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農克共和國(Hononke Orespublikata)/赫農克王國(Hononke Wangt-gurung)漢:Republik Hononkien/Königreich Hononkien
神:none/治義王國
(西北神州古典《松書記紀》上面說:「王天無親,惟德是輔,為善不同,同歸於治,並德之彥,義我受民」;於是定國號為「治義」)
王聯:Респу́блика Хонóнкия/Королевство Хонóнкия
國 花:gelsemium sempervirens
首 都:蘇啟秋儒多(Suuchchorudo)
在位元首::歐陽鉅/札義.舍儒亞茲.圭克竹(Zhayi-Sherujaz-Ku'ekzhu,
960-)
在位領導:俄拉赫納貴由(Sechen-Zhorightu Khutagt Orakhnagüyüg, 903,
961-)
國家格言:紀律、團結、勞動,在庇蔭中繁華,國家至上(Itgel, ew negdel, azhil khödölmör, moddyn süüder dor ceceglen khögzhinö, uls oron ekhend bajna)。Kokhsar-khel
民間格言:為了祖國而讀書(Miti bikki gurungni dzaaring bitig tatidzimung)。Hononki-bitig
民間格言:相往,因為人性(De pair dans la diversité, c'est l'humain)。Saubérrélais
國家代表色:
人 口:?萬(850's)-167.7萬(960's)
國 歌:〈叫我的名字〉by biassus/試錄:http://mymedia.yam.com/m/3082872
6-717-123-431-5-6-2-5-1-4-1-1-7-
6-717-123-431-5-6-2-5-1-41765#---
6---2---5-671---
4-3434高322---1---
2-6-5-6717143-1-
2---6-717---3---
1-712-343---5432
1-712-343---5432
1-712-1233431-
356-312-7-6----
國土範圍:
(舊ver未改,實領只有北方)

【簡史】
「赫農克」是「天族」的意思。在「克薩爾西濱」地區,人類在新石器時代採取了遊牧生產方式,諸部之間沒有統一的組織,「國家」的機能與型態與現今的認知與定義不同,各部族展開激烈的遊牧競爭,在這種互動下,神州西北方形成自己的歷史世界。如果考證當時君王尊號中帶有「明安」這樣的字眼,「明安」是「千」的意思,由千人長們統治的「國家」當時可謂星羅旗佈,互相爭奪著營地。
在一場沒有預期的變化中,「克薩爾西濱」走過了古爾丹汗國與第一次御宮汗國的歷程,部族主義取代氏族主義,開啟一種否定並存事態的精神,成為一個幽靈,縈繞赫農克民族。大約也在這個時候,十進位制編組的軍國一體主義慢慢褪色,封建政治興起。去神化與此世救贖精神在古爾丹汗國後期已告確立,封建程度得到加強,從汗王姓氏推斷,王朝通過各營地選舉自然產生,幾個大家族──主要是古爾丹汗家系──輪流在本區各地世襲。從已探墓室壁畫來看,報嫂婚大約在這個時期消失。報嫂婚是父系社會的習俗,婚納金也是做為父處制社會習俗而存在的,在父處制的遊牧社會中,勞動效率是隨著經濟需要,把群體家畜聚在一起移動,草地為公共所有,父系親族成員間要儘量維持共同關係,所以說是遊牧經濟要素與報嫂婚結合成恰當的關係。由於報嫂婚的發生不是文化圈的產物,而是宣告著特定歷史世界的自身變化,因此配合後續史實推斷,接近農業文明封建法度的精神取代原生型態,各級自治體聯合政體的特色減弱,領域國家體制開始形成。到了梅茵蘭曆開元前後,使職化的官名消失,一些自生的地方官名稱出現,說明各營地平行共存,盟主部落消失,這樣減弱了古爾丹.赫農克的共同防衛力量。
