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瓦希米亚大公国
国 旗:

国 花:山茶花
国 歌:《颂歌》(Dideba)
首 都:姆茨赫塔(Mtskheta)
国家格言:各守其职、各尽所能。
国家代表色:山茶红
国际地位:附庸国
【简史】
史前,萨瓦希姆人与浦贝尔人是兄弟民族,游牧于今爱尔松尼亚地区。
据零星史料记载,当时萨瓦希姆人内部已分化出三大社会等级——祭司、武士和牧人,是为教士、士族、农民的滥觞,不过当时各等级之间的地位相对还是比较平等的。
约3—4世纪,在“大洪水时代”中遭到更强有力的北方游牧民族——特瑞希瓦尔特人及与其同族的爱尔松尼亚人的压迫,南迁至现地。
4世纪中叶,与未跟随主流的浦贝尔人等土著结合,逐渐放弃游牧,转为农牧结合的定居者,建立起一些封建国家。
此阶段社会出现分化,牧人等级地位不断下降,逐渐与战俘、土著融合为农民等级且农奴化。之后大公国的社会等级制度日益完善,诸如“士族可以娶农民的女儿,而农民不能娶士族之女”之类的习惯法也出现了。
5世纪末,传说中的第一位将公(Spaspet)锡恩(Sien)——诞生,此时将公为由诸公会盟推选产生的军事首领。
6世纪中后期,以姆茨赫塔公米利安六世(Mirian VI)为首,萨瓦希姆人集体皈依了从法蕾时代的王联传来的双十字正教,史称“大改宗”、“大皈依”或“大觉醒”。581年,正式形成了以姆茨赫塔宗主教为首的萨瓦希姆双十字教会。
尽管当代史家认为这是由以米尔达特六世为首的上层武士发起、意在排除祭司等级影响力的举动,但总体来说这次改宗进行得还是比较顺利。旧祭司势力也未退出历史舞台,而是转身为教士等级继续存在。
7世纪,为对抗周边各国特别是央国和浦贝尔的扩张,形成了统一的
萨瓦希米亚将公政权。
建立将公政权的是出身巴格拉季昂家族、并在沃山会战中击败斯维蒙第二王国大军的姆茨赫塔公法尔纳瓦兹一世(Pharnavaz I,他被斯维蒙人称为斯坦尼斯瓦夫)。他通过进贡获得了央国天观帝的承认,被册封为“昭武国王”,并赐名“北宫伯玉”。此后第一将公政权与央国往来颇为密切,士族中一度出现了起取央名、习央风的潮流。
虽然在大南方战争中丢失了西方的部分领土,但由于从浦贝尔手中取得了出海口,萨瓦希米亚的经济还是日益繁荣了起来,城市与新的社会等级——市民开始出现。在此基础上,萨瓦希米亚广泛地吸收了包括帝国、王联、格里琛在内的各种文化,逐步发展起一套自己独特的文化,并创制了本国的文字。
第一将公政权在将公达维特四世(Davith IV)及其夫人塔马莉(Thamari)统治期间发展到鼎盛。
鼎盛时期的萨瓦希米亚第一将公政权(750年代)
8世纪中期,斯维蒙王位继承战争演变为长达七年之久的第二次大南方战争,萨瓦希米亚参加了这次战争最终却一无所获,甚至输掉了唯一一支海军和大部分的海岸线。与此同时,各被征服地区也纷纷举兵叛乱,要求脱离萨瓦希米亚士族的统治。
失败的战争使士族们劳而无功,纷纷破产,城市的衰败导致流民增加。由于萨瓦希米亚僵化的社会等级制无法作出相应的调整,社会危机很快爆发。下克上成为潮流,士族们化身恶党并要求将公政权勾销他们欠下的债务。无法满足要求的第一将公政权成为众矢之的,其后援央国又正陷入衰退而无力支援。在各方势力的围攻下,第一将公政权很快陷入风雨飘摇之中。
774年,将公巴格拉特三世(Bagrat III)及其子吉奥尔基二世(Giorgi II)、达维特五世相继被叛军杀死,第一将公政权彻底瓦解。巴格拉特的遗女卢苏丹妮郡主(Rusudani)在无奈之下托庇于王联。深感有机可乘的王联万王艾列克榭六世大喜过望,在迎娶了卢苏丹妮之后派兵侵入萨瓦希米亚并在巴格拉特残党支持下“恢复了秩序”。
777年,诸公在无奈之下被迫承认了艾列克榭六世的最高主权,共推其为“大公”,并承认本国教会与王联双十字教共融。至此,王联的属国——
萨瓦希米亚大公国正式成立。
虽然如此,但此后王联将萨瓦希米亚纳入版图的努力却以失败告终。由于距离过远,加上中间还隔着本来控制就不甚严密的爱尔松尼亚,王联能在萨瓦希米亚维持的驻军从未超过三个步兵大队和几个骑兵团。在这种情况下,王联仅能靠册封有实力的公爵为将公的形式对其实行间接统治。
820—850年代,由于邻国斯维蒙和爱尔松尼亚向萨瓦希米亚大量倾销工业品和农产品引发下级士族和农民纷纷破产,加上央国暗中支持具有民族主义倾向的萨瓦希米亚士族起兵对抗王联,萨瓦希米亚国内的局势更加混乱,史称“
