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錫亞敘茲王國(Kiusjàsiuz Äseolät-kiuliune)(聖帕盧錫央王冠領地與和哲卡麥.亞杜萊希民族主體:Àly Pàläschijàné-ine esäf'-ine ve töskiekınseḳlé juh Khözörkapma-Aqdurasijdyghyny iulius)
克:Khusiyasid Waant-uls
漢:Königreich Kusazien
王聯:Королевство Кусязия
索:Royaume de Cousasée
潘:A Kusáziá Szent Páleszar-Korona Országai
神:松鍾弘誓王國

(「RI」為「王治」(regne imperial)的索語縮寫)
王室欽花:rhododendron maximum(取其純潔)
國 花:verbascum thapus(取其攀升輝煌的花姿)
首 都:聖.夏內色斯(Àly-Schànäesıs)(克薩爾古名:恩德里亞斯台(Öndöriastaj))
◇特維特.瓦泰里耶(Teväte-Vàtelijé)王家,神州姓:代氏
在位元首:國王:謝維斯烏卡謝2世.希里希亞斯(2é. Scheviss-Ukàsé Silisijàs)(代雋融)
在位領導:執政:季科列.策列維卡斯.季希特維卡斯(Geikolé Celävikàs-Geesitovikàs)
南方格言:在你的光明中遇見我們共同的光明(Kàdge öfabiuh schlàvy älätene àtchàjıh, té kàpé uschah älätene ve le lé)。Kiusjàsé-eš, Schàlävàjé soliué-geààkisah ve keläjàšuh(庫錫亞敘茲語.夏列瓦耶左岸方言)
北方格言:人類的財富是自己的敵人,長存的是太陽與星辰(Yagi erur yalnukun neni tavar, azun kuni yulduzi tuthi tugar)。Eski Khözörkapmasha
國家代表色:麥穗金與青金石天藍(國旗用色)
人 口:636.4萬/南部:360.6萬(850's)-462.8萬(960's)
國 歌:〈初霽瞬間的流星是我為你締造的幸福〉by biassus,未錄製
6--751355--64---
2--343231------
155---71433--21--
13--13--12-------
-53243217---6----
64354342-----
345--55#--5#6---7--6515----
5571快5---433---2---1-------
14--44-563-----
437--123171-----
1716--661765----
5674--44-567-----
3-1--17-6-5-453-
234-543-3-1-------
6--751355--64---
2--343231-----
171--17-6-5-671-
234-543-,5-1-------(漸慢)
【國土位置與地理狀況】

南部紫色為庫錫亞敘茲(內內古來茲),北部櫻色為亞杜萊希(Aqdurasij)(外內古萊茲):

庫錫亞敘茲(以下稱本國)為中央梅茵蘭國家,國內約略分成南部的庫錫亞敘茲(內內古來茲,dàtukıh Näkoulayz)以及北部的亞杜萊希(Aqdurasij),國境東部為黑爾貝蘭山脈向西傾斜的餘坡,與德列塔尼亞交壤;國境西部是亞里亞察岡山脈向東傾斜的餘坡,與古倫麥底交壤。由於國境大部份及主要人口區域處在內陸,而且位於唯一吹拂的極地東風末端,空氣濕度極低,異常乾燥、天象十分平靜。但是擁有極大量的山系河水和豐富的地下水脈,內內古來茲屬於農牧皆宜的地區,擁有多元瓜果類物種,因此發展出定居文化形態。
古代圖籍將本國統括為斯齊維斯河河谷地區,但是這些記載缺乏精確的測定和標註,同時人文地理和政治地理的記載混亂漶漫,「斯齊維斯河河谷」只能做為歷史地理區域來理解。北部亞杜萊希隔著卡參勒維海(Kàcenlıvytàlé)位於凍土帶南方,北部擁有豐富的混合林,森林氣候的大陸性特點顯著。擁有局部沼澤地帶,透過人工維護,可以經營成為亞麻產區。北部有黑貂和山貓。混合林以南的大部份亞杜萊希地區為草原地帶,擁有5公尺深度的細厚黑土,冬溫平均在-25--30∘,雨量為300-500公釐,在適當地區修壩攔水,仍然可以發展農業。擁有鬱金香和各種藥用植物,當地料理使用大量的花入味調味。
界於內內古來茲與亞杜萊希之間為褶皺起伏頻繁的地區,頂峰多石,也擁有大量的平頂山,最高海拔1600公尺,高地區圈谷迴轉運動頻繁,出現一系列的蘚苔盆地或大曲折冰蝕谷,縱斷為不連續狀態。往南經過海拔300-500公尺的微丘陵區進入內內古來茲,北界部份地區擁有不發達土壤,鹽脫也不完全。內內古來茲全境盛行河谷地型,河床經過幾十萬年的侵蝕,具有複雜的河穴,部份回春河流湍急,下刻作用造成大量蛇行峽谷地型。內內古來茲大部份為平原地型,丘陵起伏,保留大量的針葉林及松林,水資源也十分豐富。年平均溫度為0-8∘,冬季因為乾燥所以少雪,風力弱、日照充足,無霜期只有60天。內內古來茲屬於春麥區,住民並且飼養大量食牛、乳牛、山羊、綿羊,穀物有大麥、稞麥、蕎麥、燕麥,畜牧用乾草地也很多。由於夏季涼爽,水果有蘋果、櫻桃、桃、梅、葡萄。豐沛的水力提供良好的工業發展條件,但是距離北部煤礦產區很遠,先天區位還有待克服。內內古來茲最溫暖地區的生長季可達6個月,廣泛種植甜菜,也是重要出口產品。

☆政區(temp)
麥色.中南:中央直轄郡(Tömödàcitené)/麥色.南:()/麥色.西:()/麥色.北:以色勒科海洋直轄郡(Màläjé-i-İsılıkıh)/紫.南:中央庫錫亞敘茲直轄省(Tömödàcé-Kiusjàsiuzijes)/紫.東:東內古來茲.庫里葉斯直轄省(Dové-Näkoulayz-Kulijes)/松綠:博路博爾特別議會郡(Voliuvolıs, Boruubuor)/櫻.東:蘇萊萊希直轄省(Siulalàesy, Süratleyetön)/櫻.中:阿敘朵芙直轄省(Àsiudof, Asudova)/櫻.西:橘底耶帕瓦直轄省(Geitijepàvah, Zhidiyeparlakan)/梅紅:塞如齊議會省(Salöky, Saalökavim)/朱紅:克茲勒梅煦議會省(Kozlımısiuh, Hözlömesutan)/桃紅:薩希斐卡費議會省(Sàhifekàfé, Sahifkefil)
