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納東皇國(納東皇国)
國 花:橘
國 歌:天歌皇祚
首 都:津京
國家格言:北島一宇
國家代表色:無
國際地位:獨立國家
【領土範圍】

967年納東皇國的管轄領土(含梅菲斯特帝國、沙諾和聯邦租界)。
五島藩屬納東皇國,但是擁有特殊地位,故不包含在內。
【簡史】
納東的歷史,甲府的歷史,出雲的歷史,都是起自於天孫之尊。祂的子嗣繁衍生息,讓西瀛大島上欣欣向榮。
神址的後嗣,就是北島伊始。
神話與傳說透過七大部傳承下去,直到出雲族稱王,再歸於中原大國。
中原大國的先民們能透過澄靜如止水的心靈,綜觀遠近,上達天聽。貴為天孫之尊後裔的天皇家族,更有著神力,可以自由操縱紫電與暴風,鎮服蠱惑人心的佛釋外道,更曾擊退來犯的克薩爾人。
有人認為這是穿鑿附會的傳說,但是北島人對此事深信不疑。
北島現存最早的信史,是紀元前二世紀左右出現的「竹取紀年」,被認為是中原大國為了競奪天皇,證明該家族嗣位的正當性,命所屬宮廷史官修纂的編年史。有人說,最早期的天皇皇室似乎是不同家族支系輪流繼承皇位的制度,但納東與甲府的兩支天皇家族同樣都宣稱自己是「萬世一系」,否認有天皇之位曾經有過輪替。
北島確實是萬世一系。
從天孫一族,到七大部,到中原大國,這一段是萬世一系。
然後,萬世一系因為一場利益不均與個人之間的恩仇,從此分裂成兩個都稱自己是正統的萬世一系。
雖然中原大國的確一統北島,期間少不了內亂,分而復合,當然也有外患,不停侵擾邊境城池的西瀛夷族,還有更遠的珀明與克薩爾人,都讓西部各地區的國人守護無不極力要求津京能夠徹底討平那些夷人。
他們的想法,得到當時的融仁天皇的皇弟、身兼右大臣的武功親王的支持,但津京並不是每一個人都這麼想,西部與南部的國人守護,還有眾多的公卿都不是這麼想,左大臣壬生蘭房便竭力反對,甚至與武功親王在朝議大聲爭吵,更讓兩方勢如水火。
雙方的爭執不只是口舌相爭,暗殺與街頭鬥毆與決鬥之事不斷,讓整個津京烏煙瘴氣,偏偏壬生氏是當時最大的豪族,又和南方五島一嶼的太宰府著莪氏聯姻,早年更曾把持天皇廢立,讓融仁天皇決定封武功親王為征瀛大將軍向東征討,以三神器之玉墜代表天皇,安撫東方國人守護之餘,同時暫時離開津京避風頭。
就在武功親王去到北島之東,準備征討西瀛之時,勉強確保東西兩方和睦的融仁天皇因為不明原因暴斃。公卿們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簇擁年僅五歲的雅行皇子為淳德天皇,以壬生蘭房為攝政關白。
壬生蘭房的第一道政令,就是要求武功親王回師和交回玉墜。
武功親王知道,一但他依命行事,已經就任攝政關白的壬生蘭房必然會奪取他的性命。在甲斐的國人守護支持下,指控壬生蘭房謀殺融仁天皇而舉兵,壬生蘭房也立刻宣布武功親王為朝敵,糾集起另外一批軍隊向東進發。
而不為人知的,則是神道的侍奉者們靜悄悄地退入出雲的神山,為即將到來的遍地血腥保存純潔與平靜的原初精神。
被後世稱為關白軍──或是西之軍,以及武功親王軍──東之軍的兩股軍力,在月牙原進行了第一場、唯一一場、也是最後一場的決戰。
這是一場沒有贏家的戰爭。
北島因此正式分裂成東朝、西朝與出雲。
就在東方國人守護擁護武功親王在甲府別宮即位時,回軍津京的壬生蘭房則開始進一步鞏固他的權力基礎。親武功親王的大臣陸續被罷黜與流放,換上支持壬生蘭房自己的公卿,為了對抗武功親王與東方的國人守護,壬生蘭房重用西方的國人守護,陸續讓他們接下津京衛門與近衛的職務。
