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菲斯特帝國(Maifaust Kaiserreich)國 花:水仙花(Narzissen)
國 歌:帝王讚歌(Kaiserhymne)
首 都:奧貝爾(Über)
國家格言:Gott mit uns(神與我們同在) - 在964年以前使用,現多被當作禮貌用的招呼語
Für Gott, Kaiser und Vaterland(為了神、君王跟祖國) - 964年以後新訂
國家代表色:皇室藍
國際地位:列強
【領土範圍】
967年,梅菲斯特帝國本土(含擁有獨立國別史之邦國)及直屬殖民領地

【簡史】
在希菲爾帝國滅亡時,整個希菲爾地區分裂成數十到數百個不等的國家,史稱『千王時代』,在分裂的戰亂中,以西希菲爾地區為主的諸多公國、侯國、伯國與王國共同建立一個聯合國家,也就是後來的梅菲斯特帝國。
最早的梅菲斯特帝國,名義上的領導者,也就是皇帝,是由當時權力最大的七個世俗貴族(選帝侯)所推舉出來的。在這時期的梅菲斯特皇帝幾乎毫無實權可言,只是被選侯利用的傀儡,也因為選帝侯間利害關係的彼此對抗,帝國內部幾乎是處在分裂的虛弱狀態,時常受到東希菲爾地區的許多游牧民族侵擾。
直到後世尊稱『尊嚴王』或『卡爾大帝』的卡爾一世登上皇位,在軍事跟政治上擊敗選帝侯聯軍之後,皇帝的絕對權力才確立下來。不久卡爾大帝便分封數名領有兵權的親信成為大貴族,在帝國邊境屢次擊敗入侵的東方民族,穩定邊界。接著卡爾大帝頒布著名『金鵝絨詔書』與『帝國法』(後來帝國建立憲法的基礎),金鵝絨詔書大大的削弱帝國貴族的權力,將帝國的皇權完全穩固下來。為了實質控制住帝國的信仰與思想,卡爾大帝也將帝國境內極度複雜的宗教派系整合,成立帝國國教,由皇帝擔任國教教會的最高領導人,卡爾大帝從此被稱做『神聖皇帝』(這個尊稱一直延用到現代)。
卡爾大帝在晚年親自領軍數次撲滅帝國西方貴族的叛亂,直到西方貴族完全降服時,數百年來處在混亂不堪的梅菲斯特帝國才終於穩固下來,成為一個統一的強權國家。
然而帝國的強盛並沒有維持太久,在卡爾大帝的後代,皇帝斐迪南六世駕崩時,並沒有留下遺囑也未宣佈帝位繼承者,這造成皇太子海薩跟二皇子康拉德相互爭奪帝位,全帝國所有的貴族都捲入了這場兄弟鬩牆之爭,諸侯因為利益計算各自支持兩位皇子,並趁機擴張自己的領土,使帝國一度陷入混亂跟崩裂,而這段混亂的期間便被稱作『大空位時代』。
直到康拉德擊敗皇兄海薩成為帝國皇帝之後,大空位時代才終於結束,但是大空位時代的戰亂卻造成帝國的嚴重衰敗,更加導致東方王聯的入侵。新皇帝康拉德很快的就被迫面對王聯強大的軍事力量,雖然他親自領軍打了幾場勝仗,但是還是沒有辦法改變帝國衰弱的事實,他屈服於王聯並簽署條約,帝國喪失了大量的東部領土跟附庸國。
也因為這樣羞辱的情勢,加上大南方戰爭帝國再次落敗後,帝國諸侯終於團結在一起,他們將希望放在康拉德的孫女聖倫緹雅身上,聖倫緹雅在七位榮譽選帝侯跟貴族們的支持下於五月下旬登上皇位,以復興的象徵成為帝國女皇,建立五月拳王朝。聖倫緹雅女皇是個既作風開明又有遠見的皇帝,她小時候曾經做為人質被送往王聯首都,活在王聯神君法蕾女王的陰影下,但也因此,聖倫緹雅十分了解王聯,她表面委屈求全於王聯,私底下卻培植自身的實力並拉攏王聯的敵人,努力振興國業,重新使帝國富強,聖倫緹雅女皇在位的這段期間,被視為『帝國的中興時代』,也被稱做『五月中興』。
中興時代之後,帝國藉由獵戶起義與斯維蒙王位繼承戰爭的獲勝逐漸重新再希菲爾大陸取回自己過往的地位,但她依然還是受制在王聯的軍事力量之下。世界曆812年,希爾戰爭爆發,好不容易復興起來的帝國再次面臨戰爭,雖然成功的擊退敵人獲得戰勝,但是帝國北部卻也受到了嚴重的破壞,但戰爭並沒有擊毀帝國人的意志,反而更加的讓帝國人振興起要重新取回霸權的決心。
希爾戰爭結束之後,是殖民主義蓬勃發展的時代,新任的帝國皇帝溫弗烈德一世改變了策略,不再企圖反對王聯,相反的,他再次啟用聖倫緹亞女皇時代的外交策略『表面委屈求全,私下拉攏盟友』,並追隨潮流,開啟了帝國海外殖民的歷史。同時溫弗烈德一世也與阿蒂提亞人達成了和解,數百年來的武裝傳教紛爭透過帝國的軍事援助以及阿蒂提亞的糧食供應達成和平,以另類的方式"殖民阿蒂提亞"。另外,溫弗烈德一世也積極的與東方大國央國建立起以好關係,以達到東西牽制王聯的作用。
溫弗烈德一世的政策被下一任皇帝立奧波德一世繼承,但立奧波德一世也是個充滿野心的人,除了防範王聯,他也想積極的提升帝國在國際間的威望,甚至擊敗王聯奪回霸權。在立奧波德一世的統治下,帝國的國力跟工業力大幅增強,殖民地的拓展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巔峰,這激起了王聯的戒心,而為了讓王聯放鬆戒心,立奧波德一世與王聯訂定了聯姻政策,他將女兒嫁給了王聯大公,與王聯建立起積極的關係,多虧了帝國出色的外交團隊,在九世紀中期到十世紀初這段期間,帝國與王聯之間的關係一直都相當和睦。帝國也在這段期間與阿蒂提亞、央帝國簽訂了三帝同盟的協議,也積極的干預國際事務。
在巧妙的避開王聯鋒芒跟養精蓄銳之下,帝國已經累積了足夠的力量來對抗王聯。世界曆925年,因為駐王聯的帝國大使被謀殺,帝國向王聯宣戰,雙王戰爭爆發。同年,帝國成功的擊敗王聯,奪回希菲爾大陸首強的地位,重新成為世界霸權之一。
然而,第二次的大戰很快就在966年再次爆發,帝國陷入了戰亂之中...
【國體政治】
國家領袖:
皇帝
帝國皇帝的完整頭銜如下
奉天承運,最尊貴的帝國之主和使徒之王、聖徒之首、帝國國教、上神信仰與聖地的守護者,虔誠的法理先知,受天神護佑的神聖梅菲斯特皇帝、諸王國國王、公國公爵、侯爵伯爵、騎士團長、榮譽會長等等頭銜....
現任皇帝
利奧波德二世
政治體制:
君主專制,貴族階級制度,政教合一。
皇帝在政治跟宗教上享有絕對的主權,也集軍政大權於一身,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能任免帝國各級官吏,也有權集合全國諸侯召開帝國大會。
帝國以皇室直轄領(皇帝的直屬領地)與各邦國的構成為主,皇室直轄領佔全國的60%以上。邦國為數多個王國、親王國、大公國、公國跟自由城市(侯國以下的中小型國家在新憲法頒布後已被取消,但還是有極少數保存下來),各邦國將軍事、外交、貨幣、海關立法、銀行立法、間接稅、刑法等權力交給帝國政府跟皇帝,自身只保留教育、衛生和地方行政等權力,也可保留自己的君主政府或議會,但一切立法跟行政都不得違背帝國大會所頒布的帝國法(帝國憲法)。
議會:
國家議會--諸侯院(上級貴族)
--貴族院(下級貴族)
--公民院(民間人士與專科大臣)
皇帝--帝國大會--帝國諸侯(擁有諸侯國的高級貴族)
--帝國官員(對象不一定,主要是皇家議會的公民院成員)
《國家議會(Länderkammer)》是帝國國會,政府平時的主要運作機構,定期舉行,會議成員眾多。國會由國相(Reichserzkanzler)主導
《帝國大會(Reichstag)》屬於帝國最高等級的會議,帝國的憲法就是在此頒發。帝國大會從中世紀就已經存在,由皇帝親自下詔召開,也被稱做皇帝會議,通常召開大會往往都是帝國面臨著非常重大的抉擇。大會召開的時間跟長短都不一定,大會召開時,全國的諸侯都必須親自參加,不許缺席,也不能指派代表。帝國大會的權力高於國家議會,大會所決定的方案跟決策會以皇帝的命令直接執行,無須通過國家議會的批准。
帝國諸侯院與貴族院是世襲的,而公民院則是透過選舉產生(被選舉者需具備帝國公民的身分,也得年滿20歲,擁有地產與財產,男女不限),任期五年,國家議會擁有立法權、預算審核權、條約承認權等權限。專科大臣是皇帝跟議會特定的行政顧問,由皇帝挑選或是議會長推薦來擔任。
目前已出現的帝國邦國:
達法蘭王國(選帝侯)
席恩公國(選帝侯)
費德納大公國(選帝侯)
佩卡斯國王(選帝侯)
希格魯西亞公國
蘇爾瑟王國
克納佩達與陶古拉大公國
菲利特公國
【帝國的政黨與組織】
橡葉十字會
其實是一種祕密結社,以帝國皇室與各邦國王族成員組成,在諸侯院中佔了絕大多數。
工商聯合會(工黨)
由帝國各工會與商會組合成的聯合黨派,屬於帝國三大政黨之一,在帝國三級議會中的公民院中佔有很多的席次。
西方聯盟
帝國三大政黨之一,由帝國西部邦國組成,目的是提升西方邦國在整個帝國體系內的各種利益與權益以及提高西方貴族在貴族院與諸侯院的席次。