☆城市(temp)
金色:聖.夏內色斯(N. Teqhelıpukıs-Àly-Schànäesıs)/黑色.東南:曼卡法(Mànkàfah-İznikilijes)/黑色.西:慈路科察內(Cılukıtchàné-Teteläs)/黑色.北:色梨葉勢(Seliješ, Seriel-Achigij-Boghdariastaj)
【簡史】(暫訂)
◇始祖傳說
月神愛上深山湖畔的金色母狼,祂賦予牠翅膀,讓牠服侍自己。月神是男生。羽狼媽媽得到禽元素,生下兩顆蛋,以月神的模樣(金黃色)孵化出谷訥吉娜和谷訥干姐弟。他們長大後結合,又生下仁欽道爾吉和蘇爾豐札兄弟。哈爾特汗貪圖谷訥吉娜,他殺死谷訥干,強行收養蘇爾豐札。谷訥吉娜帶著仁欽道爾吉奔逃,哈爾特汗射箭,谷訥吉娜中箭,死前擠盡乳汁,將仁欽道爾吉託付給天鵝。母愛有沒有載體,怎樣是完全的付出?兩兄弟各自長大了,哈爾特汗的女兒麥德爾愛上蘇爾豐札,蘇爾豐札卻愛上鄰國的公主蓋麗如。善良的蘇爾豐札不願違背自己的內心,他逃跑。哈爾特汗到處捉拿蘇爾豐札,卻抓到仁欽道爾吉,因為兩兄弟很像。仁欽道爾吉只能說天鵝話,麥德爾很傷心,以為是蘇爾豐札中邪,她聽說在蓋麗如公主的國家有藥可以治,就喬裝成平民,帶著仁欽道爾吉出發。真正的蘇爾豐札來到蓋麗如窗邊示愛,蓋麗如答應了,卻被蓋麗如的父親發現,蘇爾豐札就被關在高塔裡。蓋麗如很傷心,暗中派人問訪誰能救自己的情人。正好麥德爾和仁欽道爾吉來到這個國家,仁欽道爾吉能說天鵝話,就讓天鵝飛上高塔救走蘇爾豐札。麥德爾和蘇爾豐札重逢,驚訝的說不出話來(那仁欽道爾吉是誰呀…),這時蓋麗如趕到,也一頭霧水。善良的蘇爾豐札從實招來,兩個公主都哭了,這時蓋麗如的父親派兵追來,四個人一起逃往深山。他們在深山遇到羽狼,羽狼一聞就知道是自己的孫子。這邊探討的是信史以前味道與記憶的聯繫。「我要教你們祖父的語言,說說你們父母的故事」故事說完,麥德爾無地自容。羽狼奶奶又責備兩位公主:「妳們的祖先本來是化育給野獸啃食的白肉球,後來偷取了神的外貌,披上金黃色的皮草」。羽狼奶奶讓蘇爾豐札和蓋麗如,然後仁欽道爾吉和麥德爾成婚,告訴他們:「在晴天的哨所,在天降之河繁衍你們的子孫,從斯尼赫壯大,向地海之心進軍,用你們的、從我如豔瓣的身軀生下的驕傲的質地!」
◇國家的形成
「庫錫亞敘茲」是「松之骨」的意思,國名的字根來自克薩爾語。本國是古代布基族與亞斯特齊坎族的餘緒,在融合了克薩爾、潘緹那、法蘭妮、與東方漢密斯的諸多文化元素之後,形成獨特的文化世界。古時候的古斯齊維斯河谷沿線,是古北支潘緹那族的交通孔道,在梅茵蘭曆前600年左右,從這裡前往現今的潘緹那列國國域,其中的這一部份的古北支潘緹那就留在河谷線上繁衍生息,與在地的南部亞斯特齊坎各部融合神聖魔法王國(梅達利恩)擴張時,古王國軍曾經以征服者的身份進入到古斯齊維斯河谷地區君臨,給同源的民族兄弟帶來了農耕與城市文明。梅茵蘭曆200年以後,御宮汗國(克薩爾大一統時代的汗國)瓦解,中部亞斯特齊坎族的左翼三部從北神州返歸東方故土,由於找不到根據地,南下到古斯齊維斯河谷地區,其中部份地區與現在的庫錫亞敘茲重疊。亞斯特齊坎族與克薩爾系軍閥控制的城邦展開激戰,加上神聖魔法王國的守點防衛,開啟本國的「北境戰國」時代。梅茵蘭曆330年左右,克薩爾繼承人戰國中的敗部汗國拓什布和堤穆爾塔錫(Tolobukhtimurtashij),趁著神聖魔法王國對法蘭妮、神州兩線攻略的勞師之際,南下侵略,河谷部族與克薩爾各部、亞斯特齊坎各部經過20餘年的奮戰,將神聖魔法王國勢力逐出,「北境戰國」進入新階段。後御宮汗國復興後,大一統汗國為了追捕逃脫的圖和只商博爾罕內德(Tukhazhilaanborkhanid)等七部,開始對整個庫錫亞敘茲地區用兵,庫錫亞敘茲境內的各邦國重新向大一統汗國稱臣,以世選制度和共識決制度,選出本國的代表性邦君。到了梅茵蘭曆350年以後,庫錫亞敘茲地區從大一統汗國那裡取得庫錫亞敘茲王爵的稱號,從此、庫錫亞敘茲做為一個國家的概念形成了。梅茵蘭曆422年,庫錫亞敘茲從北方和哲卡麥人的烏爾卡爾弘內德(Urukarkhunid)汗國獨立出來(和哲卡麥諸國是大一統克薩爾汗國的直接繼承國),建立主權國家。
◇神聖王家
庫錫亞敘茲在現在的南部建國以後,始終因為歷史問題,與北方和哲卡麥各汗國為敵,其中對抗最久的是約勒齊薩儀德(Yurukisaid, 408-567)。庫錫亞敘茲建國初期實施共識選王制,後來、來自東方維訥瓦什(Vinniıvàsch)流域的色裕斯部(Säiuss)的帕盧錫央王家在薛希凡堡(S. el Schesifàne)被選為庫錫亞敘茲王,國王齊呂鄂斯1世(1é. Ciliuıs Kàsiövilé)為了建立穩固王權,並改善對和哲卡麥各汗國的友好關係,在梅茵蘭曆436年宣佈皈依全光教,著手一連串壓抑藩權的改革。此後歷代庫錫亞敘茲王族都是帕盧錫央家的後裔,號稱萬世一系。
◇國際競爭
梅茵蘭曆500-700年是國際競爭時期。庫錫亞敘茲王國由於「身體國家論」,實施「分院制」,將王室拆成6大王家,擁有各自的克錫格(分院禁衛軍)軍和領地藩軍,6個王家互相支援,向外擴張領地,因此與德列塔尼亞系、和哲卡麥系、潘緹那系各國交戰。最終、本時期佔領並統一整個和哲卡麥地區。但是對德列塔尼亞,庫錫亞敘茲.克薩爾人節節敗退又反攻失敗。對西方,在與戶錫弘格卓、古倫麥底反目後,許多征服而來的領土也得而復失,併入現在的古倫麥底國境。
六個和碩王家為:
一 Pàediiu övé Àfàkeläkinne 佩第郁.阿法克列勤,外交
二 Fijılıkıs övé Àntchuısömme 費葉勒克斯.安初鄂森,北面國政
三 Fiulgeinne övé İjodàmiuš 孚爾經.由達穆史,南面國政
四 Unäsijes övé Geilgeinnàlijé 烏內錫葉斯.吉爾經納利耶,東面軍事
