燚國(Estulate Yi)特瓦:Королевство Юнисия(由尼希亞)
正式國號:「感謝尊貴的天意而存在著的尊貴燚國」

國 花:大花梔子
首 都:甬名京(Yumnishdie)
國家格言:沒有今天的成就,哪有明天的新契機。zavani Yunisine
國家代表色:朝霞紅
人 口:765萬(960's)
國 歌:〈?〉
【領土範圍】

【國旗】

【簡史】
◇歷史制度的開始
古代的燚國在其「央化」成為禮學意義上的律令制國家之前,是存在著種姓制度的。燚國在擁有其央化國號以前,是稱為「乙德日比修」(Edervishan)的半農半牧民族,他們的五官和髮色雖然比較接近央人,但是仍然有可以識別的特徵,像是接近茶色、帶有金屬色澤的膚色,較為高挺尖直的鼻樑等等。
一般對於燚國種姓制度的起源眾說紛紜,有北來說,也有南來說。北來說主張的是物質基礎理論,主張種姓制度來自愛爾松尼亞,為城邦戰爭導致的戰術和後勤分工,使長弓兵、戰車士,還有熟練劍客的社會地位上升,成為鄉里社會的主導階級。
南來說的主張兼採部份的精神基礎理論,南來說認為種姓制度來自阿蒂堤亞,主張王室經濟所產生的依附民,使統治者認為需要推崇一種宗教,讓人民安於他們的本份,因此在長時間的哲學堆積和制度堆積、演變下,祭司和貴族的身份地位就越來越高,甚至透過對於「靈體」的解釋,認為天上世界的靈才能彼此溝通,地上世界的蒼生們,則有血統是否被神明選定的差別,而尊貴的神的靈(不是靈魂)則專司保護祂應該保護的高階種姓。
無論北來說和南來說,哪個才是燚國種姓制度的真正根源,不可否認的是,燚國同時也是北來種姓制和南來種姓制傳播的共同終點,兩種種姓制在燚國交會,使燚國種姓制出現了自身的演變。經過長時間的演變,上古燚國的奴隸制演變為4象限類型:
公共所有奴 私人所有奴
公共保護奴 私人保護奴
「所有奴」就意謂著能對這一類的奴隸進行自由支配,「保護奴」則是契約性奴隸,他們的契約雖然是長期契約,但是也不會超過15年。12-15年是上古燚國一個農民家庭的家庭週期,在12-15年的時間裡,農民家庭會生下2-3個孩子,然後在長子長大時,家庭會改組或擴大,因此「保護奴」的契約時間,就以這個時間長度來訂立。按照當時低階種姓的平均壽命為38-40歲,「保護奴」適足可以在卸下奴隸身份的同時,將那一小份被准許擁有的財產拿來安享飴年,而他的孩子們,則剛好長大了,可以繼續為城邦和公社貢獻勞動力。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在奴隸的分類類別中存在著「私人所有奴」和「私人保護奴」這樣的類別,然而對當時的社會情況進行考慮的話,所謂的私人奴隸,恐怕還是祭司、貴族、武士,分享或佔用公家資源的情況下,所贍養的奴隸。這可能是因為在當時的情況下,奴隸被視為是和土地一樣,可以分封和繼承的資源,由於特定資源被用來生產特定財貨,供養特定的人,久而久之,就演變成特定奴隸直接供養特定的人了。貴族和武士不但侵漁了原本屬於城邦或公社的土地,也以相關法令,直接擁有了自己專屬的奴隸。
在燚國不斷與央國交流而「央化」的過程中,上古燚國的種姓制度,適足的與央國宗法制互相結合,而低階種姓和奴隸,也因為宗法制所強調的政治和財產上的血緣優先性,反而僵化和持續發展。雖然燚國從宗法制,漸次走向郡縣制和律令制,制度中的理性成份有所加強,血緣性的身份,其重要性或優先性確實下降,然而上古種姓制中的奴隸制度,仍然以各種身份形式,有限的流傳下來。
舉例來說,當公社成員發現自己在所處的環境中,需要利用牲畜來耕種土地的話,往往還是會向公社基層貴族商借,久了久之,這種經濟組合方式演變為領民向領主繳納一定資財,領主會有義務提供各種生產資料給領民;當燚國國家誕生的時候,繳納金就換軌成正式的稅金制度。當族群國家的領民越離不開社群與土地的時候,領主庇護領民的形式就越趨固定,領民如果要保持自由身份,就不得不以持有較少的公社權利,卻繳納更多「規費」的方式,享受基層領主提供的牲畜種籽,維持自己的自由身份;或是在8年的執行役期中努力為基層領主勞動,換來將生產資料永遠收歸己有的權力,由此形成古代燚國社會中,為數眾多卻流動性也大的自由民(愛沙越羅,eshaeros)階級。