大叛乱”的时代来临了。
年轻时曾在王联当人质、并作为王联军官参加过希尔战争的破落贵族亚历山大(Aleksandre,央名南宫光家)应时而起。他经过20年奋斗及10年韬光养晦,至850年时已成为卡特利(Kartli)公爵,控制全国五分之一的领土,并拥有一支由士族为骨干的、规模近5万人的常备陆军。
正凭借黑色诗篇舰队专心于经营海外殖民,无力全力经营萨瓦希米亚。经过谨慎评估后,放弃直接统治并同化萨瓦希米亚这一不切实际目标的主张占了上风,王联转而采取间接统治加经济控制的手法将萨瓦希米亚留在王联阵营之内——具体手法便是支持政治上亲王联的亚历山大统一全国,以换取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特殊利益。
尽管王联仅仅给予了“道义上”的支持,但这种支持是强有力的。仅仅2年之后,亚历山大便横扫了其大部分主要对手,成功统一全国,建立起了第二将公政权。
852年,卡特利公亚历山大被正式推选为将公(称亚历山大一世),并得到王联册封,
第二将公政权登上了历史舞台。
亚历山大一世重建了社会等级秩序。宗教改革被废除,教士家族重新获得了世袭的权利;除了公爵、军侯和拥有领地的独立伯、子爵之外,其他士族们的政治经济特权也得到保障;通过重新分配份地,农民们虽得缴纳重税却避免了破产之虞;市民们得到的好处最少,但至少他们不必再担心自己会被肆虐的军阀抢掠。所谓“各守其职,各尽其能”,一时萨瓦希米亚仿佛回到了往昔的太平盛世。
然而,尽管“大将公”亚历山大(Aleksandre Didi)作了这样的努力,社会等级秩序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依旧不免动摇。第二将公政权建立仅仅五十年,农民分化、士族破产、高利贷者政治地位上升等社会等级制度崩坏的征兆已经出现。与此同时,从联邦传入的自由主义与民主主义意识形态,也逐渐在萨瓦希米亚知识分子中得到传播。
925年双王战争以王联失败而告终后,要求进行社会改革的声浪更为高大。929年,在一场宫廷政变之后,新任将公列万(Levan)在将公夫人塔玛莉(同时也是上上任将公康斯坦丁三世的遗孀)——为了与第一将公时代的塔玛莉夫人相区别,大公国群众一般以她的那王联化的本名荻奥法诺(Theophano)来称呼她——及其背后势力的支持下,开始了一系列自由化改革(主要包括制订宪法、实行土地改革、推动企业民营化、废除士族特权等),旨在增加阶层流动性、推进贸易自由化。
很快保守的列万就与荻奥法诺产生了激烈矛盾。934年,荻奥法诺乘列万访问王联之际发动了一场政变,假制宪会议之手废黜列万而立其子也即康斯坦丁将公的亲子“牺牲公”德米特里(Demetre,央名南宫齐家)为将公,并乘王联在贸易战争中败北之之机尝试倒向央国。由于列万在士族中有着强大的影响力,荻奥法诺开始推行激进的改革措施,以求赢得其他等级的民心。然而事与愿违,围绕在荻奥法诺侧近的权贵、大投机商凭借手中权力与央国大资本勾结,结果土地改革演变成肆无忌惮的土地兼并、企业民营化导致大量裁员。取消价格管制和失败的货币改革引起的通货膨胀更是让成千上万的士族感到自己在改革中权、财两空。
936年1月,受到官方支持的高利集资事业(被大投机商伪装成为了收购和扩大国有企业、发展对外农产品贸易事业或干脆是赈济灾民而设立的“特殊基金”行业,事实上是从联邦传入的金字塔式骗局)普遍出现破绽。由于萨瓦希米亚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在士族、市民中的比例更是超过百分之七十)都将积蓄投入了这个骗局,全国各大城市很快出现了超过200万(当时全国人口大约1500万人)露宿街头的破产者并形成了要求荻奥法诺政权赔付损失的政治运动。由于当局未能向已将资金转移到央国、帝国和联邦的主要投机商追回损失,故而甚至无力向受骗者作出基本的赔偿。至3月初,这一政治运动最终演变为大规模暴乱,史称“
风月暴乱”,并迅速蔓延到全国。短短一周之内,整个萨瓦希米亚即陷入无政府状态。