五 Vàncij övé Fiuàlàkuij 房啟.孚亞萊圭,南面軍事
六 Titàomiune-Kolävousé övé Bàxisulé 堤道明科列沃協.柏希斯勒,西面軍事
(中間暫略)
◇從極端到停滯
由於國際競爭的挫敗,庫錫亞敘茲著手變動一連串的舊中央汗國制度(也就是現實伊兒汗國的制度,此略)。首先是建立常備守備營,為了應付對鄰國的戰爭,庫錫亞敘茲在國內邊境設置了大量的城砦、防塔,甚至在東南邊境的岩山上開鑿了謝爾卡維聖岩城(類似卡帕多起亞)。每格守備營的規模約為700人,或是抽調守備據點10分之1的成年男性編營,配置類似震天雷的土砲,補役官員兼任在地警備長官,再編組守備神職和守備醫師隊。由於推行良好,這個制度被推廣到國內各地,成為常設的行政機構,660年代以後取消了全國全部的城市自治權,設立城政參政會附屬在守備長官之下,除了法律顧問官員與住民民事協調人外,守備長官處理一切行政、治安事務。由於這種軍國化的制度,大量女性從家務中被趕到農田上勞作,男人則被迫加入國軍,只有在繳納高昂金錢之後才能免役,從650-750年代,免役錢猛漲了8倍,逃離兵役、傜役的人丁被逮捕後會成為奴隸。
由於守備常備制導致生產活動的消極,750年代以後已經不可能將這種制度當做常態來實施,因此政府改而推行〈領邦農牧地重劃〉,重建地域共同體,裁撤冗軍。事實上,8世紀以後的人口增加導致農村自律體系鬆弛,國家要面對的不確定人口更多,6個世紀前的舊克薩爾法制已經不可能實施。8世紀以後王權衰弱,佩劍貴族紛紛被袍貴族取代,領邦社會的統治壓力增強,誓約制度形同虛設,國家傾向將農民的問題,交給農民自己去解決,國家只介入必要的控制還有稅收上。血緣蔭官制改成勤務經驗晉升制,最後王家分院制也取消了。8世紀末期,國家與政區的關係變得更像伙伴關係,國家對地方只有直轄上級會議和地方戰爭會議,其它的民事、保安權利,都被地方劃為自己的權利範圍,國家派出的中央官員只能做為理事長官管理各地官員會議,地方上的本土公族還設有自己的權力機構。這種政治制度一直到840年代才又糾正回來。
◇衰弱的時代
「分院制」下的近親通婚,導致王位繼承人體質上的缺陷,王位很容易因為絕嗣,而發生繼承戰爭。梅茵蘭曆700-800年是本國最衰弱的時期,爵爺們往往受到外國支持才登上王位,因此庫錫亞敘茲本時期也形同外國附庸,成為國際競爭角力的舞台。
(中間暫略)
◇再建設的時代
衰弱的時代結束後,重新穩定局勢的庫錫亞敘茲,面對的是急遽變遷的世界局勢,各列強權力格局洗牌,新帝國主義刺激國家必需開始新的自強建設。梅茵蘭曆843年,現今的特維特.瓦泰里耶王家(仍稱佩第郁王家)脫穎而出,主導國內制度改革,建立更穩定的一門世襲制和現代政治制度,外國勢力對本國的影響才慢慢消退。加上庫錫亞敘茲的各鄰國,受到世界級列強的擴張影響,紛紛將資源調回本國自強;庫錫亞敘茲由於地理優勢,沒有被世界級列強和鄰國影響,因此反而在發展軌道上呈現比較自主的格局。對外方面,庫錫亞敘茲的強國心態非常明顯,從解密史料看來,庫錫亞敘茲最高權力機構安全委員會,在整個9-10世紀中密議過12次開戰動議,企圖收回東南、西北兩面的歷史失土,而且軍方在886和912年確實完成過運輸準備;財政部門在870-890年代的資金調度證明了這個跡象,庫錫亞敘茲準備向德列塔尼亞和古倫麥底開戰,只是都在「複數確認」機制下,沒有安全過關。安全委員會事實上被其它權力機構孤立起來,在9-10世紀的大多數時期鬱鬱不得志。
9-10世紀,庫錫亞敘茲從鄰國招徠了大量農業志願人口,進行農業與總體經濟模組的發展戰略,933年以前的農業徵收分成先驅農地和普及農地,給予不同的退稅機制,本時期,多肥與深耕農法獲得落實,折算日光照射面積成為當時的一門科學,國內農業教科書廣泛吸收國外先進農法。國家在累積一定資金後,轉向少品栽培間作制,提高農產品附加價值。從農產品完成生產,到進入販賣場所的環節,庫錫亞敘茲以國家力量建立了普遍的垂直統合經營模式,其控制手段是利用銀行預借款和有價證券,控制農業會社資產營運方向,並且在民間落實指定消費制。在整個過程中,國家是無所不在的,即使在國家能力最弱的情況下,政府也能夠落實供給整備計劃,以硬性「防穀」控制農業生產走向,封閉外資入侵的管道。透過將貨幣系統分為對外貨幣和直接洋銀,庫錫亞敘茲以銀貨試作為藉口,相當程度的和世界經濟區隔開來。
9世紀的庫錫亞敘茲有兩大文明鬥爭。在國內,知識份子發起了古文書運動,要將古代證書寫本的格式與文法落實到現代標準語上,對使用宮廷標準語的王室造成威信打擊,同時文化效應也促使和哲卡麥人萌生語言民族的概念,造成現代化統合的很多問題。對外鬥爭是庫錫亞敘茲與德列塔尼亞的歷史問題,6世紀國際戰爭中,庫錫亞敘茲曾經殺戮了大量德列塔尼亞籍平民,造成外交來往的創傷記憶,對9世紀以後的平行關造成無法彌補的裂痕。同時,各個克薩爾國家的歷史認識問題也成為主題,在新的國際關係中影響克薩爾國家之間的關係。
【國旗】

【法學】
國家最高聯合法學會議勘定法律淵源:
《明經正詮》(全光教義釋書)
日希白.丹克爾.生呂卡吉克,《聖.圖內亞斯.夏律楓昂彥以來的思想史與因明實證》
渠倍呂卡斯6世(主編),《國家哲學原理》
嘉穆.齊里維.赫斯維,《從聖.圖內亞斯到濟斯圖卡內.維克里時代的通制與裁判事例》
《亞杜萊希比希格經集論國萃要─也里亞斯圖格路格.卻別鄂斯錫吉台注本》
特定民族特定時期的法學,可以連結到該民族的精神性和政治性支配。法學上、這些人奉行秩序論和決斷論。具體秩序不是抽象、空泛的秩序,而是必定連結到特定國家與人民,法規只是秩序的成份和手段,各孤立的法規無法加總創造秩序。一般規則是從「法的實質」中衍生的,不是「法的實質」本身,團體中具體存在的內部秩序,先於法規制定而存在,例如立法者要對「家庭」這個具體制度立法,就必須先接受內在於「家庭」的具體秩序觀,否則就揚棄了「家庭」制度本身。所有概念源自於其所屬的秩序,從該秩序的內蘊中產出,為了該秩序而生。