壬生蘭房的舉措,也埋下西朝——往後的納東與東朝轉變的甲府一樣,出現武士政權的導火線。不過,西朝不像東朝缺乏公卿,即便是國人守護的地方武裝團日漸壯大,壬生氏主宰的公卿制還是穩固到足以壓制各個不同地方。
然而,沒有任何一個人或是一個氏族能夠永遠主宰一切。
寶應之亂讓壬生氏被中臣氏取而代之,寬明之亂又讓中臣氏走向沒落,天滿宮合戰則是提供大江與小野氏輪替共治的格局。
一場接著一場的動亂,就是讓津京的威信越來越低,太政大臣的政令越來越無法通行西朝各令制國,沒有辦法徵收到稅負,更不用說是建立一隻足以鎮壓國人大軍,讓各個令制國的國人頭領得以無視津京而自行其是。直到最後,太政大臣以下的公卿根本踏不出津京一步,甚至需要其他國人頭領,後來則是各國「名主」的接濟,才不會讓天皇與公卿斷炊。
最終,大永天皇的過世,讓中原大國以來的公卿治國體制徹底瓦解,大名主伊月宗司率兵上洛,正式讓西朝迎來武家政權的時代。
伊月氏掌握西朝朝政不過是短短的四代,還沒有來得及開設幕府,來自東朝邊境的大名主音羽秀辰領軍上洛並取而代之。在音羽秀辰的要求之下,丹守天皇不得不封他為太政大臣與鎮東大將軍,準許開設幕府,讓他最寵愛女王下嫁,再賜音羽秀辰易姓「羽宮」。
晚了東朝百來年的時間,西朝也進入了武士政權的時代。
羽宮幕府的開設,並不是完全的一帆風順,期間也有其他名主意圖仿效伊月宗司與音羽秀辰那般上洛奪取政權,也有名主與名主之間不求幕府仲裁而自行刀兵相向以解決爭執,抗稅或是反抗幕府與名主統治的一揆騷亂,更不用說東朝的興兵。
當然,羽宮幕府內部的爭權奪利同樣從來沒有少過,歷代將軍互有英傑與庸材輪替,也有過差點動搖幕府根基的爭執,宗家斷嗣而由分家繼承等等的事情都有發生過,但是羽宮幕府最後還是支撐了下來。除了遠在南方外海的太宰府之外,各個令制國大名主的軍政實力逐年遭到削弱,公卿則是受到重重的壓制。即使羽宮式內部有著任何爭執,幕府的根基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
到了825年,幕府將軍羽宮元慶準備一勞永逸地解決令制國名主割據的威脅,以攻打東朝為名,羽宮元慶動員旗下各名主,組織起百萬大軍朝東發動。一開始措手不及的東朝在佐天藩一線頂住受幕府命令的東朝諸令制國聯軍的攻勢,隨後便將之逆推回國境線之外。這場戰爭斷斷續續在朝境線糾纏超過十年,沒有一方能夠獲得決定性的戰果。
以後見之明來看,為期十年的東西朝最後戰爭,讓兩方都耗盡元氣,使得兩方面對外洋列強在九世紀中葉開始的侵略束手無策。
在戰爭結束五年後,特瑞希與瓦爾特王國聯合派遣四艘船艦抵達津京外海,武們戰戰兢兢地看著這些外掛車輪、猛吐黑煙、黑色海上怪物。離開蒸氣船的軍士隨後即如願以償,見到幕府將軍羽宮信勝,表達萬王對於王聯商人前來西朝期間行動受到限制,只能待在一狹小的人工島上的不滿,並且提出擴大貿易區、增加貿易量和確保王聯商人人身與行動自由的要求。
面對王聯軍隊咄咄逼人的陳情,幕府使出呈報朝廷的推託之詞,將這批不速之客請了回去。到了一年半後,王聯派出兩倍的船隻前來,幕府對於特瓦王聯的要求仍然顧左右而言他,非常不滿的王聯代表命令黑船鳴炮示威,同時命令全副武裝的海軍步兵登陸,未料幕府竟毫無懼色,他們下令砲台立即還以顏色,數艘載著火藥的自殺船隻堵住黑船退路,上岸的海軍步兵也被幕府直屬軍繳械。
