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回覆:
感謝大大,幫我解決這個問題!!
小弟建議一下大大,因該可以把"大明"的"兩"還有"日本"的"金小判"....等等的兌換匯率紀錄在一起!
畢竟大航海時代這兩個國家都有參與到...(雖然是被殖民的)
很閒的話會越來越擴充啦~反正這是可以繁殖的資料庫。如果有資料的話我甚至還想把當時各地民生必需品物價也寫進去......
其實有個問題是我對中國的銀兩不熟,要做的話得從頭學起,反而是高仔和麥可對中世紀中國經濟比較有基礎的人容易找到相關資訊。比方說海關用的銀兩和收稅的用明兩似乎是用兩種不同的單位.....而且這還是書面單位(因為實際交易使用的銀兩成色和公告標準顯然差很多),這就要高人來開專文解釋了。
至少在我能夠掌握的東印度公司方面,荷蘭在記帳時會特別註明是一兩(Tael/Thayl)"精銀"或"日本銀",匯率上是一兩銀合1.4里亞爾大銀元。不過他們怎麼鑑定銀兩的成色就不知道了。從1.4:1的匯率上看可以猜他們大概是把銀兩以22K計算(22~23K也達到了良幣成色的標準)。金小判的話,除了日本金制很搞人又要開新坑以外(反正資料好找,理想的金大判(10兩,不過這個兩是面值不是重量)可以作165公克的足金來計算),面額一兩的小判自然就是十分之一。可是因為各地的小判成色有問題,比如十七世紀初慶長小判光是各地重量就不同(16.7克~17.8克不等),然後成色更是悲劇的84%左右甚至以下。商場匯率是七枚小判可以換一枚大判,可見這大判的成色也不怎麼樣......至少比起杜卡特等主流金幣差多了。同期三十年戰爭時光是一群奸商庫回收22k的克羅埃茲銀幣重鑄成20k以下的劣幣就成功的讓貨幣市場大崩盤(Kipper und Wipper危機)。
另一點有趣的是荷蘭對日商的印象:朱印船(唯一合法的日商)下南洋貿易,滿載白銀大人買,甚至不管物價一口氣買斷生絲造成嚴重的物價上漲,於是日商往往成為荷蘭人重點關照的對象,因為這群小白根本就是來搞亂市場經濟,以致於荷蘭人需要限制朱印船的貿易額或乾脆就扣押貨物一直到東印度公司優先用很低的價格買到足夠的升絲和鹿皮為止。
荷蘭/西班牙: 我們坐在成堆的生絲鹿皮和香料上,卻沒有足夠的現金去購買它們,華商又不願意賤價出售,於是這些貨物只好堆積在倉庫裡發霉。
http://www.moneymuseum.com/moneymuseum/ ... d=6&gid=16http://www.coinfactswiki.com/wiki/Special:Categories備份用資料庫連結。最近瀏覽器的書籤已經多到無法整理了......