在这次大规模内乱中,士族普遍要求恢复旧体制,而市民和农民则普遍打出了联邦的民主主义乃至阿卡加的社会主义作为旗号。正在王联避难的将公列万亦在王联支持下打起“恢复秩序”的旗号起兵回国,荻奥法诺仓促组织的新军根本无力抵挡。不到3个月,国都姆茨赫塔就被列万手下穿着萨瓦希米亚制服的王联军萨瓦希姆雇佣兵部队攻占,“牺牲公”德米特里、其母及其年仅三岁的同母异父弟弟巴格拉特(此人究竟是谁的儿子有诸说)均被俘虏。
尽管德米特里表示愿意退位让贤,荻奥法诺也表示巴格拉特是自己与列万的儿子,但对荻奥法诺恨之入骨的列万对此根本不屑一顾。在他的授意下,一个由教士组成的法庭以“巴格拉特是德米特里与荻奥法诺乱伦产下的私生子”为由宣判了三人死刑。
936年,将公列万建立了大公国现有的体制——史称
第三将公政权。
不过,此时国内形势尚不稳定,各地士族割据势力、农民和市民组成的民主派军队、南疆山区的滂罗人乃至乘乱而起的土匪都在威胁着列万的统治。而列万本人也在938年的一次平叛作战中战死,年仅41岁。
列万的弟弟兼战友伊拉克略二世继承了他未竟的事业,于940年前后基本稳定了局势,并重建了以士族为中心的社会等级秩序。审时度势之后,伊拉克略将公引入了现代计划经济制度,试图以此加强当局对国民经济的控制。但由于萨瓦希米亚的附庸国性质、中央集权程度的不足特别是未能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将公的计划实际上仅局限于部分工业和流通部门,结果使萨瓦希米亚发展出了令经济学家瞠目结舌的混合经济和地下市场。与此同时,伊拉克略二世也试图有计划地推进国家的工业化,但由于国内社会体制的限制,农民的血汗所换来的只是一堆无法直接造福于民的军工企业。
在这样的情况下,萨瓦希米亚对外而言被越来越紧地绑上了王联的战车,对内而言则愈来愈明显地陷入了军国经济的怪圈不能自拔,战争已不可避免了。
956年,为了争夺包括扎波罗格半岛(萨瓦希米亚西南、临宝剑湾的那个小型半岛)在内、与滂罗存有争议的泛扎波罗格地区,萨瓦希米亚以“列伦盖夫事件”为由发动了战争,史称“
扎波罗格战争”。
此一地区自从萨瓦希米亚第一将公政权在9世纪中叶崩溃后,一直是由一个滂罗人担任公爵的自治公国统治,在萨瓦希米亚与滂罗之间来回摇摆,态度暧昧。870年之后,由于滂罗衰败,该公国逐步靠拢萨瓦希米亚第二将公政权,萨瓦希米亚国民已渐将此地当作自己“自古以来不可分割”的国土,而无视其当地除了沿海城市之外聚居者多系滂罗人。荻奥法诺夫人改革失败导致全国大乱时,该公国亦受战乱波及,公爵遂托庇于滂罗。因此,从940年代开始,泛扎波罗格地区的绝大部分土地一直由滂罗国实际控制,但萨瓦希米亚民族主义者对此并不认可。更何况,它不但资源丰富,还是大公国唯一的出海口!
956年3月,边防军少尉列伦盖夫率领一支巡逻队越过实际控制线进行例行的、旨在扩大控制区的所谓“春季巡逻”,遭到了滂罗军少尉吕恩海所部阻拦。双方发生肢体冲突,结果缺乏经验的吕少尉却开枪将列伦盖夫少尉击杀。这一意外事件正中萨瓦希米亚当局下怀,事态很快升级并演变为局部战争。虽然王联一度出面予以调解,但萨瓦希米亚并未就此收手,而是借口滂罗游击队的活跃“破坏了停火协定”而继续扩大战争。
956年7月,萨瓦希米亚动员超过10万兵力并出动战车和作战飞机发动大规模攻势,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处下风的滂罗军队在15天内就丢失了整个扎波罗格,战火烧到了滂罗本土。但此时萨瓦希米亚军队的后勤已接近极限,而滂罗则采取了全民皆兵、依托地形优势坚决抗战的姿态,并得到了央国和浦贝尔支援的军火乃至志愿军,一时战局陷入胶着。
956年10月,震怒的王联威胁要派出维和部队“调解”这两个盟友国家的战事,打算增兵再战、全面入侵滂罗本土的萨瓦希米亚被迫鸣金收兵。
虽然滂罗签署了对自己不利的停战协定并正式就“列伦盖夫事件”作出外交道歉和礼节性的赔偿(实际上只是出了列伦盖夫少尉本人的丧葬费),但两国的划界谈判一直毫无进展,因此边界上小规模的武装冲突及滂罗支持下萨瓦希米亚占领区的游击运动从未停止过。直到964年5月,正在积极筹备与帝国战争的王联为了稳固自己后方两盟友的关系,才将萨瓦希米亚将公伊拉克略二世与滂罗王皋旖更夏一同召至王联国都伊克法蕾,并在那里对两国领导人下达了措辞强硬的最后通牒,强行仲裁了两国之间的边境问题。迫于无奈之下,两国只好接受这一“