決斷論植基的是「決定」本身,如同規範論所植基的規範,是一種獨立的法來源。抽象的規範無法導出具體的決定,所以「決定」不是來自規範的適用,而是從內在秩序或預設秩序中產生(有時是無中生有),具有個人性決定其形式的獨斷。決斷論是在一個個人性的決定中,貫徹政治處境中被正確認識到的良法(能證最善)。法律規範次第形成之前,就先存在了一個根本的決定,而法律秩序建立在主權者的決定,在這主權者決定之前的世界,是自然狀態(洪荒)。使主權者做出決定的預設秩序,被認為應該做「純粹法學」的處理,以確保實證性和正當性,一些原則如衡量、經濟性、道德性、安定性,可預測性等,都從哲學的「能證最善」原則推導而來。於是、決斷論還是保有自然法的根本精神,只是合法性體系的建立,表現的是以立法者意志為依歸的決定。誠然,決斷論藉由將「一瞬間」功能化,蘊涵有錯失建立在大型政治運作之上的實然狀態的危險,因此唯有以辯證方式詮釋主權的意涵,才能超越決斷論法學思維本身的缺失。而,法實證論,僅被認為是結合決斷論思維和法律思維的綜合體。
法律研究中的法,不脫「法規」、「具體秩序與形塑」、「決定」三種面貌,所以任何法律源頭,只會是規範、決定、具體秩序,並由此導出政治支配的正當性。決斷論對規範論的批評在於「秩序」本身,當規範無法具體展現在失序處境中,規範仍是抽象有效的,規範本身並不關心失序狀態如何解決,於是規範從具體處境中抽離而出,超越意志,犯罪行為中性化:外在於個別事實存在的規範「始終有效」,從規範論法學本身角度來看,守序、失序沒有差別。由此,規範成為非個人性的正義化身,最終並非執行「法治」,而是推導出「法律國」的誕生。「法律國」的癥結在於,「法律國」下的法,應該蘊涵有最高、非人性的具體秩序,然而規範論思維如果要貫徹,規範就只能自我證成,最高規範不能變質為規範以外的權威。由此、規範本身是抽象的,規範的適用也是規範。問題來了,服從法律而獨立審判的法官,並不是抽象的代表著法律,而是在「制度」環節中將「秩序」落實到具體處境中,產生規範效力。所以法律適用過程中的原則,並非事先蘊涵於抽象規範,而仍是在當時獨斷,所以規範論最終無法在事實上自我證成,終究自欺欺人。
【國道哲學】
「國道哲學」思想是10世紀以後,庫錫亞敘茲的有識者們,為了建立自然人法權,還有建立現代國家認同,所提出的一種典範政治哲學。「國道哲學」對人類的假設和論證與正教神聖會議教義有很大的出入,但是一直以來,並沒有公開與宗教信仰決裂,反而成為與全光宗教並行的另一種「傳統」,類似現代社會主義與儒學的關係。
「國道哲學」認為,泛神即無神、泛靈即無靈,用來取代「靈」的、形容一種特殊存在的本質的詞彙是「意志」。肉體可以分割,而意志不能分割。人性就是宇宙的理法,也就是一切原則的原則:道。「道」無所不存、無所不包、無所不統,它不會分割自己的一部份給一個獨立的生命,使這個獨立的生命產生自己的理念與理性,從而在根本上違背「道」。道是唯一,一是全部。世界由具備物理性質的物體所組成,抽象意味的靈魂根本不存在。「道」統攝、包含了所有理念,是一切原則的原則。理念存有,則蘊藏在實際存有中,需要透過意志去掌握理解。意志有終始,依附於實際存在,但意志不同於理念,而是意志由主體投射出去,再將理念收回主體。不過、不能因為不同主體意志領略到的理念不同,就否認理念的存有,理念是包覆在「道」裡的,雖然「道」深不可測,有限意志也無法完全掌握「道」,但是主體之間在辯證後,會達到「能證最真」的「通道和諧」,至少它作用在當下的實際存有上是最有效的。意志不同於靈魂,靈魂是其他民族的概念。
人是社會的主人,是決定一切的主要因素,這意味著人是世界和他自己命運的主人,在改造世界的命運中起著決定作用。人是社會性的存在,有覺悟、創造性和意識,覺悟、創造性和意識是社會的、歷史的發展和形成的。人在社會聯繫中指導著自己的生活和活動,並只有透過社會關係才能存在和達到目的。社會做為一個實體,背後必然有一個相互辯證的結構,即事物的本質或實相並不存在於現實,本體上的現實是矛盾的結構,只有經由不斷否定現實,才能顯露變遷發展的潛在可能。然而任何功利與生產性質的社會,都必須在同質性基礎上建立交換的功能,順暢人的社會聯繫(人是社會的主人,會主觀決定順暢社會聯繫生存下去)。異質性是在同質性建立之際同時生出的(矛盾統一體),於是只有透過一個至高領導,展開對異質物的驅逐,才能盡人義、遂天道。當然、同質性的出現,意味受抑方的同時出現,但不需刻意意識,因為這是在「盡義遂道」的過程中無意識發生的。(如果生來貧賤,不需刻意意識自己的卑下,盡本份努力生活就好)在社會關係、在社會政治的生命體中,王室建立秩序,賜予人政治的生命。人民應當無條件忠誠團結在國王周圍。只有不斷清除雜念,忠孝勤王,做爲「人」才能逐步完美,最終達到「同道」的境界,在那個層次上獲得生命永恆的價值。神祇與世界的出現先後無人能知,所以真理是浮動的,是因應人的生存條件變化而變化的,只能依照
能證最真的公允善良原則處世。公善原則順從生存而來,君民合體的實踐才能守護公善原則不墜。對立面可能的進步主義,應依公善原則,就對立面進行善的抽繹,這就是成立特定機構吸收民意反射的理由。可以推知,這些人近乎無神論,而王家有擬神化的地位。對於自然現象,傳統說法認為所有存在都有意志,但只有人是社會的主人,雖然以順應自然做為「同道」的實踐,但若必須改變(順暢與自然的聯繫生存下去),只有人能改變人自身和自然的意志(人道同宇宙之道,在王室領導下,依能證最善原則,集體變與不變)。人死後有魂魄,是意志脫離承載物質的暫時狀態,如果能善轉化,魂魄意志會回到天地(還真),從此不存在。就像濕物會乾,水的意志無由消失,魂魄意志當然也會無由消失。如果水意志消失有理由,問題也是人提出的,人必能解答這個問題,因為人是社會的主人。當魂魄不潔,不能還真,會成為既不能上順道理,亦不能下害人間的不必要的存在。
「道」孕自然,或說自然是理解「道」的永恆工具,所以與自然和諧、順應自然而生活,是人生的目標,這也是人類與生俱來授受的意志所決定的。宇宙整體,更精確的說是「道」的活動的知識,提供了關於每個個體事物必須如何運作的知識。每個人必須遵從「道」,按照自然規律而生活,例如人們必須順從國家的法律,按照國家的法律而生活。每個人平靜的接受他在事務系統中的位置,完成他必然的目的。命定理性是能證最善原則,所有美德是知識的形式,沒有人能夠沒有知識而有美德。苦惱、恐懼、欲望、快樂等,屬於非理性的衝動意念。能夠捨棄情念,擁有堅定理性意志的人,就是理想的人。與美德相伴的生活是達到順應自然(同道)、「聖情感」、自我滿足。「聖情感」就是捨棄情念,對激動、歡悅、悲傷、焦慮,達到淡漠的平靜狀態,是對心理和物理干擾的超脫。但主要不是動機戰勝情感,而是一個「成為完美的人」這樣更強烈的「聖情感」,戰勝了苦樂。不過、在順應自然而生的前提下,對性愛是開放的。最終的境界是,不依賴任何他人而生存,滿足物質與情感需要的狀態。
