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倫麥底汗國(Gürümadyd Khaant-uls)漢:Khanatreich der Klumäne(克魯曼)
玄:儀旭汗國
王聯:Гурумадйское ханство
國 花:fireweed
首 都:英.烏蘇烏德格(Baghaturi-Usu-udesgel)
◇道格松道爾吉(Dogsomdorzh)合罕汗家,本原氏
在位元首:合罕汗:鄂路君帖木爾1世.鄂斯吉圖(1. Örg-Güntemür, Ölzijtü, 916, 958-)
在位領導:執政:札.薩.托.納朗畢列格(Arikh-Zayat'n Zayat-Sartakh Toghtoa Naranbileg)
國家格言:協同成就勝利,秩序和進步是力量(Bid khamtdaa bielüülekh bolno, jalalt bol bidnijkh, deg zhuram ba dewshil bol khüch yum)。Kokhsar-khel
國家代表色:琥珀金
人 口:523.7萬(850's)-694.4萬(960's)
國 歌:〈走下去〉by biassus,不完整試錄:
http://mymedia.yam.com/m/3082871「漂亮,卻不意味和平;驕傲,同時也孤獨。
用淳美和韌性,傻傻守住生活,
我們克薩爾人,走自己的路,走下去…」
1--715-1-654565---
6--545-1-1712342-
1-712-123-3-6-
671-343-671-342(5555)
1--715-1-654565---
6--545-1-1712342-
1-712-123-3-6-
671-343-712-2-1-
5-6-4325543-----
234-217-123-345-
5-6-5#67-3-2--171-
7-6--66-717----(5#67)
1-3-7-5-66545-
3-6-671-3-43217-
271-1-7-5-6-123-
33431-1--22---3-
7-1-3-7-5-66545-
3-6-671-3-43217-
271-1-7-5-6-123-
33431-1--71-----
123-1-7-6-5-----
176-6-5-4-3-----
1234-345-1-6-5#67-
7-1---2---321---
【簡史】
先進文化的第一波流入:人類文明歷經採集、狩獵,出現了原始農耕,然後才是選擇高機動力的動物一起移動,也就是遊牧。其初,在央北還有國野之分的地方,因為優勢生產力對野人的壓迫,野人採取遊牧型態進入現在的儀旭汗國(西汗國)。央北野人氣運不長,被儀旭當地的森林民族消滅,但是他們的器什和生活型態,卻深深影響了土著民族,這就是克薩爾文化的外來的第一個源頭。
