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和高仔、Jaryson鬼扯,如果未來宇宙大戰真的發生,可能的發展方向會是怎樣?
▲來幫忙暖場的Kernel,畢竟沒有圖片太傷眼了……(這文有點太長囧)話說回來,怎麼每次都是由她進行這種艱困工作的呀?結果發現,高仔和我都是大艦主義派,而Jaryson是戰機空母派。不過這種事情當然不是靠民主表決決定正確與否的,大家拉哩拉雜鬼扯了一堆,都試圖說服對方,但因為現場說得比較隨性,所以也不確定彼此的論點是不是真的有什麼缺漏。
事後有空時,將宇宙戰中的問題好好地重新想過,理清自己的思緒,把文重新撰寫了一次。
因為內容對Jaryson婊比較大(賊笑),所以先發給Jaryson看會不會覺得心情不爽,感謝Jaryson大人有大量,這文得以出現在眾位的面前。
雖然我已經儘量想仔細了,不過其中恐怕還有許多不足之處,那部份就請各位多加提出意見,討論補充啦。
因為難得寫這麼長的文,所以順便加上授權聲明:
除了NASA的一幅圖片外,本文全文與圖片皆由林雪凡(網誌:
http://wfst.blogspot.com)製作,並採
cc-by-nc-sa 3.0台灣版授權釋出。
最後提出一點還請各位牢記:
引言回覆:
「這種事情只有作者會介意,實際讀者誰管你這些設定啊。」
--by 總書記
就是這樣!(笑)
▲那麼,我們開始吧?宇宙中的大艦巨砲首先,我先來解釋一下,
為什麼我覺得大艦巨砲是宇宙戰的趨勢?宇宙中的索敵大艦巨砲理論中,首先必須要提出的,是宇宙環境中的索敵能力。
因為宇宙中:
- 缺乏障礙物遮蔽(沒有空氣、煙霧、樹林、地球曲率甚至連小行星都少之又少),戰艦可以輕易看到數千光秒外的物體。
- 宇宙中背景溫度僅儘只有3K。這使得任何在太空中運作的機械,都會因為熱量釋出而在紅外線掃描圖上變得非常地顯眼--就像是在黑夜中的燭火一樣。更別說是引擎噴口了。(注意這是基於熱力學定律的無解問題。此外地球上的紅外線匿蹤技術,也因為周圍沒有大氣而無法發揮作用。)
總之一句話,
在空曠的宇宙中,戰艦的索敵距離,將會遠遠高於直進火砲的攻擊距離。雙方可能早早就發現彼此了,但還要開戰艦航行好幾個月才能接近到有效射擊距離。
戰艦設計邏輯在以上描述的索敵條件下,戰艦的優勢取決於它的射程,先能開火擊沈對方的人就能取得勝利。而火砲彈頭的前進速度愈快、愈接近光速,對方的閃躲迴避時間當然也就愈短;反過來說,如果假設閃避時間不變,增長的彈頭飛行速度也就等於射程的延長。
為了儘一切可能追求火砲的彈頭速度,戰艦需要的是儘可能加長直線加速器的軌道(而超長的加速軌道只有大船才裝的下);另一方面,為了降低被敵人打中的機會,正面的截面積也應該要愈小愈好。
很顯然,這樣的戰艦將會非常地纖長,正面截面積(也就是被彈面積)可能只有十來公尺,並將所有裝甲全部集中在前方最小的面積上集中防禦,而相對地,側面長度卻可能到達十來公里那麼多。整艘戰艦其實就是一條裝了引擎的巨型軌道加速器,發射經過加速的、接近光速的粒子團或是軌道砲。
這樣的戰艦將會十分精準、火力強大,而且正面防禦力極為誇張,非常適合進行遠距離砲擊。
艦對艦戰術假設粒子團的前進速度接近光速,考慮正面被彈面截面積,與隨機機動時的加速度。雙方的交戰距離應該會是在數十光秒到1000光秒之間(是的誤差很大,這取決於戰艦使用一倍重力加速度進行隨機側移或用0.01倍重力加速度進行側移--注意:這同時也影響著推進劑的消耗量--我指的「推進劑」是被當作拋射物質的推進劑,而不是用來提供能量的燃料)
反過來說,
這樣設計出來的戰艦,其弱點就是側面會非常脆弱,一旦被從側面攻擊,沒有任何裝甲防護不說,還因為過於纖長,很容易直接被打成兩截。
但也別忘記,前面已經提過,在空曠無比,而且背景溫度只有3K的環境中,不斷噴射出數千度火焰的船艦將是無比顯眼的,因此
側面攻擊的來源,將不太可能是「偷襲」--雙方戰艦還在極遙遠的距離外,花幾個月時間緩慢接近彼此時,就會被光學望遠鏡與紅外線望遠鏡陣列觀察到了。
所以這樣子的戰艦弱點,恐怕只會出現在「同時被兩個不同方向夾攻」的狀況下。
在以上的假設下,
宇宙戰的戰艦運用戰術最大準則,就是要死命避免被夾攻的狀況,然後找機會夾攻對手!高仔的假設和我似乎相差不多,不過他的想法是,戰鬥前,戰艦的戰鬥部(主砲和指揮艙部份)會和輔助機構比方說倉庫、生活區之類的分離,然後戰鬥部前去迎擊。……可是我對於所謂的「戰鬥前」到底是多前有點疑慮……提早幾個月分離,總覺得戰鬥部會撐不住,戰鬥前幾天,又覺得這樣的距離保障(以宇宙間的交火距離來說),感覺實在差別不大?
