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泰希萊斯汗國(Altajsiraal Khaant-uls)(阿勒壇汗國(Altanshingarin Edzint-gurun))神:/黃景國
(西北神州古典《松書記紀》上面說:「王將興,黃雲升於堂上」;「有景雲之瑞,凡三星皆黃色,清明時見於攝提,名曰景星」;於是定國號為「黃景」,同時也對應到「黃金」的意涵)
王聯:Алтуннйское ханство
國 花:
首 都:()
在位元首::察霍爾罕2世(Akhotaj 2. Chakhourkhan El-Palaghaj, 911,
944-)
在位領導:齊克且爾(Kirmankhal Güchügür Chikcher, 907,
952-)
國家格言:一如既往,與時俱進(Bi bat zogsun, yamar ch cag uäd)。Kokhsar-khel
國家格言:清河奔流,覺悟立國(Nöörinmuun öjöönörin, tödzöö mödörökiwi gurun iltshaa)。Altan-körgön
國家代表色:
人 口:?萬(850's)-132.4萬(960's)
國 歌:〈〉
國土範圍:

國旗:

【簡史】
阿勒壇在過去屬於整個西濱地帶的一部份,在北方的赫農克進入古爾丹汗國時代時,阿勒壇境內也興起了一些部族。早期神州對阿勒壇的記載有「國無君長,勤耕以志安樂」的說法,因而推論阿勒壇地區屬於農業聯合體,但是這種說法並不科學。隨著阿勒壇地區祭祀平臺與岩畫的出土,只能確定阿勒壇地區較早進入國家體制,但是其生活型態仍然不明,出土陶器也不能證明古阿勒壇具有農業性格。禦宮汗國興起並統一北神州以後,阿勒壇地方的部族開始承認克薩爾這種身份,稱呼自己為克薩爾的一部份。當時的阿勒壇諸部中,出現了專門為中央汗庭放牛的使牛部族,稱為九姓庫魯實(Kurul),九姓庫魯實接納了被孟和汗驅逐的阿勒壇汗舍儒亞茲,成為諸亞斯特齊坎與諸的爾部落的盟友,因而自稱阿勒壇聯盟。在後來阿勒壇獲得獨立時,被驅逐的禦宮簽軍「高鼻多髯,濫死其半」,顯示禦宮時代,統治阿勒壇的部族有相當一部份來自梅茵蘭地區。九姓庫魯實散留在神州史料《館課志》的記載,隱約顯示阿勒壇地區具有兩個集團主體,但究竟是南北分治還是東西分治,已不可考。禦宮汗國統治時期,「眾多散亂」的記載很多,顯示當時的阿勒壇地區並不安定。
阿勒壇汗號的誕生是起自阿勒壇汗被阿勒壇人接納,但是並不足以證明前古時期的阿勒壇地區並沒有君長。阿勒壇汗位傳到第4代阿爾普索斯(Alpsol)時,禦宮汗國衰弱了,由於阿勒壇汗王所在的統治地區距離中央克薩爾很遠,阿勒壇汗族就地土斷,以向今天西汗國地區的鄂勒和和蘭汗王稱臣納貢為條件,建立獨自的朝臣汗國。現今西汗國境內的鄂爾多斯汗國曾經遠征阿勒壇,但是「驍衛駢亡,匹騎不返」,並沒有成功統合西濱帶。從阿爾普索斯與其子瑪律杜克留下的31銅表銘文來看,阿勒壇汗為九姓庫魯實建造了廟宇,要求土著民族用金銀支持自己,可見律令制已經在阿勒壇地區開始。
梅茵蘭曆3-4世紀,奴隸制經濟已經發達到一定程度,許多商業檔中提到用白馬駝載金幣的情形,宗主宮帳的經濟條件,成為牽制附屬營地的憑藉。松葉汗遠征赫農克時,阿勒壇實行以外交為主的協調政策,避免大克薩爾主義的愛國心復活,從而確保阿勒壇地區的獨立性。阿勒壇地區所處的位置,使它必須要在赫農克與內克薩爾之間取得均勢條件,從一開始就勉力防範北方出現統一強大的汗國,因此使用礦產攏絡弱勢的鄰國,避免新的爭霸戰爭在阿勒壇地區發生;《汲虜志》也記載阿勒壇「衡立南北,腆向無常,視強弱以為異同」。
青龍松葉汗國在赫農克地區實施安尼吾爾化的同時,青松汗以全光教的守護汗王自居,要求阿勒壇地區的土著薩滿歸流。阿勒壇汗將九姓庫魯實的篝火崇拜,附會成全光教信仰的形式,將九姓庫魯實的身體與靈魂分離的概念,附會成古代全光教第一主義的教義,自稱「古義宗」。由於阿勒壇汗向青松汗繳納雙重異教稅,因此兩個西濱汗國的和平得以維持。阿勒壇地區的宗教折衷促成信仰與制度的質變,封建體制開始浮現。赫農克方面的史書記載本時期阿勒壇「南虜離散,黨眾畔離」,對照第17-22代阿勒壇汗的婚姻世系來看,本時期阿勒壇內部鬥爭應該是非常激烈,並且引發青松方面的關切。
