘭吉亞開始認真思考,是否有無可能建立起讓他的後代子孫能夠永世統治的王政體制。在帝國時代同時擁有大 司教和總督地位的威伯斯,便向蘭吉亞提議可以讓漢密斯人改信十字教,但保留傳統土著信仰中的女神崇拜,改以聖女為正宗,並以政教結合的方式,賞賜給功臣土 地和人民,來治理廣大的國家。
覺得這個提議十分誘人的蘭吉亞,於是召集部下諸將和降服的前梅茵蘭帝國官員與法界學者,共同商議訂定這套日後將被繼承下去使用數百年的重要決定───那就是王國封建法的誕生。
透 過十字教的引進,與傳統多神信仰並存的頭人政治基礎也將蕩然無存,有利於國王獨大的政治局面;而傳統的頭人就被納入了封建體系內,成為了在國王之下的貴族 臣子。考慮到為了保持爵位的神聖性,並且避免土地過度因為分家而破碎化並導致繼承上的紊亂,從當初就決定採行獨特的嫡長單傳繼承制。
國王(Koenig)
漢密斯王國國王。
王太子(Kronprinz)
意思是戴冠的親王,漢密斯國王的嫡長子,下一任漢密斯王位的繼承人。
親王(Prinz)
國王親族所專用的頭銜,這稱號也可用於國王的母親、姊妹或是妃子等。
大公爵(Grossherzog)
或簡稱大公,王國內較為特殊的爵位,用來稱呼法蘭妮大公國的首長。
公爵(Herzog)
公爵頭銜在王國的封建系統中是極特殊的存在,在整個王國之中僅有開國的三功臣,也就是修伯頓的奧維索森、蘭法茲的威伯斯、夏特蘭的哈尼爾這三大氏族擁有公爵的稱號。
侯爵(Fuerst)
侯爵的工作基本上就是為國王負責管理那些擁有省級人口的大型直轄都市,或是因商業上的理由而被劃分出來的自治體,這些都市本身大部份都沒有足夠的糧食自給自足,但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因此侯爵大部份都是附屬在公爵之下,保持互動合作關係的利益共同體。
伯爵(Graf)
伯爵基本上就是比較獨立的一種貴族,雖然保有城堡,但是領地大多都在地廣人稀的農村鄉下,本身並沒有足夠的資金可以籌措來擴大手中的軍力規模,但收入仍足以 維持自主獨立,有的時候也會依附大貴族以換取好處。
子爵(Vizegraf)
子爵手中握有一定財力和兵力,依附於伯爵之下的實力派人士。經過長久的演化,這些小貴族現在通常都已經住在大都市裡,將領地賣給新興的資本家或是委任給伯爵進行管理了。
男爵(Baron)
通常是伯爵之下分封的小領主,但是平時若無大事仍是維持領地各自分治的原則,在戰爭時他們亦是大貴族的樁腳,負責召集騎士和步兵前往參戰,並且擔負起徵集食糧補給的工作。
騎士(Ritter)
可以繼承的地位,但是除了從貴族手中支領到的小領地之外,幾乎沒有任何特權,不但城館要自己想辦法蓋,上戰場的武器裝備和伴隨的侍從、步卒也都得全部自己 湊來,平時還得負責保護領民與解決各種疑難雜症,可說是非常艱辛的中間管理職工作。
士爵(Herr)
王國內最低級的貴族等級,嚴格來說這個頭銜無法世襲,是採終身制。要獲得這個頭銜必須經由上級貴族的冊封(有時還得經過國王同意)。士爵往往擔任重要的官職,如法官、科學或文學界的有能人士。
鄉紳(Junkevia)
其實這是一種敬稱,一般而言是指王國境內的小地主或是地方望族。
值得注意的是,鄉紳及士爵的姓氏不像貴族是在領地前加冠上「馮」字,而是與一般平民一樣直接以名+姓稱呼,至多以Hoch(尊貴的)尊稱之,並不另加頭銜。
而除了士爵(Herr)外,王國的貴族(包含騎士跟鄉紳),一率採嫡長子繼承制。
王國的鐵路 對於國土廣大、領域橫跨多個時區帶的漢密斯王國來說,以鐵路和輪船作為主要的運輸手段乃是必然之事。為了要經略廣大的西部地方、以及增強對聯邦方面的戰線的增兵運輸能量,王國從火車剛發明的那個年頭就致力於鋪設大規模的鐵路網。