侵略之芽: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的相互挑戰與反應,是近代以前世界史上的重要課題,騎馬技術發明以來,分佈在草原的遊牧民族,憑著騎射的優勢,一直是農耕社會頭痛的敵人。是什麼促使遊牧民族侵襲農耕社會?遊牧民族的經濟生活建立在逐水草而居之上,與牧場畜牧制不同,高度仰賴自然年景,年景不好,需要掠奪以溫飽,年景太好,需要向農耕社會強迫傾銷普遍貶值的財富。長期氣候變遷因素反而不能成定論,因為每逢災異,遊牧民族實力衰退,他們習慣躲起來,而不是打出去;但是氣候暖化時,擴張的可能性是有增加的。多種動物的遊牧方式,使遊牧民族自給自足,沒有對內交換的必要,卻有對外交換的需求。對外交換的內容主要是農產品,其它有工藝品等等,如絹織品,都些都必須以交換或掠奪的方式取得。掠奪是重要的「生產」方式,它是一種自然的無償輸入,掠奪的目標有家畜、人口、物資,前兩者是不可或缺的生產資料,正規互市難以取得,部族長且透過分配戰利品完成權力儀式。以武力為後盾的貿易是變相掠奪,對屬國強徵貢賦更是制度性掠奪。對外征服可以進行內部組織強化,是氏族社會進步到部族社會、進步到帝國的必經之路,軍事化、永恒化和階級化則是組織強化的副產品。部族長如果不執行組織功能,遊牧社會容易退回部族林立的狀態。心理上,君權神授或神格君主觀念,使遊牧民族不自覺應該臣服它國,甚至應該建立世界帝國。「當一群人成為空間的一部份時,群體會將此空間轉變成自己的意象,同時群體也會屈服或順應與之相對抗的具體事物,群體會自限於自身所界定的框架,外界環境的意象與群體本身所維持穩定的關係便成為群體自己的理念」,但是草原上缺乏空間的界定物,集體記憶裡的空間格局開放無邊,這些都降低了遊牧民族在別人的土地上活動的內在挫折、矛盾。
從中間統一:現今所謂的克薩爾國家,在歷史上,從央國北部到王國北部,分散著數以幾十計的部盟制「國家」,比較重要的有,央北的狩野汗國、現今中汗國東南部的琴歌汗國、現今東汗國的月谷汗國。其中琴歌族的後國,在與布基族等半農牧制梅茵蘭國家的互動中,起滅過幾次城市文明,每次琴歌城市的衰敗,都與中部國家的混亂、物流阻難有關;反之,若是中部國家繁榮,或是琴歌族能控轄中部國家,琴歌族城市就會興盛。在反覆的折退與前進中,從琴歌城市中累積出遊牧民族國家,數量組織原則和數字管理原則的革新、居中馭外的成熟,提供了思想上建立一統國家的準備;火力革命(煤炭的使用)造成在鋼鐵等方面的手工藝進步,卻在另方面也造成內部生產關係的矛盾。終於從自我掙扎中,「無意識」的在體系結構中轉移內部的磨擦,向外侵略了。起頭的就是中央克薩爾.烏爾多斯堤琴氏(Ürüg-ini-Ürdostigin, Ürdostigid,北嶺:U’erdesencicite,央:御宮貴)。克薩爾在紀元元年前後形成了統一汗國:帖木爾布斯.烏爾多斯堤琴汗國(御宮汗國),入主北央國,分封汗王。還為了消耗原央國的新附軍,派他們登陸北島(0-70)。但是內圈農牧區克薩爾的西、中、東部有著各自的利益,國家法律沒辦法在事實上壓制地方性的能動發展。統一過程中的西方貴族被賦予了很大的權力,國家想要對西部擴大富基的努力,都促使著西部反射在論述上發展出主體的思想觀。國家內部發展關係裡面,一切公行的越來越深度的與土地制度結合(國家化的必然弊病),導出階級和階層的矛盾。秩序的(文化的)法律.制度與民族精神產生落差,民族精神不斷的從具體的、流動的、建構的共同體中流出,「人民的」意識與當時建制不斷的衝突,從人民中間─由顯要領導,出現重建法律.政制和諧的合理嘗試。雖然說克薩爾哲學是對汗室忠誠罔止,但是百姓對合罕汗以下的藩部王公的反抗就愈演愈烈。