儘管在這個小環節上不太能完全理解總書記的作法,不過基本上我還是大致讚同的。
喔,特別注意一下,我和總書記的大艦巨砲假設,都是基於在「空曠的宇宙環境」下進行。換句話說,我們都同意,
如果戰鬥環境是在行星或小行星週邊的話,小型艦艇一樣有機會派上用場。
▲這是以前想做太空背景遊戲夭折後殘餘的圖,那時畫技很爛……先不提這個。外面一條一條帶狀的光條不是光束砲,而是粒子砲的軌跡--在我的推想中,只有粒子團才會明顯發光,甚至還可以看到分段。宇宙戰艦的防空說了那麼多大艦巨砲,也該說說戰機了。不過,在討論宇宙戰機的可行性之前,請允許我先確認一下宇宙戰艦的防空能力。
在宇宙中,我認為大型宇宙戰艦的防空系統,應該會使用
雷射武器。下面列出了使用雷射武器的理由(除了炫以外):
- 雷射光前進速度等於光速,因此它從理論上就不可能被被攻擊者觀測到彈道。因此任何類似「觀察武器飛行路徑然後閃避」的策略都無法產生效果。所謂的閃避,只能是在遠距離發生的--盲目的--隨機迴避動作。
- 因為激光砲「砲彈」的前進速度等於光速。這也意味者對方的隨機迴避動作時間,將會被縮短到理論上能夠縮短的極限--或是反過來說,因為彈丸速度導致的有效射程限制,將會被延長到理論上的極限。
- 因為雷射光不需要砲管,光束彈頭可以直接被末端反射鏡重新路由,效準元件(就是末端反射鏡)可以很小,而不需要轉動帶著砲管的巨大砲塔,這不止使瞄準速度變得飛快,也使得機械誤差能最小化。命中率高。
- 沒有後座力,因此震動所造成的誤差幾乎不存在。
- 多個發射口可以共用一個昂貴的雷射共振腔,這表示戰艦表面可以安裝五十個激光砲口,但是防禦完善的內部深處只裝五個共振腔。利用內部光束路由路線將激光引導到需要的砲口上。這使得整個系統彈性高、生存性極強--畢竟砲口被毀並無大礙--,而且成本也降低了。
- 最後依舊是精度上的說明:別忘記,激光雷射砲發射出去的是激光,是「光」,也就是說,基於同樣或類似的光束路由路徑,如果你可以讓望遠鏡中的十字準星瞄在敵人戰艦上面,那你就絕對有辦法反過來將激光射向完全相同的地方。
總之,結論就是,在宇宙中,雷射砲這種東西不但射程遠、相對便宜、不容易被摧毀,而且幾乎可以說是指哪打哪。
有不用它的好理由嗎?確實有幾個,比方說會被煙霧干擾,破壞力相對其他類型武器較低,會因為液態裝甲(暫時先不提這是啥,手酸……)的對流與蒸散使熱量被帶開等等……不過和它的優勢相比,那些缺點實在不值一提啊,特別是在對付皮薄的戰機與飛彈時。
防空光束砲的迎擊距離防空光束砲具體的必中迎擊距離到底有多長,下面先試算看看:
(如果看到數學會頭痛的人請跳過以下理論模型)
數學模型如下:假設一個半徑r公尺(直徑2r公尺)的標靶圓,這個圓形模擬逼近中戰機或是飛彈的正面範圍。而光束砲總是瞄準這個目標的圓心。