伊克法蕾仲裁”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勉强“切除了这条南希菲尔的阑尾”(时任王联外相维特伯爵语)。根据这个条约,萨瓦希米亚分得泛扎波罗格地区的一半土地(包括扎波罗格半岛在内)、三分之二的人口以及大部分的矿区和战略要地,但还是不得不从现有军事分界线后撤。
王联自以为这一仲裁既解决了后顾之忧又适当偏袒了萨瓦希米亚,但萨瓦希姆民族主义者却认为这是王联的背叛举动而愤愤不平。
964年伊克法蕾仲裁后的萨瓦希米亚

【国体政治】
国家领袖:
萨瓦希米亚大公(Eristavt-eristavi)
现任大公—王联万王兼任
政府首脑(名义上仅是军队总司令):
将公(Spaspet)
现任将公(967)—伊拉克略二世(Erekle II)
政治体制:
名义上的最高权力机构为“公侯会盟”(Darbazi),然早已沦为橡皮图章,实际为将公个人军事独裁制。
最高行政机构实质上是将公召集的国防委员会。
然因过去邦联体制的残余,各藩在内政上有很大自主权。
【人口分布】
约2500万人,主要民族有:萨瓦希姆人(77%)、滂罗人(12%)、爱尔松尼亚人(5%)、王联人(4%)等。
除了萨瓦希姆语以外,王联语是主要的族际通用语(士族或多或少都会说一些)。作为主要最大规模少数族群的母语,滂罗语却被禁止在公开场合使用。
【宗教】
萨瓦希姆双十字正教会(70%)是最主要的教会。由于目前国家属于王联附庸国,该教会被迫于王联双十字正教会共融。不过,大部分萨瓦希姆人仍崇尚古老的教义和礼仪。
正统的王联双十字正教会(20%)是本国第二大教会,主要信徒是王联人、爱尔松尼亚人及某些特瑞希瓦尔特化了的萨瓦希姆士族。
滂罗人大部分信奉自己的宗教,但已有许多人被迫改宗或佯装改宗双十字正教。
【货币】
1拉里(Laari,意为“物产”、“囤积”)=100太特里(Tetri,意为“白色”,古代的银币名)
然而实际上由于930年代恶性通货膨胀的关系,现在太特里并无流通。目前萨瓦希米亚国家银行发行的货币有:1拉里、5拉里、10拉里、50拉里(以上日常生活中几乎不用)、100拉里、500拉里硬币,1000拉里、5000拉里、10000拉里、25000拉里、50000拉里纸币。
由于执行盯住王联斯托的货币政策,目前汇率保持在360拉里=1斯托(Stol)的水平。
但实际国内物价水平较高,供给短缺,有时不得不在城市采取配给措施。
【进出口】
进口大宗:机械、轻工业制品、军火
出口大宗:粮食、肉类、铁矿、佣兵(仅针对王联)
【外交现状】
与列强的外交关系
萨瓦希米亚大公国为王联的附庸国,因此在966年也跟随其宗主国对梅菲斯特帝国宣战,并先后派出超过40万人(包括10余万骑兵)参战。萨瓦米亚大公国总体上受到王联的信赖,而大公国的外交政策也多与王联同调。同时因其僻处内陆与外界交流较少而无所顾忌,因此还常常成为王联当局在外交政策上投石问路的道具,因此有“王联阵营的探空气球”之称(爱尔松尼亚则人称“王联阵营的外交风向标”)。除了参战以外,萨瓦希米亚大公国也派出部分正规军及动员农兵部队在东、南两线设防,以防备央国和浦贝尔-滂罗。
与邻国的外交关系
萨瓦希米亚与周边邻国虽多同属王联阵营,彼此间为盟友或准盟友关系,然因历史上的龌龊或现实中的边境纠纷,关系依旧是紧张。战争爆发之初,萨瓦希米亚即拒绝与斯維蒙-萊霍斯卡聯合王國联手进攻菲利特公国。直到967年中,在王联当局的一再要求之下,才出兵攻入菲利特及廷卡诺的领土,但仍不愿接受斯維蒙军队的节度。虽然在964年经过王联万王的亲自裁决已通过签订条约的方式解决了956年扎波罗格事件的遗留问题,但为防备滂罗在浦贝尔的支持下收复失地,兵力捉襟见肘的萨瓦希米亚甚至不惜动员了农兵部队。
【国力评比】
工业
★☆☆☆☆
除了军需工业之外,萨瓦希米亚并无其他重工业。不仅如此,连轻工业也很落后,分散的小手工业仍占主导地位。
冶金
★★☆☆☆
虽然是重点发展的重工业项目,但萨瓦希米亚的冶金工业仍很落后。在很多情况下,不得不把境内采集的高品质铁矿石送到王联加工为钢铁之后再重新输入本国。
化学
★☆☆☆☆
虽是产粮大国,萨瓦希米亚所需的化肥却全系自王联进口,从而受制于人。
物理
★★☆☆☆
萨瓦希米亚的大学在基础学科研究方面基本是爬行主义,但也出了著名电磁学家特斯列什维利、叶努基泽这样的大师——只不过这些人取得成就的地方多半是王联或联邦。