加上央國中興,從外部介入,加速了克薩爾問題的升溫,終至使統一克薩爾在200年前後就崩裂成七國─「繼承人戰國」時代。國家被「反進步」的分解成孤單的形式,然後在不固定的辯證中,上層建築和菁英對經驗世界發動了隱喻性的「回歸永恆」的改造,紀元300年前後,烏爾多斯堤琴的後裔短暫統一諸克薩爾──又是從中間統一,這一次擊敗了漢密斯人,讓漢密斯人南下消滅梅茵蘭帝國。巨權機器之輪無法向前運轉,在機會窗口前又無能為力,青色之火─克薩爾遂黯淡下來,時為400年前後,進入「哲學戰國」時代。
「戰爭」決定西汗國的歷史轉折。一開始,古代戶錫弘格卓所在的初倫博洛略爾丹中南部,並不像環海區一樣分成具有疆域意識的領土王國。城是中心政治單位,城邦間的互隸隨時勢波動,或者納洋奧雲比列格和塞杭別圖罕邊區王公選派中意的領主控制數城。戶錫弘格卓的祖先布立斯吉.維齊爾是出身帕納塔克(它賓拓列種邦)的徹倫帖木爾種(cherentemürid)人,原本是孤微的禮官,臨危陣斬暴起軍首領發跡,歷任三莊主司。當時蘇切德內城主努爾努德納去世,少子弒兄自立,兄方姻族向帕納塔克請兵合討,維齊爾從軍出征立功,被任命為耆長,東往帕納捷農德爾任客將。帕納捷農德爾領主每次指使維齊爾攻略,許以新城主職,每次都沒兌現。這時合爾齊烏納根汗任命的西南領主趕走了幾個徹倫帖木爾城主,其中有維齊爾的姻親,維齊爾就稟報帕納捷農德爾領主,往更東方打天下。維齊爾邀來為數1600、1500的援軍先行攻陷正南的薩里舒克,自己的主力6000人迫使敵軍轉打消耗戰,偷襲維齊爾的補給線。維齊爾裝做向艾納烏索爾特撤退,一夜秘密運動到敵營附近,第一波奇襲先讓前鋒深入敵陣,佯裝不援,清晨第二波用騎兵預備隊斜線衝鋒,全殲敵軍20000。維齊爾取得內策薩爾克為基地,之後他誘使艾納烏索爾特社城叛變,奇襲塞德諾坦,逼降納勒沙德,控制艾納梅格西部大半。維齊爾去世後,其子布立斯吉.巴圖泰繼任,克服初期叛亂後,大舉行國,受邀將部眾和財富遷往西方的徹倫帖木爾城邦──達希蘇楞.桑里克。當時一併西遷的里泰寧卡沙、諾勒索斯兩個干合察部成為骨幹力量,是比較特別的現象。這一時期,與土地結合的強力領主制發展起來,在兵農分離狀態下,保護與隸屬的身份秩序形成,但還不畸形。桑里克的興起是外來軍事集團模式,統治階級有很深的合議制傳統,後來就鑲嵌入東方議會制度。原有的白宗、黑宗薩伊勒(聖裔)迷信被鐵腕制服。經濟活動不活躍,錢幣在國內不鑄造,供給不穩定,實物交易風行。博勒額蘇爾和納桑瓦齊爾地區,陸續因爭界和繼承戰爭併入桑里克,成立了戶錫弘格卓。由於租稅改制、客卿政策和十五等事功爵制等的推行,國家發達起來。戶錫弘格卓雖有重新向東方深入拓殖的政策,目的是取得馬產地和戰略前緣,但實際發展顛倒,從西側順時針擴張。艾斯.蘇別葉克平原戰爭中,戶錫弘格卓和亞杜萊希合謀,分得德斯格爾達希。
傳統哲學認為,權力源生於人與人相處的關係之中,是人際關係必然落差的表現與應用。權力制約人的身體與外部思維,掌理權力的卻是靈魂。靈魂所以能掌理權力,是因為人的本性就是宇宙的理法。既然人的本性是宇宙的理法,那麼人只要能除去煩惱、明心見性就能自我管理,但這不就與權力落差的實情相悖?於是有人說,要能脫離受生理制約的狀態是有程度高低之別的,要達到最高的層級,只有被選中的血統才行,他們就是薩伊勒,是秩序和倫理的指導者。但是反對者說,如果秩序前定,薩伊勒就不需要行聖跡、去做為、去改變天命。反對者指責,改造肉體以達更高的格位違背了「秩序」,也不切實際。天命的確前定,否則不會有人生於清寒、生於豪門,人們要做的,是在汗室的領導下,做神喜歡的事,認真活下去。汗室非神,但授命領導眾人。