九艘蒸汽船像是吃虧認栽一樣的離開,讓幕府將這件事廣為宣傳,讓有些武士沾沾自喜地認為不請自來的「南蠻」不過如此。雖然將軍羽宮康慶早已透過傳教士得知這批外邦人的來歷,可是幕府必須要穩定社會局勢,也就讓羽宮康慶不得不採取這種後患無窮的應對方式。
結果,不到一年,那些天人就成為幕府的惡夢。
這一次,王聯鐵甲船數量翻了一翻,變成十六艘,重返納東即有系統地摧毀岸防砲臺,再派遣海軍步兵壓制陸地據點,同場加贈津京煙火大會,將天守閣連同周圍的市區用艦砲犁了一回。這回不再有藉口,不再有武嚇,將軍別無選擇,讓代表的老中顫抖地簽下王聯方早就白紙黑字寫好,附帶西朝對於王聯駐軍和治外法權的「善意」保證,讓整個國家就此淪為王聯殖民地。
(未完)
【國體政治】
國家領袖:
天皇
現今天皇為德裕,稱『今上天皇德裕』
年號『文月』,出自古央書乘傳『文采若雲月,高深若山海』
政治制度:
在民間民主浪潮呼聲的影響下,「光仁寬政」後的皇國政府融合梅菲斯特與沙諾和,建立內閣制、兩院制。
國會稱為『御前議會』,分為華族院與眾議院。華族院成員是皇族、貴族與天皇賜席議員,眾議院由各地方籓選舉,職司編列預算,但國政實際上仍由天皇透過皇族與高階華族一手掌控。
皇國政府分成內閣府與太宰府。
內閣府由天皇下旨設立,主管五島藩外的諸藩內政和皇國外交,內閣府首腦為內閣總理大臣,由天皇任命,並擬定各省大臣候任名單,經呈御覽批准後執政。
內閣府與太宰府並立,彼此互不干涉。
各省
外務省(外務大臣)
內務省(內務大臣)
大藏省(大藏大臣)
陸軍省(陸軍大臣)
海軍省(海軍大臣)
裁判省(司法大臣)
文務省(文務大臣)
農商省(農商務大臣)
交通省(交通大臣)
宮內省(宮內大臣)
【人口分布】
約三千三百萬人。
【貨幣及語言】
貨幣:
語言:
官方語言是北島語,外海島嶼口音與方言較重。
【宗教】
官方扶持的神道教為主,以皇族女性出任的西照大社齋王代表,設神祇官統管各個神社宮司,皇國國民有崇拜神道的義務。太宰府境內神道社則以南照宮御座巫女為首,不歸西照大社齋王與納東神祇官管轄。
有一部分國民信奉十字教,但是十字教曾引發一揆之亂,神道暴民獲得默許殺害十字教徒,導致兩教派結怨。雖然已經過了將近百年,但十字教徒與神道教之間的關係仍然不佳。
【進出口】
進口大宗:糧食、鋼鐵、工業物料產品等。
出口大宗:紡織品、水產等。
【外交】
與列強的外交關係:
跟大玄帝國本來沒有交集,直到甲府跟玄國的關係惡化後,納東跟玄國之間的關係有慢慢改善,定下戰事爆發後玄國不介入北島戰爭的密約。納東皇國與梅菲斯特帝國、沙諾和聯邦建立互利關係,後兩者在納東國內享有政治、關稅與經濟的特權與極大的影響力,交換來自兩大列強的技術與國際地位保證。
與鄰國的外交關係:
與甲府的關係在900年代初期較為平順,歷代皇女與甲府將軍之子訂有婚約被視為是破冰和睦的象徵,但雙邊關係因甲府變天與擴軍而急速惡化,納東開始增兵屯駐邊界以防任何可能爆發的衝突。
西寧在過去與納東雖然在海上有所交手,且是貿易上的競爭者,但雙方在近代由列強強力主導,簽訂了貿易條約,現在是貿易互惠夥伴,但神州國協的建立讓雙方的關係也逐漸有了改變。
南宮與納東的關係可說是較為緊密,因為聯姻關係而算是關係相當密切的夥伴。南宮為納東提供了南洋的眾多資源,而納東則以相關技術資源予以回報。
【國力評比】
工業技術
★★☆☆☆
雖然在開國後進行了近代化,但現代化衝擊到傳統產業(農業與漁業),經歷過數次傳統產業的抗爭與天災,納東為了保全國家經濟體制,保留大量的傳統產業,成為納東主要的經濟收入來源。工廠大多是在920年後由外國商人投資建成的,少部分由納東的本土商人建造。這些工廠的規模不大,主要是將產品進行加工並販售到國內和海外。