帝國國教守護黨
同樣是帝國三大政黨之一,也被稱為『皇室派』,以帝國北部與東部等保守派的貴族、商人、官員為主,以維持目前帝國統一體制、加強皇權為目標。
自由黨
多由中下階層的知識份子組成,自稱『民聲派』,有發行刊物『人民之聲』。主張宗教信仰自由、廢除異教稅、推廣完全自主的社會管理機構與言論自由。
七月聯盟
提倡君主立憲、加強議會權力,受到自由派貴族、商人和部分官員的支持。
阿蒂提雅人團結協會
帝國國內阿蒂提雅移民組成的政黨,為了改變歧視與提升帝國移民的地位而成立,最終目標是讓殖民地的阿蒂提雅人民進行民族自決成立自治區。
【人口分布】
帝國本土總數約1億7000萬人弱,海外殖民地人口另記。
【貨幣及語言】
貨幣:
1帝國克朗(ReichsKrone) = 50先令(Schilling)
帝國克朗紙鈔之面額:20克朗紙鈔、10克朗紙鈔、5克朗紙鈔
帝國克朗硬幣之面額:5克朗硬幣、2克朗硬幣、1克朗硬幣
先令硬幣之面額:50先令紀念幣(銀質紀念幣)、25先令硬幣、20先令硬幣、10先令硬幣、5先令硬幣、2先令硬幣、1先令硬幣
語言:
以梅斯特語(帝國語)為官方語言,但是南北方跟西方的口音有許多差異,西方口音的音調較為平緩。北方口音因為時代古老,且大多為王公貴族所用,而稱為帝國的標準口音,語調上稍嫌尖銳。南方口音是以捲舌發音為主。
【帝國宗教】
雖然帝國創立了國教,但基本上不會禁止其他宗教信仰,不過非國教教徒需另課異教稅。
967年宗教普查:
帝國國教 81%
十字教 10%
希瓦教 6%
其他 3%
【進出口】
進口大宗:鐵、糧食、紡織品、工業原物料等
出口大宗:軍火、白酒、藍寶石、精密產品等
【外交現況】
與列強的外交關係:
967年帝國與國土東方的特瑞希瓦爾特王國聯合已經爆發了一年多的戰爭(966年初王聯向帝國宣戰)。當初為了抗衡王聯,帝國則與阿蒂提亞帝國、央帝國和漢密斯王國等國同盟,並簽訂了三帝同盟條約(梅菲斯特帝國、央帝國、阿蒂提亞帝國三國的合作協定,玄武帝國即將加入),而基於對漢密斯的同盟協定而對沙諾和聯邦宣戰,但雙方並未做出任何實質上的軍事行動。而帝國也正在嘗試拉攏東洋的大國央國加入對抗王聯,但是央國仍未對帝國做出任何承諾。普雷斯坦聯合大公酋長國則與帝國擁有密切的經濟與陸軍合作。
與鄰國的外交關係:
因為原本中立的蔓沙尼亞公國在967年初倒向王聯對帝國宣戰,於是帝國也開始向南方揮兵,意圖擊敗蔓沙尼亞公國。而由於南方友國奧特蘭議會王國內混亂的宗教局勢,帝國擔心奧特蘭會被王聯趁機介入,於是向奧特蘭率先提供援助。至於克利斯提亞王國則保持著中立。帝國在阿蒂提亞大陸的殖民地也因為戰爭爆發而展現出不穩的局勢,帝國的殖民軍與王聯的殖民軍交戰中,而部分民族運動強烈的殖民地則企圖獨立。
【國力評比】
工業
★★★★☆
早期帝國是以製造精美的手工藝品聞名,但在工業革命後,手工這種效率緩慢的方式已經太過落伍,在引進了新型的工業技術後,帝國也開始邁向工業自動化,但成果並沒有非常顯著。這是因為而且即使到了967年,精美但製造費時又價格昂貴手工藝品仍有其市場,主要的客戶來源幾乎都是有錢的貴族紳士。
冶金
★★★☆☆
雖然鐵必須依賴進口,但帝國直到近代才擁有先進的冶金技術,但是對於960年代以來化學領域一直沒有顯著的進步,所以帝國的冶金技術也無法有明顯的前進,但帝國的冶金仍在世界上保有部分的優勢,至少運用在軍事上非常成功。
化學
★★★☆☆
帝國首都奧貝爾曾經是個流行占卜跟鍊金術的都市,因為某些皇帝的偏愛跟支持,大量的正牌或冒牌的鏈金術師都聚集在帝都受雇於許多貴族,因此早期帝國的化學一直非常優秀,但後來因為皇帝亨利四世(虔誠者亨利)對鍊金術非常反感,使的許多鍊金術師跟化學家離開,而亨利四世這將近三十年對於鍊金術的打壓,讓帝國過去的研究經典毀滅或失傳,導致近年來帝國的化學研究大為停頓。
物理
★★★★★
因為在古代卡爾大帝就創立過數所大學,這些大學在後來全變成帝國最古老也最優秀的研究學府,在歷代皇帝的保護下,被稱作自然哲學的物理學研究風氣在帝國一直非常興盛,不論是在電磁學、量子力學、熱力學或原分子力學上都有非常高的成就。而最近天體物理學更是在帝國興盛起來。
航空
★★★★★
帝國開始發展航空算是相當晚的事,約是在雙王戰爭之後,帝國政府對於空軍的投資不亞於陸軍,因為這同樣非常時髦,以政府和軍隊的需要為前提,帝國的航空事業在國營公司與空軍的羽翼下擁有穩固的發展基盤,因此得以開闢對其他航空業者而言沒有利潤的航線,或是設計出思想前衛新潮的機體,成為異軍突起的航太後進國家。而由於火箭科學的進步,帝國在戰爭期間就已有噴射偵查機實驗性的服役。
造船
★★★☆☆
帝國最大的缺陷在於造船技術的不足,在塔摩卡海戰敗於王聯海軍後,帝國海軍就一直處在低迷不振的狀態下,預算被帝國陸軍跟空軍搶下的結果是,海軍的開發一直在原地踏步的階段。直到近年來在道林親王的大力贊助下,帝國才重新開啟了全新的海洋事業。
車輛
★★★★☆
由於貴族跟富商的資助,帝國對於車輛工業有十分長久跟進步的發展,因為有汽車可開在當時是非常高級時髦的。帝國的車輛技術發達也必須歸功於本身的引擎設計工藝跟冶金技術。由於生活水準的提高,帝國的藍寶石公司曾在960年代後推出過連一般公民都可以購買的便宜汽車,這型汽車除了帝國本身外,也外銷給海外。而對經歷過雙王戰爭的帝國,軍方對於裝甲載具的投注也非常用心。
軍火
★★★★★
帝國向來是個軍事列強,尤其是陸軍。國內擁有許多天才設計師的帝國,不論是在古近代都創造過十分優良的兵器,直到現在,只要是帝國出產的輕兵器或是火砲,都是品質的最佳保證。雖然帝國是個保守的專制國家,但是對於新兵器的開發卻非常熱衷,尤其是在合成塑料的槍身跟使用新式子彈的次世代突擊步槍方面特別用心。
民生
★★★☆☆
因為上代皇帝的大舉推動,帝國的民生設施已有了基礎的建設,大多數地區都有自來水、導引下水道、天然氣以及電力設備,而有些領主比較注重民生需求,或是有錢貴族所投資的城市,如帝國南部的席恩市或是部分帝國境內的自由城市,甚至還擁有密集的市內電車網。而所有帝國城市中,帝都奧貝爾的民生設施是最為普及完善的,也是生活水準最高的帝國都市,但是消費水準也很高。
【帝國-帝王錄】
奧貝爾(Über)
相傳是帝國的初代皇帝,但是關於這位皇帝史書記載的資料卻相當少,這位開國皇帝的真名沒人知道(所以後世將他稱為奧貝爾,意為"位於世間的一切之上"來彰顯這位開國皇帝的尊貴),這位皇帝甚至是男是女都不確定(普遍認定是男性,帝國史書也採用男性說法),目前只知他是透過選帝侯選舉而得到帝位,並曾經領兵擊敗東方的遊牧民族(王聯)設立首都區,帝國首都以他的名字為名,是位充滿神秘的皇帝。
卡爾一世(Karl I)
被稱作尊嚴王跟卡爾大帝,統一了帝國,頒布憲法跟金鵝絨詔書,收服大貴族,並徹底擊敗王聯地區的游牧民族使其不再侵犯,拓展了帝國疆土,發展帝國海軍,創辦全世界最古老的幾所大學,與東方的央帝國建立交流。卡爾大帝還統一了宗教,是帝國國教的創始者,使皇帝的權力跟對帝國的控制權達到顛峰,充滿榮光,是帝國最偉大的皇帝。
卡爾三世(Karl III)
尊嚴王卡爾大帝的第三個兒子,曾與遊牧民族的王女訂過婚,爾後因兄長(卡爾二世)皇帝過世而繼承帝位,在位期間擊敗叔父跟弟弟們的叛亂,趁機擴大了皇帝的直屬領地,並分封了許多親信擔任大貴族,他在晚年再次擊敗了西侵的遊牧民族,同時也向帝國南方的蔓沙尼亞地區進行侵略。
奧圖二世(Otto II)
被稱為文學王,更佳擴展對東方央國進行外交活動的皇帝,開創絲綢之路,拓展了東西交流,在他任內帝國的國勢極為強大,因此也被稱作奧圖大帝。
克勞法爾二世(Klovarl II)
妻子是蔓沙尼亞公爵之女艾麗莎.卡拉諾,企圖併吞蔓沙尼亞,但是失敗,其一生精力都放在蔓沙尼亞地區的帝國皇帝。
歐斯欽(Ozschin)
原邊境伯爵,卡爾大帝的旁系子孫,因上代皇帝無嗣,他便在大選中得到帝位。喜好武鬥,向帝國南方擴張地盤,對北阿蒂提雅地區進行武裝傳教。因為時常參加比武競賽,這位皇帝最後死於御前比武大賽。
亨利二世(Heinrich II)
發動蔓沙尼亞戰爭,使帝國消耗了大量國力的皇帝。
路德維希一世(Ludwig I)
帝國皇帝,他被克利斯提亞人打敗,承認了克利斯提亞王國的獨立。
斐迪南六世(Ferdinand VI)
沉迷於占星術與打獵,他的意外死亡造成帝國的大空位時代。
康拉德(Konrad)
反王,在大空位時代擊敗皇兄海薩成為帝國皇帝,想要重新振興帝國,但是被迫屈服於王聯。