【政治哲學─9世紀以後的論述:】
如果說民主的本質是個體的權利應該首先和最大化的被尊重,當個體之間產生深刻的衝突時,卻只能透過強制手段來解決。也就是說,個體自由並不是導致民主的條件。而且人權是透過法制來維持的,接受人權就等於是反對個人主義。「人」在達亞齊烏斯(Dàjjàciwus)那裡不僅是生物性的概念,主要是人倫的制定者透過統治機制、教授給民眾的:社會與群體關係,使人成為了人。人類因為普遍具有仁義禮智的潛能,所以能夠完善自我,但是這並不能構成具有道德的整體,能夠提供集體的良好物質與精神生活的,終究只有國家,所以才說國家是神聖性在人類世界的實現。
在政治權利的落實上,身體國家的政治諫議權當然是落在國家檢察部門的身上,但是當一般人向他們提出這樣的要求時,一般人已經在公開批評時間當下的思想流派了。但是文化來自於宮廷(見愛爾卡德範斯(Elkàtàefàns)《宮廷文化》),社會並沒有防止文化退化的能力。其結果就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講法,不僅讓一般評論家自我受限,而且在期望檢察官員制約王權的努力上,也成為廉價的論述。
人類的群體沒有能力靠自己去墮落,只有統治者錯誤的啟蒙會造成集體錯誤,這樣看起來,菁英是人類邪惡的最初原因,問題是克制菁英錯誤所想要建立的無政府狀態並不是自發的,而是聖王領導的社區制度,所以終究,只有統治階級能對統治階級新陳代謝,所以權力的互相制衡只有在統治階級內互相制衡才有意義。
正義是透過愛,出現、表發在信仰的行為上,這種愛選擇了自己,也把自己餽贈出去,同時人們看似理性的行為,其實也只是有距離的激情,但是這樣的愛可能會走到自利的途徑上,所以它與正義也可能是有距離的。自利的愛只是一種手段,意識的目的就無疾而終了,這樣的意識就只是謊言,沒有超越自我的創造,所以必須透過某種方式保持對生命的誠實。
精神的、自我的意志應該要知道自己的來源,才能在自身的行動中保持清醒和正直,讓必然和偶然的關係表現在自我超越中,這樣就導引出意志的權力。普遍的道德有必然的起源和終點,個別性的意志不可能在道德的過程中一以貫之的孤獨,往回走的路只是虛無主義,否認了起源和產生,所以應該要向前做出瞬間的決斷。同時,意志權力的表達,在於不受到其它意志權力的杯葛,所以只有讓權力制約權力,才能達到道德的交集。權力的後退不是後退,權力的讓渡不是無意義的讓渡,意志的運動只能最終有向毀滅,只有用權力反省自身才能得到救贖,並在權力的饋贈中達到人對人的依賴性的產生,世界才有了愛,也才有了正義,也才讓世界成為世界。(見君克徹斯(Geinkıtchıs)《只有寧靜是不可能的》)
《權力分野》的作者達沙勒同卡斯(Dàsàlätönkàs)提出立法的王權主義,他認為最大的不自由是終身沒有自由的一天的奴隸狀態,要讓個體加入「正義的群體」,成為國家社會的一部份,用立法主義防範自由的過大泛濫,建立一種基於法律的自由;尤其是,最大的自由還包括「正義的群體」──國家,如何與每個個體交往的自由。「民主」真正的定義應該是包含所有人在內的共同統治,不是透過個人外表上的平等達到「群體的不當專橫」。人類天生的差異就決定了人的不平等狀態,比身體財產更可怕的不平等是人格的不平等。平等是人為的狀態,只能透過人為的均勢達成平等,也就是運用權力制衡權力,在既定狀態下運用最少的社會資源達成權力均勢。另外,結果的平等也會削弱人類的競爭動力,所以只能透過強者保護弱者的博愛政治達成賢善治理。所以,如何使每個個人得到「完成道德的工具」,只能透過一個賢建的制高點組織規劃,使每個個人在完成使命的過程中得到最終最後的自由,因為自由的行為來自於自主能力,一個人只有在完成使命之後,才能在道德的群體中得到自主能力,也才有了自由。個人在群體中獲得自由的能力,是在制度的安排下完成的,所以制度和秩序,才是自由的先決條件。
【國體政治】
相當於在西汗國(古倫麥底,祖大汗國)改革克薩爾法並實行「君民合體」制的同時,中央汗國也進行了官制洋化的改革,以期能更有效的抽調國家資源進行動員,時間大約是900-910年代。基於大正統主義,中央汗國確定要將所有政治設計俱以國王為中心,確保聖王善政的實施。另一個主要原則是確保民族的優越性,以具體制度確定庫錫亞敘茲及和哲卡麥.克薩爾高於東邊的敘利也利.克薩爾和西邊的古倫麥底人,例如在中央汗國擔任公務員,必須要熟習庫錫亞敘茲及和哲卡麥語,並在中央汗國境內居住超過15年,等等。
國王直接參與政治運作,不以立憲內閣做為緩衝保護國王,邏輯上要貫徹所有臣民對國王的忠誠罔止無誤。國王享有直接的仲裁權和緊急權,並且可以以停止議會運作的方式,確保任何行政職位不受議會的彈劾、侵犯,貫徹上令下達的意志。國王直接管理為他設置的諮詢機構,例如國家安全會議、人權會議,等等;另外並直轄一個掩耳蓋目的安全委員會(essemé-soišté kommité, ulttiq qawipsizdik komiteti),做為樞機幕僚和最高軍機機制。
國王任命「執政」,組成政府,所以命令雖然由國王下達,具體政治過失要由執政來負責,並在必要時去職;但是相對的,如果國王矢志保護他的執政大臣,可以用停止或解散議會的方式達成。執政的執政團隊不具正式名稱,因為政府編組會按照局勢做隨時的變化,特定部門按照實際需求升降(1級委員會─2級委員會……),俗稱仍是「內閣」。
地方政府分為各個「歐布力斯」(öblis, oblys(tar),州、省),其首長「阿其穆」是根據執政對國王的呈請,予以任命的,國王也有權直接任命各級阿其穆。如果遇到舊王駕崩,各級阿其穆必須立即停權,等待新的任命。地方政府有對應的地方級議會(吉爾嘉、馬斯里赫特),可以經過適當程序影響和罷免阿其穆。阿其穆可以薦任隸屬他的下一級阿其穆(邏輯:省長任命縣長),一級一級往下支配。地方的馬斯里赫特具有地方預算的批准權,通常備有一個研究委員會研擬各式法條法令,也為具體實行提案。