在時代漸漸邁入近代之後,王國礙於財政的壓力,終於在九二零年對民間企業鬆綁,允許貴族.一般商社私設鐵路的興建,同時政府也成立了公營的鐵路公司,營運國內的各大鐵道線路。
目前,國內的最大鐵路營運者為王國政府的王國鐵道局(Reichsbahn Gesellschaft,RBG,簡稱國鐵),擁有王國東部海線、山線與多條支線道的精華區鐵路,是擁有將近十萬名員工的超大型國營企業體,每年都輸送 超過一億人次的乘客,為國家帶來非常充沛的財政收入。
王國鐵道局旗下有一獨立的西部幹線事業部(Westbahn Division,WBD,簡稱西鐵),雖然說附屬於國營民股的王國鐵道局之下,但是卻不接受民間入股,帶有濃厚的軍事色彩,是王國用以掌握經略克薩爾地方的重要戰略工具。
其次者,為善用雄厚財力進行財團多角化經營的威伯斯集團,為了要與國鐵競爭而成立的威伯斯公爵鐵路會社(Graf Werborsbahn Gmbh.,GWB,簡稱橫貫鐵)。威伯斯集團收購了一部份由蘭法茲~歐斯提亞的橫貫線鐵路,將其延長打通至奧維治與卡坦加,最後甚至與漢密斯裡海的渡輪 事業部結合,形成對法蘭妮的運輸網路,結果成功地獨霸了王國本土西部與橫貫線鐵道市場。
在王國佔領法蘭妮北部之後,威伯斯公爵集團也趁機將資本滲透入佔領區,迅速地收購了愛斯塔里亞境內的各私鐵與國鐵,將其收購統合成為愛斯塔里亞聯 合鐵道公司(Bundersbahn Arstalia Gesellschaf,BBA,簡稱聯合鐵道),為軍方運輸兵力與物資外,也著眼於法蘭妮在歷經戰火重建後廣大的商機。
王國北部的奧維索森公爵家則是很早就開始對鐵路產生興趣,早在八九零年代時就因為國防上的理由,而以王國出資一半、公爵領出資一半的合資方式建立 了大北線鐵道,而維持其營運的公司就名為大北鐵道(Die Groß Nordbahn,DGB,簡稱北鐵),最初是官股與民股各半的局面,但是後來王室基於財政上的理由而將屬於王家的股份脫手販售給民間股東,形成奧維索森 家獨佔的局面。
由於大北鐵道本身所處的地域是貧瘠窮困的土地,老百姓也需要辛苦工作才能掙得微薄薪水,奧維索森公爵對公司的營運方針基本上是抱持著「作慈善事 業」般的心態在維持其運作的,車票幾乎都只收成本價。不過,在北方開發逐漸受到各國資本家矚目後,大北鐵道的載客量開始向上增長,營運也逐漸走向正常化與 商業化。
教育出人意料之外的,由於古斯塔夫大帝治世為了補充士官、軍官等幹部而強行實施的國民教育,漢密斯王國本土境內的識字率在世界各國中可說是相當的高。
不過要特別注意的是,王國政府對教育的態度是視之為一種工具,並非當做免錢的慈善事業在經營,大部份的學校設施也都以就業或是提供政府人才為方針而存在。
庶民階層的初等教育為了要提供軍隊充足的士官和一定質素的兵隊,王國規定所有四歲以上的兒童必須在初等學校(小學)接受六年的教育。
初等學校主要的教授內容為基礎國語、文法、拼字,基礎算術,基礎自然科學,漢密斯王國的歷史與地理,公民與道德等等,除此之外還會由鄰近軍事基地提供的教官來進行體育和軍訓課程。
初等學校的講師多半由中等學校畢業的女性擔任,原則上以一週五天、每天六堂課為基準,再根據各地的季節和氣候作適當的調整。
基本上王國的官方並不承認幼稚園在正規教育體系中的地位───而且幼稚園在王國也並不流行,多半是不上不下的雙薪中產階級家庭為了托付小孩,而考量到的選擇。
也有的家庭違反法令,讓小孩一滿六歲就成為童工的事例,不過只要被發現就當然會被警察開罰單。這個年紀的小孩在上課時間蹺課或是出外打工也會被警察逮捕送回學校。
自初等學校畢業之後,若不繼續接受教育,通常是由家裡的長子繼承家業,女孩與非長子的男孩就得自己出去求生存。