分散的地理條件破壞團結力量,「克薩爾西濱」遂被(第一次)御宮汗國兼併,御宮汗族與近屬的軍功特庫達爾貴族或直轄、或被選為部落邦主。中央汗廷沒有在「克薩爾西濱」成立烏魯斯(民族主體),也沒有正式實行薩華法(saükhat,驅口制),經濟與法律「從其本俗」,只在貴族分地時實行中央軍戶與中央站戶制,政治角力遂按「克薩爾西濱」自身情況發展,在此時呈現多頭平衡局勢,這些力量包括:御宮汗族與特庫達爾貴族、渥拓總管(ortakh,徵稅府總管)、鎮戍(kebteül)、提調使節和監臨官(darüghachi)、薩滿祭司跟守護代官、簽軍大營(tamachin aürükh)等等,政治的角逐和鬥爭十分激烈,由於中央分出去的克席格(kheshig)與千戶做為正軍不能轉籍,在第一次御宮汗國時代是維持中央權威很重要的力量,另外還有做為地方顧問的輔學士(bichëchi)等等。高門圈地頻繁,因此本時期反而進一步兼帶奴隸制的特色。由於中央汗庭只關注稅賦利益,對於「克薩爾西濱」軍事貴族私戰未加嚴禁,也放任他們劫掠北神州的其它克薩爾封國。
在第一次御宮汗國分裂後的繼承人戰國時代和續戰國時代(約200-500),御宮時代形成的新貴族之間展開更表面化的鬥爭。同時、「克薩爾西濱」地帶被用來授封「撤退王公」,也就是自第一次御宮汗國時代,在北神州開枝散葉的克薩爾各族系,他們在新附地被本土民族驅逐後,被安排在「克薩爾西濱」地區。其中與後來的赫農克貴族有直接血緣關係的,是從神國半島(珀明)撤回來的松葉汗族,他們率領一些明族成份建立了青龍松葉汗國(青松汗國),其時也約為梅茵蘭曆500年左右。
青松汗國時期,克薩爾人對赫農克民族實現了真正意義的同化政策。擁有薩滿牧首身份的德布庫家系慘遭屠殺,進行了社會型態克薩爾化和安尼吾爾(全光教)化的淨化運動。赫農克語在克薩爾書面文法的影響下,採取前取否定副詞的克化文法,後綴未來式也完全克薩爾化。赫農克習俗中,為死者保全屍體而實施的防腐棺木葬,完全被全光教的火葬取代。赫農克的「札恩達勒」2-4調音樂被廢止,樂譜焚書,完全改為克薩爾的「帳雅」。赫農克原有的「仁柱」式三角帳篷,以及馬架式木屋被摧毀,居住格式一律改為克薩爾式的M字磚房或圓頂包。赫農克醫道被廢止,藥方藥草(例如草麻黃和山刺玫瑰)只准按克薩爾醫經調配,「其其爾羊肉湯」煎服法因為奢侈也廢止。
赫農克人原本是沿河生活的漁獵民族,青松汗國將大量赫農克人遷居到旱地,依據產出剩餘高低編組「奶旗」,實施國家主導的林業、養殖業和礦業,勒令打井生產。赫農克習俗中由獵主先放箭的習慣被廢止,土地採取國有發包的方式進行半私有化,「烏力楞」公社完全解散,全國社主家族都被沒官為奴。札槍、弓箭、鋼刀全部改由國家配給,赫農克遭受到的奴役程度遠超過兩次御宮汗國時代。除了「鹿棋」和「頸繩角力」等民俗技巧保留下來之外,古赫農克文化幾乎完全喪失。
青松汗國過於嚴苛的統治激起赫農克人的反叛,原本分而治之、以夷攻夷的策略無法再奏效,赫農克人在特斯赫.烏勒特勒領導的起義下,於622年推翻青松汗國。但是特斯赫.烏勒特勒本人卻遭到其它起義將領的背叛而身亡,「克薩爾西濱」逐漸被兩大全光神學集團掌握,形成北赫農克的阿格第王朝和南赫農克的色勒烏特王朝,也就是赫農克的「南北國」時代。
「南北國」時代的赫農克放領土地給人民,因為完全的公有制已經一去不返了。「南北國」實施旗丁制,部份人民承擔軍戶,由「佐領防禦」編組4000人為單位的軍旗鎮守地方,有的強旗還能配上20門炮。人民土地事實上也是營屯,但是由於氣候因素,「南北國」初期放領的土地,幾乎在20年之內就全數拋荒,赫農克再次成為遊牧漁獵民族。儘管後來政府嘗試放領的土地,一度高達3000畝,但是無法得到響應。由於封建國家失去其封建的基礎,「南北國」時代以鬧劇式的