航空
★★☆☆☆
萨瓦希米亚军方十分重视飞行器在现代战争中特别是在南部丘陵地带反游击作战中的巨大作用,因此从王联引入了多条轻型战机生产线。
造船
☆☆☆☆☆
虽然萨瓦希米亚经过苦战之后已通过占领扎波罗格半岛而获取了出海口,但由于之前长期是内陆国,因此现代造船业完全没有得到发展。
车辆
★★☆☆☆
虽是骑兵大国,但萨瓦希米亚对军用车辆特别是轻型车辆的装备仍十分重视。萨瓦米希亚的骑兵部队中也装备了包括轻战车在内的不少国产车辆。
军火
★★☆☆☆
虽然近年来努力发展军工业,但因国家体制问题的限制及王联有意无意的阻挠,萨瓦希米亚至今也只能在王联的授权下生产一些多半是过了时的兵器,因此仍需从王联大量进口军火。
民生
★☆☆☆☆
在萨瓦希米亚当权的士族阶级,不仅无心提高农民阶级(占全国人口八成左右)的生活水平,甚至还刻意地延缓这种进步。再加上国家在轻工业上的全面落后,萨瓦希米亚的大部分国民也就只能挣扎在温饱线上下了。
【士族(Batonishvili)】
大公(Eristavt-eristavi)
王联万王艾烈克榭六世在763年所设立的新爵位,是为萨瓦希米亚的国家元首。直译即“万公之公”,与“万王”同义反复,故世代由万王本人兼任(不过在王联的贵族等级表里被列为大公级)。
将公(Spaspet)
全称为『全萨瓦希米亚大将军』,也可称作『大公代官』,为大公国实际上的统治者。一般认为此爵与浦贝尔的将王同源。
将公在传统和法理上是由公侯会盟推选(不过从7世纪的第一将公政权时代开始只有巴格拉季昂家族出身的公爵才有候选权)并经大公(即王联万王)认可后就职,但现在实际上是由巴格拉季昂家族中的姆茨赫塔公爵一支世袭着。
在王联的贵族等级表里,被视同国王。
公爵(Eristavi)
直译就是“国君”或“某邦的将军”,被认为与浦贝尔的州将军同源。
在中世纪,公爵是萨瓦希米亚诸独立国家的元首,在自己的国家内享有最高主权。仅仅在外敌入侵或大举进掠其他国家时会公推一名将公作为全军的总指挥。将公政权确立后,公爵的地位不断下降,连出席诸公会盟的权利也不得不与军侯分享(这个会盟也因此被改称“公侯会盟”)。不过即使在现今,他们在内政方面仍很少受将公的干涉。
自从第一将公政权以后,大多数公爵便都出自巴格拉季昂家族。不过近代因王联贵族的迁入及疆域的变化,也出现了一些异族的公爵。
军侯(Tsikhistavi)
第一将公政权时从王联引入的头衔,本意是加强将公亲信的发言力,因此为特别为他们准备了封邑(Saeristavo),但不可世袭。随着时代的推移,这些封邑事实上也可以被世袭,因此这个等级与他们在王联不可拥有领地的同类已迥然不同。
伯爵(Tavadi)
与子爵同源,最初用来指代子爵家族的族长。现已与子爵没有太大差别,只是更高贵些。
子爵(Mtavari)
直译就是“酋长”或“将军”。与浦贝尔的“要塞司令”、“翼司令”同源。
在中世纪是领地首长,近代以后依附于将公、公爵或军侯,实与代官无异,很少有坐拥世袭领地者。
男爵(Aznauri)
直译即“自由人”。与王联的“兵爵”和浦贝尔的“武士”同源。
在古代和中世纪是骑马武士,率领农兵、侍从与敌作战。现在多数并没有什么领地可言,靠侍奉将公或公侯混饭吃,但地位高于普通士族。
士族(Batoni)
泛指一切无上述头衔的士族,特别是在近代由农兵、侍从而升入士族阶级的下层士族。在萨尔希米亚,只有士族才有参军的权利。
【法定节日】
新年(Akhali ts'eli,1月1日)
近代从帝国传入的法定假日,仅休息一天。
圣母显现日(1月7日)
与帝国国教天使显现日、王联双十字教圣母显现日相似的节日,但日期小有差异(被认为是过去历法不同造成的)。
据说这一天圣母出现,引导米利安公爵皈依双十字教。但现代学者认为,这个节日是从异教时间之神的生日演化而来的。
这是萨瓦希姆人的传统节日,祭典常常为期一周之久,以便严肃的王联派双十字教信徒(如弗兰格尔女男爵)也参与进来。
母亲节(Dedis dghe,3月3日)
圣亚历山大日(Aleksandroba,4月9日)
又称“建国纪念日”,或“独立纪念日”(多为萨瓦希姆民族主义者使用)
“大将公”亚历山大统一全国,建立第二将公政权的日子,放假一天。
圣灵降临日(Aghdgoma,4月16日)
据说这一天圣灵降临,率众天使拜访第一将公政权建立者法尔纳瓦兹一世,并预言他将要击败斯维蒙人。