聖倫提雅(Scheruntia)
康拉德的孫女,帝國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作風開明,發展全民教育,並開創了帝國的文藝復興跟重新富強的時代,是個迷戀東洋文化的女帝。
克勞法爾三世(Klovarl III)
帝國皇帝,他在位期間於帝國首都奧貝爾內建造了全世界最大的教堂聖艾爾貝達特大聖殿。
亨利四世(Heinrich IV)
克勞法爾三世的姪子,被稱作虔誠者亨利,是歷代皇帝中信仰最堅定的帝國國教徒,在位期間曾迫害大量異教徒跟非國教諸侯,更加確保了帝國國教跟皇帝的地位。
亨利五世(Heinrich V)
他是亨利四世的兒子,跟父親一樣是帝國國教的狂熱信徒,在位期間發起兩次大規模的異邦南征,對阿蒂提雅地區進行更深入的武裝傳教,但是最後還是失敗了。
麥希米連三世(Maximilian III)
帝國皇帝,熱衷於兵學,希爾戰爭爆發時不久便去世,非常年輕,有人說他是被親漢密斯派的諸侯毒死的。
麥希米連四世(Maximilian IV)
原道林親王,麥希米連三世的親弟弟,兄長死後繼承帝位,帶領帝國打贏了希爾戰爭,相當年輕的皇帝,美男子,相當尊敬祖先卡爾大帝跟聖倫提雅女皇,希爾戰爭後努力推廣藝術文化。
溫弗烈德一世【法蘭茲】(Winfried I - Franz)
選帝侯席恩公爵的長子,蓋爾芙斯特家族出身的唯一一位帝國皇帝,跟麥希米連四世的女兒伊露易絲(希爾德)結婚,日後成為帝國皇帝,頒布大赦令,允許帝國的宗教自由,並跟央國交好,也與阿蒂提雅帝國和解,建立同盟關係。
立奧波德一世(Leopold I)
五月拳王朝的皇帝,是個富有野心的皇帝,帝國新增的殖民地領土在他任內達到顛峰。大力提升國力,並積極干預世界事務,主導雙王戰爭打敗王聯。
立奧波德二世(Leopold II)
帝國現任皇帝,約四十多歲,其皇太子與王聯公主有婚約,因此反對與王聯開戰,但在王聯攻擊了帝國邊境的要塞都市並取消了皇太子的婚約後,改變態度號召全國人民對抗王聯。
【帝國貴族】
帝國是個階級制度嚴密的國家,雖然在憲法頒布後,貴族的權力已經被大大的縮小,但伯爵等級以上的上級貴族依然享有司法、賦稅及兵役等等特權。
皇帝(Heiliger Kaiser)
梅菲斯特帝國最高君主,尊稱神聖皇帝,身兼帝國國教教主以及諸多附庸王國的國王。
國王(Koenig)
帝國境內的諸多王國領導者,這些國王都對帝國皇帝宣示效忠,而有些國家的王位是由皇帝兼任的。
親王(Prinz)
王儲、皇帝父母親或是其直系血親所專屬的頭銜,最著名的就是道林親王(Prinz Daulin)。
大公(Erzherzog)
與皇帝有姻親關係的貴族所獲得的頭銜,終身制但不可繼承,算是帝國較為特別的貴族階級,有些大公在皇帝的允許下可以統治大公國。
選帝侯(Kurfuerst)
古代有權選舉帝國皇帝的七大貴族,在尊嚴王卡爾確保帝權後,帝選侯現在已淪為僅具象徵意義但仍有部分影響力的世襲榮譽頭銜。目前已確認的帝國選帝侯:席恩公爵(蓋爾芙斯特家族),達法蘭國王(艾諾法蘭家族),費德納大公(費德納家族),土拉宮廷伯爵(施萊菲爾家族),馬黛兒公爵(家族未設定),歐爾菲斯大公(歐爾菲斯‧吉訶德家族)。剩餘的一個選帝侯跟其家族待議。
公爵(Herzog)
最高階的貴族爵位,起源於古代希菲爾帝國高階將領的稱呼,直到現在帝國的公爵仍擁有巨大的采邑跟司法特權,部分公爵在皇帝的允許下可以統治公國。
侯爵(Fuerst)
即諸侯,早期是割據四方的諸多部落領導者,後被皇帝所收服而稱臣,負有對帝國效忠的義務。之後兵權被皇帝收回,也無法再建立侯國(但還是有例外),現今的侯爵只是單純的貴族頭銜,但侯爵仍享有諸多司法特權。
伯爵(Graf)
梅菲斯特帝國的伯爵其名稱源自希菲爾帝國,跟公爵同樣古老,其名稱通過加前綴,伯爵爵位可以變得極為複雜,而最單純的伯爵只是中型領地的封官,可經由公爵以上的王公貴族來任命。
子爵(Vizegraf)
原是副伯爵,也就是伯爵副手,後來這個爵位被獨立出來並可世襲。子爵的權力不可超出一座城堡和周邊,而子爵這個頭銜在梅菲斯特帝國可說是極為罕見。
帝國男爵(Reichsfreiherr)
帝國的直接封臣,直屬皇帝,擔任臣僕或監察官等職。對皇帝效忠而非歸屬於其他的大型貴族,皇帝在各諸侯領地內的直屬親信。
男爵(Baron)
純正的男爵,公、侯爵等高階爵位成立後,在皇帝允許下可自行分封的附庸,享有莊園及領地自主權,並可擔任地方官來行政。該頭銜也可以由皇帝冊封,但這種情形並不多,因為皇帝冊封的男爵往往都是較高階的帝國男爵。
自由領主(Freiherr)
也可稱作男爵,同樣直屬皇帝的小領主,位階比男爵及帝國男爵低,現今是單純的榮譽頭銜,大多是鄉紳望族,此頭銜可世襲。
騎士(Ritter)
最低階的貴族,騎士在過去是直屬於帝國的軍隊骨幹,以服兵役為條件換取采邑,後期因數量暴增而無法擁有采邑。轉變為單純的頭銜或擔任治安官。騎士必須經過公爵以上的貴族才可冊封,不可世襲。
特殊爵位
帝國有相當多的特殊爵位,大多是為特殊理由或功能所增設,其中以各類通過加前綴的伯爵為主,這些貴族(或非世襲貴族)名義上雖為伯爵,但他們享有的地位跟權力往往有巨大的落差。
帝國諸侯(Reichsfürst)
對於參與帝國大會的所有王國、公國等上級貴族的統稱。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一個對大會參與者的敬稱,不算貴族階級。
帝國伯爵(Reichgraf)
沒有公爵或是侯爵類的封君,而是直接從屬皇帝的伯爵,等級比一般伯爵略高,在帝國議會的諸侯院中可按照地區劃分行使投票權。
邊境伯爵(Markgraf)
或稱藩侯,等級幾乎跟侯爵無異。這是早期因軍事需要,在帝國邊境地區所設立的最高長官,擁有軍事以及當地的行政權力。憲法確立後,邊境伯爵已成為邊境地區及都市的最高執政官。
方伯(Landgraf)
在古代方伯是擁有獨立司法權跟行政權,采邑極大的領主,但在地位上不及侯爵跟公爵。當帝國開始海外殖民後,方伯逐漸變成派駐海外的殖民地總督。而跟邊境伯爵不同的是,方伯的軍隊是直屬於帝國指派的駐地武官。
宮廷伯爵(Pfalzgraf)
性質上同於帝國的宰相,在宮廷內享有極大的權力。掌管帝國境內的所有宮殿設施,同時也負責處裡皇帝及其家族的所有事項。除此之外,宮廷伯爵還有權在皇帝不在時擔任攝政。
自由伯爵(Freigraf)
帝國境內碩果僅存的自由都市(不受帝國貴族控制,直屬於皇帝的自治城市)領主,著名的費山自由市市長就是自由伯爵。
荒林伯爵(Raugraf)
掌管獵場及荒地的伯爵,負責皇帝外出的所有行程跟遊獵,古代在領地內具有高度的司法特權。不過現今這個爵位僅具象徵性,專被封給皇后的親屬。
妖精伯爵(Elfengraf)
這爵位的起源也很早,古希菲爾地區根據史詩所擬定的爵位,在中世紀此伯爵掌管著帝國境內的所有森林或其他無人定居的不毛之地,因此也被稱做森林官。基本上這爵位並非世襲,但五世紀後這個頭銜被席恩公爵所壟斷。
龍伯爵(Drachegraf)
這頭銜的等級介於伯爵跟侯爵之間,被授予的貴族負責掌管帝國禁衛重龍騎兵(德蕾根騎士團),即為其總指揮官。
薔薇伯爵(Rosagraf)
此爵位僅被授予帝國三大騎士團的金薔薇騎士團團長,必定由女性來擔任,帝國重大典禮的儀隊指揮官,現在主要是個象徵性的頭銜。
聖罰伯爵(Strafegraf)
也稱做天譴侯,等級差不多跟侯爵相當,帝國三大騎士團中規模最大的天譴騎士團團長所使用的稱呼,到現在仍被使用。
御法伯爵(Gesetzgraf)
這是近數百年來的封銜,直屬於皇帝,負責管理皇家法庭跟宗教法庭,現今已演變為帝國國家安全組織帝國法安全局的負責人。
城堡伯爵(Burggraf)
管理帝國境內所有的軍事要塞以及周邊市鎮的長官,後演化為世襲職位,地位在子爵之上,但不及伯爵。
帝國騎士(Reichsritter)
直屬皇帝的軍事單位,此頭銜最早是授與三大騎士團(德蕾根騎士團、金薔薇騎士團、天譴騎士團)的百人隊長跟千人隊長以上的職位,現今也冊封給帝國的三軍軍官或是有功者,可世襲(也有無法世襲只傳單人的情形)。跟貴族制度中最低階的騎士不同,此頭銜僅能由皇帝親自冊封,榮耀跟賞賜也遠遠大於一般騎士。
【選帝侯】