◇北疆守衛戰爭
(前略)
當時和德燚國的寅峴舞杜四道衍馬斥(節度使)晁局仲儀擅自保衛了從央國南部撤退的項侯英煦、火域侯遼,還有以流寇身份做亂南央國的星芒軍大將箱嶢,央國方面宣稱寅州道和峴州道的領土「舊為上國之有」,向和德燚國發起進攻。具體說來,和德燚國中央朝廷對它北方的各道贊都知(類似漢代刺史)、衍馬斥(節度使)雖然有禮儀上的冊封權,但是其實各道贊都知、衍馬斥,時常處在互相私戰的情況,也有各自的合縱連橫。央國鎮南車師將軍趙潛用與鎬筧旻寧四道衍馬斥藏保千誠結盟,從國西內海發起水陸協同的正面突破,攻破晁局仲儀的湖防,速戰速決攻陷燚國所屬的北原各道。和德燚王徐局穎(孝寶王)召徠了國西內海各部族的援軍,採取長距離作戰策略,以精銳部隊快速反攻,後勤部門分批分路分速度的「分波」策略,趕走趙潛用的部份佔領軍,因此除了北原東北各道無法奪回,尚能保有國西內海週邊的領土。第一次北疆守衛戰爭的內容大部份記載在〈果曜襄侯碑〉當中。
央國神祚帝即位之初,就已經擬定平定火域、燚國的策略,但是央國西方的戰事,使神祚帝必須傾全力解決西方問題。和德燚國錯判局勢,認為央國無暇南顧,發兵懲罰先前投靠央國的鎬、筧各道,和國西內海各郡的叛國部族,抄滅三千個邑落。神祚帝派兵迎接向央國逃亡的各部族貴族,燚國軍在混亂中進攻央國所屬的尉奇鞍城,斬央國守將裕慶、王興。神祚帝震怒,在西方戰事告一段落之後,向和德燚國也發起懲罰性的戰爭。
央國軍隊南下後,迅速攻陷從鎬州道到寅州道的廣大領土,並宣稱燚國「作欽苑之法,窮困生民」(燚國實施類似青苗法的農業政策,反而使國民窮困),要求燚國各道路人民投降。燚王徐局濃視(孝嘉王)親征,採取聲東擊西的策略,把央國兵力吸引到東邊,在國西內海設下重兵防守。央國發現上當,在國西內海趕緊徵召在地流兵,徐局濃視聯合麗正江週邊的遊牧部族,切斷央國南部到國西內海的道路,採取挑選據點「虛圍」的方法,讓央國各路南征軍,彼此不能互相聯繫。此後央軍與燚軍大約對峙了5-6年,包括有三陽部部族聯合擊敗了燚國的收復軍;央國為了讓自己的佔領地互相聯繫,反而攻打已經臣服央國的肖初侯睿,逼使肖初侯睿和經晉侯邦岡回頭向燚王求援,燚軍反而收復筧州道的事。央軍與燚軍對峙6年之後,由於央國「北敵復擾邊」,加上央帝神祚帝、燚王徐局濃視先後駕崩、薨御,央國又陷入皇位繼承糾紛,央國臨朝太后下令撫政留守王熙霖和和德燚國談判,王熙霖力陳,央國的知識份子因為仕途不順,反而被和德燚國收買,「教之治兵、助其戰計」,應該「懲治內兇、圖治廿載」,把對燚國的決戰留到以後處理。
◇戰後社會的重建
整個「北疆守衛戰爭」對於和德燚國的傷害是令其難以忍受的,但是還不足以痛徹心扉到讓燚民族再也爬不起來。儘管損失了近2分之1的原有國土,但是留在民族手邊的北原、南原地區是開發比較有成的地帶,經過適當的休養生息,整個民族仍然平緩但有力量的重新出發。
徐局濃視薨御後,燚貴族集團按照選舉制,推舉了徐局氏的表親午瑞族的挹勞淵繼統。挹勞淵和之後繼承他的堂侄念賀鐸猷,進行了一連串政治措施上的再修正,使得燚國新的常態體制浮現出來。首先、午瑞族政權將首都由八路鼎遷到稍北的告達挪,並定名為勝府。勝府離開了原本八路鼎複雜的老政治圈,但是對央作戰的情報變得更為靈通,加上新首都新氣象,使人文風氣更為活潑。
考量到修正燚民族政治體質的必要性,午瑞族政權重組了中書院機構,提高宰輔的權力,用來平衡不適任的國王,避免不適任的國王對政府運作帶來的不當影響。但是也將宰輔人數提升到6人,做為外圍的再平衡。
午瑞族政權將大部份做為行政區的「路」(部族聯合軍區)解散,把掌握地方調度的權力挪還給建制道、州,只要道與州確保由國家經營運輸的狀況,出牛出馬運載貨物,提供人力服傜役,國家就不再對道州進行經濟干涉。