驱魔节(4月的第3个星期四)
古老异教节日,人们点起篝火,让孩子从火上跳过,以驱逐邪魔。
现在这一习俗多与圣灵降临日合并,只有少数边远村庄仍单独庆祝这一节日。
收获节(8月8日)
异教节日,同一村社里的农民们聚在一起,大吃大喝,庆祝收获。
圣母升天节 (Mariamoba,8月28日)
上神之母升上天国的日子。同样比帝国国教的同一节日晚一天。
姆茨赫托巴节(Mtskhetoba,10月14日)
古都姆茨赫塔建城纪念日,首都市民会举办重大祭典予以庆祝。
【人文与地理环境】
除约占本国领土面积五分之一的大公直辖领(实为其代官——将公管辖)外,全国分为大大小小总数约300个的公国、军侯采邑、采邑教区、伯国和子国,出任将公者本人作为公爵也领有其中之一。无伯国、子国的伯爵、子爵尚可从其主公处领取采邑(也有坐食年金的),男爵则多数没有采邑、庄园或领地可言(也有特殊的例外,但很少见)。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所谓“采邑教区”,这是部分都主教或主教——所谓“执政(都)主教”——的采邑,通常是此人教区的全部或一部分。
公国、军侯采邑、采邑教区、伯国和子国之下即是自治市镇或堂区(全国总共有数百个自治市镇和数千个堂区)。直辖领及某些公国、采邑地方广大,因此还可能分地区设专员代表领主以管制方面。
由于这些封国、采邑经常调整边界,常常令人迷惑,因此一般人在讨论大公国地理的时候都会用比较稳固的教省和教区作为单位。在967年的目前,大公国有8个教省、66个教区。宗主教(牧首)自领一个教省,其他7位都主教则各领一个教省。
萨瓦希米亚大公国除了南部滂罗边境的山区之外,皆为一马平川的沃壤,因此也被称作“王联的谷仓”、“王联的马场”。
【军事】
由于存在社会等级制度,萨瓦希米亚的潜在兵源数量因此大减。大战爆发前,全萨瓦希米亚拥有兵役资格(同时也是义务)的家庭不过44万个(共计约300万人)。在这种情况下,萨瓦希米亚士族实行了长期兵役制,每个健康的士族男性均需服役15年以上、女性则需服役至少3年。靠着这种手段,萨瓦希米亚拼凑了包括2万海军、5万空军、12万边防军或地方军(各藩贵族的保留兵力)在内的44万常备军,并有余力送其中10万人去为宗主国王联服务。
然而,966年战争爆发后不久,人口5000万弱的邻国斯维蒙-莱霍斯卡就动员起一支接近200万人的陆军,相比之下自负尚武的萨瓦希米亚纵使可对宗主国夸称其军队素质优良,也不能不受到来自王联愈来愈大的压力。然而,士族的总人口就那么一点。即使想尽办法动员少年兵、未婚妇女、神学院学生乃至放宽体质测试和年龄限制连独眼龙、50老叟也一并搜刮入队,但由于必要的社会管理和家庭维持人口始终是必不可少,故此最终动员起来的兵力也依然不足百万。与此同时,前线的伤亡与日俱增,仇敌滂罗的动向也令人忧心。
无奈之下,萨瓦希米亚当局只得向农民开放兵役,下令组建由士族担任军士官农民充当士兵的地方防卫单位——农兵,以应对滂罗对本土可能的威胁,而将全士族组成的正规军投入宗主国需要的战场对帝国及其麾下诸侯作战。
至969年,萨瓦希米亚国防军(全士族)总兵力69万(其中44万人在国外追随王联与帝国阵营作战),边防军和地方军总兵力15万,民防军(主要是农兵,也包括一部分边界城镇的市民)总兵力约25万人。
【人物】
“毒妇”塔玛莉.荻奥法诺【南宫丽华】(901—936)
在近代留下“萨瓦希米亚史上第一恶女”骂名的悲剧性人物。
出身于一个市民等级的酒商家庭,但在其家族在农村也经营着大量土地。将公康斯坦丁三世(Konstantine III)在成为继承人之前曾在她家附近打猎遇险,幸而得其救助,自此一见钟情。
917年,通过成为萨卡什维利伯爵家养女的方式作为中介,改名塔玛莉(当然是为了纪念第一将公时代那位著名的将公夫人),并正式嫁给了康斯坦丁三世。这次婚姻本来无足轻重,不料919年康斯坦丁的哥哥突然去世,竟使其成为继承人,并在921年即位。
924年,年仅27岁的康斯坦丁三世突然暴卒。虽然后来有荻奥法诺下毒一说,但在当时这却是对荻奥法诺极为不利的一件事。由于她和康斯坦丁三世之间的唯一子嗣德米特里年仅4岁,根本无法治国,因此公侯会盟推选了康斯坦丁的叔叔——一伊梅列季斯(Imeretis)公爵西蒙(Simon)为将公。她与其子避居卡特利。