北部原為名為恩和葉克特古斯的國家。鄂勒和和蘭平原在海洋正南,古屬古恩和葉克特古斯,4世紀中被明干布爾勒吉征服,後暫歸鄂里和布爾勒吉統治。462年奈根特奈發生動亂,人民擺脫赫齊博爾科統治,擁立古恩和葉克特古斯汗族恩希克.鄂日特獨立。480年代一度被布和德勒格爾達希軍隊佔領。5世紀末遷都至亦森額斯門格,汗國局勢相對穩定,但在493年復被布和德勒格爾達希征服,498年恢復獨立。吉亞堤1世(522-543在位)即位之初,納桑亦爾吉斯人兩次來劫,被殲滅。542年,汗子烏勒罕門格.卡所發動叛亂,汗被廢,開啟30年的王族內訌及與周鄰激烈鬥爭。朝樂吉亞即位後結束亂局,與其子吉亞堤(2世,583-587在位)多次侵入布和德勒格爾達希。601年赫齊博爾科被赫梁額里和汗拓勒恩和森征服,他死後,亦森額斯門格協助舊赫齊博爾科汗族登位,但內亂日甚,風波反噬亦森額斯門格。623年起,烏訥根.卓力格圖家系掌握亦森額斯門格實權,644年,卓力格圖家系的吉亞堤(5世,644-656在位)廢除古恩和葉克特古斯汗族自立。吉亞堤6世(657-672在位)時政治清明,國力獲得累積。這時在西方,繼承古恩和葉克特古斯正統的合爾齊額爾敦衰弱,布和德勒格爾達希和博科鄂里和爭相扶持傀儡。亦森額斯門格趁亂發展,併發連鎖效應─征服a地引發b不滿,征服b地引發c不滿─終能節節獲勝,兼併博科戶圖和、蘇白曼德勒圖。納仁陶亞1世(706-725在位)時統一鄂勒和和蘭。700年代,新興的葉克鄂斯坦攻滅鄂斯坦鄂斯吉,世仇布和德勒格爾達希得葉克鄂斯坦支持,併吞恩和圖伏森。亦森額斯門格和布和德勒格爾達希終於在759年攤牌決戰,僵持中,布軍因為後軍陣形出現空隙,遭亦軍一舉反攻致勝,北路亦軍深入鄂斯坦鄂斯吉,大破葉克鄂斯坦援軍,折返與南路軍合圍布和德勒格爾達希,半年後布軍降。艾斯.蘇別葉克平原戰爭後被亞杜萊希奪去希錫馬加立德、末勞斯額爾德內、亦森額斯門格。祖地被奪,改國名稱恩和葉克特古斯「復國」。但是布和德勒格爾達希、合爾齊額爾敦相繼獨立,各國旋被戶錫弘格卓併吞。
國域西部,近代分為20大藩王領地,名義上屬南宗王達希巴斯巴爾宗王、北宗王明德亞麥爾宗王,統治者的正當性來自兩宗王共同賦予。以後明德亞麥爾宗王權力被舍伏旦啟瑁格侵奪,719年,舍伏旦啟瑁格庸主策維斯同格勒格1世次後,亞納爾報啟瑁格2世與其兄斯圖諾敏索隆格爭位。斯圖諾敏索隆格得到明德亞麥爾宗王的支持,他和亞納爾報啟瑁格先後以汗王身份,派出自己身邊的達希同東格家系成員爭奪西部允達爾百加邦迪藩王。亞納爾報啟瑁格的人在途中被捕殺,斯圖諾敏索隆格派出的百仰拜斯聯在東藩王領地即位,趁亂統一允達爾百加邦迪,反叛明德亞麥爾宗王,所以有後來明德亞麥爾宗王南征的事。加策格特拉維甲汗王、門德恩和塞杭家系和達希同東格家系轄下草原14藩打敗明德亞麥爾宗王,版圖劇變,亞納爾報啟瑁格承認事實,授予治權。722年,西部草原被5家瓜分,在沒有達希巴斯巴爾宗王和明德亞麥爾宗王同意的情況下,招開會議討論勢力劃分,依疊床架屋的事實,裁為5大藩王領地,事實上不再受舊宗王家指揮。