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府皇國北島語:Nakahara Ōgoku(Kōfu)
梅特列語:l'Impériale du Kōfu
正式國名:中原皇国(甲府)
國花:櫻花
國歌:櫻霏歌
首都:箱京(Hakokyo)
國家格言:積慶重暉(Sekkei Chōki)
國家代表色:黑色
人口:約四千五百萬人
面積:714,612km^2
國際地位:獨立國家,神州國協成員國
【領土範圍】

【簡史】
現代史年表 935年:貿易戰爭後,甲府皇國透過修約方式,與「天人」特瓦王聯達成外交協定,使其撤出雄藩內駐軍並放棄租界。其餘雨露均霑之「天人」諸國亦宣布放棄甲府皇國境內享有之特權。甲府皇國史上的「天人干政」時期自此畫下句點。
936年:甲府與納東的駐軍在岩州藩邊境爆發一場小規模衝突。
939年:玄國攝政王上官欽宣布放棄甲府境內的所有租界,並交還甲府皇國,雙方關係更形緊密。
940年代:大將軍北条實美親自訪問納東皇國,使甲府與納東破冰,展開外交上的蜜月期。
952年:甲府皇國受經濟大恐慌衝擊,經濟嚴重衰退;雖受神州國協諸國協助而勉強挺過,但仍未恢復至930~940年代的榮景。
956年:第四代大將軍北条實美意外病逝,北条幕府的中央內鬥動搖了諸藩的向心力,也使原本論及政治婚姻的甲府和納東兩國關係轉差。
957年:第五代大將軍北条進受北条一門眾扶植上台。
958年:甲府皇國發表「神聖北島宣言」,宣稱幕府中央的內鬥禍首來自納東皇國背後支持操控的天人列強,並表示甲府皇國願在任何時間點「協助」納東皇國驅逐天人,回復北島民族的榮光。納甲關係至此降至冰點。
963年:北条幕府家老眾通過並頒布《鐵路國有共營法案》,此舉引起諸藩的強烈不滿,各藩藩士四處活動,四處宣揚復古精神,鼓吹恢復各藩在戰國時期的獨立,以對抗幕府的專制集權。幕府與地方藩國的互相傾壓雖使國內情勢更形動盪,但在幕府大將軍北条進的奔走下,北条幕府暫緩實施法案,並恭請禮仁天皇調解雙方矛盾,讓諸藩勉強繼續維持對甲府皇國的向心力。
967年:激進派外樣藩士試圖綁架皇族與將軍親族未遂,家老眾藉此指控數個地方藩國嫌疑涉案,威脅若不交出兇手,便要遣中央軍接管藩國,遭到地方藩國強烈駁斥,並誓言武力抗爭到底。幕府中央與列藩的內戰一觸即發,北条進親自出巡,再度試圖調解雙方紛爭。
【國體政治】
為幕府專政制。甲府皇國的最高主權者天皇將治權授予征瀛大將軍,由大將軍開設「幕府」總領全國所有內外政事。此一政治慣例在甲府皇國已維持超過四世紀,因此天皇和宮家除了身為國家象徵,並享有超然的名望和神格化的地位外,並無任何實權,所有政治權力皆在世襲的幕府將軍手中。
甲府皇國在表面上保留了自中世紀延續至今的幕藩體制,但在內裡作出了相當程度的變動,包括模仿了薩爾梅特列聯合王國的兩院制議會和政府部門,並推行御家人公試等措施,使傳統的武士和庶民階級不再截然二分,擁有相當大的流動空間;同時亦頒佈了「棄刀令」、「非人違棄令」、「侍庶平等令」等社會地位和司法上的改革措施,使得庶民甚至賤民階級享有和下級武士平等的人權和司法權,也讓中高階武士所享有的特權漸漸地納入現代法制的規範之下。
雖然北条幕府在九世紀末葉的「征夷大戰」中取得壓倒性的勝利而得以創立,同時也推行了甲府皇國建國以來最有力的中央集權措施,但在九世紀末天人干政的情況下,北条幕府仍無法徹底的根除長久以來瓜分地方的藩國,更不用說那些與天人勾結的「雄藩」,致使北条幕府只能採用漸進式的改革,一點一滴的襲奪地方實力派的權力;中央與地方的拉鋸戰直到960年代仍是甲府皇國內部的現在進行式。
國家元首:
為第七十七世天照高御神皇,簡稱天皇。今上天皇為禮仁,年號「紹運」,典出神州古經「應命代之期,紹千載之運」。
政府領袖:
為甲府皇國征瀛大將軍。執政的北条幕府自領天皇敕命開幕以來已傳至第五代,現任幕府將軍為北条進。
政府首腦:
為幕府總領執事,自北条開幕後,依慣例由家老眾首席,俗稱「總裁大老」之人任此職,輔佐將軍總理政務。現任總領執事為神咲義輝。
【民族】
以北島族為主。北陸尚有為數眾多半歸化甚至未歸化的原住民部族;另有少數神州人和洋人因通商、傳教或充當顧問等原因而長居於國內。