七位帝國選侯最早是由初代皇帝奧貝爾所設立,當時的選侯有十三位,為的是擔任皇帝的智囊團跟親信,在皇帝駕崩未確認繼承人時可以選舉下任皇帝(帝國的繼承法並非嫡長子繼承制而是採族長指定繼承制)。在卡爾大帝確保皇權後,將選帝侯的數量改為七人,並剝奪選帝侯選舉皇帝的權力跟政治實權,並依照聖典中的七美德以"聖封"之名加封給七位在皇位爭奪戰中支持自己的選帝侯,作為皇恩格言,提高七位選帝侯的榮譽頭銜,"聖封"便從卡爾時代一直延續至今,成為各個選帝侯家族最重要的榮譽之稱。
獲得聖封的諸選帝侯家族
席恩公爵(蓋爾芙斯特家族) - 勇氣(Tapferkeit)
達法蘭國王(艾諾法蘭家族) - 寬容(Wohltätigkeit)
費德納大公(費德納家族) - 節制(Mäßigung)
土拉宮廷伯爵(施萊菲爾家族) - 誠實(Aufrichtigkeit)
歐爾菲斯大公(歐爾菲斯‧吉訶德家族) - 熱忱(Fleiß)
馬黛兒公爵(家族未設定) - 忠義(Glaube)
佩卡斯國王(卡斯蘭塔爾家族) - 謙卑(Demut)
【帝國主要的節慶假日】
帝國假日在世界諸國中算是少有的多,大多數的帝國人對於他們每年至少有二十天以上的國定假日感到自豪。而帝國因為是個宗教跟階級意識濃厚的國家,所以節日大多跟宗教有關。除了國定假日(帝國政府規定的全國性跟全區域假期)外,也有地方公國、行省或是自治區的地方性節日,這些節日有的僅是紀念而不休假,也會視情況而定。
國定節日新年(1月1日)
聖誕假期的最後一天,也是隔年的第一天,傳統上是要吃鯉魚跟烤肉,但是現在這樣做的人是越來越少了。另外帝國皇帝也會在這一天早上六點用電視廣播告知跟宣布新年的重大事項。
天使顯現日(1月8日)
主要是慶祝過去大空位時代時,七位大天使降臨人世挑選出帝國的新皇帝,當天會由入選的兒童唱詩班在皇宮月泉宮的禮拜大廳內唱讚頌天使的聖歌,過程會以廣播或影像對外公佈。
帝國國教紀念日(3月24日)
卡爾大帝宣佈政教合併的日子,為慶祝此日,帝國所有的公私立教會都會舉辦莊嚴的活動。
女皇日(4月29日)
紀念聖倫提雅女皇的加冕,她是帝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一位女皇帝,也是唯二被列入國定假日以示尊敬的帝國皇帝之一(另外一位是卡爾大帝),這天也是往後帝國皇帝公定的帝位加冕日。
勞動節(5月1日)
主要以大型的遊行(964年後遊行活動被勒令取消)跟演講來讚美勞工階級的努力,皇室必須派出一位成員象徵性的鏟土或是勞動,而勞工階級在這一天可以合法獲得額外薪資。
母親節(5月的第二個禮拜日)
當天早上十一點四十五分(午餐前),皇后會透過電視和廣播發言,讚頌全國的母親,在這一天成年女性或母親往往享有最大的福利,而康乃馨也被視作最為合適獻給母親的花朵之一。
聖靈升天日(6月某日)
紀念聖靈升天之日,這天同時也被定為帝國的父親節。
聖靈降臨日(7月某日)
聖靈升天日後的30天慶祝,用來紀念當年聖靈帶著天使降臨皇宮向皇帝跟道林親王顯示神蹟。
卡爾大帝紀念日(8月14日)
紀念帝國最偉大的皇帝尊嚴王卡爾大帝的節日,這天也被認為是帝國的國慶日。所有的宮殿跟城堡古蹟都會開放免費參觀,皇帝家族也會穿著古裝搭車上街讓國民一睹其風采。
聖母升天日(8月27日)
盛讚上神的母親升上天堂,該日會由皇后或其女兒到教堂親自主導彌撒。
騎士紀念日(9月1日)
即軍人節,過去是指戰死沙場的騎士,現今已泛指所有的帝國軍人,這一天皇帝會前往帝國境內最大的皇家軍人公墓獻花,所有的軍人不論階級,在今天都可以得到額外加薪(964年後取消將官的加薪)。
聖體節(日期不固定)
通常是在10月初舉辦,該日會舉辦街頭聖餐跟巨大的彌撒儀式。在這一天,皇帝跟皇后必須象徵性的替醫院內的22位病人洗腳,不過964年後皇帝就很少再做過這種事了。
萬聖節(11月11日)
紀念帝國國教史上所有的聖人,宗教改革前的聖人在957年後也被列入紀念行列。
聖誕假期(12月24日~12月31日)
帝國最重要的假期,24日是平安夜(964年後改為不放假),25日是聖靈誕生日,之後就是連續的6天假期,12月31日是除夕,晚上會有大型的煙火晚會,各地都會有許多特別表演或是餘興節目,午夜時會在帝都的月泉宮前廣場施放煙火,象徵一年的結束。
皇帝生日(日期不固定)
即皇帝的生日,這天皇帝會對外發表演說,外交部也會發函至各個國家,皇宮會舉辦大型的宴會,當天也會公佈授勳者跟特赦者的姓名。
皇后生日(日期不固定)
即皇后的生日,964年後改為僅紀念不放假。
皇室成員生日或誕生(日期不固定)
964年後也改為紀念而不放假,不過在新的皇室成員誕生後,還是會在隔日放假,若當天已是假日,也不會補放。
地方節日生命紀念節(2月4日)
帝國本土希瓦教地區(主要集中在最南方)節日,紀念阿蒂堤女神在這天創造生命。希瓦教徒(主要是阿蒂提雅人)會佈置家裡,親友也會聚在一起吃豐盛的晚餐。
聖灰紀念日(3月的第一個禮拜三)
皇帝亨利四世(虔誠者亨利)所訂定的節日,目的是要所有人對自己的不當言行懺悔。當天所有的公立教會都會舉行塗灰禮,在禮儀中塗在教徒的手心,作為悔改的象徵。此節日為帝國東部跟中南部的公定紀念日。
音樂節(5月6日-10日)
以達法蘭王國為主,帝國西部地區的節日,不放假,但在這一天許多擁有音樂廳的大城市都會演奏十次歌劇或音樂。
選帝侯日(6月4日)
紀念帝國的七大選帝侯,964年後此日僅紀念而不再放假,不過由選帝侯家族或旁係家族統治的邦國或地區通常會選擇性休假。
仲夏節(6月24日)
慶祝夏至來臨,此日主要是帝國北方的公定假期。
收穫節(8月7日)
慶祝立秋跟收成,帝國本土希瓦教地區(主要集中在最南方)節日,希瓦教村莊會整村人聚在廣場或是市鎮中心一起吃大餐,當晚也會有很多歌舞表演,在大一點的城市甚至會有扮裝的遊行活動。
酒神節(10月某日,連續四天)
源自於嗜酒成性的帝國貴族希格伯德伯爵(醉茫茫的烏里希 522~571),這是帝國南部的古老節日,是各種香檳跟葡萄酒商趁機宣傳產品的好日子,也可以在會場內隨意試喝。隨時代發展,這個節日幾乎已被國際化跟商業化。
諸靈紀念節(12月1日)
帝國東部的主要節日,主要是紀念陣亡的士兵,在其他地區是紀念逝世的家人或朋友,各地教堂都會舉辦彌撒。
萬燈節(12月21日)
慶祝冬至跟亡靈回歸希瓦,帝國本土希瓦教地區(主要集中在最南方)節日,希瓦教徒會前往河邊點浮燈,而親友會一起吃晚餐和交換禮物。
聖名紀念日(日期不固定)
這是帝國的一個特定節日,源自於中世紀,該節日主要在帝國國教意識比較強的地區才會慶祝,命名日是和本人同名的聖徒(或皇帝)紀念日,這天大家會對當事人祝賀並送上小禮物,甚至是舉辦餐會。
【帝國國教】
帝國國教的階級主要分成兩種,一種是世襲或是無法從下一階晉升的"聖界諸侯",另一種則是可以靠資歷以及考核往上晉升的"聖務會院"。
聖界諸侯(Kirchenfürst)
先知(Prophetie)
帝國皇帝擔任,帝國國教的最高負責人,帝國國教的精神象徵。
主樞機(Ernzkardinal)
國教確立後卡爾大帝新訂的階級,身穿深藍色接近紫色的樞機服,因此也被稱做"紫袍樞機"。紫袍樞機過去是由先知(皇帝)任命,以皇帝的親信或七大選帝侯擔任,但現在則經由樞機提名然後選舉產生,屬帝國國教重要的決策者跟幕僚,數量為七人,自卡爾大帝確認國教後這個數量從未變更過,目前仍擔任主樞機的選帝侯為費德納大公以及席恩公爵。
樞機(Kardinal)
共有七十一人,因為身著青衣,也被稱做青衣樞機(Cyankardinal),是帝國各大重要城市的負責人,有些青衣樞機甚至擁有自己的領地,而樞機過去全由伯爵等級以上的貴族來擔任,現今則是由總主教中選出。
聖務會院(Meistensynode)
總主教(Erzbischof)
主教原有相當複雜的階級,但卡爾大帝訂立國教後,就只留下總主教與主教此兩階,總主教負責管理教省(包含附庸國與殖民地),教省下由多個教區組成,而總主教直轄的教區稱為總教區,總主教有權參與樞機的選舉與推薦,是國教會階中最高的職階。
主教(Bischof)
管轄教區,教區下轄數個堂區,原本主教都只能由貴族或是富紳來擔任,但現在已轉變成自各階層人士選拔而出,或是由主神官晉升。
神官(Grosspriester)
高階祭司,又稱主祭或是大祭司,可由祭司晉升,管理堂區,堂區下轄數個教堂,神官是這些教堂的管理者與溝通的橋梁。神官主要是在重要的日子主持彌撒或禱告,還有開辦進修的聖課與教授神學。
祭司(Priester)
管理教堂,在祭壇上為主祭的神職人員,從主持彌撒、婚禮、告解、禱告、抹聖油甚至協助驅魔都是祭司的主要職務,是很重要的職位。
