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族/地方勢力
蓋層化統治
由研究近代格里琛歷史、政治的學者提出,描述將國軍侯對大格里琛地區的統治。將國軍侯基本保留地方上各種勢力,在此之上與麾下總督對格里琛諸邦施以軍事統治,這也是學界在格里琛中古史與近代史之間加上「將國統治時期」的原因。縱使格里琛人可能有所不滿,但是國家總帥卡拉格奧基爾基維奇的政權很大程度繼承了浦貝爾將軍國的統治方式。

無論是格里琛還是馬諾斯,在前現代都不是一個統一國家,直至被迫統合在將國武力之下。因此,這一段歷史可視為格里琛與馬諾斯的共同經驗。將國派來的軍侯大致保留在地勢力,這些勢力可能是區域性的小型國家,可能是城邦、自治都市,也可能是艾迪爾深山的部落、公社,甚至由木柵圍繞的武裝村落。上圖以紅線代表將國,以軍侯為將王代理人、權力之最高點,將侯之下的紅框框代表總督轄地,相當於將國本土的省。一個總督轄地可能是中世紀的一個小型國家,例如當代格里琛的默西亞、索菲亞邦,在將國治下為默西亞省、索菲亞省,兩省源自中世紀的騎士團領地和十字教王國。另一個例子是當代馬諾斯的多利安州,在將國治下為多利安省,管轄範圍包括上多利安公國、下多利安公國、泰洛斯、庫古斯,以及其他小型城邦。在這個例子,一位總督統治了兩個小型國家(藍格子)和兩個以上的城邦(紅格子),然而這不代表多利安總督割據一方,尾大不掉,皆因上、下多利安公國放到西希菲爾,則不過是兩個比較大的伯爵領地而已。在艾迪爾,則由一位總督兼領廣闊無垠的深山、幽谷以至上面星羅棋佈的村寨、公社、部落以及小型國家。總之,軍侯會依據實際的狀況委派總督,這些總督轄區轉換為當代格里琛、馬諾斯的行政單位。
軍閥
軍閥是將國蓋層化治統的一環,他們出身自城邦的豪族,卻又凌駕於自己的母邦。將王所派遣的軍侯麾下為若干總督,總督們除管轄其嫡系部隊,在指揮在地勢力組成的武裝。這些武裝本來只擔任警備任務,卻在九世紀中葉大幅擴編。880年途經喀拉可薩的軍侯被當地豪族挾持,各地土豪軍閥相率殺害總督起義,最後由於列強介入,喀拉可薩山地師的年輕上校奧拉格基爾維奇擊敗將國討伐軍,促成格理琛實質上的獨立。奧拉格基爾維奇成為軍政府的掌權者,號稱國家總帥,他默許理念契合的軍閥保在若干特權,肅清其餘一切反對勢力。今天,軍人仍在格里琛身兼政府要職,議會兩大政黨格里琛團結黨與格里琛進步黨,幾乎是退休將校和軍眷的政治俱樂部。
資本家
羅蘭佐商業同盟/羅蘭佐聯合
格里琛最悠久的商業組織要算是羅蘭佐商業聯盟,中古自治都市羅蘭佐的實際統治者。一般的商業公會最多從國王、大貴族手上購買都市自治權,羅蘭佐商業同盟卻是徹頭徹尾商人建國的千古奇譯,他們同時身兼武裝商人、殖民者與希菲爾十字軍的金主,主宰著中古時代整個灣岸地區。聯盟由黃金角海運、內海鷗海運、藍十字海穀物、黑十字鐵器、灣岸作坊主聯盟五大公會組成,當代轉型為十數間大型企業,皆屬當地財團「普羅佐聯合」旗下,從事造船、航運、進出口貿易、金屬加工與各式輕工業的多角經營,其中進出口貿更包含了鋼材與穀物兩項進口大宗。
格里琛地緣政治概論
(因為世界地圖需要重製,格里琛政區圖將待大地圖定訂後再行更新,唯羅多克地區作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予以保留)
棕色
羅多克