議會分成理論上的兩院制,第二院是「約克洛萊庫萊斯」(julklolé kulàš,聯合議會,相當於上院,庫萊斯也就是古代語的庫里爾台),其中36席中的絕大多數,是各個歐布力斯依據舉孝舉賢原則派到中央的,剩下來的4-6席由國王指定。第二院主席還是由國王提名,所以是依據有歧視原則在實施的。第一院是「庫里斯卡維內」(kuliskàviné,馬日利斯、參政議會),66席中的49席按人口比例產生,剩下的17席按政黨得票比例原則產生。實際上中央汗國沒有政黨,不過特定一屆派閥在連署關就會逐漸形成,還是可以進行分配。庫里斯卡維內具有實際的國際條約批准權,算是難能可貴。
做為國家三權之一的法務各部門,為了便於國王的利用,拆成多頭多部,以便權衡。計有:最高司法委員會、司法鑑定委員會、法律制定委員會(類似憲法法院)、最高檢察委員會,各組織由約克洛萊庫萊斯推薦、選舉,最後也是由國王親自主持。法院體系採三級三審制,另外有軍事法庭。
具體來說,由於各種民主建制還是以國王的意志產生的,例如約克洛萊庫萊斯的議席由地方上派,但是地方首長又由國王親自確認,國王仍然繞過程序掌握全部的立法權;各級司法官員由約克洛萊庫萊斯決定,所以司法權也全數歸於國王。實際上,中央汗國仍然是君主專制國家,只是廢除表面上具體的封建制度罷了。
【語言】
中汗國是中央克薩爾的發祥地,克薩爾語族屬於克薩爾語系,為黏著語,主要特徵有嚴格的諧音律,即按照母音舌位前後或圓不圓唇進行和諧,在一個詞裡,或者都是後(陽性)母音,或者都是中(陰性)母音,但是前(中性)母音與後母音或中母音均可出現在同一個詞裡。在形態學方面以詞根或詞幹為基礎,後接附加成份派生新詞和進行詞形變化,名詞、代詞、形容詞、數詞、副詞、後置詞和形動詞,都有人稱、數或格的語法範疇;動詞都有時、體、態、式等語法範疇。在結構學方面,句子中的語序都有一定的規律。通常主語在前,謂語在後,修飾語在被修飾語之前,謂語在賓語之後。舌根.小舌輔音也受到母音屬性的影響,在陽性詞中,出現小舌音的變體q與濁擦音ɣ,而在陰性詞中,出現舌根塞音k與g。因此:aka、eqe之類的詞不符合克薩爾語語音系統的規則,很少存在。舌根輔音(k、g)和小舌輔音(q、ɣ)處於互補分佈,沒有分辨音位的價值:實際上,k-q和g-ɣ分別是同一個音位,只有清濁對立,沒有舌根.小舌的對立。
和哲卡麥語(Khözörkapmasha)─克薩爾語系.和哲卡麥語族,諧音律也很嚴整,輔音同化現象較多。名詞、代詞和數詞有七個格,有造格。語法附加成分的變體較多,動詞謂語第一人稱單數附加成份除使用第一人稱代詞形式外,還使用短尾形式「-m」。克薩爾語是行政、出版、司法的語言,但是和哲卡麥語也獲得官方語言的地位。
庫錫亞敘茲語也歸屬於克薩爾語系,具有母音和諧及大量膠著語的詞綴變化,後綴的母音必須和詞根的最後一個母音一致,字詞採用SOV詞序。後綴非常靈活,可以用任何動詞派生出使動、被動、名物化等形式,但是詞素的順序相當寬鬆,材料補語缺乏規則,因此在法律上只能與正統克薩爾語對照備份使用。母音多數圓唇,古代有小舌擦音。大量使用音符、標點來區分明確的讀音。字母讀音:A:alavé À:àlijé Ä:e-vàné(梯子e) B:bé C:cé D:dé E:eh É:eijé F:efé G:geé H:etché Ȟ:ȟotché İ:ih I:ıh J:još K:ké Ḳ:ḳé L:elé M:emé N:ené O:oh Ö:öh P:pé Q:eqhe R:lé-boqhecıh(捲的l) Ř:däřé S:esé Š:eš T:té U:uh Û:u-vàné(梯子u) V:vé W:tàktuvé(層狀v) X:ex Y:i-texene(均分的i) Z:zé。
【貴族】
*國王(t'àkiu'äseole)
*世子(ȟàlàlàsijàn'äseole);亞杜萊希副王(Köḳön'äseole)
----------
*和碩親王(hosoäseole)、親王(tösch'äseole)、王爵(kànnäseole);
*公親王(kàntayschijy)、公爵(taysch'àızık)
----------
*侯親王(kànnıkoschawe)、侯爵(koschawe)
*伯親王(kànnıt'olossûne)、伯爵(t'oliuössûne)
*上親尉(toloveilıh)、上騎尉(fiuskonveilıh)
*中親尉(essemé-kusàveisıh)、中騎尉(kusàveisıh)
*少親尉(essemé-veisıh)、少騎尉(veisıh)
--------------------
王后(t'àkiu'össy)
爵夫人(爵位+össy)
國公主(kizılınkıh)
貴族姬(爵位+kizkıh)
女王、爵,前贅eknà-。
爵號實際字源來自匈奴語,「賢」為「屠耆」(tuuch),「單于」讀作da-ghu。
「*」只授宗室。
只有王、公實封在世的汗系、功臣,其餘爵稱均用於封贈。
王、公贅號「多少戶長」,以功過、增減沐邑。
副王1個,親王為任意虛銜,公爵4個,侯爵17個,伯爵35個,上親尉148個。
(2. Boshigt-e-Khajyr Elbeg Caadaj-erdene, 930, 958-)
副王:柏希格特海爾2世.艾斯柏格.察岱額爾德內(和哲卡麥)
(Akhmadij-Ashir'n Zhanas-Ergali Imangali-Ajazbeke Dovizhon-Zhozhaksino)
公爵:札.伊.多維仲.卓札克希諾(和哲卡麥)
(Orazbaje-Aziz'n Shalbaje-Kyrykbaje Kuman-Dimash Kuralaj-Almatnurlan)
侯爵:夏.庫.庫爾謝.阿什馬特努爾桑(和哲卡麥)
(Eozhas-Alije'n Amankul-Ajazbeke Sukhrabe-Bajmurat Azatajdar-Zheleubaltaj)
侯爵:阿.蘇.阿札帖達.哲琉拜斯台(和哲卡麥)
卓札克希諾公爵家的公子:
(Imangali-Ajazbeke'n Bajtennomaro-Belbaje Orakish-Akshabaje Dovizhon-Zhozhaksino)