執事(Diakon)
祭司的助理,主要是協助祭司的各類職務,若祭司無法執行工作,就會由執事負責,通常而言是個比祭司還辛苦的職務。執事期限滿七年就可以申請擔任祭司。
服事(Akolyth)
協助主禮的祭司或是執事舉行聖祭,發放聖餐等。使禮儀更莊重、流暢、隆重及神聖,因此也可以說是副執事,但服事無法自行舉辦彌撒或是聖祭。
修士(Mönchtum) / 修女(Ordensschwester)
教堂內最低階的神職人員,負責最傳統跟基本的工作,也負責傳教的工作,在帝國國教尚未建立前,修士與修女等神職人員是無法結婚的,卡爾大帝確立國教後,帝國國教的所有神職都可以結婚,包含修士與修女。
祭士(Betenritter)
又稱祈禱騎士,是從修士騎士團中分離而出的職位,屬特殊階級。祭士主要負責驅魔跟審判反對帝國國教的異端,不過現在帝國已經廢止了宗教裁判所,所以祭士多只負責驅魔,也跟修士修女一樣負責傳教的工作,必要時也會協助祭司的職務。
【帝國法安全局】
帝國法安全局(Kaiserliche Verfassung Sicherheitsbehörde,KVS),通稱『法安』,是梅菲斯特帝國的秘密警察,其格言是『我們無所不在(Wir sind Überall)』。法安由御法伯爵(Gesetzgraf)管理,總部設在帝都奧貝爾的麥希米連大道上。帝國法安全局是直屬於帝國皇帝的安全跟情報機構,負責維護帝國國體跟君主體制的穩定,權力相當的大。
據信法安約是在希爾戰爭後由帝國皇帝麥希米連四世(Maximilian IV)所成立的,當時的名稱是『帝國維護室』,由皇帝直轄用來監控帝國各大貴族的機關,後來麥希米連四世冊封自己的顧問,希爾戰爭時期的帝國名將海因里希‧馮‧巴本海姆為第一代御法伯爵,讓帝國維護室轉變成為秘密警察組織,並開始變得神祕。
在帝國工業革命、教育普及並開始拓展海外殖民地後,帝國維護室進行改組,正式擴大為『帝國法安全局』,兼任帝國的國安工作。910年代初,為了監控海外地區,帝國法安全局增設了國外的情報部門,在第七代御法伯爵小曼納菲爾德‧馮‧巴本海姆的經營下,帝國法安全局的發展達到了巔峰,帝國在全世界的情治範圍得到了極高的覆蓋率。
925年,經帝國法安全局事先蒐集的情報,為帝國軍在雙王戰爭中佔取了優勢,功不可沒。因此,帝國法安全局的地位跟權限在戰後大為提高,當時的御法伯爵小曼納菲爾德也因而被尊稱為『情報之王』。在雙王戰爭之後,小曼納菲爾德將帝國法安全局更加擴大到了現今的規模。
帝國法安全局的組織:
御法伯爵
情報彙整小組
國內院
內部一廳 Adalia (帝國法、自由城市法與諸邦國法相關)
內部二廳 Berta (帝國與各邦國的皇族和貴族)
內部三廳 Caroline (出版、媒體與帝國國教)
內部四廳 Dietlinde (殖民地地區安全事務)
內部五廳 Erika (上流社會、工商業與各種團體組織)
內部六廳 Frederika (帝國國民、公民、移民與外國商人或居住者等)
內部七廳 Giselle (反情報、反謀反與反間諜等)
第八廳 Nebel (技術支援,霧)
對外宣稱是特殊支援,實際上法安的行動小組。
國外院
外部一廳 Adelfried (王聯)
外部二廳 Burke (希菲爾諸國)
外部三廳 Conrad (阿蒂提亞地區)
外部四廳 Dieter (梅茵蘭地區)
外部五廳 Egbert (神洲地區)
外部六廳 Fremont (南方大陸地區)
外部七廳 Gesslin (遠南方大陸地區)
第九廳 Schwalben (技術開發,帝國燕)
前身是帝國維護室的一個小部門,後來被併入國外部的第九廳。帝國燕在名義上是屬技術開發,但實際上是專門負責訓練貴族少年或貴族少女擔任海內外的情報員,這些年輕的帝國貴族大多是因貧窮而被法安招募,也有少部分是自願。第九廳的情報員通常會稱為『燕子』,他們以交際花的身分與外國政要產生親密的關係,透過各種方式自對方身上取得情報,轉交給法安高層。
法安雖然是屬帝國警察的一部分,但是他們並不進行一般警察的任務,而且地位比一般警察都還要來的高,並享有執法上的種種特權。在執行任務時法安可以命令並指揮當地警察進行協助(但是他們沒辦法命令軍隊協助)。法安與一般警察最大的不同,就是擁有一般警察所沒有的『預防性逮捕權』,也就是可以未經法律程序就逮捕被法安認為可疑的人士,這讓大多數的人對法安充滿了恐懼感。雖然法安當局否認,但普遍認為法安會對囚犯進行刑求拷問,也會進行秘密處決。
法安的基層人員大多數都是從帝國國教會中收養的孤兒所挑選出來,他們受過完善的訓練跟嚴格的忠誠度培養,既是皇帝最忠誠的探員也是虔誠的帝國國教徒。他們的名單都是被保密的,除了法安自身的人員之外,一般人很難去確認出他們的身分,法安跟支持他們的通報者很有可能是身邊的親人,或是老師、學生、軍人、女僕、貴族、商人、鞋匠與麵包師傅等。933年曾經有過一位帝國貴族不知道跟在自己身邊四十多年的管家是法安線民而被舉報謀反判處死刑的案例。為了低調行事。法安沒有制式的服裝跟裝備,也沒有明顯的特徵,相當難以辨認。
法安透過大量的線民與合作通報者來監控帝國國內的各種思想,巨大的情報網包覆了整個帝國,相當綿密、有效。通常法安在進行逮捕跟刑訊後,會威脅利誘嫌疑犯或罪犯轉變成法安的通報人更加擴大情報網。根據一份帝國民間小雜誌的不負責統計,在帝國本土,平均每一位法安或線民就監控著十五到十七位帝國人民,而這個雜誌社隨後被警察所查禁。而光是法安當局每年對外公佈的『已解決』案件清單,就多達數百甚至是數千件,可說是非常駭人,法安幾乎可以是像他們的格言所說的『無所不在』。
【本土的地理環境】
帝國領土廣大,涵蓋許多不同地貌特色及地方建築。

北部-紅色
東部-咖啡色
中部-藍色
西部-橘色
南部-紫色
(以上只是大略的地區分布,僅供參考)
北部---傳統文化的聖地
帝國北部主要是以低地跟平原為主,因為北海岸跟緯度偏高的關係,氣候上夏季涼爽冬季寒冷,一年四季只有夏季不會下雪(春季則不一定)。而北部因土壤貧瘠,所以主要是以牧場跟農業並行發展來彌補食物的不足,另外北部也盛產麥類,近年來冷凍葡萄也開始栽種作為釀酒原料。
北方的帝國城市大多歷史古老且規模龐大,宗教意識強烈,小型的城鎮在過去也有城堡以及城牆,各地都有知名的古建築跟歷時好幾百年的教堂。帝國的首都也在此,北部自古以來可以說是帝國的重心,近年來更大舉發展高科技產業。北方人的個性高傲、難以親近(尤其是貴族),但具有強烈的忠誠心,也絕不會刻薄對待親友。他們在飲食上偏好海鮮以及醃漬食品,並偏好喝咖啡跟烈酒。
北部的經濟
對於長年積雪跟處在低溫下的帝國北方,要經營糧食業是較為困難的,因此北方拓展的是高科技以及國防軍工等偏向科技研發類產業。同時北方因為是歷史悠久的地區,觀光產業的發展性也相當巨大,許多的宮殿、城堡、古蹟、莊園、風景等吸引了相當多的觀光客,尤其是帝都奧貝爾,其每日每週每月的觀光人潮都非常驚人,帝國北方對於古蹟的保存技術也是全世界最優良的。而也因為觀光產業的規模與利潤甚至比各區的科技業還要高出許多,所以北方的稅也是全帝國最高的區域。
北方著名城市
奧貝爾(Über)
帝國首都,地理位置偏南,是千年古城,以"在萬物之上"為名,現今也被稱為聖城,也因大量的高塔建築而被稱作千塔之城。奧貝爾是歷代帝國皇帝的都城,是帝國的軍事、科技、文化、政治跟宗教重心,擁有數座宮殿,最著名的就是當今皇帝的住所月泉宮(Schloss Mondsee),是帝國古蹟保存最為完整的宮殿之一。
希爾(Schild)
接近西北方,帝國的重工業城市跟著名工業海港,也是帝國銀星洋艦隊(北海艦隊)的主要駐地。
海瑟(Hersch)
帝國北方第三大城,世界知名海港都市,擁有希菲爾大陸第二大的國際機場,聚集著各種銀行、金融業跟各種服務業,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旅遊者。
約恆(Uhen)
擁有出名的溫泉,歷代皇帝的冬宮跟療養之地,約恆的經濟以食品工業為主,主要生產杏仁糖跟巧克力。而帝國約百分之二十五的毛織品在約恆生產。
德蕾(Dullre)
帝國知名的自由城市,曾是過去帝國的商業重心,也是帝國舉辦帝國大會的所在地,長久以來它都是帝國北部最重要的大都市。
東部---軍人、城堡何其多