728年,百仰拜斯聯的兒子埃列布列伏斯聯背盟南侵道爾基圖勳巴特,造成日後的長期問題;同時亞納爾報啟瑁格解決舍伏旦啟瑁格汗位問題,騰出手來對付西南叛王,在恩博德百初倫領地以南屯田、設官、駐軍。舍伏旦啟瑁格的恩和圖亞斯和1世擊敗加策格特拉維甲,允達爾百加邦迪軍乘機佔領允達爾策新大部份,自行冊封其藩王。蘭都蘭烏努爾策格各邦自顧不暇,無力干預,765年允達爾百加邦迪改稱塞杭啟瑁德啟爾汗國,後來兼併5個藩王領地,廢達希巴斯巴爾宗王,綏服大百策伊杭。舍伏旦啟瑁格和塞杭啟瑁德啟爾兩汗國在戶錫弘格卓發動的「干察亞平定」戰中銳氣大減,最後在道格松道爾吉家系發動的聯動戰爭中與東方結下樑子,舍伏旦啟瑁格和塞杭啟瑁德啟爾兩汗國又不能彼此合作,最終被古倫麥底伐罪攻破,蘭都蘭烏努爾策格區的其它小汗國也就分別投降。
哲學戰國以後的基本情況還是以組織能力決定勝負。封建與圈層等級體系下,低一級權力層次對上級或上兩級層次臣服與貢賦,高層次對下級政權承認、封賜、給予安全與獨立的承諾與保護,主城與其它主城、社城間有隸屬關係,集中成許多同心圓。掠奪性經濟實力與軍事實力為核心的物質性權力是第一位的,相互聯繫的經濟、軍事實力增減決定豪城的興衰,霸權透過富國強兵加以實現,「人」的因素(如道德和管理能力)佔重要地位。戶錫弘格卓取得優勢後,經歷了內部國家武士分時分地的發展,以國家力量培養的內侍衛逐漸變成正常、習慣的組織,在「干察亞平定」的時間,因為財政支出惡化,使得汗庭在新征服區恢復了莊社的組織,將不得志的中央武士分封出去,這些重振的武士相當重視紀律和封建法度,結果在別斯古台加立德會戰,戶錫弘格卓汗庭中了亞立雲加爾加斯家系的緩兵之計,並失去腹里貴族的支持。繼戶錫弘格卓自身崛起之後,興起第二波「軍黨算豪強」的潮流,管理之爭使封建家系內部出現權力爭奪,成為必須解決的歷史進程問題。道格松道爾吉家系自820年代趁亂崛起,在經歷鄂希和圖斯加之戰、佩哲札次勒斯之戰後,進行汗政復古(指御宮汗國)的國家化改革,底定神州北方的局勢。847年古倫麥底建國,而這時來自東方列強的新挑戰又出現了。
西汗國過去之所以一直沒有完全邁向濕潤型國家式的租稅基礎,主要是統治階級擔心階級封閉的破壞還有國家穩定性的考量,為了因應生產方式和自然地理造成的首要型城市國家風格,納貢制才能維持生產據點和既有權力關係,這樣也就和封建主義與軍事化管理綁在一起,這也是比較有效率的管理方式。可是這種體制沒有顧全人的向上流動性,軍監行法合一的人治主義結構會面臨週期性崩壞,當菁英集體意識到外來力量加劇的威脅,最終會選擇自我改變去適應生態環境。由於歷史上透過外部積累轉移內部風險的作法,都會面臨身份的科層節制與晉升,還有總體利源邊際遞減的長期慢性危機,在缺乏單一性抽象思考的意識型態支柱支撐下,克薩爾歷史很容易形成在民族主義與種族.部落主義之間擺蕩無前的翹板型發展,因此古倫麥底建國後就致力朝向借鑑傳統濕潤型國家進行改革。為了避免統治與財政承包的世襲化,解決因為經濟交換和宗教信仰造成的那可爾依附主義,總結哲學戰國以來的種種思想交鋒與二重君主制,古倫麥底將祀權收歸國有,將舊的宗教人員考選收任為公務員,禁止移錫制度,綁在定居點上管理種籽、倉窖、農具,提供教育與醫療服務等等,同時做為地方僚佐協調民政,用這些配套誘導平民在祭祀圈內學習農業國家的生活方式。