假設安裝防空砲的戰艦和目標之間有R光秒的距離,並且標靶圓能以A公尺秒平方的加速度進行隨機側移,因為防砲系統從獲取情報到命中之間的延遲時間是2R秒(如果有人不知道「2R秒」的理由我再解釋),所以這個目標物必須要能在2R秒之內,利用A的加速度側向平移出至少r的距離,才不會被命中之前被瞄準的圓心。代數有點讓人眼花,代入實際數字計算看看:假設標靶圓的半徑為兩公尺(r=2),迎擊距離為一光秒=300000公里(R=1),那麼要閃開防空雷射需要的具體條件就是要能在兩秒內加速平移出至少兩公尺。躲開必中雷射的隨機側移加速度A至少需為1公尺秒平方,大約是十分之一地球重力……
很好,沒問題!雖然可能有不少人會暈機(因為不斷地隨機朝上下左右隨機加減速),不過人類絕對能做到。
不過別忘記這動作必須要不斷的做才行,如果對方發現你停止運動,逮著機會一砲打來你立刻就升天掛點了,而不停地隨機加減速,推進劑消耗也會相當驚人。
還有別忘記,這時候你距離敵艦還有三十萬公里遠,當然什麼都不能做。
稍微考慮距離縮短到30000公里時,距離0.1光秒,反應時間為0.2秒。為了避免針對圓心的必中射擊,標靶圓必須要在0.2秒內加速平移至少2公尺的距離--
平移加速度最少必須要達到……100公尺秒平方!天老爺!這是十倍的地表重力!而且必須不中斷地持續隨機進行!(附帶一提,雲霄飛車瞬間最大重力大約為4.3倍地表重力……)這種高速機動人類是做不到的!
而且即使拼了老命如此瘋狂閃避砲火,雙方之間也還有著遙遠的3萬公里距離……戰機有什麼可以在這種距離下有效傷害敵方戰艦的武器嗎?有嗎?至少我想不出來。
綜上,
宇宙戰艦防空砲的效率太高,「近迫」防禦圈太大,就是我覺得戰機空母理論在太空中無用的最大原因。
▲同樣是以前想作太空背景遊戲夭折後殘餘的圖,那時想像在彗星雲中建立基地的樣子……畫技的問題先不提。那個有著玻璃罩生態圈的外型,現在不管怎麼想都是很無腦完全無視於現實需求的設定。跳躍引擎戰機Jaryson因為偏好戰鬥機空戰,所以為了迴避前述的距離問題,他決定如果以後要寫的話,要在架空世界裡加入跳躍引擎。而且是那種能夠裝在戰機上進行跳躍的跳躍引擎。
Jaryson指出,這樣一來,就可以讓戰鬥機跳躍到戰艦旁邊,然後進行各種對艦作戰。
不過這樣就會有個問題需要質疑--
為什麼不直接把魚雷裝上跳躍引擎,然後將魚雷跳躍到戰艦旁邊。更直接的問題是:
為什麼不直接將魚雷跳躍到敵艦裏面?好吧,就算可以用「跳躍精度無法做到那麼高」、「跳躍引擎太貴」,來解釋不在魚雷上裝跳躍引擎(而在戰機上裝)的原因,也無法解釋以下幾點:
- 轟炸機如何防禦幾乎擁有無限精度(在上萬甚至數十萬公里的距離下就可以打出必中)的點防禦激光火砲?
- 就算轟炸機、戰鬥機擁有足夠的「戰機裝甲」防禦「戰艦的對空激光砲」。那麼在這種超級裝甲的技術水準下,轟炸機、戰鬥機又怎麼樣用「戰機機載武器」來擊穿「戰艦的裝甲」造成有效傷害?