并不甘心就此离开历史舞台的她在修道院里等待着时机,而机会来得比她想象的还要快。在925年的双王战争中,尽管王联落败,但指挥萨瓦希米亚军助阵的军侯列万却立下殊勋。自感受到威胁的西蒙遂罢其兵权,然而这却引起了列万更为强烈的不满。荻奥法诺和列万很快走到了一起,并在929年发动政变,暗杀了前来卡特利视察的将公西蒙。之后,同样是巴格拉季昂家族一员的列万如愿登上将公,而荻奥法诺则成了这位钻石王老五的夫人。
看似神仙眷侣实际却同床异梦的二人在携手夺权之后不久很快因为改革问题产生矛盾。忍耐再三后,羽翼渐丰的荻奥法诺又在934年发动政变,驱逐了亲王联且思想保守的列万,将长子德米特里扶上将公宝座。然而,缺乏根基的她推行的激进改革最终葬送了她和她的儿子。
936年6月,得到王联支持的列万攻入姆茨赫塔。荻奥法诺与她的两个儿子均被俘。她跪倒在地,抱起两人的儿子——巴格拉特向列万求情,然而铁石心肠的列万却怀疑巴格拉特是荻奥法诺与其情人的私生子。在他的指使下,宗教法庭依据捏造的证据宣布她与其子德米特里乱伦生子巴格拉特,军事法庭则称她和德米特里祸乱朝政并出卖国家。最终母子三人均被判处死刑——三岁巴格拉特被吊死在姆茨赫塔城堡大门口,荻奥法诺和德米特里更是身遭大公国古老的极刑——被削尖的木桩穿刺而死。
据说,列万为了折磨身为母亲的荻奥法诺,特地让她在木桩上眼睁睁地看着两个儿子先被处决。痛不欲生的荻奥法诺锥心泣血,用尖利的声音发出了最恶毒的诅咒:“列万,愿你、你的家族和你的国家遭到同样的下场!”
没有人知道这个诅咒是不是真的存在,唯一清楚的是,列万将公确实在2年后为长矛穿胸而死,未得善终。
“滂罗屠夫”伊拉克略二世【夏官胜弘】(904—)
“小个子”列万之弟。第二将公政权公室的远支宗亲,伊拉克略二世年轻时在王联接受教育并加入了王联军的萨瓦希姆佣兵部队。
在925年的双王战争中,伊拉克略二世作为骑兵大尉崭露头角,并被授予一级圣法蕾勋章。他敌中横断三百里的故事在一时之间几乎传遍了整个希菲尔大陆。
929年其兄列万第一次当选将公后,他进入王联宫廷充当人质,被授予骑兵上校、万王侍从武官兼高级翻译官的荣誉职务。在此期间他与万王家族建立起亲密的关系。
934年列万被迫流亡王联后,他一方面为兄长四处奔走以请求王联给予支持,一方面在王联军萨瓦希姆佣兵部队中利用往昔的影响力组织了一个支持其兄复辟的军官团——“神圣同盟”。
936年,他作为“正统大公国军”的骑兵中将率众反攻回国。攻陷姆茨赫塔后,他参加了对荻奥法诺母子的军事审判。随后列万复辟,他被册封为军侯并提升为骑兵上将。在列万转战各地平乱时,他长期坐镇首都主持国防委员会。
列万在938年战死后,他继任将公。由于在内战和956年扎波罗格战争中的作为,他被人称为“滂罗屠夫”。
与个头矮小、性格暴躁的哥哥不同,伊拉克略为人仪表堂堂、沉着冷静且富有谋略。王联裔的妻子早逝后,他多年不娶。但为了弥合与国内滂罗人的关系,他于961年迎娶了滂罗裔高级士族之女韦罗妮卡郡主(Veronika,949—)以续弦。但他的这一举动并未赢得滂罗人的谅解,反而引起萨瓦希姆民族主义者的强烈不满。
“银魔女”露普乐.拉柯耶芙娜.弗兰格尔【没有央语姓名】(930—)
萨瓦希米亚骑兵中将。王联伊斯雷僧兵团成员、萨瓦希米亚女男爵。
祖先是帝国裔,归化王联之后又在8世纪后期迁居萨瓦希米亚。虽然其家族有如此复杂的经历,但露普乐的早年生活与普通萨瓦希姆士族的女性继承人并无二致。949年,从军官学校毕业两年后,她以骑兵上尉的身份退役,并嫁给了一名同学兼僚友,过起了相夫教子的生活。
然而在956年的扎波罗热战役中,露普乐的丈夫在滂罗人的一次伏击中不幸阵亡。她含泪接受征召,并因为表现优良而得到提升。之后,她宣布加入僧兵团侍奉上神,同时仍然继续在萨瓦希米亚军队中服役。
966年战争爆发时,露普乐只是一名上校骑兵旅长。但由于显赫的战功和大规模扩军,到967年她已被提升为骑兵中将,并指挥着一整个骑兵军。她擅长运用骑兵进行突袭战、大纵深突破和敌后游击作战,在开战初期的战斗中配合王联装甲部队给帝国军造成了很大麻烦。虽然她身材矮小,但却有着一头闪亮的银色长发(当然平时会盘起来)并且总是穿着黑色的骑兵制服,因此被帝国军惊惧地称为“银魔女”或“黑男爵”。