上流階層的初等教育貴族的小孩多半會進入大型的私立寄宿全寮制學園,或是軍隊的幼年兵學校就讀。
這些寄宿學校的修業年限自三年至十二年不等,不管是王立、僧立、私立,學費皆極為昂貴,但是課程內容則顯得多彩多姿。從馬術、射擊、劍擊、美術、音樂、國語、算術、自然科學、歷史、地理、禮儀訓練、舞蹈、體育等等,可說是為了培養未來的貴族與社會菁英而實施的英才教育。
因為漢密斯王國獨特的長子繼承制,女性與非長子的貴族子女就必須為自己未來的出路謀生存,出人意料之外的造成相當程度的競爭壓力。
不少想要翻身的新興資本家和中產階級家庭也會不惜砸大錢讓子女進入這種學園就讀,除了能夠培養子女的氣質和能力以外,更有提高社會評價、從小就能結交上流階層培養友誼等等作用。
為了要得到質素優秀的人材,這種貴族學校也會保留一定比例的公費名額,讓貧困家庭出身的學童能考取公費生資格。不過一般來說貧困的家庭本身連初等教育都很難負擔的了,所以這種公費資格多半僅具象徵性的意義,但也不乏努力向學的窮人考上而從此翻身的例子。
幼年兵學校又是另外一種典型。王國的貴族,因為同時具備騎士的身份,為國家服役、成為軍人效忠王室乃是必然的義務。雖然邁入近代之後很多的貴族轉職成為資本家,但是也有部份老派的軍人世家,堅持傳統而把子女送進幼年軍校就讀。
其實因為小孩子體能本身上就存在的限制,幼年軍校的體能訓練其實在本質上並不會跟初等學校的軍訓課或是寄宿學校的體育課差多少;不過,由於採取軍事化的管理方式,出身幼年軍校的孩子多半較有紀律,而且服從性較高。
幼年軍校也有公費生,不過選拔的標準除了筆試以外還有體能測驗和口試,目的是把體能孱弱者、反社會與反國家傾向者、不合群者等無法適應軍隊的特殊份子先挑離學生群,方便日後的管理與訓練。
還有一種比較稀罕的方式,那就是不去學校,在家自修。王國的貴族與上流階層不受義務教育法規範,所以能夠聘請家庭教師在家上課,有心的父母甚至會自己操刀來對孩子教育,親自培養捏拔孩子長大。
姑且不論過程如何,只要能夠考取國家特考的證書,原則上還是會承認其學力足以勝任。
庶民階層的中等教育比起到處廣設而顯得氾濫成災的初等學校,中等學校(中學)在王國的數量就非常少,且多半為國立,可說是專門為了訓練教師、公務員、大學生而設立的專責機構。學費由國家補助四分之三,可是對大部份的窮人小孩來說都寧可出去外面拜師學藝或是上職手學校。
其實進入中學的門檻並不算高,只要家境稍稍寬裕並且有心改變社會階層的家庭,就能讓孩子進入中學。
中等學校的教育為三年制,有男女混校、也也有男女分校,會開始教導進階的文法、寫作、數學、地理、歷史、自然科學,目的是把學生訓練成能夠獨立思考並且主動吸收知識,擁有各領域方面基礎知識、未來能夠成為對王國有用的人材。
自中等學校畢業後,年齡約在十四至十六歲之間,擁有中等學校畢業學歷的男、女性就可以前往省政府參加國家特考,考取教師資格後進行為期一年的訓練,就能出任初等學校的教師,或是接受貴族與中產階級的聘用擔任家庭教師。
許多受中學程度教育的少女都成為了教師,主要原因是當時的社會風氣因為科學的進步,而瀰漫著優生學與品種改良的熱潮,中產階級家庭普遍認為要找有知識的女孩結婚,才能生出頭腦好的下一代。(雖然這只是未經科學證實的謠言)
中學畢業也是王國女性的適婚年齡───通常來說大部份的人會在十六歲前後結婚,過了二十歲還沒結婚的人就會遭到社會異樣的眼光看待。
職手學校則是另一種選擇。由於急速工業化的進展,王國各地的工廠都急需能夠熟練操作機械並且能維護、修理之的技士,因此工科職校在王國各地就如雨後春筍般的一一建立。
這些工科職校多半都是由政府和資本家合辦,免學費又有吃有喝的代價就是擔任工廠的童工見習生,可是這些底層階級出身的小孩對此是甘之如飴。