因甲府皇國的先祖在中原國分裂時期帶來了許多流亡至北島東方的難民,使本地因人口暴增而顯得地狹人稠,所以無論是歷史上或是現代,當權者都會設法讓人口外流,以減輕人口壓力。這些甲府裔僑民多半居於神州大陸、寰海地區、南方大陸以及中梅茵蘭。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有計畫外流的甲府僑民多半都會有一至數名武士階級的人領頭,在當地定居後漸漸轉型成類似同鄉會組織的召集人,以此試圖凝結同一群甲府僑民間的向心力和認同感,但這種有組織的人口外移計畫在北条幕府成立後的九世紀末葉才較常見。
【貨幣】
在北条幕府於九世紀末成立,開始致力於工業化後,便將自中古時代的兩、分、朱、文四進位貨幣制予以簡化,並易名為「銖」和「円」,以「征夷大戰」後收歸國有的黃金儲量為基礎,採行金本位制,發行硬幣和紙鈔。
1銖=1000円
円(硬幣):1円、5円、10円、50円、100円、500円(因幣值緣故,10円以下面額的硬幣幾乎無法單獨使用。)
円(紙鈔):100円、500円
銖(紙鈔):1銖、2銖、4銖、20銖、40銖(市面流通面額最大僅至4銖,20銖與40銖僅在財政機關內部流通以方便計價。)
【語言】
官方語言是北島語,但是島嶼各地都有獨特腔調的方言。
【宗教】
主要信仰以源自出雲的神道教,另外亦有一部分國民信奉十字教。有極少數的釋宗(本地人稱外道)寺廟和信徒仍存在於甲府,隱身在人跡罕至的山林間。
【進出口】
進口:糧食、木料、鋼鐵、石油等原物料,及車輛、飛機、火炮等各式重工業產品。
出口:武士刀、吳服等傳統工藝品、煤、食品加工品、紡織品、彈藥。
【外交】
與列強和神州國協之關係: 甲府皇國現時間點為神州國協成員國。甲府皇國雖與國協成員經濟互動甚密,但政治上屢對納東挑釁的行為,並強調該國身為北島民族之光的言論,使得以玄國為首的國協成員國近年來逐漸認為甲府是一顆會擾亂國協對外秩序的未爆彈。
猶是如此,甲府與大玄的軍事交流仍未曾斷絕;玄國在海防的層面上,仍然是甲府最大的靠山,而甲府則以派遣僱傭兵「拔刀隊」作為玄國皇宮的外籍禁衛軍以為回報。而且因為這層關係,甲府得以和其軍事導師:漢密斯王國直接搭上線,並聘用漢籍顧問為其軍事思想和戰術謀劃升級,使其幕府直屬軍得以跟上世界潮流。
另一與甲府皇國關係較特殊的列強為位於中梅茵蘭的薩爾梅特列聯合王國(簡稱潘國)。透過在當地生根已久且在金融、實業上佔有一席之地的北島裔潘國公民,潘國在930年代後對甲府境內的投資促成其現代化程度大幅進前,民生水準亦較之前提高(甲府在此之前更偏重先軍政策,故其起始水平較納東為低)。潘國企業的投資包括承攬甲府之電信電報事業、拖拉機與汽車工廠,以及在雄藩境內的基礎建設等等,而甲府則報以黃金、稀有金屬、絲綢、海鮮、鯨製品(甲府因地狹人稠故其海洋捕撈事業發達)等貴重貨物。幕府亦聘請大量潘國顧問建設其郵政和關務系統。
幕府之所以選擇讓潘國資金和顧問大量流入,除考量到潘國之經濟體系較先進,技術亦較強外,也是因為930年代下半期的潘國國力受牽制,已無力再越過地緣政治的障礙,對甲府之獨立構成威脅之故。故甲府因地緣戰略,在軍備和國防上倚重玄國與漢密斯,在現代化的經濟、文化和政治法律體系上則受潘國影響較深。
與鄰國之關係: 甲府皇國雖與納東皇國雖在中古時期至近代有過激烈的敵對狀態,但在兩方在近代被洋人開國後卻和緩許多,甚至在940年代步入了蜜月期,直到北条幕府在950年代發生家族內部的爭位事件導致甲府與納東兩方的政治聯姻觸礁為止。雖然在甲府高揚北島民族復興大纛的現在,幕府亦從未奉行某些藩士所建議的「皇國不並立」的激進政策;但是,在外館設置和代表派駐上,甲府皇國仍有和納東皇國一爭雄長的心態;大體上,只要有納東紋章旗幟飄揚的國家,就一定可以見到代表甲府皇室的八咫烏國徽和繡有幕府家徽的公定國旗。
甲府因地緣關係,代受了珀明王國對古代北島的統一國家--中原皇國的敵意,在中古時期時雙方戰火不斷;但在之後的長期和平時間裡,轉變成在文化上相互競爭的狀態,同時甲府皇國在工業化後也相當依賴來自珀明王國進口的糧食農產,使得甲府皇國基於現實政治的因素,必須盡量穩定和珀明王國的關係,雙方在十世紀後簽了一系列的合作協議,在加入神州國協後往來更形密切。
出雲國則因當地為北島神道教的聖地,掌控甲府國內龐大的宗教勢力,使幕府向來不敢掉以輕心,一貫維持中立且尊重的態度。
【國力評比】
工業技術
★★☆☆☆
甲府皇國在940~950年代曾因世界經濟的榮景,輕工業與民生工業因而發展迅速,但在世界性的經濟大恐慌導致市場緊縮後又迅速萎縮,能存活下來的除了幾乎完全併吞國內各中小企業,俗稱「雙璧」的兩大財閥外,其他規模較小的工廠和企業大致都倚靠兵工業生存,整體發展相當不平均。
冶金
★★☆☆☆