伊曼加里.阿亞茲別克.恩.別騰諾梅羅.別斯八葉.鄂拉齊希.阿克夏八葉.多維仲.卓札克希諾(和哲卡麥)(951-)
【文化】
◇城市命名
歷史上禦敵有功的城市會被「封英」,例如西汗國首都:英.烏蘇烏德格(Baghaturi-Usu-udesgel)。具有歷史意義的地方會被尊為「聖域」(boghdariyakhot)。克薩爾的許多城市是和人名一樣有全名的,移居的、分封的、被征服的城市,有時會冠上祖城的姓氏。對被征服城市改姓不改名,也有妥協被征服人民情感的意思。
◇社會習慣
向尊者敬禮,先敬齊眉手禮,而後撫胸鞠躬。一般人相互致意,握拳、舉拳、點拳(就是貓咪抓)。克薩爾人基於其辯證哲學,採取否定式思維,例如A、B兩個方格選項,克薩爾人會在「不要」的選項方格上,註記一個像日文キ的叉叉。各汗國《姓名法》規定人名命名原則:父名+n.本名(最多兩個).姓氏。由於很多克薩爾名字改當姓氏使用,本名允許取外國名字,實施結果、王聯本名和漢密斯本名最多,神州式名字則流行當筆名使用。地大人稀的克薩爾國家,商務運輸一直有一定市場。因為車和號誌很少、很貴,超怕挨撞,所以商務運輸車的塗裝規定用螢光粉紅;警車車頂燈殼用螢光橘,官方公務車車頂燈殼用螢光綠。有些地面設有「草原燈塔」。
◇教育
克薩爾制16歲成年,一般人原則上14、15歲訂婚,一兩年後結婚。由於南部庫錫亞敘茲本部與北部亞杜萊希民族主體存在生產方式和經濟發展上的眾多差異,南部與北部於是實施各自的教育制度。決定學生程度和授予學位的標準就是資格考,只要通過資格考,即使在在籍學校沒有正式畢業,也可以用等同學歷升學或求職,因此很多資優生常常以跨區報考來跳級。
北部教育制度為春天入學,6-15歲讀10年制基礎書院(全額補助、非義務),受到社會條件限制(經濟落後、師生皆少),採「兩年一級」制分成5個年級,老師按學生資質給予「半個別式」教學,優秀者可以提前申請升級資格考,可以提前畢業。基礎書院畢業,必須申請二等鬱金香國家實習認證,國家頒予二等鬱金香實習證書,才能出來就業。往上可報考3、4、5年制學校,應用學院(手工、餐旅、初農牧、商事、語言、護保美妝專科)3年制,應用學院畢業,制度上可再報考各種學院、進階書院。應用學院畢業,可以申請一等國家實習認證。軍事、藝術、音樂學院4年制;醫藥基礎學院3年制,資格考通過會外派留學,方可回國參加醫藥師檢定。進階書院5年制,前2年混合通識,2升3分組,文理自由選填。
南部學制仿照珀明的制度,6歲入學後接受8年人民義務書院教育,經過學力測驗和南部學科分流考試,取出學術科和工藝科學生。在南部升讀工藝專修學院的學生,在報考國家實習認證時可以給予加分,因為在學訓練比北部嚴謹許多。學術科學生在預備書院修業4年,經過文理分組後,往上可以申請成為進階書院預備生,不需要考試,接受古代語言、法學、幾何學訓練後再報考該校的正式入學考,或加分轉考前面提過的3、4、5年制學校。之後的教育制度南北合流,進階書院5年制;研究書院4年.師徒制,要寫論文。國家另設有經典學術院做為最高學術機構。
◇宗教與節慶
庫錫亞敘茲王國是虔誠的全光教國家,屬於克薩爾正教,並封立自己的宗主葉爾勃和宗主穆貝德(類似主教),組成本國獨立的「神聖會議」(類似教會)。但是對外來宗教一概寬容,十字教也得到認同和保護,因此兼信2種宗教的教徒,也不在少數。10世紀以後,由於法律製訂與正教教義的脈絡、淵源不能再擱置不理,因此在宗教文集〈聖公音鑑〉中規訂:「全光教克薩爾正教為庫錫亞敘茲國教,克薩爾正教教徒應該培養自己的子女成為克薩爾正教信徒」;「在各級政權會議、機構中,克薩爾正教教徒應佔總數過半」。國民除非特別提出信奉其它宗教,一般也視為克薩爾正教教徒。全國學校應該實施宗教倫理課程,組織學生參加校園祈禱。「神聖會議」由國家任命,「神聖會議」享有掌握國民生死、婚姻紀錄的權利;國民納稅可選擇不繳宗教稅給「神聖會議」,「神聖會議」及其分支機構主持的契約有民法效力。宗教團體、宗教協會有權以宗教為目的來購置地產。庫錫亞敘茲舊制節日的計算使用陽曆、神州陰曆、克薩爾陰曆、金星曆、末代跋曆(一種生肖和事件的紀年法)、創世紀絕對年曆(年份從人類誕生起算,日期用宗教事件換算)等等各種紀年法,太過複雜,在10世紀以後將所有節日通通挪到新曆(梅茵蘭新曆)的直接對應日上紀念,經過數十年的推廣,民間已經很少有宗教理由上的異議了。大部份的庫錫亞敘茲宗教節日日期都和古倫麥底不同。
正義節(新曆01.01)
元旦假期(新曆01.01-01.07)
仲冬節(新曆01.15)
麥第葉斯札爾穆(新曆02.15)
聖.帕盧錫央節(開國紀念日,新曆03.14)
麥第葉斯沙穆(新曆04.11)
仲春節(新曆04.15)
建築節(新曆05.05)
聖.蘇爾豐札節(始祖紀念日,新曆06.28)
仲夏節(新曆07.15)
懷恩節(重陽,新曆09.09)
收穀節(新曆09.15)
返家節(新曆10.15)
麥第亞列門(新曆10.16)
教主受難紀念日(新曆10.30)
水晶音樂節(新曆10.31)
萬靈節(新曆12.15)
火之小年(新曆12.23)
赫穆斯帕特馬丹、暨第三使者誕辰紀念日(新曆12.25)
(當任國王誕辰)
(值年主神誕辰)
【經濟發展】
工業技術 冶金 化學
★☆☆☆☆ ★☆☆☆☆ ☆☆☆☆☆─★☆☆☆☆
物理 航空技術 車輛
★☆☆☆☆ ☆☆☆☆☆ ☆☆☆☆☆─★☆☆☆☆
現代造船 軍火 民生
☆☆☆☆☆ ☆☆☆☆☆ ☆☆☆☆☆─★☆☆☆☆
本民族巧手和思辯的能力,完全沒有轉化到國家競爭項目上。中央汗國蘊藏豐富的金、銀、煤、鐵、琥珀、冰晶石,礦區分佈尚稱均勻,不過北方礦況質、量尤佳,貴金屬主要拿去換列強強勢貨幣發行本幣。9世紀以來,由於王聯在神州攻略的總體策略需要,王聯在中央汗國開辦王聯官方也有持股的「西陸希望」──礦業、鐵路公司、銀行,由王聯技師領導,並為克薩爾人提供基礎工作機會。「西陸希望」基於聯絡北方王聯國土的需要,設有破冰船隊、雪橇犬隊,還買下鐵路沿線的狹長土地。克薩爾礦產因為技術力、交通、成本的考量,開發算是很有限,雖然中央汗國事實上是有石油的,但是9-10世紀技術尚未探明,而且開採費用太高,在可見的未來也不會有人想探勘。克薩爾國家出口長毛象、劍齒虎,還有恐龍化石到一些國家做為研究、收藏用。