除此之外,政府也會定期把遊手好閒的流民送往職校受訓,並派遣監督官強制他們工作賺錢。
根據專長範圍的不同,通常經過一至兩年的訓練後就能從職校畢業,也擁有政府認可的證照,在王國大城市就不愁找工作的問題。
最後一種選擇就是去拜師成為學徒。王國擁有相當古老而獨特的學徒制,而且被官方所認可。不論是麵包師學徒、鐵匠學徒、木匠學徒,只要獲得了師傅的承認,在師傅的陪同下到地方行政所辦理出師證書,並且向職業工會登記,就能夠自行創業。
在王國幾乎有半數的行業都是學徒制的,出於對職業技術者的敬重,王國語中稱呼這些專門的職業者為「專家」或「師傅」。一位資深的麵包師傅,他所受到的敬重與社會評價地位並不會比一位大學教授或軍官來得低,所得更是遠超過兩者。
上流階層的中等教育在這個年紀的貴族小孩多半都還在學中,成為寄宿學校的高年級生之後,生活也變得多彩多姿起來。不管是社交活動、俱樂部、社團、聯誼會等各種課外組織固然是很吸引人,可是對他們來說,十四~十六歲這個階段也正是人生最關鍵的轉捩點。
身為長子的人這時候應該也正在忙著學習接手家業的事務,而其他的子女們則面對著難以抉擇的交叉路口。若要以貴族身份成為政府官僚的一員,則必須考取國家考試的資格,並且在社交場合結交有力人士,才能早日獲得獨立的一代爵位或騎士資格。
若想轉職成為資本家型的有錢貴族,除了向父母或家裡取得資本以外,更重要的是要經營哪一方面的產業,並且鑽研該方面的專精知識。因為家道中落而被迫把爵位賣給平民出身者的富豪,這種被貴族視為恥辱的事情也不是沒發生過。
若想以軍人貴族的身份為國家效力並且獲得穩定的俸給、和受人尊敬的社會地位,則必須在寄宿學校畢業後就考取少年士官學校,然後再進入官校就讀,取得軍官資格。
如果不是長子又什麼都不做的話,最後的下場只有被當作政治籌碼賣給別人當妻子、或是因為貧困而不得不放棄貴族的地位。畢竟,被王家選上成為皇后這種事,一次也才只有一個人的名額而已。
在這個階級流動快速的新世紀裡,剛剛結束相當於中等學校教育程度的貴族青少年少女們,也必須動腦筋思考未來的出路。
───不過貴族或中產階級中偶而也是會有一些不想往上爬的怪人,專注於自己興趣的人靠著良好的家境支持,因此成為作家、音樂家、宗教家、醫師、學者等等職業,在遠離上流社會地位爭奪戰的中產流階級輕鬆愜意的過自己的生活。
貴族或士族出身者最大的優勢就在於能受到完整的教育,而且通常擁有不錯的人脈網,靠著這種先天的優勢,往往能夠成為優秀的中產階級。
庶民階層的高等教育 能夠爬到這裡來的庶民其實真的是很不簡單,若非特別聰明、特別努力就一定是特別幸運。
中學畢業之後,更上一階的大學對庶民階級來說就像是個遙不可及的存在,除非考取王立或國立或僧立大學的公費名額,否則幾乎無法負擔沉重的學費,更慘的是還買不起教授的指定用書,可能得跟家境較好的同學借書來用手抄。
有的中學生為了不給家裡帶來負擔,又希望能上大學,因此以成為教師或其他工作為跳板,儲蓄了足夠的學費之後再考取大學,這種年紀較大的大學生通常會被同學笑稱為「老頭」或「回鍋肉」。
可是成為大學生之後就能學到在這個社會上第一流的知識,不管是在工廠或學校都能找到薪水豐厚又非體力勞動的工作,繼續留在學院體制內進修還能成為受人尊敬的學者,最後就能從庶民階級爬到中產階級的層次。
王國國內有許多工科大學,但不管是工科或商科或理科大學,多半都還是設有普通科的教育,其中文科與工科大學以國立的為多,商科、理科多以僧立和私立為主。
考取軍官學校也是一種選擇,因為讀軍校是不用繳學費的,還可以領相當於薪水的「零用金」,零用金的數目相當於一位工廠技師勞動十四個小時的所得。
不過,對庶民出身的孩子來說,恐怕加入軍隊最大的魅力還是在於那身整齊漂亮的帥氣軍服吧!
