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定前提】
本篇許多細緻的設定都來自Vanmor兄的構想、指點,感謝他的慷慨相助!珀明設定的核心印象,是「概括的東北亞感」,它包括了東北亞不同民族的元素。就像其它國家的人看待中華文化一樣,中華料理一般讓外國人想到炒飯跟小籠包,但是這些不是中華文化的全部,只是被抽樣起來運用的題裁,被外國朋友複製在影視娛樂作品當中。如果要切實的尊重東北亞的每一個民族,珀明設定至今累積的內容,都不夠原汁原味,因為珀明還包括了很多中國跟印度的東西。不同文化的拼湊和整合,本身不包涵意識型態的批評,只是展現一種新的可能性的樂趣。珀明王國(Hubagenggiyen Wangt-gurun)漢:Königreich Uwazien
王聯:Королевство Юважиния
索:Royaume d'Ouvagée

國 花:安濃山櫻
首 都:朝京(Santici,御所.兼為督道府)
國家格言:命運帶領我們前進不二(運命者至于此行,離者此乃能之非)。珀明文言
民間格言:虛偽是萬惡之首,憂患由怠惰而生(Holo serengge tumen ehe i den, jobolon heoledere ci banjimbi)。Gurun gisun
國家代表色:R65-G112-B66(國旗綠色)
國 歌:〈玉樹長春〉by biassus
32356-3121253-321---5---6---712- 32356-3121253-321---5---71243-32
1712-1712-171261767- 1712-1712-171261767-
67132-122-5-3- 531-6-67123-437-
231---2---32171- 5-6---67133-----2-7-------
32356-3121253-321---5---6---712- 32356-6173671- 217快6-------1---7---1------(4-3----)
【國家象徵】
◇旗幟
國旗,
940s-
珀明在940年代修改國旗,以符合民族國家的國家認同取向,而非王室認同。王室家徽的星紋山櫻取消,改為象徵自由民權的三山櫻,國旗配色也改成神州色彩「天與金」,象徵珀明是神州體系的一員。
◇國歌
珀明的國歌〈玉樹長春〉原本是在年輕貴族子弟間流傳的小調,由於古代珀明實行蔭官制,貴族子弟在22、23歲的時候,會被轉派各地任官實做。〈玉樹長春〉表達了貴族子弟謝恩並即將遠行的心情,原本的歌詞有三段,以安秋語演唱,以下為第一段:
百姓普化、萬邦協和
Tanggu halai irgen leksei wempi tumen gurun uhe i huwaliyapi
廣德開張、神功高貴
Erdemu deserepi amba badarafi, ferguwecuke gung den wesihun
錦雲霞、明月昕
Eguletu alha, saradai keire
叩謝聖羲恩鑑
Abkai kesi be baire jalin de hengk ilere babe
潁悟稱奇
Sure ulhisu de seme maktahabi
桃園共醉
Tooro yafam i soktome omicaha
可以了,出發吧、我們出發吧
Ohui yawe, mes yafkiye
上馬一起去了
Morin yaler sasari geneki
(餘略)
850年代以後,珀明暫以羲王御極時的典禮曲做為代國歌,但是一直沒有入詞。880年代,伴隨民謠採集的音樂民族主義工作,〈玉樹長春〉也被重新整理,完成了構擬的副歌段,成為完整的曲子。900年代珀明民主化運動勃興,民間要求能在公開場合有代表國家的音樂,開始有大量的音樂人提出國歌方案,但不能被王室接受。920年代以後,民選政府提出使用〈玉樹長春〉做為國歌的妥協方案,在王室的默認下進行行政命令公告,但當時仍然以安秋語歌詞演唱,並填完了整首曲的歌詞。由於官方語言事實上是神州語,為了符合國歌官定的性格,在王室典禮機構的杯葛下,相關格式化部門勉強拼湊出古代詩詞的神州語句子,在932年以當時咸禮大臣吉公望的名義發佈。從此之後,珀明國歌的法律問題就一直被擱置不再討論,國歌本身做為沒有版權的音樂作品,允許民間流用。在正式典禮和王室出席場合中,視情況演奏〈玉樹長春〉或其它王室古樂;不過950年代以後,基本上都只演奏〈玉樹長春〉。
人祖開河冑,表裡山河壯王猷,欽範弘,巍莫與儔。
永受天懷祐,萬壽無疆薄海謳,天業播,輝煌日月侔。
聖域地、莊嚴國,光動綺羅香阡陌,
西風擴、草雲若,賦懷天老志無惰。
覺者輩出,陽複深處,金界松映,鐘暖征音霄外溯。
胸崔嵬,雖不勝百枯,然斗旋,極星不遠值年宿。
人祖開河冑,表裡山河壯王猷,欽範弘,巍莫與儔。
魏聲名望,國風靈遞彩萬觴,清韻長,澤無罔。
【領土範圍】
967年,珀明王國本土與附屬特別地區、無建制領地:

【簡史】
◇總論
國、族得名由來:「珀明」意謂像琥珀一樣清明。珀明族的祖先亞斯特齊坎族(Astaecikan)是與諸多洋系東方民族有複雜血緣聯繫的遊牧民族,在第一次「克薩爾征服」時代臣屬於烏爾多斯堤琴汗國(御宮汗國),隨軍來到神州西北,平定所謂「季嘉七明」的西北黃種遊牧部落,轉封至此。待克屬玄族軍閥從北島撤退,直到克薩爾的衰而復興而復衰,亞斯特齊坎人都與「七明」持續融合,參與了與玄族、與克薩爾戰國各國的戰鬥。隱約形成的新民族改用一種克薩爾.北嶺語詞、文法構成的語言,但是語音上保留了梅茵蘭.漢密斯特色。農氏磐基穩固後,取「像琥珀一樣清明」的名字做國號──上承七個「明」國的傳統,於是主導統一的國部集合開始有「珀明」這樣的統一稱謂。神國半島(神州西北)統一以前,本區曾經自稱:神國、白山。神國半島人們一般自稱安秋民族,因為半島中央有安濃、安武兩山系。
一年「一秋」,千秋萬世,秋即「時候」,多事之「秋」。庚辛申酉,白虎金「秋」,座西方、總時年,主刑殺、制不朽。古典上說:「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羲和欽天授時,正是「秋」國君主形象,珀明君主就自稱「羲王」,有「羲王之國秋」的說法,不過正式受玄國冊封的國號仍為「珀明」。
◇曆前七明與亞斯特齊坎人
早期的「七明」或「九明」泛指生活在神國半島的眾多部族,實際上,半島上的封國常常超過十數個,但是在御宮汗國(克薩爾大一統時代的汗國)統治以前,又常常有盟主城邦號令一定範圍的地區,因此「七」跟「九」只是外族與神國接觸時,局部認識到的分佈情況。由於這些「明族」在接受全光哲學以前,就採取一種崇拜光明的宗教情懷,因此往往以「有明」自稱,形成各種「明國」。神國半島在央.神文化傳入以前,就建立自己的有文字文明,中央王朝又常常自稱為某某「薩碧」(吉祥),因此各王朝統合起來,就稱為「赫齊義伯南碧薩碧」,意思是親切吉祥的發展時代,一直維持到梅茵蘭開曆。依時間前後,大至上的盟主城邦,西南邊是實元吉國(竹克圖義根格薩碧固倫),東南邊是宏艮吉國(格布阿什濟卡以里函薩碧固倫)。
薩亞克齊布察克、卻爾卡庫帖齊、圖爾古希布察克三部亞斯特齊坎人在御宮汗國擴張時代,驅軍征服了神國半島,被封在這裡,建設攻略北神州和北島的基地。在梅茵蘭曆前300到後200的500年間,雖然統治集團各異,早期部族之間的文化差異也大,但是社會結構和經濟組成的變化卻很緩慢,變易性小。雖然大部份部族採取遊牧制,但是政治中心往往還是河緣農業經濟帶,一直到現在的江後地區,都還存在過農基城邦。城邦遺址內的灰泥牆隔間、中央庭院和獨立水井,說明此一時期的城市獨立生活相當興盛,然而這種生活方式底下的政治、經濟動機仍然未解。從神話、史詩來考察,此一時期以土地和財富為目標的戰爭並不普遍,實物交換的證據卻往往能在下兩層文化期的墓葬中發現,可能以城邦為單位的經濟競合,高過純粹佔有領土、人民的「國家」戰爭,但這也表示這一時期神國半島,各城邦之間沒有緊密的政治聯繫,因此後來被亞斯特齊坎軍輕易的個個擊破,也是其來有自。