- 就算前面兩個問題都有特殊手段繞過解決,最後的一個問題是:受限於人體結構,人類最大也只能承受正九G-負三G的重力加速度,換句話說這就是載人設備的機動性承受上限。請問為什麼不換成AI操控,或至少是無線電操作(但是會有時差),那樣即使以現代的水準,機動性也可以提升到20~30G,未來恐怕50G到上百G都不是問題--而且還不像人類的G力承受那樣具有特殊方向性。
除了機動性以外,使用AI操作戰機還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好處,比方說不需要攜帶氧氣、不需要特別配置生存艙、可以使用沒有厚重鉛版防護的核能動力、不需要考慮駕駛員長期作戰要在哪裡小便甚至吃飯活動手腳的問題、戰機撤退困難度的考慮順序、任務危險性的考慮、更高戰損率的承受能力、駕駛員的支薪節省、駕駛員的受訓時間……使用AI的理由多了去!
如果人類堅持不用AI而讓人坐在上面操作,那真的需要很多理由才行--比方說,
那個平行世界的人類沒有發明電晶體之類的……Warp推土機話說回來,跳躍引擎畢竟是一種幻想味很重的科幻科技。依據不同理論假說的話,Warp引擎也可能表現出完全不同的樣貌。
比方說,如果是基於
阿庫別瑞度規所設計的Warp機制,那麼Warp發動的過程中,「曲速泡」的週邊(可能是數光秒的範圍)將會是驚人強烈的潮汐力影響帶,凡是被這片潮汐力「碾過」的空域,任何東西都會被扯的四分五裂,這意味著
未來的戰艦將不再需要艦炮,而只需要啟動Warp碾過去就夠了……呃,這確實相當地有趣……我該這麼說嗎?(笑)
那是貨真價實的宇宙推土機呢。
▲阿庫別瑞引擎運作時,前方空間收縮而後方空間膨脹,空間變化的區域將會產生強烈潮汐力,但不對中央的船艦起影響。以上模擬圖來源為NASA。反射鏡轟炸機好吧,先讓我們把Warp忘掉,或許有一種比較現實的航空母艦戰術可以使用,那就是使用
反射鏡轟炸機。下面請聽我介紹這個模型。
反射鏡轟炸機雖然名為「轟炸機」,但和各位印象中的不同,她的體積很小,基本上只有幾公尺大,由小引擎、姿勢調整引擎與反射鏡構成。上面沒有駕駛員、沒有武器,系統完全由AI控制。注意,整個系統中,反射鏡很可能是其中最大的一部份,這使得她的形狀恐怕會相當地不怎麼好看……
而
作為母艦的船艦有兩種職責:- 儲存大量反射鏡轟炸機,並且能在戰前將這些轟炸機往大致的交戰地點射出去。
- 發射大量能和反射鏡轟炸機匹配的高能艦砲級--或至少是輔砲級激光束。
以下簡單假設航空母艦同時具備這兩種機能。(其實分開成兩條船也無所謂)
整個反射鏡轟炸機作戰的(攻方)基本攻略流程大約是這樣:- 雙方接近交戰位置。
- 檢查敵艦艦體表面的吸收光譜,在幾種可選的反射鏡中選擇適合的激光頻率,安裝在反射鏡轟炸機上--這個步驟可以讓敵人企圖用特殊反光外殼來防禦的策略無效化。(變頻雷射可以用迴旋加速器,透過電子的制動輻射獲得)
- 對預定接敵位置發射數以千計的反射鏡轟炸機。(因為反射鏡轟炸機也裝有引擎,可以在半途修正路線)
- 反射鏡轟炸機進入接敵距離,這個距離必須要大致在對方的防空砲有效射程(約數光秒)之外,又在反射鏡轟炸機的精度範圍之內(因為對方承受攻擊的面積遠大於反射鏡轟炸機的表面積、又因為體積大所以機動加速度較低,所以即使反射鏡轟炸機精度較對方低,還是能做到)
- 攻擊開始,每次攻擊的細節如下:
- 母艦透過加密電波(或是指向性通訊雷射……或其他類似的東西)告訴前線的反射鏡轟炸機:「在X秒之後,一束雷射將以Y的角度穿過反射鏡轟炸機周圍的Z座標點。」