冶金
★★☆☆☆
對於傳統刀劍與甲冑的鑄造深具心得,但在科學突飛猛進的九世紀後,還是停留在傳統的工房鑄造,技術鮮少外傳,也不進行交流,使得納東的冶金在近代迅速落後,被世界列強遠遠拋在後頭。
化學
★☆☆☆☆
跟冶金具有一樣的問題,而且更糟,無任何顯著發展。
物理
★★☆☆☆
物理學是透過建立西洋學院來提升水平與技術。
航空技術
★☆☆☆☆
多引進外國飛機使用,引擎皆需進口, 940年代後由外國技術支援自產小型飛機,引擎雖然能自造,大多數的精密零件仍需依賴進口,機場在國內的普及率不高,只有大城市才有水泥地機場。
造船
★☆☆☆☆
多購買外國製品,自產小船與民用船。軍艦超過八成都是購自外國,最主要的原因是納東此前多是為了防備太宰府作亂,直到950年代戰爭風雲逐漸濃密,的海軍預算有逐漸提升的趨勢。
車輛
★☆☆☆☆
多購買帝國與聯邦製品,但具備改裝技術。
軍火
★★☆☆☆
能夠自產槍砲彈藥,品質有點問題,比不上列強諸國。
民生
★★☆☆☆
鄉村地區的生活仍相當原始,大城市具備了基本的現代化生活機能,包含醫院、郵局、學校、衛生所、警局、俱樂部與電影院等設施,上流社會奢侈品的汽車的普及率逐漸增高,但腳踏車跟人力車仍是一般民眾主要的交通工具。國中小學的教育在全國各地展開,識字率正迅速提升。經濟發展讓鐵路系統也逐漸發達,鐵軌的鋪設率是改革前的數十倍,發展可說是相當驚人。在960年代,平均所得已經高於甲府與五島等周遭國家。
【貴族】
皇族
(天皇、皇后、皇室子弟、親王、內親王等等)
華族
(公家、舊藩主與地方豪族)
士族
(武士階級)
國人
(平民、商人、手工業者、農人等等)
【節慶假日】
在西化後廢除舊曆,改採跟西式同步的新曆,過去繁雜的節日經過文務省跟宮內省的整合為『祝日』。
元日(1月1日)
即元旦。
新年宴會(1月2日)
通稱『年宴』
神嘗元始祭(1月3日)
祭祀北島諸神的大祭,通常會連續好幾天舉辦慶典與儀式
春分(2月3日)
維新節(4月17日)
紀念納東開國展開維新的日子。
紀元節(6月6日)
舊北島神曆的紀念日。
秋分(9月23日)
除夕(12月31日)
天長節(天皇誕生日)
【人文與地理環境】
暫無。
著名城市
津京
皇國首都,海港。
箱濱
梅菲斯特帝國的租界
旭
沙諾和聯邦的租界
【人物】
真宮紅子內親王
出自歷史可以追溯到中原大國早期的古老宮家,由於今上天皇迄今未娶,加上排位在前的橘宮家內親王遠嫁他國,她必須要承擔起一部分天皇家禮賓職務,也就讓這一位喜歡深淺紅色系衣裝的皇族女子廣為人知。
她的豔麗容貌,穠纖合度的身段,優雅恬靜風采,少見的聰明才智——雖然可以看出是在模仿橘宮家那一位近乎十項全能的內親王的痕跡,但在那一位離開之後,就讓她成為整個皇國無人能出其右。
這,也不是她真正受到注目的原因。
有著非常高的知名度,她也只是一個二八年華的女孩子,跟其他皇族與華族子女一樣,都在津京的「研習院」裡面就讀。只是,她的作風跟傳統的名門千金有著不只一點的區別;她所結交的對象,並不僅是皇族、華族與豪商子弟,更多是不起眼的販夫走卒,津京的街角也常有她的足跡。雖然她的…「任性」讓真宮家頭痛,也讓保護她的禁衛常常是人仰馬翻,可是許許多多的不正義,最終還是靠著這一位身上衣裝是粉櫻到酒紅色的殿下訪察,最後才可以得到平反。