格里琛自由邦同盟最繁榮的邦之一,地理上靠近馬諾斯,因此出產亦相當類似,包括了白酒、橄欖油以及少量的大理石。羅多克西北與索菲亞接壤,劃出撒帕伊亞特區,作為同盟中央的直屬地、格里琛自由邦同盟的首都所在。撒帕伊亞特區前身為撒帕伊亞要塞,作為索菲亞防線的一環,為將國軍侯駐紮之處,在此對格里琛施行軍事統治。880年格里琛取得實質獨立後,沿用要塞作為統治中心,但名義上並沒有法定首都,這亦是政府被評擊為將國統治換湯不換藥的原因之一。以撤帕伊亞要塞為中心,周邊聚落兩百年來持續成長,最終形成撒帕伊亞市。929年,要塞最周邊市鎮一併劃為撒帕伊亞特區,也就是格里琛正式的首都。
上古史待補
中古史
中古時代羅多克王國的主要對手是海上強權羅蘭佐市,這些武裝商人藉仗傭兵與城鎮民兵的混合部隊,勢力從薩米怛河峽伸延到馬諾斯對出的格里琛海。羅多克付沉重的代價,最終還是賠上整個海岸線,退入內陸自守。經歷一、二百年且戰且停的日子,羅多克王國基本接受十字教,將國征服前夕,王都維魯克頒布了兩教平等共存的法令。
將國統治時期
協助羅多克中興的不是別人,而是他們的另一敵人——浦貝爾將軍國。歷任軍侯先忌於羅蘭佐市的勢力,後覬覦這個些海上鉅商的財富,一路文攻武嚇,蠶食鯨吞羅蘭佐的領地。事後羅多克重新贏得它的海岸線以為酬庸。840年代,羅多克趕上現代化的列車,一百年來都是外資雲集的經濟、文化中心,隨後也漸發展出自己的產業。王聯學者米哈伊爾‧弗拉基米爾維奇創立的維魯加大學成為人文學重鎮。
格里琛自由邦同盟
如果羅多克是格里琛最富裕的邦,那維魯加就是羅多克最富庶的城市,很多不明所以的外國人誤認維魯加為格里琛首都。格里琛人自己也打趣說,撒帕伊亞是實際上的首都,維魯加則是門面上的首都。又或者,說撒帕伊亞為政治上的首都,維魯加為經濟、文化的首都亦無不可。換言之,維魯加並沒有首都的政治功能,卻有著首都的生活水準。雖說撒帕伊亞的商家主要做駐軍與公職人員的生意,但中高級的軍官、官員都寧可驅車到維魯加消息。
早在將國統治晚年,維魯加市內便引進了路面電車,至今尚是最具特色的大眾運輸系統。在當代街道上,普羅大眾擠進罐頭般的公車,中產上層開著土裡土氣的國產車,資本家與外國顯貴則坐進氣派又罕見的外國房車。漁業是格里琛的主要產業,卡拉格奧爾基維奇時代對將國的猜疑、934年來與馬諾斯的戰爭,也刺激了海軍的擴軍需求,東部的羅多克與中部的亞倫並列為國內兩大造船中心。羅多克除了軍港、海軍造船廠及維修廠,更多的是民間造船廠,格里琛63%的漁船、60%的貨船與55%的軍艦產自當地的造船廠。為滿足造船需求,外國貨船載著鋼才年復年航向羅多克海港,離港時運回橄欖油、葡萄酒與其他輕工業製品。維魯加的葡萄酒以白酒為主,邦首府維魯加有全國最大的葡萄酒外銷商,雖然國際行情上較馬諾斯白酒稍低一個檔次。外銷商把這些酒集中起來,運往二十多公里外的海港,這批酒可能運往阿蒂堤亞、聖克勞茲、央國、鎮南國,甚小部份經明鏡內海運至內海北側諸國,也有先從海路再經陸路銷往王聯。近年來,羅多克葡萄酒正與馬諾斯白酒爭奪蒼藍洋彼端的神州市場。
維魯加大學以人文學著名,與工、商學重鎮羅姆魯斯大學相映成趣,頂尖科系包括政治、歷史、文學、哲學、外文、音樂與戲劇。該校沿襲王聯的學術傳統,是以外另一「格里琛學」聖地,同時也是格里琛民族主義的泉源,930年後漸趨激進令當局非常頭痛。