甲府對維護武士刀和鎧甲胴具這類冷兵器的製造傳統的狂熱程度或許更甚其納東兄弟一籌,但這並無助於甲府在現代冶金技術上的開化和進步。甲府國內軍事工業所需的冶金技術仍多引自外國。
化學
★☆☆☆☆
甲府皇國在化學的學術發展上並沒有顯著的投資,雖有財閥投資化學生產事業,但技術全來自外國。
物理
★☆☆☆☆
甲府皇國雖然在開國後創立了幾所天人學院,但在物理學術發展上並無因此產生值得一提的成就,與化學一樣,所需的工業技術皆來自外國。
航空技術
★☆☆☆☆
甲府皇國的企業勉強算是能夠自行製造飛機的引擎和機身,但是是落後現代主流兩個世代的舊貨。為節省研發和製造費用,甲府皇國的軍用飛機幾乎全部倚靠外購,但在整備設施和機場的設置上仍相當積極。
造船
★☆☆☆☆
甲府僅僅擁有製造小型船隻的技術,近年在本土財閥投資下雖已能自製驅逐艦和兩千噸內商船的船身,但裝在其上的鍋爐系統和大型火炮仍需進口。
車輛
★★☆☆☆
甲府皇國的自動車技術意外的擁有一定水平,這或許該歸功於甲府皇國早年積極的推行農業機械化以試著餵養超量的人口,也或許該歸功於豐崎財團在940年代與天人合作引進相關技術,如不太計較品質,甲府皇國引進授權自製的拖拉機、卡車和摩托車仍堪自用,也能自行仿製玄國的豆戰車。但大多數重型車輛和裝甲車仍然倚靠進口。
軍火
★★☆☆☆
甲府皇國的尚武風氣使得軍火工業早在十世紀初就在本地打下了厚實的基礎。在經濟大恐慌衝擊後,軍火工業幾乎已成為甲府唯一仍能維持成長態勢的產業。當然這少不了大玄帝國和神州國協諸成員國的市場需求支援;即使甲府軍火的製造品質仍略遜於先進工業國家,但相對便宜的價格仍能使其軍火得以薄利多銷。現甲府最重要的出口品為神州國協通用的7.92步槍彈藥、漢密斯型的棒狀手榴彈,以及山炮和迫擊炮的砲彈。
甲府已能自製步槍、手槍和擲彈筒,也能仿製玄國授權製造的機槍和其他國家授權的小型火炮,但中大型火炮仍力有未逮,全靠外購。
民生
★★☆☆☆
甲府皇國精華區集中在初春海峽兩側和鄰近區域的藩國和都市上,如甲府、箱京、初春和松間等地已擁有相當不錯的生活水平,不僅公共設施齊全,基礎設施也相當充分;但離初春海峽越遠,除了佐天或上条之類的雄藩外,大體上各地市鎮的機能都不如臨海峽諸藩齊全,基礎建設除了諸藩在經濟榮景時期過度投資的鐵路以外,也相對較差;鄉間則完全保留了中古時期的風貌,幾乎沒有任何變動。至於御譽和北陸之大部分地區幾乎仍維持其原始地貌,文明局限於少數如星點般散落在北方大地的開拓型都市上。
甲府皇國雖自九世紀末以來相當努力的推行全國臣民教育,但因資金有限和諸藩阻撓,迄今仍無法達到相當高的普及率。整體來說,甲府皇國先是人均所得被超量的人口拉低,繼之因國內諸藩林立的特殊政治態勢以致民生設施發展不均,以至於甲府皇國開化時間雖早,但國家整體的民生水平仍略遜於納東甚至珀明等鄰國。
【軍事】
幕府中央軍(待補)赤備藩軍(待補)禁衛府 幕府特設保護天皇的部隊,但儀仗性質較重。
特別武裝警察(待補)箱京見迴組秘密部隊(待補)忍士山鬼天照院【貴族與社會階級】
皇族與宮家 為北島古代皇朝中原皇國皇室的後繼者,但在中古時期將政權下授給幕府大將軍後即已失去一切實權,直到近代被北条幕府再度恭請出席各式政治場合活動,並予以神格化後,知名度才逐漸的提升。現於甲府皇國內享有超然而崇高的地位,也是甲府皇國的文化領銜者,畫家、詩人與文學家輩出,近代甚至有專精於科學研究的皇室成員出現。
現任天皇和皇室家族領袖為禮仁天皇。他同時也是位世界知名的植物學家,專精於櫻花樹種的研究,為此北条幕府特別頒布法令明定甲府皇國國花為北島櫻花。甲府皇室家紋為八咫烏,也是甲府皇國的公定國徽。
公家 為侍奉甲府皇室的近臣們。他們與天皇一樣享有崇高的社會地位—自然也在甲斐幕府開幕後未曾享有任何實權。但即使如此,公家還是完整的傳承了中原皇國末代公家政治的官僚系統和位階,以期有朝一日能再度為國所用。公家系統的官職經常冊封給武家的大名和旗本,對於當事人來說是種錦上添花的榮譽。
迄今公家出身的成員只有早年被放逐至西方邊境的上条家在當地成為一方之霸並享有實權,也因此上条家對歷代幕府總是叛服無常。武家中只有七世紀初的大名初春信彥被天皇冊封為公家系統中的最高官職「關白」,也是中原皇國崩解以來唯一一位掌有實權的關白。
將軍與一門(直系親屬) 現代的北条幕府成員為北条家與上代幕府掌門人武田家的直系後裔。北条家在九世紀末開幕後,代代傳承征瀛大將軍之位,現已傳至第五代家督北条進。北条進現育有兩女一男:長女北条琉,長子北条誠與么女北条櫻。北条誠已預訂為下一代大將軍兼家督的繼承人。