皇國的議會並沒有女性的議員,可是她能做、願意做的事情,卻遠比華族與豪商出身的議員們要多與為人稱頌,讓皇國上下給她取了一個「姬奉行」的美稱。
平民百姓是為有位親切的皇族願意為自己出頭而高興,某些居於高位的人卻是對她成為「姬奉行」的力量有興趣,像是她是怎麼調查到那些情報的、那些被她拉下台的人是得罪那些人,而又是誰來填補了新的權力真空…
當然,自己是怎麼被看待的,她自己最清楚…
六坂通松助
納東皇國的「力屋」,有著兩個面向,一個是專門提供與調配各個商會(洋人模式的公司)與屋敷(傳統商店)短期勞動力,另外就是充當政府辦理戶政、警政與稅政的地方。
津京有很多町,每一個町都有一個力屋,但是六坂通南乙町力屋,卻是津京各個商會與屋敷支配人都沒走辦法小覷的;在其他力屋逐漸接受政府改制為警察出張所的時候,六坂通南乙町力屋逐漸吸納了其他力屋的人力調配。即便商會與屋敷想要雇用其他力屋,他們會發現自己的生意會被他們破壞,或是發現其他力屋早已被所支配與收買。總歸到底,他們打交道的對象幾乎都是六坂通南乙町的力屋。
很多人,乾脆用六坂通作為這間力屋的代名詞。
一個不過十二歲左右,沒有人知道他出身何處又從何而來的美少年,就是那些支配人們與六坂通打交道時,必須要面對的對象。與他打過交道的人不相信他會是六坂通的真正老闆,但是他總是提出他們無法拒絕的交易,也讓他被恨得牙癢癢的。不是沒有人恨到想要暗殺這一個少年,最終卻是被收買的兇手橫死,出資者家破人亡,讓他蒙上一層神秘又讓人恐懼的面紗。
他的名聲,不只傳遍商社與屋敷,皇族與華族也時有所聞。他不需要變裝打扮,不需要施上脂粉,那一具纖細的身態與我見猶憐的風情──即使他的風流誹聞從來沒有斷過,仍舊有所有男人與女人為博得他一笑而廝殺。
這樣一個與眾不同又神鬼莫測的美少年,不只是在街頭遊走,更輕而易舉地周旋在每一個宅院之間。為的,是只有他自己知道的目的…
德裕
從中原大國,到西朝,經過幕府,再到今日的皇國,納東很少時候是一個可以徹底放手施為、從頭再來的國家。時時刻刻都會有盤根錯節的勢力在伺機而動,這些人都是為了他們自己的利益,有些依附於天皇,有些彼此合作而自成勢力,有些是與生根的洋人合作,有些離心離德或是根本是甲府的細作。
在這樣一個國家,天生下來就註定要成為統治者的天皇,需要的不是大破大立,而是借力使力,駕馭著各個不同的勢力——即使是敵對的勢力,讓整個皇國維持一個平衡的狀態。這是要做一個君主的先決條件,否則是會招徠臣下的反制,而那些人就有辦法讓天皇旨意變成空文。
在這一點上,身為今上天皇的他操作起來是熟能生巧。沒有人願意相信,可是他們到最後是不得不信。
在他即位之初,沒有人預料到,一位長期在梅菲斯特帝國留學,沒有真正統治過皇國的皇太子能夠如此善於應付盤根錯節的勢力。只是,光仁上皇的遇刺,使得舉國上下的重擔就這樣壓在相對年輕的皇太子身上,而他用了僅僅半年的時間,就讓行將大亂的皇國恢復穩定,哪怕是政壇的元老都不得不服氣。成熟穩重又內斂的性格,如沐春風似的溫和,足以讓人對於皇國未來的穩若泰山是不會有太大的懷疑與疑慮。
如果說他唯一讓人不滿的地方,就是遲遲不願意定下自己的婚事。明明都已經有子有女,他就是不願意明媒正娶一位母儀皇國的正室。有的是人願意為他介紹大家閨秀,可是他是用上對付難纏政治人物的手段推三阻四,讓憂心皇國後繼的人,還有想要攀龍附鳳的人,都只能夠徒呼負負。
他真正的性格,也許是此時才浮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