這樣也就將一切意義的解釋權收歸國有,形成統一的國道哲學,它特別強調「鏡世界」理論,督導人們避免乘數惡效應,而人類生於凡間受苦、與物質惡並存,目的是贖還因為自己的靈墮落,下降人間的罪惡,開拓以人為本和忠君勤汗的概念。人是世界和他自己命運的主人,在改造世界的命運中起著決定作用,人的覺悟、創造性和意識是社會的、歷史的發展和形成的。任何功利與生產性質的社會,都必須在同質性基礎上建立交換的功能,順暢人的社會聯繫,異質性是在同質性建立之際同時生出的(矛盾統一體),於是只有透過一個至高領導,展開對異質物的驅逐,才能盡人義、遂天道,在社會關係、在社會政治的生命體中,汗室建立秩序,賜予人政治的生命,人民應當無條件忠誠團結在君汗周圍,只有不斷清除雜念,忠孝勤汗,做爲「人」才能逐步完美,最終達到「同道」的境界,在那個層次上獲得生命永恆的價值。政治上採取「能證最真」的公允善良原則,法學上奉行秩序論和決斷論。
【貴族】

833-851 1. Zayat-Sartakh, Küleg
852-877 2. Zayat-Sartakh, Ölzijtü
878-902 1. Ukhaant- Biligtü, Chapar
903-911 3. Zayat-Sartakh, Zhasagtü
912-928 2. Ükegtü-Delbeg, Küleg
929-952 1. Ükegtü-Orlog, Berke
953-957 1. Ükegtü-Zayat, Khuslen
958- 1. Örg-Güntemür, Ölzijtü
(神州皇帝,shenzhouin-hakan)
*合罕汗(kögön-khan);(天皇,tabagac-hakan)
*圖其汗札德(合罕汗儲,tuuch-khanzadekh);古爾汗(以功特授,gur-khan)
上造汗(以功特授,il-khan);特殊汗位
----------
*和碩親王(和碩克羅史)、王爵(克羅史濟農)
*公親王(塔布南祖契爾)、公爵(圖什墨爾)
----------
*侯親王(塔布南札爾戶齊)、侯爵(札爾戶齊)
*伯親王(塔布南德墨齊)、伯爵(德墨齊)
*上親尉(達爾嘉宰桑)、上騎尉(宰桑)
*中親尉(達爾嘉舍倫)、中騎尉(舍倫)
*少親尉(達爾嘉阿爾班尼赫)、少騎尉(阿爾班尼赫)
--------------------
汗后(汗位+khatun)
爵夫人(爵位+uzhi)
國公主(egeme-noyikhan)
貴族姬(爵位+abakhai)
「*」只授宗室。
只有王、公實封在世的汗系、功臣,其餘爵稱均用於封贈。
王、公贅號「多少戶長」,以功過、增減沐邑。
【經濟】
☆☆☆☆☆─★★☆☆☆
西汗國處於南北行星風系的末端,雖然與海洋頗富接觸,年降雨量僅約450mm,針葉林帶約500-600mm,大部份地區為森林草原和無樹草原,另有些許森林沼澤。夏季降雨超過70%,但年均溫低於0℃,雖然處在冰河末端外並頗有深厚腐植層,農業仍不發達,水源仰賴山系河水,農民幾乎全是依附人口,聚集在古代社城周邊世襲其身份,主要作物有小麥(門檻雨量250mm)、馬鈴薯和飼料作物,有少許大豆、甜菜,穀類、蔬菜糧食需要進口不能自足。