維魯加市內遍佈酒館和休憩公園,公園內有很多免費運動設施,被稱為「貧民健身房」。市內收音機並不普及,原因之一是格里琛廣播業的不發達。在維魯加亦只有幾個頻道,幾間小規模電台,兼備消費力與消費品味的中產階級,往往寧願購買流聲機,也無意願添置收買機。當然,少部份收聽政府廣播作為精神食糧的愛國者亦不是沒有,953年起評議會附屬電台周日早上播放節目「早安﹗格里琛」。
城市︰
撒帕伊亞特區
首都,同盟中央直轄區,靠近維魯加,由撒帕伊亞要塞與撒帕伊亞市區組成。
維魯加
羅多克首府,被戲稱為格里琛門面上的首都、經濟文化的首都,擁有國內少數的高級消費區。同時是造船與進出口中心,舶來品的集散地。維魯加擁有數家戲場,上演前衛舞台劇和歌舞劇。市內維魯加大學、維魯加國家博物館為格里琛人文重鎮。軍事上,維魯加設有海軍學校、海軍基地跟海軍造船廠。
傑爾喀拉
靠近費歐比自治領,羅多克第二大城,格里琛—馬諾斯戰爭期間最接近前線的大城。因為戰爭的關係發展出一些軍需工業,戰後轉為生產民用物品,如雨衣、帳蓬、背包、登山工具、雨鞋、皮靴、工作靴、登山靴、藥品、醫療器具、熏魚、醃製食品等。
【各邦民生與民風】
民生簡單來說就是衣食住行,而衣食住行多少又反映著民風。這兩方面不同地區會有明顯區分,羅多克、費歐比、亞倫、羅蘭佐加起來有全國的中上水平,維魯加與羅蘭佐兩座城市更是其中的佼佼者,生活水準達是為全國之最。這裡的居民衣著光鮮,大小報紙刊登全國甚至一部份外國的資訊,通外語的人也比較常見。索菲亞、喀拉可薩生活簡單,人們通常也比較樸實,卻因如此外出謀生頭幾年時常碰壁。喀拉可薩人依舊是中堅的愛國份子,卻漸漸感到被國家拋棄了,因為產業不突出生活水準有下降的趨勢,唯一的好處是糧食自給自足。杜巴克同樣是鄉下地方,但較不會出外謀生,或許因為漁業就足以養活他們。事實上,格里琛東西海運較南北陸路發達,因此杜巴克與別邦的城鄉差異並沒有想像中大。默西亞不僅糧食自給,產業在內陸也算發達,只是資訊不流通人亦比較呆板。他們嚮往羅多克的繁華,但如果國家有難,第一個起來會是羅多克跟喀拉可薩,一定不是默西亞。東艾迪爾應該屬於中下水平,他們很抗拒與西艾迪爾混為一談。西艾迪爾是面積最大,人口最稀疏的一個邦,才佔全國人口10%,超過半數多數住在阿瑪迪斯與伐木場鎮周邊一帶。這兒是賢侯阿斯蘭跟國家總帥卡拉哲奧爾都無法治理的地方,這已經是比較客氣的說法了。說直接就是魔境、異端與邪惡者的淵藪、對著人間倘開的地獄大門。撇開拜邪神的瘋子,西艾迪爾人不是無可奈何的移民,就是與世隔絕的鄉下人。他們的世界就他們的村莊、他們的谷地,為了對抗肆虐的邪教、武裝份子和其他鄰居而武裝起來。擁槍自重是常態,阿瑪迪斯方圓幾十公里拿的是聖克勞茲的老布朗,再遠一點是第一代的後膛槍,更遠的簧片槍、燧發槍,叫天不應叫地不聞的深山最深處則是喇叭型獵槍甚至弓箭。常見的冷兵器開山刀、柴刀、登山鎬、冰鑿、鏟子、斧頭,村長一類的人物可能使用家傳的刀劍。
[政治高壓‧文化開放]
格里琛軍政府政治上實行高壓政策,文化上卻相當開放。以維魯加為例,當地引入了外國的歌舞劇、舞台劇跟歌劇,演員是本國人,劇本、舞台效果都是外國式的,也有少數劇團嘗試加入本國元素。羅多克、費歐比是唯一兩個有電台廣播的邦,只是當地人似乎並不稀罕,收音機的購入率非常低,這是無法自產加上頻道有限造成的惡性循環。格里琛能選的頻道僅有官方電台和羅多克的幾家小型私人電台。953年起,評議會附屬電台每周日播出節日「早安﹗格里琛」。除了馬諾斯人,近代格里琛的外來人口主要是浦貝爾人跟阿蒂堤亞人。