從封賞紀錄來看,盟主城邦對其它城邦神職人員的賞賜非常多樣性,表示部族、城邦的關係非常曖昧複雜。以「集體男性」為單位的政治組織普遍存在,一般具有村社級規模,但是也有以整個城池為對象的統治機制,已知「集體男性」的統治者世襲,因此、僅止在一座城池中,也是由大大小小的王公們聯合統治、維持的。專業技工是廣泛流動的一個階層,在御宮汗國亞斯特齊坎時代以前,這種身份的人具有較高社會地位,也不必世守這種職業,只要有對應軍口的保護,技工也可以置產成為自由農民。當時的交易煤介有貴金屬,可以以製成首飾的附加方法增加單位價格,但是可能因為提煉技術的問題或缺乏公定性,一般還是盛行實物交易。亞斯特齊坎時代以後,除了募兵制發展起來,最重要的就是稅收制和監督制的確立,最早也是以克薩爾的《徹格書格齊布察什法律篇》建立法理上的依據。由於缺乏直接證據,曆前七明一直沒有證實是間接民主制度,但是跟後來普遍軍國化的王朝、封國相比,曆前七明的時代依然被追認成自由的時代。另外、軍事與稅收制度的統一性貫穿這整個500多年,在後來的國風王朝制度中,看得到其遺跡。
七明城防多為三重城,保護的相當牢固,有堅長方型、橫長方型等公整格式,土坏磚和紅柳枝間技法相對少,大部份是白色長石壘砌,砌法交錯加強結構性。城池會設銅馬來標明中軸線,宮衙都分成南宮、北宮。專門進行軍事防衛的「錫白丹」工事會建在偏北的位置,在後來的亞斯特齊坎克薩爾時代,都藉由這裡建立新的官署。亞斯特齊坎時代會將內重城析為五個部份,稱為「別斯別力」化,主要是依據部族分工原則進行不同身份的人的居住點的強迫區隔,每個城坊成立對應的管理措施,提高軍事控制的簡易性。亞斯特齊坎時代,鄉野的組織程度隨著戰爭的徵調需要得到加強,農業文明和新的國家性格反而在遊牧領主的監控下自發形成。儘管克薩爾人帶來了全光哲學,諸明本部國族卻仍然信仰自己的神道,家族向心式的普遍宗法制形成,從早期「城邦王公」分衍出來的統治慣性,村社長老和家族長輩主導的鄉里制度普及開來,家長權也因為國家法律實踐上所採取的折衷,得到追認;家族神更加活躍,簡單的守法和紀律原則被用來配套管理家族,以家族、宗族為中心的宗法教育擴大實施,這些現象都促成後來安秋民族的精神氣質。
◇國家形成:100-300年的南北分流
御宮汗國在神國半島的大一統統治維持的時間有限,在對北島戰爭告一段落之後,梅茵蘭曆1世紀中後期,神國半島的事權基本上落入亞斯特齊坎幾個「義斯卡岡」(藩汗)手中。由於政治組織在一定範圍的進一步整合,加上對生產環節的制度性監督大為加強,農業、手工業都比「赫齊義伯南碧薩碧」時代有所進步。「以金鑄幣贖民」的形式發展起來,表示貨幣制度萌芽,等級身份制也比過去制化。從酒器生產遺址來看,早期流人不流物的情況,轉變成手工業生產進一步專業化,物質生產聚點的性質與農業生產聚點性質,都成為城邦存在的理由;神寺祈禱詞資料出現大量「田圍」類型的詞彙,考證指涉地點,表示農業生產也進一步外溢到鄉野鄙。城邦宮城的外圍出現一些排房建築,有計劃的人口流動被組織。到了150年代以後,「封植以籍千畝」成為常態,土地私有化和分配生產工程成為2世紀的常態。另外,對於「亡羊」態度的南北分化,表示南北地區生產基礎也在分化,北神國反而在克薩爾人影響下,採取定牧生產作息。
200年代,御宮汗國解體,神國半島許多藩庭出現「公執兵斤畔」的集體騷動,以「伐盜」為名的城邦戰爭大量出現,最終成為侵略它藩領土的口號,許多藩主「帥國盟於太夜」,調動明族武力從事私戰,明族本族的地位獲得提升。各藩實施「聯邑法」,鼓勵自由身份的契約農民為領主耕作,領主們又加入國家體制,於是全國土地名義上的國有化初見端倪。當時按地徵收的「儲稅」大部份成為軍賦,為了推銷剩餘產品,各藩需要相當於殖民市場的「交埠」,這種經濟思維又往往刺激新一步的土地擴張,這也是因為,單一權力主體需要在長期經濟政策中提高農產品價格,盈實國庫,在經濟成熟度很低的年代,只能不斷透過外部累積擴大經濟收益,因此以經濟為動機的藩間戰爭就在所難免。不過,各藩都重視「公典用田」,行政監督制度必須有法律上的理由和正當性,這也是克薩爾法學的餘緒,重法精神還會在神國半島持續很長的時間。由於不同藩國的勞動比例不同,國家必須招徠新的可剝削人力維持密集生產環節的運作,因此「客民」身份產生,他們沒有地籍和私田,在「公主」的領導下雲動四方,有的時候也組成「外屬部曲」投入戰事,大的「客民」團可以達到3萬男女,這種「集體遊耕」是這時期的現象。雖然說貨幣制度在稍前發展起來,但是北部區的幣值、成色很不穩定,「百靳一將」或「五實靳當」的幣重波動很大。北神國的經濟思維是「因人之情,以制輕重」,操縱貨幣來達到經濟穩定,維持克薩爾式的物價轉換原則。南神國卻在「民不益賦」的經濟思維下發展出聯合採購制,不久、只要跟生產有關的環節都具有商品性,讓商品在時空差異上得到抑制,成為南神國各藩政策的主流,許多貨幣僱用制度,以小的規模的在這個時代跳級出現。南北神國經濟形式的鴻溝,預示著這個國家要走向一段南北分流期。於是約在梅茵蘭曆300年前後,維持名義上整個大西北神州統一的舒淵汗國解體,劃分成北方的松葉汗國和南方沛仰王國,兩方的實際控制範圍又都有限,其中、南方的沛仰進入深受神州影響的國風文化期,進一步採取明族本位政策。
◇南北三朝
約在400-600年代,神國半島分成南方的「丹中南北朝」和北方的白煦王國。「丹中南北朝」具體是真丹王國內亂後,在丹海和中里成立的琛濟、鑑齊兩個王國對峙的情況;再加上翻過許多獨立地區後,北方的轉型制白煦王國,就合稱為「南北三朝」。
白煦王國建立初期仍然是事實上的克薩爾式汗國,中央由上三等王公和宗室的隨員組成侍衛院,再選出內親衛,由「親衛兵部」和方軍、國軍領袖(鎮軍哲內考爾)組成軍事合議庭,後來也都叫樞密院。王附額和王子少師享有部份執政權,是身體國家制的餘緒。
對於國內屬藩,白煦派設「以德古」常設代表,傳進中央與地方事務,輔導藩國支援中央政策,手邊也有一支萬戶監臨軍,加強控制藩國;而藩國實際上只有職貢義務,實際上是獨立的。但是到了梅茵蘭曆460年代以後,白煦中央推行中央千戶制,在地方上編「糾」,把南神國「糾」制的「祥茵」官編入中央體系,給予五到八品不等的散品。另一方面、以勘定貴族私戰為理由,在各地編成「樞密行台」,給舊樞密院成員掛上「統監樞密」銜去地方上直轄,方軍改編成內附鎮軍,等等,漸漸加強中央的直接控制。白煦也有鄉府會試的考選計劃,但是在480年代爆發「貞會之亂」,中央統一制度的建設努力又付諸東流。「貞會之亂」的起因本來只是國王後宮嬪妃各自援引勢力進行宮廷鬥爭,但是軍職臣僚介入後,卻連動到各藩國對於白煦中央政治改革的不滿,各藩共叛、形成動亂。由於改革內容中,對契約農牧民准許「立限放良」的政策,違背當時各藩國從事低利農牧勞動所需的壓榨人力的問題,加上國庫日耗,無法維持整個精緻的政策調幅,給養、供養比在各個階層失調,封軍不封國的構想最終難以落實。但是地籍農業化的趨勢沒有下降,各藩國在進一步自治後,實際上延續了改革的部份內容,加上這一時期「致用坊」融通組織因為靈活性取代領主財政,在操縱貨幣後卻要阻止經濟的流動,這是不可能的,本位面必須回歸到生產基層是什麼的本位面,歷史才能前進。舊克薩爾千戶、萬戶制度的特色是地緣性的重視,人群雖然根據數字原則來編整,實際上在落實幾百年之後,也逐漸沒有辦法和土地領域區別開來。白煦從事中央化──實際上也是神州化的結果,本來就欲蓋彌彰的明族宗法.鄉里制就更加突顯,首先出現依附在克薩爾制度下的「族帳」制度的復活,到「貞會之亂」以後,小鄉里的「穆弘」制跨越等級障礙重建起來,「穆弘」制本來就與克薩爾千戶制並存,這個時候則淡化了千戶一級的角色──「穆弘」大約是以地緣、血緣並具的300戶為單位發展的。「貞會之亂」以後,白煦名下的各藩國成立了以司馬職派出的小三省,成為一個個更加獨立的小王國,北神國也形成天子.藩鎮的小天下,而且總體上進一步跨度到神州制度。
梅茵蘭曆500年代以後,以實物經濟為基礎的農業國家制在神國南北的趨勢統合。北神國的貨幣政策做為控制方式,最終還是讓位給簡單的自然經濟成長模式,北神國在200-500年間的經濟發展,純然是克薩爾軍事統治造成的跳級發展,在大一統國家消失後,旨在調動大範圍資源的制度就沒有意義了。明族本位與神州化成為時代的共識,南北分流的結果,基本上只剩下政治單元的不統一,但是為了成為一個共同的安秋民族,大家都做好了時代性的準備。500-600年代,以農基土地為標準的土地制度、政治制度發展起來,專業軍人形成保護生產的「法更」階級,建立普遍軍功給給的爵官和佔田標準,固定農民供養國家武士,換取「業格」兌現成免役權,最後庸調制度又促成貨幣制度的回歸,於是國家為了控制基層,又形成土地所有權和田面權分離的狀態,以避免受田與租田造成的土地經濟混亂,整個神國半島慢慢發展成後來的樣子。
補充:克薩爾制的貨幣經濟旨在榨賦,反而是僵化的形式。神國半島「國風化」之後,採取的是靈活的實物流動形式,這是神國歷史特色。
◇國風早期制度
≒300-400 沛仰王國
≒400-550 真丹王國