因為鄰近王聯邊境,具備重要的戰略位置,帝國東部領土的平原、丘陵跟森林幾乎遍佈著各種濃濃軍事化的邊境城市,這些城市都是由古代的邊境軍區(Mark)演變而來,邊境城市內建有各種數量龐大的防禦型或進攻型的各類軍事城堡,這些城堡的年代幾乎跟帝國同樣久遠,現今都已被改建成具備現代化功能的軍事要塞,帝國的東方軍同時也是國內最強的戰鬥單位。另外東部著名的米爾河(Miell)是希菲爾大陸排名前三長的河流,該河同時也是帝國跟王聯967年時的國界線。
從以前到現在,東部因為常駐大批軍隊,因此東部人不論在服裝、思考或是言詞上都有軍人化的現象,他們比較不會主動表達感情,對信仰依存敬畏且排外。但做事負責、有調理且有效率。
東部著名城市
夏勒(Schaller)
東部規模最大的邊境城市,備有大型機場跟一切設施,外圍設有許多要塞,甚至備有現代化的城牆。
莫德(Murd)
以前是邊境都市,隨著帝國領土東擴,莫德已經失去其軍事價值,現在莫德是帝國最著名的刀業跟玻璃業城市。
中部---風景畫的十四行詩
東西走向的山地跟眾多河流構成了許多高地、森林跟河谷,這些地方孕育了帝國境內最美也最多樣的自然景觀,所有古老或是復古化的舊新建築也都集中於此,成為帝國中部的精華地區,誕生許多知名的童話故事。而在各地的編年史中,均有提到的就是位在帝國中部的維歐納河(Veona),源頭在南方的高山,流經帝國中部,並在北方入海,堪稱是帝國境內的第一大河。帝國歷史上的王公貴族都看上維歐納河的風景,紛紛在河的兩岸建造許多華麗的宮殿。
中部南方遍佈著高山,冬季時積雪的山區會吸引許多觀光客,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以國王湖(Königssee)為中心的各種滑雪渡假勝地。而中部人大概是全帝國最慷慨好客的了,他們喜歡旅遊、休閒娛樂跟園藝,也喜歡休假。但偏好麵食跟雪莉酒的中部人常常因為出身山區而被北方人看作是鄉巴佬。
中部著名城市
席恩(Sien)
中部最大城市,目前仍是選帝侯席恩公爵的直轄領地,是帝國中部保存最久的歷史古都,盛產雪橇犬(哈士奇)。
艾沙芬堡(Aschaffenburg)
受皇帝直接管轄的帝國自由城市,全國最知名的滑雪聖地。
西部---多元文化與美食的天堂
帝國西部的地形最為複雜,不過主要是以各低地、平原和中等高度丘陵或高原所組成,其中低地跟平原在北,丘陵跟高原在南,地形高度由東南往西北遞減。不過帝國西部的氣候非常舒適宜人,秋冬暖活乾燥,夏季涼爽濕潤,春天在西部是票選最讓人喜愛跟最受歡迎的季節。西部擁有許多海港及農業城市,這些農業城市提供了整個帝國最重要的糧食來源,從酒、蔬菜水果到魚肉,都是西部食品業的重心。因此西部人也是全帝國最注重『吃』的民族。有許多世界知名的料理就是來自這裡。
雖然保有傳統,但是近年來受到對外貿易跟大量移民的影響,西部已經變成非常開放的地區,幾乎所有人都通曉第二或第三外語。西部人愛吃也享受吃,當冬季全帝國在節省用餐儲備食物過冬時,只有西部人還在大吃特吃。個性開朗也好相處的西部人很容易交朋友,這樣的性格甚至開始影響西部的諸多貴族,但大多數的貴族仍然堅持著自己的傳統。
西部著名城市
陶芬堡(Tauffenburg)
帝國附庸國達法蘭王國的首都,藝術與音樂之都,都市內佈滿著人工河流跟橋樑,被人稱為水都或是光明之城,是帝國西部眾多歷史悠久的城市中,保留最多古文化建築與特色的古城。
費山(Fezzan)
也可稱作自由領(Freie-land),是最著名的帝國自由城市,該市被授與的自治權幾乎是不受皇帝控制的,西部領主也無法干預其內政,費山也是藍寶石企業總公司的所在地。
倫明根(Rummingen)
帝國自由都市之一,受皇帝直接管轄,是西部的商業大城跟海港,也是央裔移民最多的城市。
南部---異族的近代融合
在過去帝國南部的發展非常緩慢,這都是因為當地苦於應付隔海入侵的南大陸異民族。在皇帝查理四世統治的時代,發起數次南征,終於將這些來自阿蒂提亞的異族給完全降服,並將其納入帝國行省。南部的希菲爾大陸地區大多以高山丘陵為主,而阿蒂提亞大陸地區則是肥沃的土壤平原跟少數丘陵,部分地區有出產石油,雖然量不多,但卻是帝國油料的主要供應地。而在最南方,是眾多高聳的山脈,也是帝國與聖克勞茲民主共和國的國界線,東方則是與阿蒂提亞帝國連接。
帝國南部因為是異地,白皮膚的帝國人很少,大多是以異族居多,尤其是阿蒂提亞人的比例最高,也有少部分的聖克勞茲人在此做生意。南部人除了母語外,大多通曉兩到三種其他語言,因為習俗而普遍重男輕女。喜好吃羊肉跟喝花茶的南部人,非常注重燒烤以及種茶。而南部最大的特色,就是充斥著各種時代的異民族建築,希瓦教寺廟、異族族長過去的部落等等,充滿著異國情調。
南部著名城市
賽伊坦丁(Saitantin)
地毯紡織等手工業盛行的都市,擁有聞名於世的瓷器工廠。
英格林根(Ingelimgen)
早期用來抵抗南方異族的邊境城市,帝國南征成功後,一度成為方伯(殖民總督)的都城。
聖露希萬堡(St. Rucivonburg)
阿蒂提亞大陸北方的帝國海峽港,曾是異民族王朝的古都,舊名"賈卜達利姆",皇帝征服這個城市後,以國教聖徒重新命名,並將此城給帝國化成為重要的港口城市。
【帝國的鐵路系統】
梅菲斯特帝國由於工業發展,鐵路在840年代開始成為繼隧發槍之後,皇帝、領主跟封君們所熱衷的新投資。許多有多餘國家預算的君主們大幅增設軌道,到了870年代鐵路已逐漸普及帝國與其大型邦國。900年代,隨著海外殖民的拓展,鐵路的需求比以往增加許多,在帝國資本家與許多貴族的要求下,帝國政府與資本家合作,在920年左右,即便是在帝國的小型邦國、部份海外殖民地或是偏遠地區,也都建立了完善的鐵路網。
帝國鐵路不像多數國家由私營公司或是統一官方機構所管理,因為帝國本身多元多邦國的特性,帝國鐵路主要分成下列三種等級以方便管理。
帝國鐵路(Kaisers Bahn:縮寫為KB),通稱為『國鐵』或『帝鐵』,屬一級鐵路
邦國鐵路(Reichsbund Bahn:縮寫為RB),通稱為『邦鐵』,屬二級鐵路
企業鐵路(Gesellschaft Bahn:縮寫為GB),通稱為『私鐵』,屬三級鐵路
企業鐵路是指私人或非公營的鐵道公司所建設的鐵路,這些鐵路的鋪設率在帝國國內的佔比較少,較多為自由城市或小型邦國等這類統轄範圍並不大的地區所採用。多數的企業鐵路也受到邦君支持,負責各邦國內的都市小鐵路、地下鐵、路面鐵道等建設,或是接受帝國殖民局的契約替帝國在海外殖民地建設鐵路網。企業鐵路的特色就是商業化、路程短、服務較佳、票價較高、包廂精美等較為精緻的系統,而大多數擁有企業鐵路的資本家往往能成為巨富,成為帝國上流社會的一份子。
邦國鐵路顧名思義就是帝國旗下各邦各會員國所擁有的鐵路了,邦鐵歸邦國君主或政府所管轄,不屬於帝國鐵路局,但等級分類是在帝國鐵路之下,企業鐵路之上。邦鐵的特色是鐵道範圍僅限於自身邦國,無法延伸到其他邦國。例如A邦國的邦鐵只能在A邦國內通行,無法進入鄰近的B邦國境內。這樣的限制導致邦國與邦國間的旅遊跟通行不便,但也體現出邦鐵可以專注發展國內的鐵路網,並展現出本國邦鐵的特色,例如有音樂王國之稱的達法蘭王國其邦鐵所推行的樂曲包箱就相當的受到各國的歡迎,而被稱為風景之國的席恩公國邦鐵所推廣的風景餐車也非常的引人注目。同時,多數預算較為充足的邦鐵也多會擁有自己的地下鐵、都市快捷或路面電車等系統。而帝國西部邦國因為特有的凝聚力跟共通性,在910年代由皇帝跟帝國中央政府允許,組成了『西部鐵路同盟(Westbahn Bündnis:WbB)』,主要在於統一票價與跨國路線等類似關稅同盟的路網模式。總之,邦鐵所展現出的是適當價位的、專於邦國鐵路網內的、具有邦國特色的燦爛多元文化。
帝國鐵路是由梅菲斯特帝國政府直營的鐵路,由帝國鐵路局進行管理。由於預算屬所有國家鐵路中最高,帝國鐵路的軌道鋪設長度跟網絡系統發展自然是全帝國第一的。帝鐵受到資本家、皇室與大貴族的贊助,部份資本家(如藍寶石公司)擁有帝鐵的部份股權,因此在帝鐵的車箱上有時多能見到這些贊助商的家徽或是廣告。帝鐵的覆蓋範圍極高,在皇帝直屬領地、自由城市或各個邦國內都能通行,鐵路網幾乎是覆蓋整個帝國的,帝鐵是各邦國與各邦國間長距離旅遊跟移動時的好選擇,而且票價相對便宜(當然也有高價票位的高級車箱),車站數量、班次跟車種也最多,同時帝鐵也包含了軍事性質,在帝國東部邊境的各大要塞都市,帝鐵負責裝甲列車、軍用火車以及戰時物資的乘載工作,並由帝國皇家陸軍的『軍用鐵路部門』管理。而跟邦鐵與私鐵比起來,做為國營直屬企業的帝鐵較為保守,較少出現票價特價、特定季節車箱或特殊觀光路線等活動,但帝鐵仍為整個帝國內使用最頻繁也最大量的鐵路系統。