浦貝爾人部份是880年將國徹走後自願留下的人,935年接收浦貝爾難民使其人口驟增,這個舉動亦緩和了格里琛自由邦同盟跟宗主國浦貝爾將軍國原來緊張的關係。目前大部份浦貝爾人信奉原來的宗教,極少數人改信十字教。阿蒂堤亞人多是船工渡海而來,大部份人是唐舍主業派,定居後把家眷接來組成社區。如果放到強列的標準,雜亂見稱的阿蒂堤亞社區大概會以預防火災為由遭到取締,格里琛人卻不會這樣想。事實上,格里琛人自己也沒有相關的觀念,因此他們的第一個反應是「酷喔」、「真是聰明的設計」之類想法,一些藝術家就喜歡跑到阿蒂堤亞社區取材。阿蒂堤亞人絕大部份信奉希瓦教,小部份格里琛人受其影響改信希瓦教。
[同盟追溯日與國家總帥]
同盟追溯日是格里琛的國慶,官方每年的慶典只維持一天,但全國只要稍有能力的社區都會籌辦嘉年華會。格里琛人為國家慶生的方式是狂歡。各地的嘉年華往往持續三天之久,青年男女即興熱舞是為常態,也有部份人瞬間熱情如火跑去別處辦事的例子。920年卡拉哲奧爾逝世,新議長下令翌年祝賀縮為一天,以示對國家總帥的哀悼,這是格里琛有史以來最沉重的同盟追溯日。卡拉哲奧爾生前無意推行個人崇拜,國家總帥形象的無限放大是其身故之後,為了穩定國家而做的權宜之計。920年代末,分離主義逐漸高漲,高層的內部糾紛日趨表面化,當局為轉移焦點而將卡拉哲奧爾捧到前所未有的地位。相關的海報、卡片、小冊子被大量印製,國家總帥前生戰友亦不甘示弱推出回憶錄,親友捐贈的照片被印成宣傳照傳遍城市、農村。時至今日仍不時看到上述的各式宣傳,而隨著時代的不同,宣傳品設計感亦各有特色,目前已吸引到一批國外收藏家。與此同時,920年代的第一批宣傳照亦被部份年輕人奉為懷舊潮流。更有趣的是,少女們開始收集卡拉哲奧爾與戰友們的照片,合照固然難得,湊成整組的獨立照片更是可貴。包括卡拉哲奧爾本人在內,達達尼爾俱樂部的確出過幾位帥哥,剛巧部份女性對美男子的友情——或許還有超友情——特別感興趣,更何況上述幾位又是改寫國家命運的青年軍官。
[地方飲食]
盛產葡萄的費歐比原本同時出產紅酒跟白酒,後來為適應鄰近的羅多克市場而專門生產白酒,時至今日促銷海外與馬諾斯白酒形成某程度上的競爭。如果費歐比是白酒、橄欖油的生產者,羅多克便是兩者的消息者,當地的海鮮理料要使用橄欖油,吃海鮮要配白酒。羅多克理料有煎魚排、烤魚排、海鮮麵、海鮮湯、海鮮燉飯、海鮮焗飯、海鮮蓋飯、炒蟹、燒鰻魚、烤章魚、烤魷魚、烤烏賊、烤蛤蜊、烤扇貝,有時候會配個鮮蝦沙拉。總之,只要在水中撈出來的,有鱗沒鱗,有甲殼沒甲殼,有觸手沒觸手的格里琛人都會吃。從羅多克到杜巴克,每逢假日都有家庭載著白酒,驅車到海邊釣章魚和烤章魚。烤章魚的方法是不加調味現火烤熟,有需要時再抹鹽巴,據說是從馬諾斯那邊學來的。因為中世紀十字軍的原故,沿海的食譜頗有蔓沙尼亞的影子,號稱小希菲爾亞倫邦更是不在話下。
內陸地區亦有淡水水產,但是價格高昂,即使不算奢侈品也不能常吃到。當然,熏魚、醃魚跟罐頭是例外,魚罐頭的市場反應不是很好,近年亦逐漸少見。可薩萊‧卡里大概是比較常吃水產的內陸人,因他們有一座漁獲豐富的可薩湖,最有風味的吃法是就地生火現烤。喀拉可薩熏魚是從魚腹部剖開,把脊骨、魚刺拔除,抹上香料懸掛起來煙熏。跟沿海不同,香料的選擇比較接近將國而不是馬諾斯。馬肉是古代喀拉可薩豪族的菜色之一,可是當代已近絕跡,這樣做會被當成有錢沒地方燒的神經病,或者嗜好特殊的老頭子。