解散國家收場,這可能是星球歷史的第一次。
從梅茵蘭曆688年到833年,「克薩爾西濱」地區成為沒有國家的化外之地,除了零星的高僧、世族首領向西汗國境內的強國繳交保護稅或申請法律仲裁之外,「西濱」地區渡過了令人無言的2個世紀,不過大致上沒有什麼戰爭,人民居然頗為安泰。古倫麥底(現在的西汗國)建國後,不斷向西發展,汗國將軍所經之地,赫農克人望風稱降,僅3年就完全納入古倫麥底的控制。西濱帶因為有特殊地位,沒有納入西汗國都政直轄,而是由另外的西濱統監做委任統治。
古倫麥底在赫農克的統治,採取了間接開化赫農克的制度。由於赫農克不曾屬於直接的西克薩爾社會(以前的御宮貴族為中央克薩爾),因此沒有奴隸階級,在赫農克新設的兩等「布敦」都是自由民,只有納稅內容上的分野。古倫麥底提拔了一些全光神職人員擔任伊爾勤(irkin),相當於部落首領,再從這一批伊爾勤中,與克薩爾封爵組成「國人會議」,確認每7年一屆的統監政府牙廷和機構的設置,選出愛斯堤別爾(elteber)擔任赫農克本境的總代官,指派2名徹爾(chor)分掌南北赫農克民事。另外分設一個達爾堪部門(tarkan,傳令),讓古倫麥底中央直接遙控赫農克境內的一些優先事務。在實施本制度的50年後,赫農克「成功」的出現社會分化,古倫麥底遂將赫農克「歸流」成本國制,配合古倫麥底自己的神州化改革,將赫農克轉型成「不發達奴隸制」並建立考試制度,撤消「國人會議」的汗世子世選投票權,讓「國人會議」成為單純從屬於古倫麥底中央的橡皮章機構。古倫麥底對赫農克的貢獻是再一次發達了手工業,建立部份地區的坎井式農業,傳入鍛鐵、賓鐵的技術。為了安排窮人的出路,古倫麥底設置了兩個忠翊衛(todo sinügün keseg),建成早期近代化軍隊。古倫麥底設置的殿閣學士(irlinga,林牙),以每10年保障1個赫農克人入閣做為酬庸。
後來,西濱貴族與神州所屬的內克薩爾之間有錯綜的血緣連結,造成一些繼承尷尬,神州帝國和西汗國藉此,互相捲入對方比較深層的政治關係中。之後,神州帝國就傾向於讓西濱自成一個朝貢單元,對西汗國來說就是獨立了。
這件事一直懸而未決,神州經歷了衰弱又重新振作,而這個過程中,西汗國也沒有對神州停止恭謹事禮。但是進入現代後,西濱帶成為西汗國的憲政問題,立憲派藉這種民族主義的缺口,要求進一步朝憲政體制深化。保守的「經法派」選擇投降主義,他們主導,讓西濱帶以民族理由自決出去,西汗國保持對西濱帶的種種利益。
於是,西濱帶破例在神州政治格局中,建立起共和國,新國家採內閣制,民選總統自兼最高禮儀官,一直向神州朝貢。
在「過渡共和」結束後,赫農克方面才得到神州方面的同意,得到歐陽家的成員擔任國王,改制為王國。歐陽家原本是朱國的遠親,但在內戰時期(歐陽軒)支持上官氏,協助玄武開國有功,所以在玄武開國後維持了家勢。歐陽家獲得赫農克王位後,又與宗主國明憲帝聯姻:即歐陽軒的孫女輩的歐陽潔。
長植歐陽氏(赫農克王家房)世系:
┌軒
└彥┬棠┬潔(女.玄后)
│ └昶
└瑾┬敻(健康理由未繼統)─礎(儲君
961-)
├鉅─諶
└亶─襄
◇使用玄武年號
◇本國王名使用古代克薩爾語,而不是赫農克語
顯祖宣孝王(追尊) 軒
懿祖隆範王(追尊) 彥
(前略?)
933-947 哲宗章孝王 棠/Körgöuz-Borakchin-Zhaber(通稱:庫爾古茲)
948-955 孝宗篤慶王 瑾/Zhadaj-Shireguj-Darachmes(通稱:什列古儀)
956-959 元宗敬孝王 昶/Khutukt-Yagagu-Ilchidaj(通稱:義斯齊代)
960- 鉅/Zhayi-Sherujaz-Ku'ekzhu(通稱:舍儒亞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