沛仰和真丹是國風文化期開始的兩個「中土(中里)王朝」,在現在珀明的南部偏東,主要是類似於中央政府的這兩個王朝,其它政權則可以比擬成藩鎮,而這個時期,北部、西北部還有克薩爾人的小國家,一直到鄂路察希亞格政權被容氏聯盟攻滅為止。
國風王朝的「廷省制」不同於後來的三省,此外就是負責行政的若干個事務衙門,是職官世守的專業行政家族,但是沒有最高抉策權,但是享有祿邑,可以透過派遣家族成員加入崇政廷,輾轉進入議政廷取得發言權。此外,成立「廣台省」(萊布杜庫儒)掌管對外聯絡事宜,「明學館」(內爾吉塔齊布)培養國家人材。
國風王朝注重世襲,所有官員都從父輩官員胤補而來,稱為「科」,官員累積的「科績」會成為他的嫡子胤補加分的標準;除此之外也實施「品」,基本上是「輩目直取」(鄉品層次),不用再轉報中正官──並沒有這樣的職位──血緣是自然的先決條件。「品」具體分為「舍祇17等」,方法上就是先取「品」,再加「科」。但是「科」可以轉分給其他孩子,成為宿親丁衛的候補標準,國家分成10種親衛職,由骨品家的小孩依「科」取士,二等以下兵丁才用招募、考選。國風早期還沒有官品、職位的分流,散階稱為「秩」,有大匡3秩和幾德11秩,共14秩官。有兼官制,實際上分為京職和方職,例如小京留守需要幾德2秩以上才能補除。地方雜役官是奉議10等「郎」,有類似科舉的轉考制,甄選地方官。普通百姓要晉升宮廷,只能參加術科考試,以才能補進26宮署,當畫師、廚師一類的。
◇近代早期律令國家的發展
梅茵蘭曆≒500-740是「廣義秋國戰國」時代,這包括它所贅續的後期「四國」時代。其中做為律令制度成立的兩個王國,就是鑑齊(≒400-650)和後續的天濟(≒600-750)。鑑齊律令制度的發展,其實是跟它的物業發展息息相關的,主要就是掌管錦綾織造的「內省所」做為流通主導部門獨立出來,中央宮廷為了建立整體經濟的法制管理措施,才從內廷建立「門下」機制,慢慢完成神州三省制的演變。律令制度開始以前的安秋法制充滿原始性格,雖然不講究身體刑,以刑重匯算成罰金,務求實際賠償,但是生命刑卻非常濫用,保留了焚刑一類的殘忍刑罰,連坐也很盛行,司法程序黑暗,常常以細故沒收訴訟費用,抵罪勞動的時間也很長很嚴苛。
鑑齊時代的地政制度與農業公社的發展息息相關,在5世紀,地方官員延續亞斯特齊坎後期的特許自辦原則,稱為「中代取締制」,公事官具有警務特質,中央留守召集每縣耆老擔任「勸農行人」,等於是中央派出的鄉長,他們因為掌握知識,有權分配「米調載書」上的擔額,一般農民則可以用「怨嘆書」的形式呈情,形成「互動民本制」。地政系統是士族集團主義,由附屬大夫、銜方小大夫組成,他們都是本鄉公族,久而久之形成家格,回到地方上實際世襲各種「金穀知道」、「監察知道」。為了方便管理,中央在基層採取「身元取調」,不按照實際資產和他們的土產地等決定賦役,而是以「黨性」決定一個小圈圈的人必須上繳的年貢。這種做法會造成內部團體不公,所以又實施「一條法」規定上繳物資統一折算,賦役主力也像早期軍事那樣採取年輪制。為了安定地方,特許本國公族打擊「惡黨」,俘口和中央對分,充做「底張」(身份職業由主人決定,類似奴隸的自由民)。為了確實掌握地方資源,又建立中央能直轄的「投誠鄉」,派遣中央親衛分出的「徙來宿衛」實行「中央一條」,候旨攤成。
鑑齊早期的制度仍然以人治為基礎,政隨人興、也隨人移,部門設置沒有常制。但具體來說,鑑齊官制是以京都、別京五都為主的地域分權制來實施,有點像Koei遊戲中的軍團分設。中央官大致上以勳貴系統為基底,補進各種幕僚系統和籌備系統中;軍事領袖有另一派的武班世襲,分遣到別京上鎮戍,親衛軍和宿衛軍則從其它軍區擇優補進,或者任用文班子弟蔭補。這種重視軍國機策的制度實在屬於屬人制度,領導者如果老年發聵或後紹無軌,國家制度很容易陷入疲軟狀態。重臣以什麼官職、什麼身份、什麼狀態進輔,也沒有制度化。
545年,神州的罪臣沈奕重來到安秋,神州遣使與鑑齊交涉,鑑齊接受招諭,上表金冊給神州皇帝,鑑齊王在訪花亭拜封為國王。後來,神州給鑑齊派去的回訪使中有誠信祖師(呂好嶸),帶去了5萬冊的書籍,鑑齊倫熙王奏請挽留,於是誠信祖師就在鑑齊開授神州書道學,成為中里書學的開始。570-650年代是中里的彌松文化期,建立了各種神州風格的石造建築,例如華慈寺、松津王塔,也開啟後來建築的靜玄風格,使用七芒星和九宮格的習慣也是這個時期開始的。594年王室內政變,祉章王把律令所在從白燕山城遷到月含江所抱繞的都彥山城,開啟文化本土化的功聖律令時期。628年的「開武論介」確定了本風書學的基本精神,將書學中的「易」概念賦予宇宙秩序的本體意含,確認從太極到萬物的複合演進過程。本風書學認為意義回向於空無,言說經由解釋,才將人的本心轉發為「智執」。政治實做上的意義就是,確認了外向開發三統:道統、政統、學統的原則,排除政治制度中的人性論,以「仁」做為本體,目標就是要達成實然的世界。後來的《經勘世鑑》將這個時期追認為「集權時期」。「集權時期」在制度上就是完成門下制度的深化,不久、負責尚書事務的左右決允也掛上辨章銜,使比較成熟的多相制也得到運用。不過安秋人在當時,還把這種制度視為舶來品,通常比處內相的最高宰輔及以下官員,仍然使用「比神州辨章」的贅稱。
中里到古磐地區的其它小王國,國家制度的神州化也陸續完成,以北古磐的「禎雋」為例,官僚散階分為「太京五秩」、高等地方官「八壇三秩」、其它地方官自設「命」階。文班領導為「同知宣政.兼總進御史.內相」,統領左右決允、左右諫議少師、知書侍少師等等。武班方面,國王自兼總裁元帥,以下統領中信左右使,諸衛門將等等。
(中略)
天濟王國的制度就在政堂機制完善的前提下,出現律令國家成熟化的特質。由於早期天濟保留貴族骨蔭制特色,聯合貴族制下的王位鬥爭十分激烈,修禮公家與敬穆公家為此常常準備動武爭御,因此在名臣安熙亶的斡旋、規劃下,逐步建立具有近代意義的制度。安熙亶自700年代起「比神州辨章並總知軍國」署理中央政務,發動鎮中原戰爭,攻取北原發護地,趁著輿論四起,又著手收編「邕南藝豪24家」,建立他在朝中的名望。接著他在制度上推行「奉京市易」制,大柢等同於王安石的市易法,國家收構剩餘商品,借貸或販賣給「傳葉保」(行會商人),按例收息。712年王位糾紛解決後,安熙亶又發佈〈武械收容令〉和〈小京整備令〉,確立了京野民分格以及「紫黃赤青黑」五等身份制。安熙亶並不是做身份性的限制,而是將身份等級去種姓和法制化,為將來實現人身自由制(身現視)鋪平道路。接替安熙亶職務的席勖懷又在730年代,發佈了〈冠婚廢止〉等一系列齊民政策,廢除城內行役人的進物義務,推行了稱為「十二藝仕貢」的考試制度,將民族技藝──例如茶道──納入考試正途,建立國家管理農業部份商品的先鋒。透過主業宮寺宣傳節用愛人的思想,匡正社會風氣。
730年代以後的天濟制度於是趨向成熟化,具體的中央部門是:
◆政堂內閣
△左決允(「決」表示依法行政,典出漢代決曹)
節部:人事、考課
號部:農業、財政、稅務、倉儲、酒醴
餘部:文化、學務、宗教
真部:擬旨、宣令、朝覲、宮廷生活
△右決允
照部:軍事後勤
禮部:法務、榮典、紀念;最高司法權併在本部
騰部、森林、水利、道路、建設
仁部:貴族事務、王室資產
以上各部設「卿」,如忠務卿、信務卿
◆門下院
△左辨章事─侍中左常侍、侍中諫議
◆中台院
△右辨章事─內史內詔誥
◆文籍院(備員、貼職機構)
◆五兵十衛
其中「五兵十衛」是軍事部門的總稱,內部組織仍然相當多元,而且隨著戰國戰事不斷進行調整。早期的「衛」以各地「牌所」為中心,各地設有府軍弁台和留守衛台,下轄擬三百戶、副三百戶等單位;後來又在中央增設衛所(但是不是明朝衛所制)。每衛派「新生」輪年上值,負責王陵護衛、別都治安等等。為了建成戰時單位,形成骨蔭的「知勳統監」掌管各衛所,將軍權上收,形成「封軍不封國」的中央封建制,對應的糧食.資源徵調單位稱為「行都台」,散佈在全國各地。早期的軍事位階分開來採取「世官九旗」,「旗」時戰時可編單位權限的稱號,平常則改掛文散階轉做公事官,商辦地方政務,「總旗管事」享有世祿,而且與地方有連結,分成文務「本鄉」和軍務「彖里」,雖然不是直接的土地封建官,但是也有中央封建的特色。