【希菲爾的東方快車】
隨著鐵路在希菲爾大陸的普及,以及850年代後列強熱衷於海外殖民的本土和平時期,希菲爾各國開始迅速的建立鐵路網。帝國男爵納格馬可斯(Reichsfreiherr Hans.Georges.von.Nagelmackers)是位當時著名的旅行作家,同時也是位熱愛新奇事物的鐵道迷,在經過長時間的旅遊跟搭乘諸國的各種火車後,他以自身經歷開始研究如何改善在各國旅遊期間轉乘搭車的不方便與換車通關浪費太多時間等問題,最後納格馬可斯提出了一個在當時算是相當驚人的想法。也就是以不換車直接在列車上由官員上車進行旅客通關的方式來節省國際鐵道旅行間諸多的麻煩。他的想法受到了同樣是旅遊愛好者的王聯富商普曼斯基(Czesky.Mortimer.Pullmanski)的贊同,除了不換車的構想之外,兩人還構思了豪華臥鋪車廂等來解決旅客對長途鐵道旅遊的無聊。兩人的構思最終得到了帝國、王聯與央國政府的支持,三國對於這樣的鐵道方案理解為放下過去舊恨的友好行為,在當時的希菲爾呈現出各方勢力平衡的難得局面,納格馬可斯與普曼斯基的鐵道構想也才得以發展。
由帝國藍寶石公司、王聯與央國三大公司合股經營的超長里程鐵道於9世紀中後期正式落成,並被命名為『大希菲爾橫貫鐵道』,但通稱為『央伊奧三都鐵路』或是『東方快車(Orient-Express)』,大希菲爾橫貫鐵的建成除了刺激鐵路旅遊的發之外,也更加活化了各類國際鐵路的建立。
950年代的希菲爾主要鐵路網(此圖只簡單列出最重要的幾個行經城市)

藍線(大希菲爾橫貫鐵道):通常被稱做『東方快車』、『大陸之橋』或『央伊奧三都鐵路』,是最早在九世紀末建立的希菲爾橫貫鐵路,當時正值和平時期,王聯、帝國跟央國達成協議,自梅菲斯特帝都奧貝爾為起點(日後新建,起點改為西部邦國首都艾爾吉諾),經過帝國、王聯首都伊克法蕾至央國帝京漢都樓(日後鐵道終點延伸至央國東北大城雲同)的超長程綜貫線,也是希菲爾最豪華、最先進、班次最多、最昂貴與速度最快的專列。
橘線(下希菲爾城際列車):常稱『城際專列』,自奧貝爾發車,往南經過克利斯提亞王國、菲立特公國、廷卡諾共和國、思維蒙萊霍斯卡聯合王國和薩瓦希米亞大公國等中希菲爾國家至央國大都杭泉的專車。
綠線(南洋鐵道):通稱『阿蒂提亞鐵路』或『南方快車』。第一階段經過奧特蘭王國和曼莎妮亞公國,抵達達法蘭王國首都陶芬堡,進行車箱裝卸,渡洋至阿蒂提亞大陸的帝國城市聖陸希萬堡卸車,並途經阿帝提亞首都香堤以及阿蒂提亞南方大城舍唐,列車與遊輪的套票組合是最亮眼的特色。
紫線(浦貝爾特快幹線):簡稱『將國幹線』,浦貝爾將國官方出資所建造的南北向鐵路,由薩瓦希米亞大公國首都發車,往南貫穿整個浦貝爾將國,經過將國首都卡桑卡拉,然後至南方渡過海峽,停靠的站數較少。
【帝國特殊部隊-傘兵】
由於帝國降下突擊隊(Fallschirmsturmtruppen,也就是傘兵)與世界諸國的傘兵不同,是屬小規模運用的特種單位性質,大戰期間,帝國空軍只擁有約兩個傘兵團的編制術,這兩個團分別是卡爾.沃夫岡王子空降擲彈兵團(1. Fallschirmgrenadier Rgt - Prinz Karl Wolfgang)與伊爾寧嘉德.艾洛伊絲公主空降隧發槍兵團(2. Fallschirmfusilier Rgt - Fürstin Irmingard Aloys),隸屬於第一空降輕步兵師。帝國空軍在戰爭初期嘗試擴充第三個空降騎兵團,但因許多因素而在戰爭期間未建立起正式編制,因此在整場大戰中,帝國傘兵還是主要以這兩個空降團進行作戰。帝國傘兵的戰術運用並非以團級或是營級的大規模空降執行正規作戰為主,而是主要以連、排、班等級的小型戰術單位進行敵後運動,以破壞敵軍重點設施如發電站、工廠、機場、橋梁甚至是指揮中心等,不過在必要時傘兵也擔當正規作戰中空步協同的任務如搶先占領交通樞紐、機場或是鐵橋等有價值之戰略目標,但這種情況在大戰中實為少見。
帝國傘兵被歸類為在敵後作戰的特種單位,而在敵後作戰所面臨的最重要課題就是達成跳傘奇襲後完成任務時該如何脫離戰場,作戰期間要占據敵軍機場起飛脫離是不可能的,因此帝國傘兵需要的是一款能夠在大多數情況下不受地形限制能夠進行起降的空中運輸載具。同時,也能夠做為海軍的反潛攻擊機、山岳部隊的補給運輸等多功能之用途。
【帝國的法院】
帝國最高法院(Reichskammergericht)
帝國宮內法院(Reichshofrat)
【帝國刑法中的死刑】
雖然帝國的各個邦國與附庸國仍保有自己的司法權,但做為一個大型的帝制國家,根據凌駕於所有法律之上的帝國法(帝國憲法),帝國的刑法制度大致上是統一的。而雖然大多數的人將廢除死刑視為文明開化的符號象徵,但帝國政府還是保留了死刑制度,但在920年代,皇帝對帝國法進行了釋憲修正,允許各邦國保留或是廢除死刑的權力(但實際上廢除死刑的邦國卻相當的少)。不過,在帝國宰相勞恩堡公爵的堅持下,帝國最後保留了死刑製度,但條件已經做了相當大的刪減。930年代以後,帝國法中規定的死刑只作為企圖危害皇帝及其家族(或是各邦國王族)、危害帝國國教、謀殺(或連續殺人)、重大犯罪、謀反與叛國的極刑,而其他邦國的死刑條件則由各邦國自訂。
而對於執行死刑的方式,帝國還是全國性統一的,帝國的死刑有相當嚴密複雜的規範與制度,帝國的死刑有陪審團及獨特的上訴程序,在皇帝(或邦國君王)簽字批可後執行,而只有皇帝擁有取消死刑的赦免權。帝國在執行死刑時大多是公開的,並且允許民眾觀刑。另外,貴族與一般民眾的死刑執行方式並不相同。
然而,由於"帝國法安全局(簡稱法安)"擁有皇帝特許的逮捕、審問與處決等特權,拷問逼供與秘密處刑是930年代以來帝國社會與議會上備受爭議的問題。
以下是幾種帝國執行死刑的方式
絞刑
帝國最常見也最知名的死刑方式,也是大多數採用死刑的邦國可以自行使用的執刑方式,絞刑是公開觀刑的,多用於平民與重大犯罪者,但就算是貴族,若觸犯了謀反、叛亂罪也會被處以絞刑。帝國的絞刑分為長距墜落、標準墜落與坐式絞首。長距墜落會由專業的絞刑師負責,通過精心計算讓受刑者的頸椎斷裂,在最短的時間內喪命,受刑人會被綑綁手腳,以面目視人。標準墜落則是最常被使用的方式,因為行刑人不需要太複雜的技巧,能夠快速行刑,標準墜落的死囚通常也會被綑綁手腳,但會被戴上黑色頭套。坐式絞首是讓受刑人坐在特製的繯首台(或稱絞首椅)上,透過椅背上的一個機關以螺旋原理將受刑人的頸部慢慢勒住而窒息死亡,行刑人可以憑自己的喜好自由拿捏螺旋機關的收緊,延長或是縮短受刑人死亡的時間。這三種絞首方式可由邦國自行選擇,一般來說帝國西部跟中部多使用坐式絞首,帝北跟南部使用長距墜落,帝東跟殖民地地區則使用標準墜落。也有的邦國會同時採用兩種或三種絞刑。
槍決
以五到七人的行刑隊進行槍決,槍決在帝國是唯一不公開觀刑的死刑(但行刑之後會公佈行刑錄像),帝國有少部份的邦國是採用以槍決為主的死刑方式,也有殖民地政府使用槍決做為死刑的行刑方式,而跟帝國本土不同的是,殖民地的槍決通常是可以現場觀刑的。
火刑
過去在帝國國教擴張時期是帝國異端審判局最常使用的執刑方式,現在僅只用於重大宗教犯,火刑是被允許觀刑的,但觀刑的人一直很少(一般認為是燒焦的味道跟觀感不佳)。火刑在工業革命以後就很少見了,但仍偶爾會出現在殖民地,而現在帝國大多數的重大宗教犯大多都改以絞刑或終身監禁,但火刑仍未從帝國法中廢除。
斬首
僅只用於貴族與皇族,而且地方邦國無法行使斬首的權力,斬首僅能由帝國中央政府,也就是皇帝直屬的機構來負責,這是為了強調皇帝所具有的法律地位。斬首在帝國是相當高貴有尊嚴的死刑,被斬首的死囚其頭顱會進行防腐處理,梟首數日後由親屬領回或由處刑當局下葬。斬首是由專門的處刑人負責,斬首處刑人在帝國是相當具有榮譽性的一種職位,通常是由特定幾個家族世襲擔任,處刑人使用的是一種特製無劍尖的雙手寬柄劍,被稱為"處刑劍",處刑劍上會刻有華麗的裝飾與銘文,最常見的銘文是"Wann Ich Das Schwert thue Aufheben , So Wünsch Ich Dem Sünder Das Ewige Leben",意思是"當吾將劍高舉時,是多麼的希望罪人能夠獲得永生"。斬首是被允許公開觀刑的(通常觀眾會異常的多),而且會有如儀式般的相當講究排場。受刑人通常會穿著正裝或是特製的服裝跪或坐著受刑,也可自由選擇是否要以白布蒙眼。值得一提的是,斬首雖然是貴族專用的行刑方式,但因為在帝國是最有尊嚴最有地位的死法,所有有一些非貴族的死囚願意花錢購買爵位來換取斬首的資格,這在帝國是一種常見但被人詬病的陋習。