- 在AI操作下,反射鏡轟炸機持續進行隨機迴避運動躲避防空砲火,但在X秒後,藉由迴避運動的最後一步(這一步不是隨機的,但敵人看不出來)讓反射鏡以能攻擊到敵艦的正確角度(由AI自動解算)經過Z座標點,將激光反射到敵艦上。
- 如果承受過一擊反射鏡還能正常工作未被溶化摧毀,則持續上一步,否則轉為誘餌使用,吸引敵人防空砲火來掩護其他反射鏡轟炸機。在我方具有絕對優勢的狀況下,也可以讓反射鏡報廢的轟炸機回航。
- 擊沈敵艦後可以讓轟炸機回航,但是那意味著要攜帶數倍的推進劑供消耗。或是放任結構簡單便於量產的轟炸機飄到無盡的宇宙中,看哪種作法便宜。
- 單程轟炸機使用使用N的推進劑加速,用R的推進劑進行隨機機動,消耗量是N+R。但需要返程的轟炸機,推進劑消耗量為去程加速N,減速N,返程加速N,泊艦前減速N,合計約為4N+R。
使用反射鏡轟炸機與空母戰術優點在於以下兩點:
首先,
反射鏡轟炸機可以從對方脆弱而且面積極大的側面進行攻擊。其次,因為
反射鏡轟炸機可以在相對近距離做最終校準,這將使得敵方戰艦的隨機迴避效率大幅降低,攻方的射擊命中率可以大幅度提高,有效射程上可以佔上極大便宜。
最後還有一點,那就是
不用把昂貴的大船放到對方直射火砲的有效命中距離裏面。總之是好處多多啊。
:「喂喂……你是在說人話嗎……?」不過儘管這樣勉強算是「空母」與「戰機」,不過那些戰機上面當然是不能坐人的--這樣對於Jaryson來說,夢想應該還是無法達到吧(苦笑)。
反射鏡轟炸機的防禦面對反射鏡轟炸機,有兩種對抗的思路,就是:
- 驅離對方,避免對方進入能攻擊我方主要戰艦的距離。
- 或是二,讓對方進入我方光束防空砲的有效射程,把那些飛行反射鏡直接打下來!(注意因為轟炸機反射鏡的「最佳反射頻率」和對方防空砲的「激光頻率」不同,所以「用反射鏡來保護轟炸機」是沒有用的)
兩種方法的最佳平衡點,就是
將部份光束防空砲做成游動砲台的形式,直接遠離戰艦去攔截逼近中的敵方轟炸機群--而
這事實上就是傳統攔截機的思路。這樣的攔截機不應該攜帶反射鏡,而是攜帶一具雷射發生裝置(因為攔截機需要的不是源自母艦的大火力火砲,而是精確度、連射性都更高的小型雷射砲)和引擎。這意味著宇宙中的戰鬥機將會比轟炸機來的更加巨大。然後在轟炸機群接近時,搭配清掃AI衝入轟炸機群中間進行掃除工作,逼使對方轟炸機不得不保持更遠距離發動攻擊,或是在對方強行逼近的同時被迫承受大量損失。
當攔截機被製造出來後,為了避免派出的轟炸機被單方面屠殺,和攔截機設計雷同的護航戰鬥機也會因此誕生。然後很顯然,宇宙中就會發生
超燃的爭取制空權的空對空空優作戰了!(雖然使用AI還是比較合理的選項)
宇宙中的飛彈武器前面描述反射鏡轟炸機時,可能有人感到很奇怪:
「為什麼一定要使用反射鏡來導引母艦傳送到前線的超強力雷射呢?」--當然我們了解小型戰鬥機一定無法靠自己發出超強力雷射打穿巨大戰船艦的裝甲--但是我們可以用實體彈啊……比方說用核彈頭飛彈之類的!為什麼不用呢?
OK,就讓我來解釋吧。
首先先說結論:
飛彈類的武器可以對戰艦使用,但是,只能從遙遠的遠距離(幾百光秒或更長)外使用,而不能在近距離(幾光秒到幾十光秒)的戰機上應用。至於幾百公尺這種超近距離--那個,依據我們先前的光束砲防空效率推導,根本任何沒有戰鬥機--哪怕是不載人可以高速機動的--能在這種距離躲開防空激光砲的吧?所以先不討論。(晚點我會把「戰機Warp技術」加入來討論這種狀況)
上面黑體字的結論,原點還是在防空光束砲的高精度上面--既然防空砲能打中在旁亂飛的戰鬥機,難道打不中飛彈嗎?