730年代以後,隨著土地制度改革,軍事建制也出現精簡、易調動的特色。在席勖懷處相的後期,將全國地域重劃成12縣,京職五品以上可以兼固郡司首(「守」或「令」之類的)。國家稅務系統分為兩級青丁,18歲時開始繳丁稅,等到他有土地和自生能力,或實在是拖到23歲時,才加收過去累積的「補徹錢」和開始徵收的田畝稅,65歲以上登入老籍,又可以只交丁稅,但是土地要移交給族中勞動人口,過多的土地被國家收回。這種稅法稱為「帳取勝均」,刻意要通融本國,單一宗族會結成大經濟單元的情況,國家不介入宗族內部經濟分配,但是壓抑宗族某對其它宗族的壓迫,同時確保有能力勞動的人能為國家增產報國。軍事方面,730年代晚期從事軍事精簡、精實,將天濟全國分為72宿衛,另外編成兩個滄浪衛(水師),總計74個衛由五大軍府輪番差遣,降低將兵相知相賊的情誼,每個衛下轄5-6個所,每個所有兵400人,所以全國常備總兵力約在16萬左右,再加上各地鄉本自辦「廂隊」,設立各種「准知擬百戶警備指揮」、百戶、三百戶,「准同國師指揮同知」等等,所以也有20-22萬可調兵力。雖然天濟因為後續亡國,只把這個制度延續到750年代,但是對整個安秋史具有影響。
◇岡京裕禮國的興亡
國風文化在神國半島取得主導地位後,各國道縣郡因為割據分裂的現實,在不同的「中央」制度主持下,也發展出各異的特色。其中,梅茵蘭曆580年代以後的中予.宿爾地區,出現了中央對下層控制力道很深,而且制度最為神州本位的王國,這就是裕禮。
能表現裕禮社會控制的一個面向就是對物價的掌握。當時的物價表被裁成圓邊的雙疊菱,物品按「行號」分類,以上中下等做為定價標準,並且用官印進行押縫。如果將三等物價和當時的歷史氣候造成的流通量做比較,並且對照官文書記載的歲泉鑄造、流通量,官方控制物價的證據就浮現了。唯一沒有辦法確定的是,物價只能對比出相對標準,物價的實在標準則因為流通用的絹帛來源廣泛,沒有質量對照的參考值,但是物價曲線的波動仍然是跟整個裕禮國運息息相關的。
裕禮的中央集權制度還是透過控制土地所有權和頒發權來確立的。雖然距離城池太遠而理論上無法自耕的土地,事實上都有籍帳證明土地持有的獨立性,而且城池周邊的便利土地因為土地用途和價格決定因素,事實上也不可能班給給平民。但是、由史料證明,裕禮採取戶調形式,支持對家庭手工業的盤剝,口錢只有在政府發給犁牛時做為附加稅來開徵,田租也傾向定額。
裕禮對於軍功貴族也有廣泛的賜額屯田,屯駐塢城基本上是一個戰鬥單位,按照「職皋」將人民分籍管理,實施生產隊生產和生產成果的供養率換算。塢城人口都是徙置而來,追隨特定骨蔭貴族,按照政府指派進行流轉,「堡壁百餘,結盟助堅」,人數大約在6000-7000戶,按照不斷向上組織的原則,集權在國家手中。
國家的中央軍(台納軍、內策軍)就從方軍進行第二次招募,整編成精實化的職業兵衛,同時這種身份也事實上世襲。後來戰事告急,國家於是將骨蔭貴族手中的方軍「兼併」到中央宿衛,另外從中央派出「節將」節制各軍;又從地方上再徵選百姓精壯組成「方鎮行營」,統統劃規中央統制。這種軍事制度逐漸跟生產部門脫節,隨著裕禮亡國,被證明是失敗的;加上制度改革時,中央財政已經孔急,也沒有辦法轉軌到更長期性的制度上。
早期裕禮也透過賜給膏腴的形式來維持勢家統治,雖然由於幾次「大熟糧賤」,加上國家土地擴張需要所促成管理思維的變化,以城、倉為中心的制度被認為不夠靈活,但是事實上實施兩稅以後,仍然必須注重折算、轉運的環節,並且用各種名目稅來維持集體稅收的增加,純貨幣的兩稅法並沒有持續很久,貨幣只能從祀禮錢和酒稅等一些禮儀行為中來加抽,實物經濟和時效流通卷才是賦稅制度的主流。後來,「留州」活耗的兩稅錢日增,國家只能不斷控制商品價值來維持「貨重錢輕」,很多時候是不合人情的,因此當安秋統一戰爭打到裕禮國境時,中央可以調動的資源變得很少很少,加上戰事的不斷失利,造成裕禮的總崩潰。
隨著裕禮進一步的神州化,中予地區的文學發展出自己的體裁,後來就被稱為「予體」。主要是神寺文學體和常規文學體,神寺文學體保留了古安秋語的抽象結句,常規文學體則與一般現實古文很接近了。
◇神寺文學體
「拜覆閣下:西堂綏留,上時返事取由者,召入院共催供,斟酌申候,侯樣流儀,其上可令言上次第,具可記侯,恐恐頓首」(接近北島文言,但是更加抽象)
◇常規文學體
〈答竹敦永〉:「春中分手聊記,可取秋風雁字亦,一室殆而無異,相對為也窮滌。公近勞辭不受,請者多虛雲行,吾黨不幸。言前重寸鐵心,排義曲循自施,聊做荒答一巾,切磋有餘,一讓西東三逕」
〈鄉老成館梁文〉:「百年前事回眸,江山跡留,晴泉古今猶。公來舉湊,是堂重修。時先生年耆,不自支尋,輿之經緯徵通,忘勞父老竭誠董,衣冠表裡門洞,流方教長,可跡士閣治模」
✯裕禮王主璿源譜與地政
┌致麒─公濬─開耑┬泰諄
│ │ └泰詠
略=┤ ├─公澶─開峪(咸清公家)
│ └─公澤─開峋─泰詮┬光遙
│ └光迺─淵岱─霖儎─雍磐
略─┬─公涪─開崧(原陵公家)
└─公洵─開嶸(河清公家)
567-590 顯祖祐彰儉王主 致麒
591-620 昭宗貞寬治王主 公濬
621-644 穆宗博厚武王主 泰詠
645-651 肅宗璃和寧王主 開峋
652-677 哲宗慶天祐王主 泰詮
678-684 熙宗遠恩願王主 光遙
685-702 德宗盛恩賜王主 光迺
703-724 睿宗寧恩勤王主 淵岱
1王主、3氐公家、5行台禁察司、13行台都書司──點控面、上制下金字塔結構
江門行台禁察司──馨慶(無音譯)
武驪行台禁察司──夷離(古:Rid-Ljiar)
曙畿行台禁察司──仇幾(古:Skhjegw-Tsjad)
實寧行台禁察司──申阿(古:Sthjin-Ad)
希邸行台禁察司──犀軫(古:Siid-Tjien)
┌京─區─街道地面
└─行禁司─行都司─┬督府─里
│ ├行政縣(重點城市還是會翻譯成「府」)─街道地面
│ ├座→加─里
│ └─座──屬┬格間─里
├議政行都司→└坊間─里
└密營
✯國家機構
◆中央政府組成
◇機務殿院
├鑑事廷所
├楔律廷所(立法)
├大度支廷所
╙→秉事廂院諸部(行政)
└外大理部(行政體系中的獨立部門,相當於台灣的司法院)
至式輔:主管宮廷庶務。
仁音勝政:聯絡中央政廳跟地方封建首長、封建將軍的負責人。
鑑事廷所:岡京裕禮國有2組中書門下機構,裕禮王主欽選2位大臣審理全國管理報告,左右鑑事大臣草擬與駁回詔令
楔律廷所:下設其專屬的察問支司(法律委員會),將有爭議的法案提交給王主,除此之外,王主本身不兼最高判官、不參與會議
大度支廷所:進行全國金錢方面的監督,並處理司法體系上訴的經濟、財政、稅務案件
秉事廂院:等同於其它國家的洋制內閣,設有各部門,由鑑事廷所、楔律廷所、大度支廷所共同推薦來任命;秉事廂院其中1位治書(部長)被賦予內宰(宰相)的職能,直接對王主負責;1位主要內宰,要與另外任命的左右典部權範一同,制訂法令大綱
└以下10個「右司部」常設首長:
├左典部ˍ權範:草擬詔令
├右典部ˍ權範:駁回或再讀詔令
├右大部ˍ治書:處理其它部門不具體負責的中央政務、處理全國地方性稅務
├匯大部ˍ治書:處理全國官方文書
├禁衛部ˍ治書:負責中央軍,下有全國軍餉總監等等人員
├義音部ˍ治書:下屬官員不受地方封建首長控制,「走馬承受」將地方情報記載上陳
├馭史部ˍ治書:監管全國法律跟地方財務;不用「御」字
├大廂部ˍ治書:處理散佈全國的王室財產
├承傳部ˍ治書:處理全國遺產、寺院財產、兼管部份外交事宜
└內大理部ˍ治書:處理官方法律訴訟,接受人民陳情,管理中央法律制訂
◇京朝律令制度的發展:安秋「近代早期開端」(580-620年代)
在以農村協同勞作,並接受國家徵調為基礎的土地、政治制度上,郡以下的鄉里制形成,大約呈現為鄉3000戶、里300戶的規模。由於「分批籍民」與自由勞動制並存,基層人民支撐國家骨幹的形式也屬多種多樣。一般來說,「民苦以望人」的半官方勞動,例如:驛遞、鄉品、倉司,都由鄉官自行募役。從〈謐王寺記〉的史料來看,官方下達的上一級指示其實是要求地方鄉自行輪配修橋,但是役人害怕遇到狀況「專領其事」,所以陳情,於是官府改用日計傭錢60文的方式,事竟准返其家。當時銀元的幣值很高,相當於後來的六兩,如此推算當時的調役庸錢,也是很高的。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國家透過主持勞役的權力,事實上還有在賺錢,主要是透過坐免賦役非舊的週期性方法,主持均役制,形勢戶子錢到籍就可以免役,所以官方相對僱用了本來就是弱勢團體的貧戶,大家各有所得。其它官府救濟方式和神州都一樣,年免租稅、發倉以貸,等等。
但是這種恤民制度只及於真正意義的自由民。相對的,京朝地區有各種相當於奴隸性質的身份人民,一般都是被沒籍而來的被征服民,或是役身折酬的自鬻民,他們的日傭大約只有10文,負面地位可見一般,他們依不同的身份性,被稱為「底張」、「長調」、「經事人」,另外也有部曲制。由於勞動利息很低(但事實上也有10倍),一般這種二等民男性如果要改變身份,只能加入軍隊充做雜軍,女性就各有各的際遇了。「底張」、「長調」、「經事人」仍然在郡縣登記戶籍,他們在財產法和戶籍法上有一定保障,主人也不得重傷、強殺這種二等民,但是體罰和扣款的懲罰方式仍然普遍。