為了增加投資財源自給,庫錫亞敘茲採用進階性的通貨膨脹策略,誘導強迫儲蓄,這種作法其實無法得到持久性的經濟成長,因為當資源從消費者手中轉向賺取利潤者手中時,獲利者往往將真實所得投資在追趕先進國家的生活水準上,形成炫耀性的消費,在經濟上形同浪費;為了應付價格上漲而工資落後的情況,政府反而要試圖一定程度的維持這種扭曲,才能將真實所得從固定收入中轉移出來,所以不可能實施徹底的公平均分主義。為了打平社會落差,政府只好採取抑制物價和生活費用的補助措施,結果是人為的壓緩了生產增加的幅度。為了提升單位利潤,除了官方和富賈可以用購買外國資產的方式活絡投資循環以外,一般人只能從事不動產投機、奢侈品生產或囤買囤賣,長此以久使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裡,憑添不公。庫錫亞敘茲的因應政策是進一步動員儲蓄,以及增加可供投資用的政府資金。
主要是政府加強對一般社會負擔,如學校、醫院、道路的投資,保障私人股東的權益,確保一般人大部份的儲蓄可以用在創造就業活動上,另外也拓展租稅獎勵辦法。這種做法還不足以讓庫錫亞敘茲享有合理的資本形成率,雖然對外國人低聲下氣、大量引進外援可以讓列強官方資本進駐以彌補國內資本以及國外民間資本的不足,但是考慮到長遠自主性和總體安全也只好做罷,所以只好回到課稅的舊辦法協助資本形成,主要是利用農業課稅的支援供工業發展用途。這種壓榨辦法能打開的空間是有限的,由於國內利源泰半來自於田牧賦和鹽鐵貴金屬國有的相關利得,過去為了改善實物經濟的弊端和意在解放生產力,使用實物折色官定貨幣或貴金屬的策略,結果因為沒有改革貴族、高門制度,還有學問官社會的既定問題,在國家與人民之間形成分佈面廣的包稅階層,他們往往又在列強資本入侵之際扮演買辦的角色,所以近代針對稅收制度再次進行了改革,針對租稅、徵稅、抓逃稅等進行提升效率的改革,但是因為對社會結構沒有根本的著力,而人治主義色彩仍然濃厚,所以改革成果有限。
經濟大恐慌時期,克薩爾國家因為和列強綁匯,受到巨大的波及。危機中第一線強國的商業信用急遽下降,大量企業償還債務能力很差,大批它國企業破產,銀行的壞帳、呆帳大量增加,強國透過強制清理舊債,因應商業信用劇烈縮減、銀行資金呆滯、存款者大量提取存款、金融機構連鎖倒閉等的危機,對克薩爾國家的直接影響是貨幣短缺嚴重,借貸資金缺乏,外資大量抽逃,本幣、外幣俱貶為廢紙。考量到出口生命線,和神州帝國可能發動侵略轉移其國內壓力,不得不討好世界其它列強的因素,克薩爾國家不敢封閉其各個礦場,斷其它列強的儲、貼、原料,結果因為沒有和列強切斷經濟聯繫,導致經濟局勢的循環惡化。大量克薩爾越境勞工被遣散回國,豐滿綽約的克薩爾女性大量出境賣淫,整體結構、機能失調,社會動蕩,一整代的克薩爾人活在隔代撫養及其效應的矛盾中。過去「落後但有尊嚴」的情況不再,克薩爾民族自此變得容易對外國低聲下氣。為了應急燃眉,克薩爾人加速消耗本國珍貴資源,大量砍伐、廉售松、杉、樅木,地表環境丕變。童山濯濯,在吹蝕作用(deflation)下,以現實世界經驗推算,300萬年可風力搬運30-200公尺厚的微塵形成黃土。雖然幾十萬年內看不到克薩爾沙漠化的光景,不過放著不管,「遲早」會的。
捱到960年代初期,供應部門按固定價格出售的物資,價值有時竟高達工資的一倍,因此政府的機動性編組以經濟安定為宗進行了較大幅度的改革。由於接連的經濟、外交挫敗,加上先進工業基礎技術的匱乏,外國高單價工業產品得以以低關稅進入庫錫亞敘茲市場,一定程度壓抑了民族工業的進展,但是官方卻也得以向外國商借穩定性貸款,另外將虧損企業技術性倒閉再與外國合資新創等等,竟也挽救了一些燃眉的危機。在外匯方面,政府廢除官方與自由雙重匯率市場制度,進一步對民間交易的外匯進行管制,將基本進口匯率加進口附加稅的辦法予以廢除,以各種立法促使各方與國有各銀行直接交易,同時對公營事業外匯予以綜合控制,這主要與針對礦、牧業出口有關。透過將整個政府業務包含在預算內,改革預算程序,讓財政部門在履行契約前就享有控制權。禁止重點企業在得到國家批准前向外借款。同時雖然抑制物價但讓價格結構浮現,提升物資供應量和生產意願。靠官方輔助輔導閒置勞動力投入工業部門,儘量維持出口價值。加強節制私經濟部門銀行信用的過度擴張,並刺激生產適量抵銷貨幣擴張,這樣、即使生產停滯,也能避免掉外匯枯竭而造成的出口工業完全崩潰;但又時而金融緊縮以不定期防止資本外流。由於不斷擴大增值稅的範圍,物價因需求也就不斷的上升,妨礙了對資本財的購買,政府由於捉襟見肘,只能零星的給予一些特許豁免銷售稅,給有競爭力的單位投資鼓勵,另外抑制國內採購價格以防止工資遽然上漲。做為後進國家,庫錫亞敘茲也只能著墨在這種細水長流式的努力。
【國防】
◇軍禮
下級敬禮先握拳輕搥胸,然後食指、中指比直,點在「相對外側」肩上,上級回禮手比「讚」,點在「相對外側」肩上兩次。終極缺手,只好鞠躬……大姆指在蒙古文化中常是隱喻英雄的□□,上級回禮的設計,旨在轉喻家父長權威。
◇軍服與階級章

◇國防現況
890-940年代,庫錫亞敘茲王國北部的亞杜萊希民族主體曾經駐有王聯的軍事顧問團。960年代庫錫亞敘茲王國兵力約10萬。王國採守勢思維:群眾性公民防衛(Civilian-Based Defense, CBD)。群眾性公民防衛是一種使用非軍事形式的抵抗行動,可為輔助軍事行動或取代軍事行動的政策,進而嚇阻入侵者和防衛社會。其目的在於以結合公民力量和外國援助的變形軍力(transarmament),嚇阻和抵抗外來軍事入侵、佔領和扶植叛國政府。群眾性公民防衛政策可從社會、經濟、政治和心理等各方面進行,藉由發動大規模群眾的不合作運動,否認入侵者、魁儡政權或扶植叛國政府的政權合法性,使其統治無法鞏固。政策實踐者以一般公民為主,特別是與入侵者在經濟、意識形態、政治或其它領域的行動或目標有直接相關的群眾。群眾性公民防衛主要發動的基礎在於建立專門機構,於平日擬定相關預備計畫,對公民進行訓練。在預備計畫和訓練方面,應就各型態的抵抗行為、各種類型的攻擊者進行相關研究,並針對其攻擊者系統和政權的弱點,開發各種有效而成功的抵抗行動。實務上,王國定期舉辦「信望愛集合」(民防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