當然可以!
防空光束砲是可以攔截飛彈的。舉例來說,即使飛彈與敵艦的速度達到每秒三千公里(光速的百分之一)的驚人速度,要穿透敵艦週邊兩三光秒的防空迎擊半徑,這枚飛彈也得花上兩三百秒,這時間已經夠防空砲把飛彈轟沉幾百次了。
那麼飛彈怎麼辦呢?
簡單來說,就是
縮短在危險的防空迎擊半徑中滯留的時間。如果
要縮短滯留在對方迎擊圈的時間,唯一的方法就是把速度提到更高,至少達到光速的1/10甚至是光速的1/2,並輔以
大量彈頭進行飽和攻擊加上用煙霧儘量散射雷射來嘗試突破對方防線。
那麼,具體說來,到底需要多長的加速距離與加速時間呢?這邊稍微嘗試計算看看:
我們假定的飛彈接戰速度應該要達到光速的1/10(秒速3*10^7公尺,或是秒速30000公里),飛彈的加速性能是20倍重力(200公尺/秒平方),依據高中學過的加速度、速度與位移距離公式,我們可以算出,飛彈需要用在加力推進的時間是……150000秒!(一天另十七小時四十分鐘,天哪),需要的加速距離是……2250000000000公尺,好吧,公尺不是個合適的單位,這串數字意味著七千五百光秒--大約是從地球跑到太陽連續跑十五次那樣的距離。即使如此,飛彈穿透最後一光秒的致命路程,也必須花上10秒鐘,如果不採用眾多飛彈的飽和式攻擊,防空光束砲還是照樣可以很愜意地把他打成廢鐵。
因此,飛彈在宇宙中,需要的受限於一個「最小射程」,而不需要理會「最大射程」。(因為在沒有空氣阻力的太空中,速度有上限,但射程卻是無限的)
:「就是這樣!大家聽懂了嗎?」(不要找藉口亂入!)不過,雖然飛彈的命運看來如此悲情,但還請注意一件事情:
在前面的描述中,
所謂「擊落飛彈」這件事,指的並不是「完全消滅」,只是使它喪失最終引導與引爆等功能而已。畢竟你不能指望防空光束砲能瞬間蒸發整顆飛彈--特別是那種能以20倍重力加速度持續加速兩天、最終目標是擊沈戰艦、本身掛載核動力爐引擎的超大型核子彈頭飛彈。
想想(即使它不會爆炸),一枚秒速3萬公里,重量在數噸到數十噸之間的廢鐵命中船艦會發生什麼事情吧。
這對於戰艦來說絕對是件非常非常頭疼的事情,而且幾乎是無法防禦的--就算用質量加速砲將他轟碎,一堆秒速30000公里的螺閂和碎金屬片,造成的破壞說不定還更大一些。
有些人說不定會想:
「可以把裝甲作厚一點,用裝甲硬擋看看……」--但是很可惜,基於固體聲速的物理限制,這招是沒用的。金屬裝甲的防禦原理,在於彈丸擊中裝甲表面時,金屬原子會藉由原子間的鍵結,將衝擊波分散傳遞到沒有直接接觸到彈丸的裝甲深處,在子彈還來不及深入破壞表面結構時,就因為一大群原子共同分擔彈丸的壓力,使裝甲絕大部份的結構在受到破壞前就被彈開。
前面說的「衝擊波在固體裡頭擴散的速度」就是「固體音速」,具體速度依材質與溫度而異,不過大至都在秒速8000到10000公尺之間。換句話說,如果一個彈丸速度超過固體音速,那麼在彈丸的「前方」根本無法產生任何衝擊波--彈丸的力量在被擴散吸收之前,就已經將眼前的原子或分子給「排擠」、「推開」了。
這該怎麼形容呢?在這種時候,在彈丸面前,金屬裝甲的表現就像是可以自由流動的粘稠液體一樣。裝甲的效果可說是完全沒有。
雖然我們也可以期待材料科學的技術進步,可以讓我們某天造出固體音速達到秒速二十、甚至五十公里的材料。不過固體音速達到秒速上百公里的就已經有點不可思議了,更別說秒速上萬公里的了……
秒速上萬公里的鐵塊與船相碰,船鐵定會穿個大洞--就是從一邊看過去,可以看到另一邊星星的那種。
這會導出特殊的戰艦防禦體系(有空再說),也可能會根本不造大型戰艦,只造那種用大型飛彈打反而嫌飛彈貴的小船艦出來--但是防空光束砲的攔截效率依舊存在,所以小飛彈依舊沒有生存空間。