總體徵收是類似兩稅法的稽徵制度,大概是6月開徵,到9月中結束。上繳物資多半是實物,農器錢免,因為官府真正的田土收獲是絹、穀,而且很大一部份來自於營田、部曲,還有各軍爵領地按成上供的實物、泉貨。「二稅」的情況相對少,因為軍爵領地的收獲就不再由中央主持開徵。農業借貸只能由國家進行。農民繳交給國家的財貨,在年度總結之前可以「暫放」,例如夏天繳交布帛暫放,秋天有收獲的時候,繳交農作實物換回布帛。而且布帛暫放可以生息,藉此增加農民參與國家制度的意願。
部曲民是具有地域集團性的身份,部曲與常設郡縣分開,不實施鄉里自主制,而是被施以軍事化生產隊的組織形式,有縣、處、莊三級。部曲民的來源也是被征服民,或是歸化的遊牧群體,他們有自己的「姓種」,「古籍」在某些特定地方的人,或本來就是部曲的部曲民,即使改變領主,也要保持部曲民的身份,不得隨意轉徙。在京朝地區乃至於西陸各國,所以驛場、鐵場、鹽場、島嶼、要塞等軍事據點,都會設置這種部曲處莊。國家主導兵農器物的制作,在礦山或多水的地方設置「冶部」,駐有「防司」衛隊監督、保護生產。當時的冶鐵還在使用土洗錠鐵、鹽爐的技法,用重覆煉去雜質的方法得到鋼,這種方法在當時神州很普及,但不是最先進的技術。
由於軍事關係的緊張,當時各國也出現了「傳炬數」等遞報軍情的方式,有點類似密碼訊息。第一線的軍事要地會設置「煙台」,守衛軍民會用砲或是號角,每天遞傳不一樣的號聲,另外、一炬舉火後要保證在1個月內抵達國內,但是為了欺敵,每天又有固定的晝煙、暮煙,可以說是多種多樣。承載「傳炬」制度根本的就是國家武士:法更。法更身份發展出所謂的法更道,有必需修養和奉行的士禮,法更的綱常一直以「德」和「性」為內容。透過法更的發揮和犧牲,義理精神得到凝煉,強調「守仁」的境界。所謂「爵有高下,身非變化,士非轉徙,非士遷爵」,法更追求在精神上從世俗脫離出來,一心一意的忠君衛道,「子元氣之寓」。
◇珀明
秩1:四羽正將(徹幾靖啟和範):昂邦章京:≒1萬兵
秩2:四羽少將(多同靖啟和範):副昂邦章京
秩3:三羽正將 (副將)(徹幾武赫和範):梅勒章京:≒2000兵
秩4:三羽少將 (副將)(多同武赫和範):副梅勒章京
秩5:兩羽正將 (參將)(徹幾愛德和範):嘉洛章京:≒500-600兵
秩6:兩羽少將 (參將)(多同愛德和範):副嘉洛章京
秩7:羽官正尉(拜德和範):倪祿章京
秩8:半羽正尉(拓舍和範):百戶章京
1:武爵秩和後來的旗始官不同,可視為早期的散階
2:「章京」指可以管帶的兵額,因為是世族分封制,有時三羽也可以掛昂邦領萬兵
◇京朝律令制度的發展:安秋「近代早期開端」(580-620年代)(續)
◇真旬辜驪國
真旬辜驪國(以下稱真旬)制度設計完全是從軍事調節性著眼的,實施「以城管縣」的點狀控制,城主同時就是一地的軍事、行政、司法、監察長官。城的等級分為「埲(beng)」和「屆」,「屆」長期駐守防守常備軍;「埲」駐守攻守常備軍,需要在不同的「埲」之間移防。「埲」軍移防長官稱為「行軍主簿」,但是他只負責移防、清點、軍需等等事務,實際上的軍事指揮權還是在「埲」城城主的手中。真旬實施大營制,約略以600-700兵編成一營,六個營編成一團,大約是4000人左右。真旬的兵力抽調比例高的不可思議,大約全國男子每5抽1,以大量的軍籍勞動力移動開墾營屯。這樣一來,真旬的地方常備兵力時常維持在2-4萬大軍,不斷的東征西討。
真旬維持安秋式的封建制:封軍不封國,城的經營率由一些文職常務地方官經營,城主本身則在各個城池輪調,手下帶的兵都是自己值營領地時招募、訓練而來的。每個城宛如小朝廷,設有自己的穀部、藥部等等地方性的執行機構。為了不讓地方的草根官僚杯葛輪值城主種種措施,地方文官於是採取貢士考試,讓所有執行文官必須透過中央制度來獲得他的身份,這種做法同時也能得到國家基層的支持,因為身份的晉升是有希望的。城主集團則透過血緣性維持對軍隊的經營權,一個軍團宛如一個大家族,具有相當強的團結力。地方文官組成自己的7級「群階」。在國家權力頂端的就是中央朝廷,在中央也有12級「散階」,以首都藏京(藏璃)為中心自成國中上國,建立自己的中央軍「五緋誓」,大約在2萬人左右。
真旬也是透過國家主導土地分配來維持經濟收入。除了營屯田由軍隊自足以外,田土依循「責實」主義劃分成各種莊園:學田收入歸書院、廨田收入歸官府,一般田地分成國家田和地主田,收入歸國家就是國家田,收入歸地主就是地主田,為國家田勞動的農民相當於國家公務員,為地主田勞動的契約農民則由地主管理,有土地資產的地主可以被薦任成「里佐平」。
基本上,以上簡單、扁平的制度設計是為了因應資源徵調的快捷性,同時讓既得利益集團身份不斷堆疊,確保國家的穩定性。可是這種制度實施越久,身份的良賤差異就越突顯,廣大農民也被漸漸的奴隸化,在隨著時代不斷更新法規時,事實上的農奴制措施就被不斷的追認、成為定法,因此在珀明興起以後,真旬面對珀明的攻勢,社會整體的士氣就越來越低沈。而且當做為軍事總領導的王室越來越缺乏軍事願景、也越來越無法獲得實質的勝利以後,整個軍事體系中的抉策變得越來越難產出和執行,同時圍繞各軍協調和指揮權分配的事宜,內鬥也越來越激烈。表面上整個軍事體系互相鑲嵌、互為表裡,但是正因為凝為一體,反而變得很僵化,面對戰事的失利也無法指出錯囊來及時糾正,軍事貴族之間也因為經濟、血緣的裙帶關係而和諧茍且,基本上註定這樣的組織行為必然遭到失敗。
◇「元代」社會文化
珀明「元代」指的是珀明建國前夕一直到750年代毅宗朝的時期,在這一時期,國風制度持續分解,但具有中世紀特質的封建秩序卻在繼續完善。指標性的時代開頭,是穆宗朝《經濟律令》的完成,製訂了「奉旨施行」的斷案「格例」。在《經濟律令》的800多個條文中,有300多條是照搬神州法制,並且混用諸多神州的前代律。穆宗朝由於開國勳舊掌握大部份軍事發言權,曾經在寒門士人的陳書下「更定學式」,開辦武舉,但是由於守舊派的反對,武舉只被用來當做貴族軍的晉升考試,歷次「入格」的武人,也僅在15人左右保障1個平民解額。
「元代」時期的農業,由於國家主導《典雨例》等計算天象曆辰的學術工作,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例如種籽濕度的掌握,透過一定的經驗性測試完成類科學考察。安秋的精神性物質也在本時期出現了變化,例如在音樂方面,神國本境的古玄琴失傳,改採神州引進的三弦三岑,並依此改造出5弦琵琶、13孔笛等新的本土樂器。
由於神國半島各區域在珀明「元代」進入了各自統合的階段,本土物產的輸出成立了相關的管押機構,各種物產如南天星、茯苓、松子,有計劃的向神州本境打開通路。由於從神國半島到達神州內陸有千里之遙,國家主導的貿易機制提供商旅很大的保障。神國對神州的貿易很大程度上是在朝貢制度的框架下完成的,因此神州帝國視珀明的聯合國表現,出現「三等賜封」的形式,也就是按照珀明羲王的具體功蹟,下賜白山郡王、西安王、侍中珀明王等不等的稱號,並賜授鍍金銀印。
神國具體統一之後,頒行了新的散階:
堂上官:
上銀青光祿大夫(正一品)/銀青光祿大夫(正一品)/上銀赤光祿大夫(從一品)/銀赤光祿大夫(從一品)/上光祿大夫(正二品)/光祿大夫(正二品)/上正議大夫(從二品)/正議大夫(從二品)/上通議先呂(正三品堂上)(東班)/上領軍贊景(正三品堂上)(西班)
東班參上官:
通議先呂(正三品堂下)/上大中先呂(從三品)/大中先呂(從三品)/上中散先呂(正四品)/中散先呂(正四品)/上朝議先呂(從四品)/朝議先呂(從四品)/上朝請先呂(正五品)/朝請先呂(正五品)/上朝議次呂(從五品)/朝議次呂(從五品)/上承議次呂(正六品)/承議次呂(正六品)/上奉議次呂(從六品)/奉議次呂(從六品)
東班承務官:
宣德中加(正七品)/宣議中加(從七品)/徵事少加(正八品)/承奉少加(從八品)/登林子加(正九品)/文林子加(從九品)
西班參上官:
領軍贊景(正三品堂下)/上雲麾贊景(從三品)/雲麾贊景(從三品)/中武贊景(正四品)/將武贊景(正四品)/宣威贊景(從四品)/明威贊景(從四品)/定遠贊景(正五品)/寧遠贊景(正五品)/遊騎公方(從五品)/遊擊公方(從五品)/昭武公方(正六品)/耀武公方(正六品)/振威公方(從六品)/振武公方(從六品)
西班承務官:
上公乘(正七品)/少公乘(從七品)/上公代(正八品)/少公代(從八品)/上公士(正九品)/少公士(從九品)