露普乐是一名虔诚的双十字教信徒,但并不歧视麾下的滂罗人,相反总是能与袍泽同甘共苦。尽管如此,她对于横亘在她面前的敌人却是冷若冰霜、毫不留情。自从战局陷入僵持以来,露普乐的骑兵军就被派往后方占领区实施清剿游击队的作战,帝国指责她在这些作战中犯有可怕的战争罪行,包括滥用木桩刑来对付游击队员及其同情者。
此外,与叛逆的女儿——安娜之间的矛盾,也时时刻刻困扰着这位在沙场上战无不胜的猛将。或许总有一天,母女二人将要兵戎相见。
【现状】
在967年的现在,萨瓦希米亚与地处梅茵兰大陆的另一大公国——法兰妮堪称社会等级制度的两大活化石。在萨瓦希米亚,国民被分为教士、士族(这两个等级近代有融合倾向,合计百分之十三)、农民(百分之七十九)、市民(百分之八)四大等级,此外还有处于法外状态的数十万贱民。在官方“各守其职,各尽所能”的口号下,社会地位基本世袭罔替,阶层流动性几乎等于零。
所谓士族,是从史前的部落武士发展而来的,又在近代融合了异族军事贵族、农兵和侍从等人群,演化为这样一个垄断绝大多数社会管理岗位(在萨瓦希米亚,所有大型企业均是由将公或公侯之类的领主注资设立、退役士族运营管理的)的等级。士族无分男女,都要从六岁开始接受七年的义务教育,先是四年教会小学,然后是三年士族学校,之后进入军队服役三年。士族女性的军事旅途一般到此为止,除了少数爵位继承人之外大部分就此退役嫁人。而士族男性的征途则才刚刚开始。如果能够在这三年间受到上级推选并考取三年制的军官学校/军事大学预科(如果你不是有爵位的高级士族,那么这是非常困难的,但却也是改变社会地位的一条重要途径),那么毕业之后就要再服二十五年的军官役(毕业时直接进入军事大学本科,踏上科学研究之路的除外,不过这些人多半也为军队服务),退役后将成为官员或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抑或是永不退役,作为高级将领协助将公本人管理整个国家。如果没能进入军官学校,那也必须再服役12年(普通士兵)到22年(士官),到28岁(或38岁)退役,接着依照在军队服务的表现被送进实业学校或大学进修两年,然后分配到不同的岗位从事管理或技术工作(如下级公务员、工程师、工厂经理或是百货商店店长,无所不包)。
教士是从改宗双十字教之前的异教祭司发展而来的。这个等级的地位曾经还在士族之上,不过现在已大为衰退,基本就是免服兵役(成为随军牧师的除外)的士族而已。并且其人数受到严格限制,除了继承家业的孩子之外,其他人就只能转为普通士族,去服兵役了。
市民的子女在四年制教会校毕业之后如果家庭还有余裕的话,会被送去接受三年职业教育(各种技工学校),毕业后做工人、店员等。否则就只好卖力气了。
至于农民的子弟么,即使上了教会小学将来也不过是种地而已。除非你运气好到招兵、招工等概率极小的好事恰好落到了你的头上,否则就一辈子努力耕作领主分给你的份地,承受公六民四甚至公七民三的苛税吧!
这种僵化的体制虽说也为萨瓦希米亚国民提供了一定的社会保障,但也导致该国所有产业的运转效率均十分低下。为了维持一支规模足以容纳士族子弟的大军,更是浪费了大量社会资源,并导致周围同阵营国家的精神高度紧张(因为常备军规模超越了萨瓦希米亚的国防需要,还不得不把部分部队作为佣兵租借给王联军队)。不过,由于930年代失败的社会改革殷鉴不远,再加上居于统治地位的士族掌握着唯一的武装力量,这个体制还在勉强维持着运转,甚至在950年代世界范围经济大恐慌与大萧条的背景下一度还成了其他国家某些政治派别所仰慕的对象。
然而,大战爆发后,这一体制的运转终于难以为继。前线好像无底洞一样吞噬着优秀士族子弟的生命,为此动员了女性参战还不够,大量才学不足以胜任其岗位的士族收到了提拔。结果是更加巨大的人员损失和资源浪费,几乎成了不能自拔的恶性循环。由于未能建立起全民义务兵役制,导致萨瓦希米亚的预备役兵员数量远少于四邻的假想敌,不得不动员农兵部队并招收更多农民进入军需工厂充当临时工(尽管这些人不但毫无技能而且绝大多数是文盲)。结果是武装力量不在为士族所垄断,而农民则在日益沉重的税赋之上更增添了新的、额外的负担。
战时体制之下,本来便受到歧视的滂罗人更受猜忌。而兵力、劳动力的捉襟见肘又使大量原来僻处山区的滂罗人涌入军队和城市,在那里自觉备受歧视的他们在帝国工作人员的煽惑下对萨瓦希米亚的仇恨日益增加……
整个大公国及其不合时宜的社会体制,已经一屁股坐到了火山口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