喀拉可薩人亦是最喜愛肉食的格里琛人,或許是受瓦爾瓦羅人的影響,常吃的有牛、羊、雞、跟豬肉。大致上,當地人傾好羊肉而少吃豬肉,不用橄欖油而用大豆油,榨過油的豆渣還能餵豬。撇開喀拉可薩不談,默西亞可謂內陸飲食的典範,內陸沒什麼多就是水果跟木材最多,木材不能吃所以便宜的食材大剩就是水果。默西亞人無論燒肉還是魚排都要以雜果粒伴碟,乾果則是普通家庭常見的小吃。撕開一個格里琛麵包,裡面有水果餡的話,麵包師傅多半是默西亞人無疑。其他水果加工品像紅酒、水果酒並不稀見。東、西艾迪爾的飲食習慣與默西亞並無二致,可能是早年移民的關係。雖然西艾迪爾以各種光怪陸離的傳說著稱,但他們的餐桌可非常老實地毫不驚嚇也絕無驚喜。索菲亞比較單調是由於當地主要產橘子,上等的葡萄不是外銷就是釀酒,次等的造成葡萄乾。常見的午餐是三明治配橘子乾、葡萄乾,早餐是雜果乾麥片粥,心情好再加一片荷包蛋、一杯廉價咖啡。除了葡萄酒,當地人也自釀橘子酒,一個索菲亞農民認同你的第一步,就是請你喝家庭的自釀酒。
格里琛的外國菜主要是由移民帶入,因此清一色幾乎是阿蒂堤亞菜。自古依賴阿蒂堤亞糧食進口,格里琛餐桌很早就出現飯食,不過燉跟焗比較常見,炒飯是極度少數央裔移民的料理,會被古板的人評擊為糟蹋米飯。阿蒂堤亞餐館很快適應了格里琛的飲食文化,創造出水果咖哩跟海鮮咖哩,其中水果咖哩顯然比較成功,海鮮咖哩要壓倒格里琛傳統的海鮮飯,則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軍警用槍
卡拉哲奧爾執政之初,海、陸軍以採購武器為主,大方針為槍械購自聖克勞茲,火炮購自王聯。取得初步的工業程度和仿造授權後,格里琛開始仿造聖克勞茲的老布朗步槍,這款設計在聖克勞茲軍中服役的紀錄極為優良,至今仍為格里琛警察所用。老布朗從軍界轉警界的事跡,側面反映格里琛半世紀的外交史與軍事史,927年林茲堡戰爭、934年貿易戰爭,格里琛碰上王聯、聖克勞茲二擇其一的兩難,而歷史證明他們最後選擇了王聯。經歷頭兩次格里琛—馬諾斯戰爭,聖克勞茲議會對格里琛軍政府漸感失望,即便戰爭期間聖克勞茲依舊向格里琛出售鋼材。為了向王聯示好,格里琛全面改革軍制,讓王聯獨佔戰車、重炮等重裝備的進口市場,輕武器如槍械、中小口徑火炮則全部改為購買王聯的仿造授權。因此,格里琛軍方並無趕上聖克勞茲的羅伯特式重機槍(HMG39)和輕機槍(LMG27),僅購入小量倉存,供給第二線部隊使用。不過,這其實也沒有多大損失,格里琛投入仿造王聯推出1號輕機槍之後,前線評價大都傾向1號機槍。962年,格里琛陸軍便將馬僅有的HMG39和LMG27贈與格里琛海軍,這批機槍大部份被固定在驅逐艦跟炮艇上作為艦載火力。目前格里琛的老布朗幾乎全數停產,現存的槍枝交予執法單位使用,未來可見聖克勞茲軍火將在格里琛市場徹底消失。另一邊廂,格里琛採用王聯1號步槍為制式步槍,2號步槍推出後,王聯低價出售既有倉存跟仿造授權,師法王聯的格里琛軍方馬上購入授權並推行仿造。少數精銳有幸使用外購的王聯2號步槍,用一句話概括格里琛士兵的使用觀感,就是他們比王聯人更愛2號步槍。從地理考量的話,這現象不難理解。王聯士兵對2號步槍的批評之一,是戴著雪地手套操作拉柄十分不便,但格里琛不常有雪地作戰的機會,自然無需顧慮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