珀明開國以後,長期編組在羽林院(軍事中樞機構)名下的司法行政機構,勢必出現改組及完善的必要,因此除了確立中央部門(和仁治付刑工)都享有一定比例的司法管轄權限外,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派遣式會審機制,例如:
1.王、公、侯、內圈大臣會審
2.公、侯、伯、六部會審
3.特務機構、地方派遣機構會審
雖然珀明存在著南北面官的官僚系統組成差異,但是在令制道、領制萬戶旗,和一些特殊地區,仍然配合行政分權系統設置了「法佈政司」一類的司法機構,以下官員有政四位元位法參政、正五位法左、法右參議、正七位理問、從七位副理問等等官員,並一直持續到近現代。
附帶補充的是,珀明司法系統在現代以後,將法官官俸同行政官俸分離開來,確立中央權力分權及司法體系內部分權的措施,建立各個等級的民刑推事(法官),官俸在100-160朱玄銀圓不等。任用資格則在20-60歲間,建立法政讀書學堂訓練司法人員;刑部省按照分權原則,重劃為法議事司、法行事司、法判事司等等,約略有三權分立的意味。
〒未完【國政列表】
執政任別任期 內閣總理任別任期
01 907-909 張敬澤
02 909-910 張盡揚 實權元弘範
03 910-912 張榮棟 01 910-912 元弘範
04 912-915 姜鼎榕 02 912-915 元弘範
05 916-917 元弘範
06 918-923 李惟奉 03 918-923 孫從慶
07 924 李惟奉 04 924 孫從慶 實權尚文復
08 924-929 元弘範 05 924-929 尚文復
09 930-935 元弘範 06 930-935 尚文復
10 936-940 元弘範 07 936-940 尚文復
10續941 尚文復 08 941 高泰堯
11 941-946 高泰堯 09 941-945 高泰堯
11續941-946 高泰堯 10 945-946 高泰堯
12 947-952 闕朝璽 11 947-952 高泰堯
13 953-958 魏群 12 953-958 薛令德 實權高泰堯至980歿
14 959-964 魏群 13 959-964 張琮曦
15 965-970 季培彥 14 965-970 趙思雋
16 971-976 馮懷緯 15 971-976 高文宇
17 977-982 張琮曦 16 977-982 高文宇
第14屆內閣(965-970)長任大臣名單:
*樞密院主席大臣、協和勞動黨主席:高泰堯邦爵
*執政大臣、協和勞動黨副主席兼秘書長:季培彥
內閣總理大臣:趙思雋君騎尉
內閣協理大臣:樊公德
典行大臣:張琮曦任騎尉
治潤大臣:魏群君騎尉
咸禮大臣:甫興科
廠衛大臣:越子長
度支大臣:高文宇(泰堯子)
清華銀行總裁:蔣少瓊
--------------------
內閣部門:
典行(外務抉策)
治潤(國家計劃)
----------
咸禮(典禮、外交執行)
五兵(軍務行政)
左民(民事內務)
直事(綜合內務)
廠衛(社會安全)
宣徽(工業)
將作(工程)
計授(戶計)
象和(人事)
冑常(學務、文化、宗教)
度支(財經標準)
農林(兼紙纖)
鹽鐵
遞信(郵傳交通)
塊處(環境標準)
----------
清華銀行(國家銀行,以前叫願友銀行)
--------------------
典行語出典客、大行
咸禮語出萬國咸寧、禮維義範
象和語出天官政和,天則天象
冑常語出冑子、太常
塊處語出大塊噫氣,其名為風,或出或處,或默或語
【人口分布】
約3299萬人左右。
泰國人口數字:
http://www.populstat.info/Asia/thailanc.htm基本上做為珀明的參考值。地球─風硝為1970─970。因此,梅茵蘭曆1010年時,珀明會有7100萬人口。這個人口增長幅度略大於日本,但是符合珀明經濟發展的需要。珀明的國土面積比前滿洲國大,因此最高人口負載為9億,因此、珀明人口增長幅度,遠不會出現人口過剩的問題。
據此推算,珀明在820年代以前,全國總人口大約在350-400萬左右。因此,以前拿破崙時代的封爵數來估古代珀明的封爵,大約是10:1(「法一帝」人口4400萬),也就是:公爵7、侯爵36、伯爵38、邦爵72。現代封爵數:公爵18、侯爵63、伯爵128、邦爵187。
【貨幣】

珀明法定貨幣稱為「立朝文圓」,簡稱「圓」(P¥),大抵是依立朝地區一銀元價格的千分之一換算制訂的,國內物價相對比例與現實台灣等差不一,一明斤魚在內陸為307圓,一明斤白菜為46圓。硬幣最大面額50,紙鈔最大面額5000。
【經濟】
形成中的大企業:京陵、願友、經杉。
雖然工業化是國家現代化的時勢之趨,但是珀明的工業化也有偶然因素。首先是原料取得的優越條件,除了國產原油並不能說是首屈一指,珀明原煤、原木、原材料資源豐富,鐵礦可以自足,菱美礦、紅柱石、金剛石、硼等礦產為地域之首,在已發現礦產的137種中,儲量居神州首位的有9種。肥沃的黑土和氣候資源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了天然條件,珀明農業也確實有質與量的提升,但是在當時內外環境下,還不能將農產品價格提高,讓農民獲利並進行再投資,因此有計劃的推動讓製造業或第二產業的國民收入在收入比重逐步提高,國家則扮演介入和主導的角色。基於國家安全,並企圖透過農業為工業累積,國家獎勵積優農戶,並將一般農民借貸利息以國家力量壓在30%以下。10世紀中期以後,由於當局持續擴大儲蓄活動,因此投資財源自給度略升了10%。完整的傳統鄉校、私塾教育為工業化提供了人力,望族的連續性家庭觀念則讓珀明的生產單位一開始就有集中的趨勢,由此發展出來的企業單位因此更具有擬親緣的性質,民眾因為害怕孤立與不安,更習慣於服從合法性權威。國家政黨負責褒揚和維持埋頭苦幹、奮鬥犧牲的精神,另一方面則統合內道德與外道德,在「克從五典」之外,積極完備公眾秩序的「第六倫」關係。舊的中階層透過與固有勢力的結合,事實上成為新的集體的支配階層,他們支持國家面對新情勢發展強而有效的政策。
在與玄北市場的整合上,採取部份進口管制、有條件自由化的平衡戰略,儘量提升勞務和服務的附加價值,然而迄至960年代,珀明服務進出都不及世界的3%,而且當時珀明也唯有透過模仿玄武、呼應玄武發展的利益導向、參與玄武帶動的社群,才能維持自身在神州區域結構內的競爭力,主要也是因為珀明在安全議題與資金上離不開玄武所能提供的彈性。不過、整合要求的是區域內成員共同體意識的形成,和相應的運作完善,足以使成員確信較長時間可以預期的變化,但是珀明民族仍然比較重視同中存異,重視自我民族的愛國情操所帶來的社會凝聚和公共秩序,根植於那塊土地上分享的歷史,捍衛過去歷史所存在的價值,這點在現在、將來都沒有也不會根本改變。宣徽部的補助以整體國家利益目標為主,在當時主要鼓勵生產方式改革。民間貸款不需要得到政府的保證,但是政府和民間保持密切的接觸。治潤部門由經濟和統計學家組成,雖然欠缺技術(如肥料製造)上的知識,但是透過抉策能力和經驗,該部門結合預算、外資連繫與公營事業等發展有計劃性的經濟政策。投資被優先分配於規模製造業,採重點式的開發電力、交通等基礎產業及公共建設,以突破基礎部門的瓶頸,謀求外部經濟效果,誘導產業結構改善。960年代正在朝進口替代工業化計劃,經由奠定自主工業和推動出口(因為國內市場畢竟不大)努力,進一步則謀求長遠方向上普及重化工業化。不過因為當時的工業發展仍集中在紡織、木材加工、輕巧機械、印刷、食品加工(計算上附屬於養殖業)、窯業上,而偏偏對中小企業和公平交易的政策空洞、土地規劃相對僵化,而規模500人以上的企業在950-960年代還不及10%,所以要實踐完成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另外、投資規模的擴大也帶來外債本息償還的負擔。
由於本土南北面的固有差異以及中心是丘陵地和環海地理環境,政府得以透過引進新作物、更新漁、牧業設備和改變飲食習慣的方式,壓低食用油和米、麥價格,進行漸進的土地改革。政府輔導佃農承包農田並給予技術培訓,嚴格限制土地用途,打擊偽造土地買主的不法行為,規定地主不得隨意撤毀租約,以新式技術重新丈量土地等等,還讓出售土地和出租土地超過20年的地主獲得獎金,鼓勵出售零星地。從910-940年代,國家分期向地主償還了農地產出年產量的150%(很多是賴掉的),終於使佃農比例從53%下降到21%。一些小土地擁有者則以國家僱用的方式結合成集體農莊,由於後續的經濟恐慌,國家也不得不維持這個缺乏競爭力的部門,約佔農業人口的12%。從東南海港勝海,到西北知慶拉了知勝鐵路,這個地段不是那麼平整,但是連動整個珀明菁華區,所以很紮實的先修這段。西方面海地區路況很好,鐵路修築活動反而較緩。文投、辜明、積張等道發展礦業、林業,木材可順江而下。東部、東北等道以林業、牧業為主。幾條大江上游修築水電站。江後、江前各道仍以牧業為主。西北長.宇等道營田、紡織,亦有工礦業,主要出口北島。南部丹海各道以精耕細作為主,一些個別傳統產業,如建材紙業也頗有國際空間。