北条家的家族成員並不十分眾多,但初代大將軍北条異三郎退隱後卻仍繼續干政的作為留下了政治慣例,使得歷代北条大將軍皆未曾在任上做到老死,而會選擇退隱後,繼續在幕後操縱幕前者,與那些無法直接繼承大將軍之位的一門眾一同對下一代繼承者指手畫腳,因此與其說北条幕府是大將軍專政,倒不如說是北条一門家老專政的老人政治,在967年的今日,北条一門家老更已完全掌控了上議院「家老眾」,坊間因此改稱為「北条一門眾」。
一門大老的神秘性使得坊間產生了許多稀奇古怪的傳言,最聳人聽聞的莫過於初代大將軍北条異三郎其實迄今仍未過世,以高達百餘歲的年紀和謀略,繼續操縱他的後代—而北条異三郎在退隱後也確實銷聲匿跡,不曾公開發喪,這使得眾多陰謀論者得以繼續在腦中描繪荒煙鬼火,以閒充嗑牙話題。
北条家的家紋為三盛鱗;白底三盛鱗旗也是甲府皇國的公定國旗。
武士階級:大名 大多數大名是自中古世紀代代相傳至現代的高階武士家族,包括了幕府大將軍的一門子嗣、受幕府信任的重臣,以及地方上的藩主和高階藩士。這三類成員分別稱為「親族」、「譜代」與「外樣」。大名的數量不多,自北条幕府開幕後也只多冊封四個世襲大名家族,但已足夠牢牢把持住各中央行政機構。甲府皇國表面上如此封閉的政治制度也因此飽受批評,在事實上,縱使大名家族出生的成員享有家族經驗傳承和教育上的菁英優勢,卻也因長久以來的階級流動停滯而有所僵化,成為甲府皇國的最大隱憂。
但幕府並非對此置之不理;在現代,許多自下級武士甚至庶民出身的旗本中之特別出眾者,仍有機會被大將軍冊封為「御側御用人」,即頭銜和賞賜止於被冊封者直到去世為止的「及身大名」。被冊封為及身大名者能夠出任「大名」級的職務,甚至在離職後繼續擔任「家老」參與家老眾以繼續維持其政治影響力。相較於古代,大名階級的流動性還是大了許多。
世襲大名階級掌有的社會資源相當的雄厚,因此即使三代未曾有直系家族成員出任過公職即會被勒令降級為旗本的規定,但這種情形卻從未發生過。
武士階級:旗本 旗本在古代指的是能夠在御前謁見大將軍的中高階武士,但在現代更像是職階,而非社會階級的差異。自然,旗本在現代能享有的特權仍相當的大,只要能當上幕府中的高級官僚,就能享受旗本的一切待遇。這是許多希望經「御家人公試」晉身其社會階級之庶民的終身夢想。
自古代世襲而來的旗本武士的地位並不像大名那麼安穩,只要兩代未曾出任公職,世襲的旗本家族將會被降格為御家人。空缺出來的位置將由世襲御家人甚至庶民出身的御家人所補上。
北条幕府開幕後,便不曾再冊封新的世襲旗本家族。
武士階級:御家人 御家人在古代泛指在幕府中任職,但無權謁見將軍的中間階層武士。不過現在只要是在甲府皇國任職的中階公務員,包括警官、消防隊長等,都會被授予御家人的地位;御家人階級中會再細分為數等,等同於中階公務員的位階。大體上來說,只要通過「御家人公試」的士和庶民,都能享受御家人的待遇和法律權利,但與進階為旗本的庶民一樣,他們享有的權利僅止於他們自身。
世襲御家人家族也是兩代未曾出任公職,便會降格為「士」,並剝奪家紋。在北条開幕後,也不曾再冊封過。值得一提的是,御家人以上的武士階級可以擁有自己的紋章。
武士階級:國人、城士、鄉士 這是人數最多的武士階級,但到了這一級除了在特定場合和節慶佩刀、領有象徵性俸祿外,便沒有任何法律和社會上的特權了。一般來說,古時居住在城下町的世襲下級武士稱作「城士」,散居鄉野間的稱作「鄉士」。
這些下級武士多半都是地方上的士紳或土豪,能配刀,擁有姓氏,以及在地方上掌有相當程度的資源,而他們在甲府皇國現代化的過程中,也因教育程度較高,掌握資源較庶民更多,而更有機會投身工商業,成為這領域的一方之雄。不過,有些「士」會因家境貧困而將其地位售予庶民階級的富豪,讓他們在當時即可晉升為武士階級,從而為其子弟開拓更寬廣的進身之階。
而甲府皇國的基層公務員則借古名統稱為「國人」,通過國人特考的庶民即能享有與「士」相同的社會地位,成為國人也是參加「御家人公試」的先決條件。
庶民 傳統上的農、工、商階級便是一般的庶民,雖然其中不乏飽學之輩和知識分子,但在古代如無法經武士階級提拔便無法學其所用。到了近代天人開國帶來的混亂情勢,許多庶民終於得以乘亂世一展長才;或成為武士的入幕之賓,或經商累積財富成為大富豪進而經營實業等,都大幅了增添庶民階層的流動性。在北条開幕後,「國人特考」和「御家人公試」成為定制,讓許多庶民得以攀升至其先祖作夢也不敢想望的武士階級。
以前的庶民不被允許擁有姓氏,但在大政改新後,所有庶民皆可冠上姓氏,故有沒有姓氏在現代已非評判該人是否為武士階級的標準。