梅茵蘭曆7世紀時,阿勒壇地區的全光教開始提倡「無我」和「合一」的神秘主義運動,經訓作品被大量的重整,昇華成阿勒壇地區的主體精神,樹立了能與其它克薩爾邦國相提並論的國道哲學。在這種意義上,阿勒壇地區才算在克薩爾的「哲學戰國」中,成為獨立的邦國。684年,阿勒壇地區的全光葉爾勃徹徹坎(Checheken),被領民拱護登上汗位,代替明神裁判地上的事,一般以本年做為現代阿勒壇開國的確切年代。徹徹坎將本身的哲學體系定位為「虔誠的自信」,確立社會習俗慣例對法律的輔助作用,建立新的混合法系。6-7世紀的阿勒壇地區有「燧長」這樣的職位,如果排列歷代擔任這個職位的人的譜系,很有可能是神州裔移民帶著先進技術來阿勒壇定居。
780年代,戶錫弘格卓(西汗國的前身)入侵阿勒壇,瓜分了阿勒壇的國庫,阿勒壇引以為傲的金援外交無法再持續,獨立汗國體制瓦解,主要是「賜誓」的封建控制形式無法再維持。戶錫弘格卓在阿勒壇設置愛斯堤別爾(elteber),劃規西濱統監領導,阿勒壇地區進入「戶古據時期」。820年代之後,特瑞希瓦爾特對北神州的影響力提升,蘊釀在西濱帶和北神州之間建立一個緩衝地區,遂要求戶錫弘格卓及後續的古倫麥底恢復阿勒壇地區的獨立。由於5世紀以後,阿勒壇與北神州的鹽米交易不斷擴大,特瑞希瓦爾特擔心劉朝藉地利之便,搶先在阿勒壇建立防禦前緣,因此向古倫麥底施加的壓力也很大。阿勒壇地區在特瑞希瓦爾特的干涉下,于852年成立古倫麥底貴族領導的濟農(親王)政權,實際上接受特瑞希瓦爾特的控制。特古共治時期,阿勒壇地區被整合進國家所有式的土地制度,農牧民與官方結成半奴隸關係,依照特瑞希瓦爾特的模式興辦現代農牧合作。933年特瑞希瓦爾特撤出西濱帶,帕色格(Palaghaj)家族沒有與古倫麥底合併,在神州帝國的默許下維持獨立,繼續扮演緩衝地區。
【國體政治】
【貨幣及語言】
【宗教】
【進出口】
【外交】
【國力評比】
工業:☆☆☆☆☆
冶金:☆☆☆☆☆
化學:☆☆☆☆☆
物理:★☆☆☆☆
航空:☆☆☆☆☆
現代造船:☆☆☆☆☆
車輛:☆☆☆☆☆
軍火:☆☆☆☆☆
民生:☆☆☆☆☆
【貴族】
*伊爾汗(il-khan)
*/none王公(祖契爾圖什墨爾)
----------
千戶騎尉(明安宰桑)
五百戶騎尉(塔望子午舍倫)
三百戶騎尉(加爾望子午舍倫)
百戶騎尉(子午阿爾班尼赫)
【節慶假日】
阿勒壇地區接受全光教的時間很晚,所以宗教節慶在阿勒壇地區的傳統不深,阿勒壇地區的節日多半是跟群體生活、歲時生活有關的紀念日。阿勒壇地區把贊祭軍旗的日子當做節日,例如彩旗節和八尾旗節,配合遊牧營地的作息舉行圍祭。地方性的節日有供奉馬旗的日子,沒有常例,大家可以隨意慶祝。國家性的節日只有「白宮祭火節」,全國一起歌謳光明信仰,紀念歷史上的一位可敦(王后)。
【文化】
阿勒壇地區的庫魯實原住民有每12年紀念一次生日的習慣,稱為「再生」儀式,紀念生身父母的生養之恩。阿勒壇地區的棋弈與克薩爾將棋不同,使用一種左右各6路的棋盤,棋子是錐形的,黑白各15粒,另外使用骰子決定步數,以馬棋先走到盡頭的那一方算勝利。
阿勒壇地區盛產礦物,所以醫學上也用礦物內服,例如將朱砂塞進豬心之後縫合,蒸熟內服,可以醫治憂鬱症和恐慌症。阿勒壇地區氣候寒冷,與治療呼吸道疾病有關的藥方也很多。石膏粉末用來治療狐臭,也是內服的。對於治不好的病,阿勒壇人只好跳神祈禱。
【人文與地理環境】
【人物】
【經濟與現況】
早期阿勒壇地區的手工業者,多半是隨軍匠役退下後成家的半自由民,由於手藝世代相傳,手工業逐步被這些匠役的後人壟斷;特瑞希瓦爾特開放阿勒壇接受移民後,也有許多北神州部族成為本地手工業者。
運輸事業被一種「館家」控制,他們在沿河沿海的地方設置水站,繼承好幾百年前就開創的貿易線。陸運事業上,最大的「館家」擁有800架牛車,商業學徒也很多。
阿勒壇的農業人口有限,而且耕地面積小,3000戶也就僅耕種3600頃的農地。農業地區的人口增長相對快速,約為千分之1.6。由於農業戶動產穩定,許多差賦都向農戶強索,導致遷入農村的志願人口越來越少。由於牧業人口進入農村常常發生衝突,有些地區在農牧業交界帶設置「黑地」,封鎖雙方的往來。農業的最終產出仍少,具種具牛400的話,租米也僅產出400石。
阿勒壇設置的縣級當局就稱為設治委員會,隨著國家推廣教育,政府所在地紛紛成立了專科學校。政府大力宣導邊區移民,藉此徵收巨大的押荒錢;墾務通常不經過正式檔許可,熟地也常常加收取代錢。阿勒壇獨立之後,由於財政不足,丈放土地的政策常被神州方面杯葛,以免人口的遽時出入滋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