透過技能測驗制度,政府制定技能等級的標準,再用測驗方法據以發給證書,以便勞工能更適當的應用;生產力中心和工業界會選派學員出國深造。大多數的珀明公司只有一個工會組織,勞資問題都是在公司內部由工會和僱主直接進行。工會幾乎不例外的不贊成將勞資關係帶到管理領域去,而且由於忠誠度和安全感,勞工的流動性也不高。不過增進勞工福祉必要的深度民主化滯足不前,只是廣大群眾也無力翻轉結構。各種工會、協會取代傳統核心成為社會理性控制的有利因素,間接也因為共享價值決定了珀明人穩定的投票行為,國家機器和執政政黨運用強有力的政治.經濟手段,從事對社會活動軟性控制與操縱的基礎工作,巧避系統化發展,進而達成國家利益極大化的行為,政府在不受外力影響的情況下,大量進行個別勞動法令的制訂,非競爭性的層級節制被政府認可和特許,實質的協商和民間聯盟力量是不存在的。日後政府的教育分流與住屋規劃,著眼點也仍舊是控制。不過從正面來說,保守菁英對稅賦改革的抵制卻也能透過修改法規加以憚壓,普遍性的政治空間也還是有形貌上的民主。珀明由於在離開傳統社會的現實上走得很平緩(儘管政爭激烈),加上經濟緩慢但持續的發展,就將民眾的自覺性轉移到「民族主義是自由主義的前提」上。總體政治意見的變異性和碎裂性在高泰堯奪權以後基本解決。
珀明金融是封閉性的寡佔市場,地方性財閥在緩慢的變遷過程中消解,成為官股主導的主要銀行體系,生產者以銀行體系為主要的資金來源(很大一部份是外資),政府與銀行關係密切,銀行有信用分配的作用和專業分工,透過長期信用對大型生產提供貸款,政策性融資的主要來源則是郵政儲蓄。企業為了避免零散籌資的高成本,也就和銀行體系結合在一起,很多時候雙方是透過默契而非法律層面達成監督,或是延緩借期、擴大融資,企業的收買、擴大因而能加速進行,而不良債權的問題即使經歷經濟恐慌,也不被認為是內生的,所以危機後的珀明融資仍然維持這種特色,並反而成為日後發展的優勢之一──政府對市場和企業的干預也不是透過法律,而是透過「指導」進行。940年代以前因為社會秩序動盪、工資漲幅快速,使外國人投資略趨不振。但是憑藉良好的技職教育和穩定物價的努力,950年代外人投資金額遽升以億計。但是經濟恐慌後,政府追加了公共投資,在資本累積和使用上,為了另一手擴大內需造成投資增長一再反彈,資本難以回收和呆壞賬的金融風險隱然存在,不良資產將持續超過gdp的10%。但日後政府也不會用縮小財政負擔的方式維持競爭力,而是透過技術官僚強力指導,不斷擠壓出資金加以挹注進行線性發展。960年代婦女勞動力還沒有從傳統蜂窩型社會組織中徹底解放,以暫時性勞工的身份影附在工業生產中,加上週期性人口因素,青年勞動力略顯不足,加上基於公平性考量,均分家產繼承制以法規形式保留下來,造成青年離鄉意願沒有提升,許多人則是為了逃離小農身份而棄農從工。從850到960年代,工商業人口(以支薪方式評估)從16%提升到27%,從數據來評估,960年代珀明仍稍遜於納東。
【貴族】
元祺604-615 太宗康武羲王 景道
佑麟616-619 世宗昭烈羲王 景孝
興正620-647 穆宗文明羲王 景希
貞熙648-662 戴宗道璽羲王 景嘉
天稟663-698 魏宗應慶羲王 景氏
弘奉699 明宗仁襄羲王 景涵
觀元700-714 康宗懷仁羲王 景緒
慶泰715-733 道宗和豐羲王 景堯
時諄734-751 桓宗孝明羲王 敬淑
真乘752-754 毅宗光孝羲王 敬紘
崇光755-759 貞宗慶緯羲王 敬繁
宇規760-774 元宗祿永羲王 敬諧
光狩775-787 宣宗清永羲王 維敬
熹壽共和777-787
慶裕779-800 肅宗德永羲王 淳遠
壬煦801-802 直宗壽明羲王 端遠
芬祚803-820 敬宗霞永羲王 棣衍
照聖821-836 嗣宗麒永羲王 顯純
麗壽837-866 定宗弘裕羲王 博夏
衡觀867-871 熙宗覺敬羲王 元同
資感872-876 裕宗顯明羲王 淳錫
慶淳877-883 文宗仁應羲王 耑儀
端德884-888 正宗元中羲王 善年
嗣徽889 順宗照豐羲王 寬嚴
省符889-893 商宗真應羲王 熙貞
雍峻894-896 誓宗應泰羲王 熙潤
舜冊895-899 光宗會宇羲王 瑞慶
慶願900-903 德宗上瑞羲王 時臻
閑鴻904-919 齊宗嘉攝羲王 兆衡
尊秉920-951 譽宗慶永羲王 廷瑀
聞明952- 聞明羲王 胤琦
----------
追尊:
光孝羲王 善璇
文嵩羲王 熙乘
兆衡是熙乘的兒子,時臻的養子。
胤琦時開始規定一世一元、尊元同號。
尊秉:〈後漢書.禮儀上〉:「普尊大道之郊域,秉率百福之休靈…六合之內,靡不蒙德,永永與天無極」。
聞明:〈史記.孝文本紀〉:「聞歌者,所以發德也,舞者,所以明功也…為昭德之舞,以明休德」。
*羲王
*左和王(羲王儲);*和王(舊制比較類似職位);*中里和王;*中予和王
*內公爵、公爵
*內侯爵、侯爵
*內伯爵、伯爵
*內邦爵、邦爵
----------
*任親尉、任騎尉
*衛親尉、衛騎尉
君騎尉(有功授譽,類似sir)
王后
爵夫人
國公主
貴族姬
「*」只授宗室。侯、甸、男、衛原本是殷代四種服役內容,後世的理解是「邦內甸服,邦外侯服,侯衛賓服」,其實不是原意。侯、甸、男、衛因為是外服官,被珀明用以自況藩國爵制,訂出高下。「男,任也,任王事」,男改稱任。甸改稱邦。公、侯、伯、邦依其意義,享有沐邑,加贅「某地多少戶」,按當地歲收換比賜祿,但是是象徵意義,金額不多。「內」代表父系(「內親」)。中里和王、中予和王世襲罔替,其小宗不得襲爵;其它爵稱自公爵起賜,一代減一等,襲盡除爵,王族也不例外。
大王子稱為元子,確定儲位的羲王王子稱為御世子。王子出生後先取宮號,確立在襲盡前成立的新宮家。之後命名、取院號。例如:誠宮.崇慶院君.彥恕。
王宮內所有妃嬪及宮女均屬內命婦,一旦舉行世娙禮,一生不能婚嫁,要離開王宮只有兩個可能,一是年老體衰或疾病纏身,一是服侍的王上病逝。只要不是羲王真正的後宮,離開王宮後允許除節婚嫁。
太王太妃(不設品階)
太妃(不設品階)
羲王妃(不設品階)
御世子婕(不設品階)
羲王嬪(從一品)
御世子媛(從二品)
羲王左昭儀、右昭儀(從三品)
御世子左良則、右良則(從四品)
--------------------
餘略。
【風俗文化、節慶假日】
珀明民族的婚姻制度,保留著群婚制的痕跡,婚嫁不論行輩,甚至可以「妻母報嫂」,於是出現了外甥女嫁舅舅,姨母嫁外甥等現象。大族經常互通婚姻,為了鞏固相互的權勢,保留上述現象,幾代人不論行輩嬌嫁。女子嫁給上一輩的人稱為「抬輩」,被認為是好事。一般來說,舅舅家的女兒可以嫁給姑母家的兒子,可是姑母家的女兒若要嫁給舅舅家的兒子,會認為是「骨血倒流」,情況就少一些。沒有收繼婚,改嫁不被認為可恥。
在珀明,較甚重的行禮稱為「千禮」,方法是a手按a膝,b手下垂,a前b後微微半蹲,如果是高者向低者先行此禮,低者須以千禮相回,但通常自然是低者向高者行千禮,高者只需要點頭就可以了。其它還有撫鬢禮、抱見禮,官員和軍人用的是克薩爾禮。
家裡生男孩時,要在門左掛箭,生女孩時在門右掛彩色布條,出生3天的嬰兒,要放在放有戒指的澡盆裡「洗戒」,滿月時「洗繁」,在澡盆裡放入花心、柑葉或三塊小石子,代表富貴、繁榮及勇敢,周歲禮用酒或油飯祭拜祖先及守護神。
「採生」和「開奶」:嬰兒看到的第一個外人被稱為採生人,意為採生人將對嬰兒產生影響,有的還被認為乾爹乾媽。開奶是請多子女的婦女給嬰兒喂第一口奶,意謂消災無病好養活。
將一個兒女雙全又有威望的老太太(稱為姥姥)接到家中,用一根大蔥打孩子三下,邊打邊說:「一打聰明,二打伶俐,三打明明白白」。說完,孩子的父親將大蔥扔到房上,親友們一齊向孩子的父母道喜。
嬰兒掛車:嬰兒的舅父在滿月這天要送給一個悠車,親手掛起來,悠車以經人用過的為佳,俗稱「養活孩子吊起來」。
睡扁頭:讓嬰兒枕著裝有糧食的小枕頭,「頭枕糧倉」,日後大富大貴,並叫嬰兒仰面躺著,把嬰兒的後腦勺睡得又平又扁,嬰兒後背也睡得扁平、肩寬。