非人 即賤民。他們多半從事屠宰、皮革製作、殯葬、仵作、劊子手等因經常接觸到屍體和血而被視作賤業的職業,並代代相傳。非人在古代並不受法律保障,即使是庶民,侵占其財產或甚至殺害之,都不會因此受到法律的制裁。
在九世紀末,北条幕府即宣布廢除非人階級,一概視其為庶民,享有和庶民相等的法律權利和社會地位。但非人這自古代傳承千年的觀念早已深植人心,致使非人的後代即使冠了姓氏,外人也很容易從他們的居住地和從事的職業推斷出他們先祖的賤民身分,從而拒絕與他們有通婚、訂立契約等社會上的接觸,甚至單純的肢體接觸也會被視為極度無禮的冒犯。大體而言,非人的後代在今日甲府社會中的生活仍相當困苦,致使他們寧願選擇犯下會被判下流徙北陸或海外的小罪;或存了足夠的積蓄後,直接搭上幕府提供的移民船,盡其所能移居海外。
【企業】
「甲府雙璧」豐崎財閥平澤兵工廠
曾根崎財閥中小型財團、會社虎野鑄冶會社(皆待補)
【節慶假日】
幕府公定假日 甲府皇國公家機關、民間企業及金融活動遇幕府公定假日即放假或休市一日。
歲始(1月1日~1月5日):北島新年,共五日連假。
元日(1月1日):即元旦。
神道更始祭(1月3日):神道教祭典,各神社自此日起會舉行一連串的祭典,與納東皇國同。
春分(3月21日):也是甲府皇國的掃墓節。幕府大將軍會在這一日前往御坂神宮參拜。
端午(5月5日):此節日原本為神州所傳入,但已演變成甲府皇國的武士節。除了吃粽子,泡菖蒲澡淨身外,這一天也會在各地舉行武士間的競技活動。
北条幕府始政日(8月1日):如名。北条幕府也在這一天公開表揚表現優秀的幕府任官,並授予勳位和賞賜。
秋分(9月22日):這一日是天皇祭祖的節日;為表對天皇家族的崇敬,也放假一日。
將軍誕生日(10月10日):將軍誕生日定在10月10日是由北条幕府初代大將軍北条異三郎定下的慣例,繼任者無論生日為何,都不曾變動過。在這一天北条幕府會隔兩年在甲府城舉行一次大規模的武士校閱,是甲府皇國境內頗具現代色彩的節日。
天皇誕生日(現為7月6日):今上天皇生日為7月6日,故放假一日。許多地方上的仲夏慶典近年來多選在此日開辦,以期能吸引更多武士階級前來消費。
民間慶典 甲府皇國的民間企業和機構遇民間慶典依各地習俗決定放假與否;但幕府各公家機關皆不因民間慶典而放假。
春季
櫻祭(3月底~4月初):雖然甲府皇國境內武士階級在此時賞櫻的習慣由來已久,但被民間廣泛定義為櫻祭是非常晚近的事,大約與今上天皇即位,北条幕府宣布北島櫻花為國花後,賞櫻活動才開始在民間流行起來,距今不過二十年左右。
夏季
七夕(7月7日):甲府皇國民間的情人節,部分神社也會舉行銀河祭典,是個深受神州習俗影響的節慶。
仲夏慶典與花火大會(陽曆6、7、8月):仲夏慶典舉辦的時間依各藩習俗而有所不同,但多集中在陽曆七月和八月,較少在六月。
盂蘭盆節(約在陽曆8月中旬):民間恭迎和祭祀祖先亡靈的節慶,又稱「魂祭」、「燈籠祭」或「萬靈節」。這節慶在中原皇國時期即自寰海地區傳入北島,但迄今只有甲府皇國側保留這項習俗。
秋季
月見(約在9月13日~9月15日前後):民間多在此時祭祀月神,有祈求秋收豐順之意涵。
冬季
聖靈誕辰節(12月25日):為十字教徒的節日。
大晦日(12月31日):即除夕。慣例上與元日合併連放,但並不算是幕府的公定假日。
【人文與地理環境】

甲府皇國大分區圖
甲府皇國大致可依其島嶼劃分為四部分:一側是人口較多,政治和文化中心之所在,佔北島本州近一半面積的「東山」(Higashiyama),及初春海峽東方的大島「甲州」(Kōshū);這兩地所產國民生產經濟總額佔全甲府皇國八成,自然也是經濟、產業和文化的重鎮。
另一側則為開發較遲的「御譽」(Gōyu),及近現代鎮服當地原住民後新併入皇國的「北陸」(Hokuriku)。御譽為火山群島,且擁有天然良港,在地理上被視作溝通北陸與甲州的橋樑,也是甲府經營北海漁業和捕鯨業的重心。北陸則是早年幕府流徙囚犯及惡徒的基地,擁有尚待開發的肥沃土地,豐富的自然資源,但卻長期苦於人口稀疏。近年幕府雖希望有限度的招募拓墾民,但卻因為「監獄島」的不名譽觀感和軍事重地的刻苦印象,使招募成效一直不佳。御譽及北陸的人口僅占甲府皇國總人口數的六分之一,同時北陸的各開拓藩和御天領都在幕府的嚴密控制之下,與本州諸藩並立自治的情況大異其趣。
甲府皇國全國共劃為二京、二府、十御天領、二十四藩及七個開拓藩。