毒藥注射
雖然斬首是相當流行且具有身分地位的處刑方式,但仍有許多貴族排斥斬首,因此這是帝國貴族被處以死刑拒絕斬首時新設的另外一種選擇,但毒藥注射是受刑人自費的,因此通常得花一大筆錢才行,而且這並不公開觀刑。相當有趣的是,選擇毒藥注射的貴族非常非常的少。
【帝國的侍從家族制度】
帝國是個貴族階級制度相當嚴謹的國家,如同世界上大多數的君主國家一般,帝國貴族擁有尊貴的頭銜以及各種資產、特權,然而,帝國貴族與各君主國最大的不同之處也是最特殊之處,就是其獨特的侍從家族制度。
帝國的侍從家族得到正式的確認,根據奧貝爾皇帝大學圖書館藏的編年史,是從卡爾大帝時代開始的。被稱為神君的卡爾大帝在統一帝國後,將其最忠心的心腹采克拉茲男爵(Freiherr Bernard.von.Tserclarz)封為帝都近郊的拉文納城堡伯爵(Burggrafen von Ravenna),擔任帝都交通核心的防衛官。帝國國教確立後,皇帝再次將采克拉茲移封到更高級的采邑區,采克拉茲家族也就成為後來帝國的第一代宮廷伯爵(Pfalzgraf),負責協助管理帝國各處的皇宮、打理皇帝的行程、行宮生活及各種事務,簡而言之就是皇家總管,采克拉茲伯爵甚至擔任皇太子的家庭教師,可見其家族與皇帝之間的關係相當緊密。
在日後,帝國的各大貴族為了效仿卡爾大帝與采克拉茲(當年皇帝的言行一直都是時尚潮流的前端,因此各貴族無不爭相模仿),也各自建立了只效忠自己的心腹家族,逐漸形成帝國大貴族的特有文化---侍從家族制度。
所謂的侍從家族制度,就是帝國貴族會挑選出效忠自己的家族做為僕從,這個家族可以是自由民或是小貴族,與宗主家族簽下契約書,世代效忠宗主家族(通常這些契約都是無限期)並無償給予各種協助與服務,而宗主家也必須提供侍從家族食衣住行甚至是部份教育等各類保障。宗主家族對侍從家族相當信賴,而侍從家族則以忠誠最為回報,並將主人的這份『信賴』看做是驕傲。
侍從家族跟大宅裡聘請的女傭、車伕等短期工是不同的,侍從家族多是擔任關係親密的工作如近侍、參謀、秘書官或是管家等重要的職業,相當忠心,甚至宗主家族可以放心的將其視為『代理人』,代理人是侍從家族界最高的殊榮,因為這代表他們的忠誠心是無人能質疑的。
而對宗主家族來說,侍從家族除了擔任自己的忠僕外,也逐漸變成一種能夠對外炫耀的資產,貴族之間會相互比較自己的侍從家族的優劣,就像是在比較跑車、流行服裝、別墅與賽馬一般。越是知書達禮、英俊貌美、才華洋溢甚至是擁有頭銜的侍從家族越能讓宗主家族在上流社會中得到更高的威望與名聲,侍從家族也會以此為榮。
隨著侍從家族的增加,這些家族也擁有了自己的社交圈,在諸多侍從家族中,越是受到主人青睞的家族,在其社交圈中自然的越有身份及地位,而侍從家族之間也會相互比較自己得到的功勳、主人的信賴程度及家族悠久的服務史。
但維持侍從家族是相當耗錢的一件事,畢竟這意味著必須供養另外一整個家族,不具備雄厚財力是無法支撐這樣巨大的開銷的。因此擁有侍從家族在帝國往往被認為是相當富有的象徵。而到了近代隨著工業革命所產生的資本家,致富後為了擠入貴族圈所在的上流社會,富紳們也開始模仿帝國貴族培育起自己的侍從家族,讓擁有侍從家族成為帝國上流社會的一種流行。
然而,許多小貴族因為經濟困難,通常沒有足夠的財產能夠培養出龐大且高素質的侍從家族,這些貴族為了降低開支,其侍從家族的規模都非常的小(可能只有數人甚至是只有一兩人的『非家族』,以至於無法延續到下一代),待遇也比較差一些。久而久之,侍從家族也就變成帝國大貴族或是富紳階級專有的特色了。
侍從家族通常自小就陪伴在主人身邊,直到老死,不會更換主人,因此他們熟悉主人的興趣、穿衣習慣、喜好、小毛病或個性等一切,進而達到完美的服侍。而通常侍從家族都會挑選家族中與服侍對象年齡相近,且同性別者(當然也有例外)來擔任主人的伴讀侍童、貼身侍從等職務,是宗主家族最親近的僕人。
舉例來說,希爾戰爭時期的席恩選帝侯次子,被譽為滲藍之劍的騎兵將領恩斯特‧馮‧蓋爾芙斯特(Ernst.von.Gürforster),其參謀官就是由代代服侍蓋爾芙斯特家的侍從家族瑪爾貝克家族的溫‧瑪爾貝克(Wim.Marbeck)來擔任,溫在七歲時就在服侍同年的恩斯特,兩人一起長大,在同一個貴族學校讀書、同一個軍校受訓,並在同一個騎兵隊服役,是其最親密的朋友與戰友。而在恩斯特成為帝國的選帝侯之後,溫也成為蓋爾芙斯特家族的總管、選帝侯秘書,獲得了侍從家族中最高級的威望。由此可見,侍從家族的升遷與待遇可說是完全比照宗主家族的。
總之,宗主家族為了讓自己面上有光,會培養侍從家族;而侍從家族為了家族的名聲也會盡力服侍宗主家。宗主家族與侍從家族逐漸形成的互利互惠模式,就形成了帝國上流社會中最為特殊的現象。
【帝國的功勳】
勇氣十字勳章
戰功十字勳章
帝國十字勳章
金劍十字勳章
銀劍十字勳章
夏洛特十字勳章
斐特烈十字勳章
騎士勳章
設有五級,銅級、銀級、寶劍、皇冠、鑽石
帝國騎士勳章
設有三級,寶劍騎士、自由騎士、帝國騎士,授勳者享有帝國貴族騎士之頭銜
聖露易絲勳章
設有三級,三階、二階、一階
聖伊莉莎白勳章
僅有一級
聖朗基努斯勳章
設有四級,聖槍四階、聖槍三階、聖槍二階、聖槍一階
聖天使長葉嘉爾勳章
共設三級,聖天使長騎士、聖天使長騎士司令、聖天使長騎士十字
聖倫提雅女皇勳章
共設三級,分為騎士、司令官、大十字,授勳者享有帝國貴族男爵之頭銜
卡爾大帝帝國勳章
共設四級,分為緒帶寶劍、藍帶金劍、大帝十字、神聖大帝十字,授勳者享有帝國貴族男爵之頭銜
御令皇冠貞潔聖女(人)勳章
共設四級,皇冠使節與貞潔聖女騎士、皇冠使節與貞潔聖女百夫長、皇冠使節與貞潔聖女萬夫長、皇冠使節與貞潔聖女聖徒
【人物】

梅兒提樂.馮.蓋爾芙斯特(Merteiler.von.Gürforster)
950~
◆梅菲斯特帝國席恩選帝侯公爵家的第三公主,十七歲。金薔薇騎士團的女騎士。
◆帝國王家陸軍少尉(969年轉調禁衛軍上尉)。
◆興趣是閱讀古書跟美食巡禮,但據說只是愛吃甜食而且也愛看怪書。
◆個性善良,很善解人意,也很單純。
◆擁有帝國一級糕點師的執照,曾開班授課,但學生都反應做出來的糕點太甜,因此沒多久就沒學生上門了。
◆甜死人不償命的甜食派,自稱身體有百分之八十是糖做的(但是卻沒有引來任何螞蟻)。
◆馬卡隆跟提拉米蘇的忠實甜點信徒,當然是超甜最甜的那種。
◆天敵是牙醫,討厭醫生的白色長袍、口罩、消毒漱口水跟額帶反光鏡。
◆喜歡品酒,尤其是甜酒跟雪莉酒,但是酒量不好,而且據說酒品很差。
◆夢想似乎是開古籍咖啡廳。
◆公認吉祥物(?)。
◆甜食大魔王。
梅菲斯特帝國七大選帝侯席恩公爵馬克斯的女兒,有兩個異母姊姊(長女莉塞菲、次女瑪里艾爾)。因為是非嫡系出身,所以童年沒有過的想像中的順遂,但梅兒提樂很努力,為了要獲得眾人的認同,她拼命努力的考進了帝國第一名的軍事學院法倫貝德學院就讀,並靠著決心跟毅力撐過了艱苦的課程與訓練,成為一位帝國步兵軍官,她隨即參加了967年帝國在蔓沙尼亞發動的大攻勢,在大戰中建功,並認識許多在未來將會成為最重要也陪伴在她身邊一輩子的人。

葛瑞塔.瑪爾貝克(Gretta.Marbeck)
950~
◆十七歲,梅兒提樂的貼身女侍,但是看起來一點也不像女侍,行為舉止像男人,還很會打架。
◆能夠毫不留情的踢爛男人的卵蛋,或是徒手把八十公斤的壯漢給摔飛。
◆堅守著主人梅兒提樂的一切(包含各方面的安全)。
◆對主人梅兒提樂有著神秘的感情。
◆講話腔調像機器人,嗶嗶嗶。
◆關鍵字是撲克臉,有飛行恐懼症。
◆似乎喜歡動物,但那是指灰熊、野狼或是老鷹之類的。
◆是個蕾絲邊,大概。

立德謝姆.司馬爾特(Ritterscheim.Smart)
947~
◆二十歲,帝都的中產家庭出身,家裡還開道館,純情男,很有人緣。
◆梅菲斯特與央國的混血兒,棕髮黑瞳,老媽來自央國,是武術師範,因此也很會打架。
◆但是在怎麼會打架還是打不過老媽。
◆身材很高大,衣服褲子鞋子不好買讓他覺得很煩惱。
◆從軍之後喜歡上散彈槍、榴彈或是大口徑子彈這樣"過激"的武器。
◆會講央國話,曾考慮當個翻譯但是後來放棄了。
◆喜歡狗,但是小時候被狗咬過。
◆弱點是青豆跟軟體動物。
◆戰神,各種方面都是。
(日後將會逐步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