珀明人敬老愛幼,在路上遇到老人,騎馬者要下鞍、步行者要讓路,兒媳每天都要向公婆請安,老人說話時不准插嘴,年過六旬的男人基本上不下田,晚輩不能直呼長者姓名,所以也常有祖父母去世,孫輩還不知其名的情況,家中老人要請坐在南炕溫暖的地方,等等。
由於早期是馬上民族,有遷徙之慮,又經歷經常打仗的歷史,要處理出征將士的遺體,形成葬禮用火葬,但是又將骨灰罈埋在地下,立碑。火葬時和棺材合燒,做「七」時另外焚燒裝有玉器或銅錢的錦袋,也是埋入地下。
萬壽節(今上羲王誕辰)
天元節(太宗羲王誕辰)
長樂元旦(新曆-01.01-)
新年。由於舊曆的11.20同時也是百衲女神的生日,後來就會由朝京畿沿神寺公告來年慶祝女神生日的日期,再配合新曆元旦放連假。講究的人家會到寺院迎火回家,新火未至,就禁止人們生火。人們先案供神明回天堂的旅費,再把這些錢送給小孩子壓歲。女神像會遊街,人們爭獻花籃,當年的花朵會堆成灌木叢的樣子燒掉。寺院祭司會手持綁著草繩、紅紙、果子的鋤頭,在接受信眾或農民的祝禱後給予寬恕,然後植下紅豆。人們飲用屠蘇藥酒保祐新的一年健康,用精美的漆器喝貢拜過神明的甜奶粥,吃韭菜和丸子象徵永久團圓。農民會用香水為馱獸洗澡,繫上紅、白、金色的繫繩和鈴鐺。人們在這天用拉繩、對詩、對藥帖、插花的方式「鬥草」。
建國節(新曆01.10)
珀明建國紀念日。
天中節(新曆03.03)
受到上巳影響的節日,上巳要舉行祓除畔浴,所以是跟水有關的水瀨之日。這天要拜天拜日,行禮的方式是先袖手微俯身,稍退身,跪左膝,蹲右膝,左右搖肘,搖袖下拂膝,上至肩,再以手按右膝,單跪左膝而成拜禮。古時在這天會用木頭雕出兔子的形狀放在草叢裡,參加活動的人分成兩隊,每次每隊出一人,騎馬急馳射之,先中者為勝,負者要下馬,向勝利者敬酒,勝者在馬上接酒飲之。後來改成用兩端裝飾絨球的小棍,在小木盅沾酒點在兔子木雕的額頭上。這是對兔子生育力的反面崇拜方式,也顯現出珀明早期的尚武風格。上巳要在門口灑水,以示祝福。在河邊飄放形似蓮花的燈,點燃其中的香、燭,冀望未來的美好。香燭製成鳥巢形,象徵初春一切恢復生機。這兩天舉辦的兒童猜謎,往往以愛父母、愛國家為主題,所以稍稍雷同於其它國家的父母親節。丹海地區的農漁戶會花衣弄舞,祈求生子和農產豐收。這天要吃馬鈴薯燒羊肉或豆子羊肉湯,祈求全家遠離惡魔,身體安康。
忠明節(新曆03.05)
祭祀過去的殉國英雄。實際上取自「寒食」中,忠臣為國主屈死的事蹟。這天要吃放冷的湯圓。
宸拱節(新曆04.06)
更換「嚴迴」的繫線或佩戴袪災錢的節日。「嚴迴」由棉線或絲線和金或玉製成,斜掛在頸部或肩頭,是弱冠時可以佩戴的護身物。人們會清掃煙筒,再燃燒舊絲線,薰祈避免來年的祝融之災。宸拱節也是燈光的節日,人們在燈火間川流,替崇筠神像的心臟更換經紙,將舊經紙用線繫在飛禽尾部,送上八花天堂,也有送亡者一路好走的意思。蓋上紅面具的神像,會用華轎扛出來在街道上弄舞。崇筠神的形象是叼著老鼠的花貓,是避免鼠疫和死亡的神。在這天吃五穀飯,吃塞有栗子、核桃等堅果的餡餅,喝祈禱耳聰目明的靡酒(一種用感染腐霉的水果釀成的無害甜酒)。有些地區會玩跳跳板或摔跤一類的傳統遊戲,在這天吟詩吹笛也很盛行。這一天要努力展現古時的藝術、手工藝和音樂,市集上會展示傳統的木雕、地毯編織、針織和刺繡、陶瓷模製、景泰藍燒製、蛋殼繪畫和細密繪畫等技藝。江前江後一帶會讓牧羊或明牛賽跑、屈膝;度勉地區則是以羊隊繞市,像釣魚一般用木枝餵食羊群。
追遠節(新曆05.30)
建國忠靈節頒佈後,為了表彰慎終追遠,又立前一天專祀祖先。
九如節(新曆05.15)
建國紀念日,節名取自祝頌辭「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這個節日在古代就有了,慶祝時要在放飛的風箏綁著小竹筒,裡面藏有寫下願望的紙條。
建國忠靈節(新曆05.31)
祭祀殉國英雄的日子。由古風時代宮中的神饌、王靈祭儀演變而來,有招魂、鎮魂的儀式。
百中節(新曆07.15)
「百中」就是多種農作物成熟、豐收的意思,又有「魄縱」的意思,為了告慰父母在天之靈,在這天舉行「薦新」祭拜。百中節最初只是御廷做戲織麻的固定日期,後來祭農神的儀式普及民間,於是這天大家都放下農事,唱歌跳舞慶祝,彼此感謝大家的勤勞生產,後來又明訂為年度性的節日,慶祝勞動者對社會和經濟的所做的貢獻。在這天使用粘土層中湧出的龍泉水進行茶禮,據說可以消除神經痛的毛病。這天少不了抬轎、花車、鼓笛隊伍,各地展示當地繫有紙花綵球的三色長條旗,立旗的地方,人們在象徵純潔、虛心、忠誠、尊敬的藍、白、綠、紅紙條上擇一寫下願望,用細繩升向天空。百中節過去是在舊曆07.15,後來因為計歲習慣改變,直接挪到新曆當天。
得水節(新曆07.20)
取自「為有源頭活水來」的典故,是開啟智慧的節日。有些晚冬播種的農作物在這個時候收成了,所以有學習有成的意思。在這一天要吃花餅,實際上就是一種月餅。
立成節(新曆07.31)
一個起源跟狐狸有關的節日。狐狸通常是冬天出生的,長到8個月就夠大會做怪了,所以家家戶戶門口掛著假的狐狸尾巴,假裝是「自己狐」。人們到公園或近水的草地,將油、蠟塑造的花草、鳥獸擺在燈架上燃燒,將燒剩的油蠟捐到「集閱所」。油、蠟怕狐狸偷吃,所以會調成苦味的,結果很多人在這一天大冒險…。人們在「集閱所」索取加持過的淨水回家沐浴,闔家品嘗酸奶製的點心。人們在集合點或自家投擲豆類,順利入筒的視為「良菽」,人們會包在精緻的紙包裡互贈,表示祝福,當然是越多越好。掉在外面的豆子洗乾淨,當天吃完,表示楣運stop。許多人在這兩天,到「狐博士」像前抽表格玩填字遊戲,填出來的關鍵字代表下半年努力的目標。節慶結束時,營業的店舖要封門靜居,停止一切交易活動,以祈求風調雨順、人壽年豐。讓當年8歲的孩童穿上華袍,穿越鮮花拱門,並且向護城神虔香致意。
慈瑞節(新曆09.20)
也被戲稱為「順妻日」,也有「討個老婆好過年」的意思,所以也是情人節的變體。古代社會流動緩慢的時候,少數幸運的男生突然成為富人,就不要原本的髮妻了,為了糾正社會風氣,因此將本日提升為國家節日。另一個典故是倒過來的,就是妻子嫁給後夫後,後悔前夫發達了,想不開自殺了,因此也是勸人珍惜生命的節日。
共同新節(新曆10.11,原東南部安秋曆剩餘日1)
按照古代天文學觀天模式,東部、東南部安秋在周天星座軌道確定幾個星座,其中東南部安秋分類法的南天星座被想像成10個飛禽類星座,當它們的主星在地平線上方連成一線的時候,剛好都會落在《東南部安秋曆》的「剩餘天數」上(《東南部安秋曆》1年10個月,每月36天,一年共有360天,「剩餘天數」就是洋式太陽曆剩下來的6-8天差數),所以將它的出現作為開年的標誌。這一天要刻木頭小柬,表示出嫁的女兒已經接回家住了,小孩子在這天「開筆」,婦女在這一天不做針線活,這一天不能動繩子。
礽德節(新曆10.12,原東南部安秋曆剩餘日2)
整理家戶、做年糕、釀米酒、發豆芽。早餐後,中青年男子拜訪鄰居拜年,正值20或30歲的男人則儘量不要出門。家家煮好醋米飯等等,順便發壓歲錢給大家,裝壓歲錢的信封是白色的。礽德日被訂為嘉華君神(旱獺神)的生日。各地神宮展開動物祈福的儀式,更換主宮供香的「聖灰」,神龕「洗新」經過的路面用鮮花鋪就。人們相互交換夾著桂花或梅花的繡面小冊,題詞祝賀。
安禧節(新曆10.13,原東南部安秋曆剩餘日3)
這天要清洗水井,將過年發的豆芽投入水井,引神鳥來吃,讓牠們能搭成天橋,送下凡休息的神明回天上。也被當做新年的收尾,這天晚上放煙火或打棋牌將假期盛大畢成。
文化同盟日(新曆10.31)
(該日為全克薩爾地區的「水晶音樂節」)
精誠節(新曆12.10)
開始準備過冬的節日。古代的精誠節也會祭拜山川,祈求不要有地震,因此被提升為祈求國泰民安的節日。因為要用甜點祭祀,所以演變成大吃美食的日子。有向塔祭拜、祈求整年好運的習俗,塔是王權的某種象徵。
天令節(頒金、冬至,新曆12.20-12.21)
「頒金」是生氣勃勃的意思,以篝火的形式舉行儀式進行聯歡。在這一天吃餛鈍,餛鈍的形狀像是乾坤互報,符合節令天地之氣,或是說因為狀如元寶,吃餛鈍討吉利。這天是「數九」隆冬的開始,陽氣初萌、冬盡春回,冬至以後白天一天比一天長,是可喜可賀的日子。這天伴有雪祭、背燈祭等傳統祭祀活動,和焰火晚會等節目和遊戲,準備各種各樣的荷包鏽品以及打糕、粉餃、酸湯、酥葉糕等食品。長輩與晚輩之間相互交流,總結過去的得失,盤點今後的打算。北方吃細花糕和金錢花糕,都是用烤爐烤出來的酥餅,南方吃菊花糕,用麵和糖酥做成餅,餅要多層,中間夾果仁、山楂、葡萄、青梅,上面粘以菊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