藩 「藩」為甲府皇國的一級地方行政單位,是中古時期幕藩政治存留至今的歷史遺緒。在中古時期,藩具有近乎完全獨立的行政、司法、財政和軍事機制,是個以各地藩主和藩士為核心的半獨立王國,而幕府則倚靠散布全國的經濟重地(天領)、並透過對道路網和海運系統的獨佔,從而保有凌駕於諸藩的軍力和影響力,以有效駕馭諸藩。
武田幕府時期即將地方藩國分為三種,第一種稱「親藩」,為出自武田—北条將軍家室的直系家族後代所所掌有;第二種稱「譜代藩」,為幕府分封給對幕府有功的重臣或領主所成立的藩國;不屬於以上兩者的即為第三種:稱「外樣藩」,這些外樣藩的家室多半可以追朔至甲府戰國時期甚至更早的中原皇國時期。
在北条幕府成立後,幕府已完全控制國內的所有親藩,將這些藩的政令和人事系統,完全掌握在中央手中,藩軍也被裁撤。所謂「親藩」只剩空銜與被架空的世襲藩主,已名存實亡。
其他的「譜代藩」和「外樣藩」在北条時期仍保留其獨立的行政制度,該藩的特有法規及相對應的司法權力,部分直接稅的收取權利(例如人頭稅、農賦)和獨立的藩軍,但這些藩面對幕府掌握的經濟和軍事優勢多半無法抗衡,也無從造次。
最令北条幕府頭痛的莫過於所謂的「雄藩」。雄藩並不是一個正式的名稱,而是指那些自九世紀末甲府被開國以來,和天人勾結從而強化自身國力的藩國。在九世紀末十世紀初天人干政情形相當嚴重的情況下,北条幕府無從根除這些地方上的割據勢力,因這些雄藩背後皆有挾帶炮艦和經濟優勢的外來列強相挺,也因此較有本錢和幕府討價還價,使幕府的政令和權威無法完全貫徹,是遠比強行租地開設租界的天人還嚴重的麻煩。
不幸也幸運的是,曾在甲府國內意氣風發的天人炮艦和駐軍雖已因國際局勢變動而退出,但天人的文化和經濟力量卻仍殘留其中,使這些雄藩的經濟力量遠超過一般藩國,造成幕府統合的阻礙。但無論如何,雄藩和幕府的勢力終究是此消彼漲,如無意外的話,雄藩本可在一代人可見的時間內,將不再會是割據甲府皇國,有潛力違抗幕府政令的存在。現在仍有資格被稱作雄藩的藩國計有初春、上条、佐天、婚后及阿久羅五藩。
親藩 現有甲信、北山、虎野、松間、月形等藩。
譜代藩 初春、佐天、婚后。俗稱「三大譜代」。
外樣藩 上条、岩州、阿久羅等藩。
開拓藩 幕府官僚直接掌握的新設行政區,皆位於遠離傳統幕藩政治傳統的新領土上。共設有七個,一個位於御譽,六個位於北陸。
御天領 御天領亦為甲府皇國的一級行政區,共設十個。御天領如同範圍更小的天領一樣,都是幕府透過鐵公路網和海運船隻直接掌控的軍事和經濟重地,只是行政區域較大。
現在的御天領有御坂(奉祀武田幕府初代大將軍武田銀時的神宮所在地)、白井(初春海峽中的大島,至今仍繼續開採金礦)、神來峰町等。
重要都市箱京
為甲府皇國舊皇都之所在地,俗稱箱館(Hakodate),位於三面環山之盆地內,為天王山以東的北島文化重鎮,甲府天皇和公卿曾世居於此,雖然在近現代天皇和公卿曾被強迫遷移到甲州島上的新京,以利坐擁新根據地的北条幕府操控;但近年因顧及諸藩觀感及普遍提升的臣民智識,天皇與其家族方能依季節來回兩地履行其勤務。本地以中古世紀北島市鎮的規劃格局和京內的櫻花樹海聞名。
甲府
位於甲州島上,此地為北条幕府篡武田幕府後,剽竊本州東山的原幕府根據地名稱(原地改名為甲斐),作為新根據地的稱呼。現為北条幕府所在地、甲府皇國第二大都市、首屈一指的產煤地及煉鋼都市,以及甲州島上最大的鐵路交會點、工業發展的核心之一。離海尚近但實際上並不靠海,而由一港市擔負起甲府自海上對外聯絡的管道。
初春府
位於甲府本地之東南角,由雄藩初春藩的行政中心初春城的城下町發展而來,為甲府皇國第一大都市。此地因與洋人接觸之歷史及鄰近神州大陸之故,漸漸發展成甲府皇國最繁榮的商貿都市,不僅對外港務繁忙,在陸地上也是甲府兩大鐵路幹線:山陽與山陰鐵道的交集處;因此,本地車站、港口、機場皆有幕府中央軍駐紮,也設置關務奉行以管理關稅和港務,與幕府中央對地方藩國領內多不加以干涉的慣例大異其趣。
自本世紀初即和洋人合作開發新工業(化學、電機、自動車等),而漸漸成為甲府工業發展雙璧的財閥—豐崎財團之本部也設於此。
神來峰町
為幕府御天領之一,位於甲府和出雲的邊境山口,是甲府境內的神道教聖地,每年屢屢吸引大量的朝聖者前往該地。除此之外,位於納東、甲府、出雲三國交界地帶的重要位置也讓該地成為相當重要的戰略據點,幕府也在此地駐有重軍,以防備納東軍對此交通要地可能的突襲。
【人物】
北条琉(Hōjō Riyuu,女性,21歲)