富藏煤、鐵、金、銀、錳、鎢、磷酸鹽、金剛石等,發展煤化工和有色金屬開採,而冶金、鋼鐵、機械工業缺乏技術與配套仍屬薄弱。畜牧業是相對強項了,僅牛隻就超過700萬頭,乳製品和肉類是最重要的出口品,粗羊毛產量在世界大居領先,也使運輸壓力有增無減。土地幾乎全屬於國家和貴族,土地流轉問題不突顯。西汗國向各主要國家出售金、銀,換取玄圓做為發行本國貨幣的外匯儲備並綁匯,使用本位幣「法定圖格里克」(法圖):gürümadyd fidu-tögrög(gft, G₮)。硬幣稱tönkö,特殊支付可以用輔幣möngösoum,有限法償、極少在用。北方冷、易靜電,完全使用紙鈔,面額:1、5、10、20、50、100、500、1000、5000。
古倫麥底在910年代經過一段經濟停滯與貨幣不穩定時期,短期財政改善後,復因經濟恐慌、大地震與若干產品滯銷蕩低無前。國家預算的重大虧損迫使政府求援於央行,為了減低物價,政府首先鼓勵輸入,但此舉更造成國際收支的逆差,加重對外債務,950年代初政府改而限制輸入,但是無力實施高單價產品的全部禁止進口。此時期政府透過生產發展協會規定長期投資方案,不斷放寬外國投資的投進。由於人民平均生活水準過低,計劃式經濟勢在必行,這也是基於國家資本增長緩慢、外貿不穩、農業增產無法積極、工業沒有設備水準和操作的生產能力,而有生產能力的國民被擠壓到不能生產的低階服務部門。由於缺少儲蓄,政府只能用階段性通膨強迫儲蓄,但是對貨幣系統的組織尚無法加速經濟發展。
基礎建設包括改良土地、果樹種植、引進農業機械、創造製奶工業、試辦冷動屠場、加強水果去水與包裝、穀物乾燥與儲藏、機械製造麵包等等。建設方面儘量加強醫院、學校設施,提供都市公共住宅,然而墾荒和築路等事實上必須自力救濟。受到封建時代留下來的結構特色,國土的60%以上掌握在1.72%的貴族、高門手中,自耕農持有土地多不超過20公頃,大部份農牧業僱工身無寸土,大土地擁有者對農業機械化也不夠積極。國家雖然採取對耕種不善的土地課以捐稅、保證貸款農戶所需半數資金等辦法,但是農牧部門的生活水準,與其它部門勞動者相較,差距持續擴大。
銅跟鐵是出口大宗,地下蘊藏被用來抵償貿易逆差與供應國家支出,由於礦藏被玄武、王聯資本把握、開採,所以主要大國依據本身利益發展或減緩礦業生產,對古倫麥底造成衝擊,但是為了完善基礎工業,又不可能不依賴強國投資。礦業並且負擔了國家支出的48.6%,因此對價格波動非常敏感。國家礦業銀行直接參與礦業活動,收購礦物、經營化驗單位等。由於近來合成硝酸的技術改進,主要國家的肥料、陶瓷業逐步降低向古倫麥底進口海成硝酸鹽,使其價格掉落一半,重創汗國礦業,汗國主要以礦業開採的獨佔,強化企業擴大與其生存能力,避免直接危機。由於國際資金與技術操縱著汗國資源,古倫麥底多少也喚起民族工業自覺,而由於通貨持續膨脹,也刺激了日常消費品的生產,加強貨幣流通,伴隨工業發展而來的則是緩慢但持續的都市化,工業佔全國收入的比重在960年代提升到18%,飲料與煤礦工業相對蓬勃發展。中等教育為此加重了技術教學,最低工資雖經經濟部門反對但持續逐步提升,但也使通貨膨脹轉向惡性發展。休假制度和傷殘保障漸次改進,衛生原則被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