王國國內有許多國立與私立的軍校,而其設立的目的也都天差地別。王立更格尼爾陸軍官校與王立法爾貝特海軍官校拜皇室鉅額補助之賜,是其中最庶民向的官校───大部份的士官學校也都挺庶民向的。
王國的軍官學校為四年制(事實上是三年半七個學期,第八學期是保留給兵科訓練用的),士官學校為三年制。其中冠上「大學」名稱的軍事院校通常是培 訓非戰鬥兵科的職業軍官,如陸軍大學醫學系野戰外科、海軍大學附設造船官養成所等等;在軍校就讀期間是採大學式的上課制度,和一般兵的服役大不相同,若有 餘力的話還能加修選修課目。
在軍官學校所學的都是基礎的技能,職業兵科與所屬專長的訓練,要待畢業後再下放至兵科學校拔階受訓半年,領得兵科章時才算結訓。如此一來,才算正式掛少尉階服役。
不過,若是中途退學或是在畢業後不出任十五年約期的軍官,則必須付清四年間的學費和一點五倍的違約金,這也是大多數的窮人軍官生不敢跑路的主要原因,會唸一唸不想讀了的人多半是貴族。
貴族階層的高等教育 大學裡什麼人都收,貴族也好,中產階級也好,公費生也好,所以對離開學園來到大學的貴族子弟們來說,大學可以說是一個需要重新適應的新世界。
來到大學的貴族通常不外乎是因父母要求達到某階段的學歷,或是放棄爭奪上流階級地位的「降等貴族」子女。他們來到大學的目的和其他階層的人一樣:取得需要的知識或技術,以及文憑。
還在上流社會打滾的貴族子弟這時都應該在家庭教師的指導下,學習各種進階的技術和社交場合需要的運動,並且持續進修各方面的知識。
相對來說,從小就在幼年軍校裡接後斯巴達教育的貴族子女,此時總算可以說是苦盡甘來。由於早就適應了軍事管理,而且體能也較同輩來能更加出色,所以在軍官學校中能夠發揮相當優秀的實力,庶民出身者與公費生,一年級剛入學時往往在分隊中會被當作殿底的老鼠屎。
而且由於在幼年軍校的年資加計,不少貴族出身者軍官能在官校畢業時取得中尉甚至上尉的軍銜,升官速度也遠比庶民出身者更快,這無形中也影響到了庶民出身的下士官的士氣。因此,王國陸軍在九六一年一月宣佈自該屆起幼年軍校年資不採記,海空軍也陸續跟進宣佈不採記。
即使如此,普遍來說貴族與士族軍官的晉升速度還是比庶民快,這包括了本身能力與軍校分數的差異,以及高階將官的人脈庇佑。不過,在懲罰戰役中的庶民軍官就展現出異常活躍的靈活處事手腕,王國軍方在這份調查報告後也重新省視現有對待庶民出身者的政策。
地理漢密斯本土有超過六成的面積,是地處極圈範圍、乾冷難居的寒帶大陸性氣候平原。雖說如此,但是實際上仍有相當多的人口因為聚集效應而居住在這片土地上。大致上來說,由於歷史和地理的因素,漢密斯境內的發展呈現多極化與地方自治傾向強烈的特色,本土地區大致可以依此分為中央、大北、南方、西南等四塊區域。
中央地區的首府就是王國的首都更格尼爾,王都位於寒帶圈與溫帶圈的分隔線上,是北漢密斯最大水系謝嫩河的出海口,由於上遊的都市如安法爾、費利亞魯等等在工業革命前只能仰賴水運輸送大量貨物,因此自古以來作為北漢密斯最大的集落與港口,王都一直都是相當繁榮的工商業重心。邁入近代以降,王都仍以傳統意義上的政治、工業、教育中心,同時也是通往大北地區的海陸交通要衝存在著。
大北的首府是位在北極海畔的工業城鎮大北市,最初是奧維索森家的居城所在地,在工業革命以後作為鐵礦和石油天然氣的產地而開始繁榮發達起來,雖然具備港口的機能,但因為一年中有一半的時間是冰封的所以沒有什麼作用。近年來由於王國政府推動的北方拓殖政策,成為了開拓邊境的重要據點。
威斯特省的安法爾市也是大北地區重要的都會,近年來由於北方拓殖的展開,人口開始大幅增加,原先值得自豪的治安跟穩定如今也已經成為了過去式,正在從工業往服務業的方向轉型中。
南方地區的核心是威伯斯公爵家的封城蘭法茲,自從帝國時代就是非常發達的都市,建城的歷史比起更格尼爾更為悠久,位於王國南部平原的中心精華地帶,同時也是王國縱貫線與橫貫線鐵道的調度中心,是全國最重要的工業大城。
西南地方的首府是歐斯提亞,雖然與本土的大都市比較起來只是一般的中型市鎮而已,但作為重要的煤炭產地,通往北法蘭妮和西部各國的通道,以及王國汽車產業的發源地,這座都市有著無可取代的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