為現任征瀛大將軍北条進的長女。留著一頭齊肩短髮,有著明澈眼神、冷靜性格,搭配上剪裁俐落的洋風制服和北島直刀的琉公主無疑是甲府皇國境內知名度最高的女性,她的存在幾乎等同於甲府皇國大政改新以來,眾多甲府「新女性」所追求的最高典範。琉公主之所以會以如此形象,屢次出現在臣民面前,乃源自於家族賦予她將來必須輔佐其弟北条誠繼承家督之位的角色,為此琉公主與後來的弟弟一樣,自幼便接受嚴格的帝王學教育和武術訓練,以其將來能獨當一面。
自幼便被父親賦予重任的琉公主,也一直很完美的擔起所有的責任,並完成家族交代與她的所有任務:起碼這一點,曾與她共事過的特警單位「見廻組」成員皆能拍胸脯保證;曾擔任見廻組一番隊名譽隊長的琉公主不僅身先士卒,也曾在隊員遭受危急之際以高超的武藝手刃現行犯並救回同僚;同時,面對沉重的勤務和生死交關的壓力,琉公主非但能維持一貫的淡定態度悠然應對,還往往在危急情勢中表現出超乎常人的幽默感,其名言「沒有人自然就不會有問題了」被曾在「御所反亂」事件下隨著琉公主力抗千軍的見廻組成員廣為流傳,幾成為見廻組的座右銘。
許多懷疑琉公主形象真否如此完美的飽食之士或外藩政敵,往往千方百計地想要找出琉公主的弱點,並無所不用其極的探詢,試圖藉此獲得攻訐北条幕府的施力點,卻總是無功而返。殊不知,她最大的弱點,就存在於她所屬的家族成員之間…。
山縣操(Yamagata Misao,女性,20歲)
為琉公主的密友與貼身隨從。山縣操本為某位甲府大名與其藩士家眷私通所生下的私生女,後在前任征瀛大將軍北条實美的仲裁之下被旗本山縣家所收養。自幼勤練武藝的山縣操在成年後加入了箱京見廻組,身材小巧卻性格激烈的操雖因逞強好鬥被組內成員起了個「刀妖女」的外號,但這不妨礙她晉升至一番隊副隊長的道路和沒事找組員單挑的興趣--直到她遇見了隱瞞身份加入見廻組擔任名譽隊長的琉公主為止。
琉公主雖然擊敗了操,但她卻相當賞識操的直率性格和高超武藝(雖然還是輸給她),直接點了名要操當她的搭檔,兩人之間自是經歷了一段相當長的「磨合期」,到某次琉公主為她擋下了那意外的一刀,操才放下她的脾氣,對琉公主從初始的不服氣漸漸轉變成混合友愛與崇拜的感情,成為可以互相「分享」對方玉體上傷疤的好戰友,並改稱琉公主為「大姐頭」。當然,在操得知琉公主的真實身分後,其驚訝程度自是不在話下。
現在山縣操擔任著琉公主的扈從、無話不談的閨中密友和打前鋒的馬前卒(這項是山縣操自認為的)這三重角色,雖然操依然過激的言行常讓她挨上琉公主的白眼甚至悶刀鞘,但這一主一僕依然是合作無間,心意相通,也有可能是甲府皇國中最惹眼的雙人搭檔。山縣操現與琉公主隨奉大將軍密令的見廻組一番隊出勤至初春藩,但她發誓要在離開將軍居城前,琉公主緊緊地從背後摟著她弟弟的畫面永遠的埋藏在自己心中。
豐崎明(Toyosaki Akira,男性,22歲)
為甲府名門兼大財團掌門豐崎家透過關係安插在初春藩軍的家族子弟,本人表示是為了遠離充滿銅臭的本家,希冀重振家族武風而參軍,現於藩軍中的快速偵察部隊「驚蟄」大隊中擔任後勤官。
豐崎明的相貌與以尚武之風為傲的甲府男性相比,委實相當異類,不僅長相秀氣,個頭矮小,舉止也相當陰柔,嘴角邊甚至還恰到好處的有著一顆如果長在女性臉上會被稱作「美人痣」的痣;再加上他總是頭頂著家傳頭盔,致使他的部下和同部隊的同僚在他背後取了個「豐崎信子」的渾號—此名源自甲府戰國末期女扮男裝,代兄出征的末代關白。但他本人對此類在甲府社會中多半以決鬥收場的「侮辱」卻毫無反應—也或許只是他尚未碰見有人當面對他如此挑釁。
無論如何,豐崎明以無愧他家族本業的才能有條不紊的處理藩軍中的後勤事務,在這方面獲得了相當高的評價,如無意外他本應在藩軍過水個三到四年,即會回本家接掌財團要職,但甲府情勢的動盪,卻將他的命運帶向了本人始料未及的方向…
新堂兼藏(Sindou Kenzou,男性,64歲)
(撰寫中)
新堂唯(Sindou Yui,女性,21歲)
(繪者:M4A4)(撰寫中)
【現況】
甲府皇國在天人開國後,雖然抱著大量的傳統包袱一路跌跌撞撞的走來,但終究憑其自身努力,在十世紀中期,被普遍認為是一個已開化、工業化且經濟小康的獨立國家,如無意外,北条幕府將在十年內徹底剪除盤據各地的「雄藩」,甲府皇國在實質意義上的統一僅距一步之遙,早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但甲府皇國在952年受到的經濟衰退衝擊可說是一切亂源的起始:甲府皇國在十世紀中期得以晉升新興工業國家之林,憑的全是當代世界和平所產生的榮景,民需市場的擴大使得甲府皇國本地的輕工業得以蓬勃發展,但經濟大恐慌後的市場緊縮幾乎徹底摧毀了甲府皇國內部尚無法與先進經濟強國相比的輕工業,後雖受到神州國協的支援而逃過完全崩潰的命運,但國內武士甚至庶民階級資本家的損失,卻已無可挽回。