如果沒有大型目標可供類光速飛彈打擊,飛彈科技很可能根本不會在宇宙時代出現。當然還有一些可行的攔截作法,比方說
在高速飛彈來襲的路線上,佈署中小型防空雷射砲艇半途攔截,這樣一來大船就有充份的時間閃開這些報廢飛彈殘骸,不會被穿個大洞了。不過發展出這種戰術之後,飛彈群可能也會發展出反反飛彈的護航飛彈體系,也就是說有一群稍微跑在主飛彈群前面幾光秒的飛彈,裝載大量分導彈頭,先一步將防空雷射砲艇儘量擊沈等……
打住,這樣沒完沒了,先到此為止,來講講Warp戰機下,用戰機來投擲短程核彈的戰術。
Warp戰機的飛彈戰術假設戰機可以用Warp的方式躍入敵艦週邊數公里的範圍內,那麼躍入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全力噴灑煙霧以散射敵方防空雷射砲的單位面積能量密度。注意這煙霧會消耗的非常快,因為真空中,煙霧的擴散速度大約就等於你在真空中開啟太空站的氣閘門的漏氣速度,會不停地從你周圍流失到真空中--我想撐個兩分鐘就很了不起了吧?
煙霧密度一旦降到某個程度你就會被立刻打穿。不過,即使有著煙霧掩護,機體完好沒被開洞,雷射擊中煙霧後散出的熱能還是會囤積在戰機身邊,動作不快點很快就會被烤熟了!
確認煙霧放出後,當然要立刻以最快速度射出所有飛彈。因為時間不夠,所以飛彈最好是能自動追瞄加上射後不理的那種。別忘了飛彈上面也要裝上發煙器,不然還沒碰到敵人船殼就會被萬惡的防空砲打爛了--這些飛彈可不像上面所說的那些飛彈,有距離可以加到高速度進行質量攻擊。
射完所有飛彈後,駕駛員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在煙霧噴完或是被烤熟之前進行Warp跳躍逃走--對!沒必要和敵人戰鬥機糾纏啦,一旦煙霧沒了就完蛋了!
(我突然想到一個問題:煙霧恐怕不能對所有波長的雷射都起效果……呃……算了,請先讓我忽略它。)
(注意:本段內容有誤,軌道砲放到砲塔上,是無法達到秒速幾十公里的……沒有劃掉的功能嗎……?)哦,駕駛員還要祈禱敵人船艦上只有裝備光束防空砲,而沒有裝備發射實體彈的質量加速防空砲。畢竟你飛機噴出的煙霧只能擋雷射光,是擋不了子彈的,而在幾公里的距離下,秒速十幾公里的質量加速砲也是打很準的,駕駛員得死命機動才有一線生機。雖然說,高速機動也會讓你的煙霧以數倍的速度加速流失……雷射或子彈,呃……那確實是個問題。
如果敵人知道你的戰鬥機能這樣跳躍進場的話,還可能會在船艦外殼上裝備一些短程的高機動性導彈等著對付你或你的導彈,你也得搞定他們才行。注意他們的機動能力一定比你好,因為你是人類,充其量9個G,而飛彈們可以做出50個G的超級特技動作。用力哭吧!不要Black out了!
……嘛……我總覺得用戰機Warp進去發射飛彈實在很傻。不過話又說回來,比起讓大量巨艦遠距離互擊,或是用昂貴的超長程攻艦飛彈圍毆,這種不把人當人看的策略說不定會比較省錢也說不定,值得沒錢的窮國使用--雖然給這麼多戰機裝warp引擎,省錢恐怕也省不了太多啊。
不過--如果真的非得這麼幹不可,反正就是跳進去、噴煙霧、對準敵艦發射飛彈、跳走……這種功能用真空管也做得出來吧!
裝塊AI晶片有那麼難嗎?(跺腳)
:「這段寫得還真不厚道……」質量加速砲喵的!手沒力了……
:「那就別再開新標題了!汝這笨蛋!」暫時到此為止,剩下改天再聊,掰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