國土縮小、國勢下降以後,奴隸的來源就變少了,勞動市場上的自由民「愛沙越羅」契約卻更活躍,過度活潑的勞動體質其實不利於國家長治久安,午瑞族政權應對的作法是將契約門檻放低、契約年限加長,把勞動力綁在貴族集團下繼續效力,雖然本質上這是對人民很刻薄的作法,但是再國家重建的時代,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由於燚國國內鑄幣不足,因此午瑞族政權竭力避免奢侈品和茶、鹽的消耗,購買央國的鑄幣進行儲蓄,同時,建立更穩固的國王和政府人員的交接體制,把登基犒賞的重度浪費大大的壓制下來。這種作法同時存在的後遺症是,為了避免貨幣短缺造成的經濟崩潰,燚國被迫想辦法賺錢,保持國際貨幣順差,確保貨幣能不斷積聚而不會發生國庫空虛的情況。但是這樣又衍生貨幣儲存太多,國內物價不斷上揚的弊病。
雖然午瑞族政權的改革確保了燚國一定時期的相對和平安定,但是燚國人民的日子其實是不好過的。由於人們被現實政治體制像是開放、實際上卻很壓抑的情況逼的很緊很累,當時燚國的青年輩作家,都把希望寄託在神仙世界,因此出現了奇幻文學話本當道的情況。
〒未完。
【外交】
做為處在浦貝爾與央國之間的內陸國,燚國外交的當務,確實就是透過平衡來取得本國總體上的安全。燚國所認知到的本身地理條件,是泛中希菲爾交鄰區的向下延伸,由於特殊的歷史契機,燚國週邊並不是曾經被殖民過的,後來才去殖民化的複合體,它並沒有被外在大國覆蓋,一級列強對浦貝爾的資源投入也相當有限。從一開始,燚國就只需要在本區,務實的面對本區各大小鄰國。
燚國外交的主動性角色,是希望區域穩定能夠透過多邊的協議,建立各方勢力的「重覆和諧」,燚國將燚、央、瑞稱為東部三角關係;燚、浦、央稱為西部三角關係,兩種三角關係的互動,才是區域互動的真相,而在兩個三角關係中重覆的角色國,就是燚國和央國。
央國本身南部民族組成與燚國有著繁複的過從,項、室捍、火域、冰白,這些央國南域民族與燚民族不僅存在文化和血緣上的親緣性,也因為南域民族的聚居特色,使得他們成為分佈甚廣的跨國民族,南域民族也相當程度的建立了他們「被遺忘」的形象,成為他們生存和發展理論上的堅強後盾,最簡單的口號是「燚國能!為何我們不能!」,透過這種直線思考式的訴求,追求本民族的獨立。因此燚國對央國來說,央國不能透過過急、過緊的外交壓迫,迫使燚國帶領南域諸民族一起徹底倒向浦貝爾陣營。
但是同樣的,浦貝爾本身在堅持立國路線的持續行動上,逐步造成的自身國際孤立,也讓930年代以後的浦貝爾,極力避免燚國徹底站到央國的那一邊去。國家中心式的國際關係,使得民族間的持續競爭,擴大到「跨民族的集體利益」的競爭上,如果燚國與央國在經濟和體制上的合作,能夠讓燚國得到更多利益,燚國自然不必與浦貝爾保持緊密的合作,或是在必要的時候,在戰場上站在同一陣營。
燚國認知到,浦貝爾與央國,兩者對燚國有相同的顧慮,因此採取兩方平衡的作法,既不得罪浦貝爾,也不得罪央國,一方面接受浦貝爾的軍火援助,另一方面又跟央國保持經濟、文化合作。以區域層次或局部區域的格局來說,雖然浦貝爾跟央國的國力落差很大,但是浦貝爾面臨的問題,比央國單純也比央國少,所以實際上在中南希菲爾的外交質量上,浦貝爾與央國雙方的籌碼並沒有相差太大。燚國無論在自我滿足或自我警惕的量度上,都還是以對浦對央兩面平衡,做為比較妥當的外交策略。
至於燚國與瑞淵的關係,也是相當重要的,燚國與瑞淵,與其說是經濟發展階段不同,更明顯的是經濟模式的不同。同時、燚國與瑞淵的國際關係背後,隱含著央國做為區域絕對霸權的推動力量,同時,也因為瑞淵自身的外交策略,燚國想透過瑞淵做為對外活動的窗口,也有還不夠務實的顧慮。燚國跟瑞淵的經貿關係仍然是很密切的,連帶影響到燚國與瑞淵在政治場合中,仍然必須給予互相的體面與體諒。
【地籍制度與生活環境】
◇地理環境
燚國總體地勢均偏高,東南部較高,南部稍高,其它地區則多為平原、森林的地形,在東南部的主峰德繁(Tetfer)山系以西,還有幾個平行並列的下窪地形,但是海拔也有400公尺。燚國的大河如湧明江、麗正南江,均發源自德繁山系,河川進入國土中部以後,向大陸內湖的區段,船支可以通行。由於海洋氣團和大陸氣團在燚國的交叉影響較為溫和,燚國全年氣候,冷熱起伏不大,每年11月到隔年5月為乾季,其它季節降雨平均。
〒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