也正在此背景下,956年北条幕府爆發的內鬥便不是那麼令人意外的事情,北条一門家老們投資的損失必須要有所補償—而他們則將眼光轉向了甲府皇國內部尚能一枝獨秀的軍需和軍工產業,為了分食有限的大餅,一門眾和從屬於幕府的大名間之競爭轉趨激烈,而在此時,尚值壯年,且有能力制衡諸家老的第四代大將軍北条實美在該年「意外」暴病薨逝,如同為家老眾在檯面上的鬥爭開了綠燈一般,一發不可收拾。
這場發生在中央的內鬥讓諸藩對幕府的忠誠開始動搖,對同樣在工商投資中損失慘重的地方大名和藩士來說,這幫只顧拯救自身利益的北条一門家老們無疑失去了對其付出忠誠的資格;而在一門眾完全掌控原應與各藩國大老合議的議會:甲府家老眾後,他們竟將這場內鬥的起因強行牽拖到納東皇國身上,並開始推動以北島最終決戰為目的之國策。這使得原本一度對幕府報以完全忠誠的雄藩們,開始分別回頭找上過往於其密切合作的天人,試圖加強自身力量以自保。
但幕府方也非省油的燈,除了和大玄帝國的密切合作外,北条一門眾也與當代擁有最先進軍事思想的列強之一:漢密斯王國搭上了線,並大量購入漢製軍火,徹底強化了幕府直屬軍的戰力,在政策上,也對各藩所掌有的經濟資源更加緊縮;幕府在963年宣布《鐵路國有共營法案》通過後,更將諸藩的不滿激化成燎原之火:此法案表面上是為了與地方藩國分享原屬於北条幕府所掌控之鐵路幹道的利益,實際上則是試圖收編各藩國自行集資架設的支線鐵道,以為未來可能與納東爆發的戰爭所服務。
諸藩罕見的在法案通過後集體串聯,對一門眾施壓要求修改法案;同時,在地方藩國也開始有藩士鼓吹復古運動,要讓各藩恢復如同戰國時代一般的獨立地位,直到能實行王道的天下人取而代之。流風所及,較有財力的雄藩直接讓所屬藩軍脫下了幕府的公定制服,開始自行制定屬於自藩的軍服、紋章和榮譽位階,讓軍官自行訂製復古穿著,如母衣和陣羽織;較窮的藩國則命令軍官們直接搬出了他們的祖傳鎧甲,頭盔和護腕;試圖不透過武裝反抗的手段表達他們的立場。
一門眾見反對的聲勢浩大,暫時在鐵路問題上有所退讓—不過也只是暫時。一門眾表面上承認各藩在其自主事務上有更大的自由,認可了地方藩國搞怪的花招,並大膽的宣布倘有餘力,各藩可自行購置裝甲車和中型火炮以為自保—但私底下,卻積極派遣忍士四處活動,讓有力的反對者一個接一個「意外身亡」,而在幕府直屬的艦隊能將任何一個鄰海藩國的精華區化為阿鼻地獄的大前提下,讓雄藩自行強化陸軍軍備實在也不算是有誠意的退讓。而各藩也不甘示弱,刻意不去約束手下藩士的作為,讓激進派製造針對幕府官員的暗殺行動,事後再推托給隔壁的納東皇國,可謂一報還一報。
在幕府中央持續對地方藩國的經濟利益鯨吞蠶食的過程中,能抑制地方藩國不立即暴起發難的,卻也是幕府的大將軍—雖然他已被普遍認為是北条一門眾的魁儡,中央與地方間的夾心餅乾—北条進憑著他的三寸不爛之舌,試圖說服各藩國對納東的戰爭對他們是有利的,並許諾將來發生戰爭,必定少不了屬於他們的戰利品;但同時北条進也試圖說服一門眾,不要再對各藩的經濟利益加以壓迫,眼下以全國團結一致對外最為重要。最後,則請出了甲府皇國的大家長禮仁天皇,恭請天皇調解雙方矛盾。糊紙匠北条進最後成功地讓甲府皇國繼續維持了四年表面上的平靜,直到967年秋天,失控的地方藩士入侵箱京皇居,試圖綁架皇族與將軍親族未遂為止。
北条一門眾堅持不願再對地方藩國的恐怖行動讓步,打算直接以武力鎮壓;而各地藩國也拒絕承認他們犯下這等冒犯天皇的大罪,堅稱這是幕府消滅地方藩國的藉口,誓言以武力抗爭到底。堅持與站在幕府同側的藩國,和被懷疑主導恐怖行動的地方藩國迅速分裂成兩個陣營,甲府皇國的內戰一觸即發。
因長年積勞,使得年紀未達不惑,卻早已頭髮花白的幕府大將軍,見此開始重新思索一門眾在50年代末期以來的所作所為,不禁憤怒不已—追根究柢,沒有這幫老人自私自利的惡搞,也不會讓甲府皇國陷此動盪之中—思索已定的大將軍決定親自出巡,表面上是為了安撫地方藩國的蠢動,遏止內戰的爆發,但實際上則是為了說服地方藩國,反過來為他剷除北条一門眾—即俗稱的上洛勤王。為防萬一,他將長子北条誠也秘密編入仍效忠於他的特別警察「箱京見迴組」,一如她的長女北条琉;並密令見迴組護送北条誠離開甲府的將軍居城,也令北条琉所屬的一番隊出勤至被公認為中立派的雄藩初春。究竟,這個被迫反過來推翻自家天下的幕府大將軍,將會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